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梵曲“啰哩嗹”与中国戏曲的传播 被引量:23
1
作者 康保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0-67,共8页
本文对戏曲中普遍使用的“口罗哩口连”的来源、使用场合及其与戏曲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指出 :“口罗哩口连”是梵曲 ,最迟晋时已传入中原 ;它一般在祭戏神时、婚恋场合、乞讨时、烘托气氛时演唱 ;元代的“口罗哩回回”———吉普赛... 本文对戏曲中普遍使用的“口罗哩口连”的来源、使用场合及其与戏曲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指出 :“口罗哩口连”是梵曲 ,最迟晋时已传入中原 ;它一般在祭戏神时、婚恋场合、乞讨时、烘托气氛时演唱 ;元代的“口罗哩回回”———吉普赛人 ,其波斯发音Luri,也有乞讨和婚恋的意思 ;宋元时的路歧人在诸多方面与口罗哩人相似 ,路歧应是Luri的另一种译法 ;路歧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曲 罗哩连 中国 传播历史 莲花落 路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志》“梵竺四曲”考略 被引量:4
2
作者 许云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54-59,共6页
郑樵《通志》所录梵竺四曲,《舍利弗》是中土善声沙门截取《妙法莲华经》中世尊所说的偈并裁减经中的一些情节而成的呗声,与西域所传梵剧《舍利弗传》并无关系;《法寿乐》是文惠太子为配合自编舞蹈《法乐梵舞》的演出而令王融创作的乐歌... 郑樵《通志》所录梵竺四曲,《舍利弗》是中土善声沙门截取《妙法莲华经》中世尊所说的偈并裁减经中的一些情节而成的呗声,与西域所传梵剧《舍利弗传》并无关系;《法寿乐》是文惠太子为配合自编舞蹈《法乐梵舞》的演出而令王融创作的乐歌,非呗声或徒诗;《阿那》为蠕蠕国遗存的佛曲,此曲名非原曲名,后来的好事者用此曲填写新词歌蠕蠕主阿那的事迹,于是就用阿那的名字为曲名,取代了旧的曲名;《摩多楼子》则是从西域传入的佛曲,今传歌词肯定不是其原歌词,只是在它传入中土后,才有好事者沿用其名写了歌词,借以言"征战行役之苦",并非是因梵剧《舍利弗传》中有征戍情节而拟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四 《舍利弗》 《法寿乐》 《阿那》 《摩多楼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