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氏格格翼龙(Gegepterus changae)新材料及其重要骨骼特征的补充和修订(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蒋顺兴 汪筱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张氏格格翼龙正型标本(IVPPV 11981)是产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的一件保存不完整的梳颌翼龙类化石材料。本文记述的新材料IVPP V 11972与正型标本产出于同一地点的相同层位,具有正型标本的3个独有特征,即泪骨前突位于鼻骨之上,额... 张氏格格翼龙正型标本(IVPPV 11981)是产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的一件保存不完整的梳颌翼龙类化石材料。本文记述的新材料IVPP V 11972与正型标本产出于同一地点的相同层位,具有正型标本的3个独有特征,即泪骨前突位于鼻骨之上,额骨前部和侧部边缘处有广泛蚀痕以及颈椎具有高的神经脊且背部有瘤状膨胀,据此将其归入张氏格格翼龙。通过对新材料V 11972和进一步修理的正型标本的形态观察,对张氏格格翼龙的特征进行了补充,增加一个属征:鼻骨背腹向具有两个小孔。这一特征在正型标本中同样被观察到,但在其他翼龙中都没有出现,仅在飞龙中观察到一个孔和一个凹陷。同时补充了张氏格格翼龙的椎体和肩带等的一些特征,如背椎没有完全愈合,荐椎数量为3~4枚,尾椎约9枚;肱骨三角嵴不是十分发育,三角嵴颈及其与肩胛乌喙骨相关联的关节窝不发育;具有前端呈扇形的前耻骨,耻骨闭孔有小骨片覆盖等。依据格格翼龙新的特征,将其与我国发现的归于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的华夏翼龙(Cathaypterus)、环河翼龙(Huanhepterus)及鸢翼龙(Elanodactylus)进行了对比。依据齿槽处的纵向沟、牙齿分布密度以及吻端的长度比例等,认为格格翼龙和华夏翼龙有一定区别,但亲缘关系较近,同属梳颌翼龙亚科(Ctenochasmaniae),并建议将华夏翼龙的鼻眶前孔较小的属征修订为其吻端较长。格格翼龙的个体远小于环河翼龙,依据牙齿数量和排列的差异推测它们的捕食方式和食物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应不属于同一亚科。新材料与鸢翼龙的明显区别主要在肱骨上,前者肱骨的肩胛骨关节窝不发育,而后者的这一结构明显。由于鸢翼龙没有保存头骨,它的分类位置不是十分确定,同时鸢翼龙具有许多梳颌翼龙类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第一翼指骨短于第二和第三翼指骨,掌骨较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北票 义县组 早白垩世 梳颌翼龙科 张氏格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新的翼龙类化石 被引量:1
2
作者 姬书安 张笠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5-370,共6页
发现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召稍早白垩世罗汉洞组的一件不完整翼龙类下颌标本,以下颌愈合部长且平直、齿骨侧嵴发育、近圆形齿窝沿侧嵴之上的齿骨侧面上半部分自前向后呈直线排列、齿窝直径(2~2.5 mm)前后变化较小、相邻齿窝的间距约为齿窝... 发现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召稍早白垩世罗汉洞组的一件不完整翼龙类下颌标本,以下颌愈合部长且平直、齿骨侧嵴发育、近圆形齿窝沿侧嵴之上的齿骨侧面上半部分自前向后呈直线排列、齿窝直径(2~2.5 mm)前后变化较小、相邻齿窝的间距约为齿窝直径的一半、下颌牙齿密度为3枚/cm等特征,可归入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且代表一新属种--郝氏鄂托克翼龙Otogopterus haoae gen.et sp.nov.。该化石是继鄂托克旗新召准噶尔翼龙科的平颌鄂尔多斯翼龙Ordosipterus planignathus之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第2件确切翼龙类材料,丰富了这一地区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的组成。该翼龙也是继甘肃庆阳环河翼龙Huanhepterus quingyangensis之后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第2种梳颌翼龙科化石,进一步扩大了鄂尔多斯盆地梳颌翼龙科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继辽宁西部之后梳颌翼龙科在中国的又一重要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鄂托克旗 早白垩世 梳颌翼龙科 鄂托克龙(新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