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RCPT研究功能梯度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1
作者 周万良 陈俊 +6 位作者 高升 孙鑫梁 尚世豪 王淦 白江航 高鹏 赵卫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用非稳态迁移法(NSSM)和自然浸泡法评定功能梯度混凝土(FG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都存在局限性,但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法(RCPT)没有局限性。该研究用RCPT法对基于各种胶凝材料的FGC的电通量进行了大量测试并得到如下结论:提出了FGC的电通... 用非稳态迁移法(NSSM)和自然浸泡法评定功能梯度混凝土(FG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都存在局限性,但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法(RCPT)没有局限性。该研究用RCPT法对基于各种胶凝材料的FGC的电通量进行了大量测试并得到如下结论:提出了FGC的电通量计算公式;FGC的电通量反映了FG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FGC的电通量越低则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越高;碱激发矿渣(AAS)砂浆具有极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其氯离子渗透系数可低至2.1×10^(–13)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混凝土 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 电通量 氯离子渗透 碱激发矿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筋梯度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实用计算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周威 郑文忠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2-49,共8页
截面压区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拉区采用普通混凝土的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可充分利用抗压强度高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经济性好的普通混凝土优点,实现二者有机结合。试验表明拉区普通混凝土初凝前将压区高强混凝土浇筑完毕,有... 截面压区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拉区采用普通混凝土的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可充分利用抗压强度高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经济性好的普通混凝土优点,实现二者有机结合。试验表明拉区普通混凝土初凝前将压区高强混凝土浇筑完毕,有利于保证强度差异较大的异强混凝土中的水泥浆几乎同时开始水化,在硬化并达到设计强度后,两类混凝土可协同整体工作,验证了所构建的配筋梯度混凝土梁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为基本参数,开展拉压区为异强混凝土的配筋梯度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弯性能试验基于截面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提出该类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开裂前瞬时受压区高度表达式与建议取值,按截面应力应变法和塑性影响系数法获得开裂弯矩表达式。基于试验结果,提出该类受弯结构构件平均裂缝间距、平均裂缝宽度以及最大裂缝宽度实用计算方法。为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创造了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混凝土 裂缝间距 裂缝宽度 开裂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筋梯度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威 郑文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2,共6页
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替换普通混凝土压区形成了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该类新型结构构件可达到使相对受压区高度易于满足截面容许受压区高度的目的.结合拉压区为异强混凝土的配筋梯度混凝土梁试验,获得了极限压应变、极限变形以... 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替换普通混凝土压区形成了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该类新型结构构件可达到使相对受压区高度易于满足截面容许受压区高度的目的.结合拉压区为异强混凝土的配筋梯度混凝土梁试验,获得了极限压应变、极限变形以及纯弯段箍筋应变等,着重分析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平截面假定的适用性以及两类混凝土的整体工作性能.提出了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探索了该类梁塑性铰转动能力与曲率延性.为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提供了理论支持与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混凝土 正截面承载力 塑性铰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保护层设计及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马保国 杨雷 高英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274-278,共5页
针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高压富水的环境要求,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延长其服役寿命为主要目标,引入功能梯度材料设计原理,对盾构隧道管片外保护层材料进行单独设计.对普通混凝土保护层、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层及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MIF... 针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高压富水的环境要求,以提高构件的耐久性,延长其服役寿命为主要目标,引入功能梯度材料设计原理,对盾构隧道管片外保护层材料进行单独设计.对普通混凝土保护层、高性能混凝土保护层及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MIF)保护层等3种体系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及相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性能,氯离子扩散系数减小一个数量级,而材料服役寿命增长10倍以上;力学性能及体积稳定性优良,完全满足工程所需强度,整体结构的体积变形匹配性良好,表面未见开裂,有效保证了结构构件的高耐久、长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混凝土管片 保护层 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 服役寿命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梯度混凝土层间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志华 崔启飞 时开龙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0,共5页
采用国产PVA纤维作为增韧材料制备ECC,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界面处理方式及ECC厚度三种参数设计制作了12组ECC-RC功能梯度混凝土试块。通过双面剪切试验,研究了ECC-RC功能梯度混凝土的层间界面黏结性能及上述三参数对其层间界面黏结性... 采用国产PVA纤维作为增韧材料制备ECC,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界面处理方式及ECC厚度三种参数设计制作了12组ECC-RC功能梯度混凝土试块。通过双面剪切试验,研究了ECC-RC功能梯度混凝土的层间界面黏结性能及上述三参数对其层间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界面处理方式对试块的破坏形态有显著影响;功能梯度混凝土的层间界面黏结强度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加;采用人工凹槽处理试块层间界面可显著提高功能梯度混凝土的层间界面黏结强度;当试块层间界面未经处理或采用人工凹槽处理时,试件的平均层间界面黏结强度随ECC厚度的增加而提高。试验结果可为ECC-RC功能梯度混凝土试件的设计及使用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C 功能梯度混凝土 界面处理 界面黏结强度 破坏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对聚合物水泥基功能梯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苗福生 李媛 李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318-324,共7页
针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多因素(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硅粉掺量、聚丙烯酸酯乳液)作用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以定量化表征,提出了... 针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多因素(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硅粉掺量、聚丙烯酸酯乳液)作用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以定量化表征,提出了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的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拟定的影响因素中,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存在最大值,各因素对聚合物水泥基功能梯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以水胶比最大,其次是聚丙烯酸酯乳液、粉煤灰掺量,硅粉掺量最小。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水胶比0. 22、粉煤灰掺量25%、硅粉掺量5%、聚丙烯酸酯乳液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聚丙烯酸酯乳液 功能梯度混凝土 力学性能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对聚合物水泥基功能梯度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苗福生 马海龙 +1 位作者 刘宁 杨建森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2,共7页
针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多因素(水胶比、粉煤灰、硅粉、聚丙烯酸酯乳液)作用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对其电通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以定量化表征;建立了电通量关于各因素的偏最小二乘... 针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多因素(水胶比、粉煤灰、硅粉、聚丙烯酸酯乳液)作用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对其电通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以定量化表征;建立了电通量关于各因素的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电通量的影响程度为水胶比>聚丙烯酸酯乳液>硅粉>粉煤灰;当水胶比、粉煤灰、硅粉、聚丙烯酸酯乳液分别为0.22、25%、5%、6%时,电通量最小值为331.5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聚丙烯酸酯乳液 功能梯度混凝土 电通量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筋梯度混凝土梁刚度实用计算方法
8
作者 周威 郑文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35,共6页
为探索由受压区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拉区采用普通混凝土形成的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变形性能,开展了三分点加载下该类简支梁试验.报道了配筋梯度混凝土简支梁截面应变与挠度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基于试验结果,揭示... 为探索由受压区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拉区采用普通混凝土形成的配筋梯度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变形性能,开展了三分点加载下该类简支梁试验.报道了配筋梯度混凝土简支梁截面应变与挠度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基于试验结果,揭示了使用荷载下该类梁压区边缘混凝土平均应变与外荷载的线性发展规律,给出该类梁压区边缘混凝土平均应变综合系数计算公式,结合裂缝发展与截面曲率分析,提出配筋梯度混凝土矩形截面受弯结构构件短期刚度和长期刚度实用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混凝土 短期刚度 曲率 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aOH激发矿渣和硅酸盐水泥的功能梯度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周万良 邓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00-303,共4页
NaOH激发矿渣(NAS)具有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而硅酸盐水泥(P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却较差。在PC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NAS砂浆能显著提高功能梯度混凝土(FG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浸泡在10%NaCl(质量分数,下同)溶液中84 d的FGC、NAS混凝土... NaOH激发矿渣(NAS)具有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而硅酸盐水泥(P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却较差。在PC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NAS砂浆能显著提高功能梯度混凝土(FG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浸泡在10%NaCl(质量分数,下同)溶液中84 d的FGC、NAS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深度分别只有11.0 mm左右和12.7 mm,而PC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深度则达到了36.7 mm。氮吸附试验表明,NAS砂浆中的孔体积和最可几孔径均大于PC砂浆。XRD试验结果表明,经10%NaCl溶液浸泡后,NAS砂浆和PC砂浆中都有Friedel盐生成。NAS砂浆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比PC砂浆好的原因是浆体对氯离子的物理吸附作用更大而不是孔径更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混凝土(FGC) NaOH激发矿渣(NAS) 硅酸盐水泥(PC) 抗氯离子渗透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混凝土超高塔柱设计与性能研究
10
作者 朱瑞允 阿布都热依木江·库尔班 任伟新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8-94,共7页
针对斜拉桥混凝土超高桥塔因温度和收缩引起的拉应力较大,表面易出现施工裂缝、麻面、蜂窝等现象,基于皮肤效应的仿生理念,对斜拉桥超高塔柱进行分层结构设计,通过设置内侧结构层混凝土及外侧功能层混凝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梯度功能... 针对斜拉桥混凝土超高桥塔因温度和收缩引起的拉应力较大,表面易出现施工裂缝、麻面、蜂窝等现象,基于皮肤效应的仿生理念,对斜拉桥超高塔柱进行分层结构设计,通过设置内侧结构层混凝土及外侧功能层混凝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梯度功能混凝土”塔柱结构,并采用材料性能试验和结构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层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分别为210 mm、510 mm,具有较好的工作性和可泵送性;抗拉强度达到5.2 MPa;模型表面仅存在少量宽0.02~0.05 mm不可见裂纹;室内试验碳化深度为0.2~0.5 mm,平均水渗透深度与氯离子扩散系数DRCM分别为16 mm和1.2×10-12 m2/s。梯度混凝土超高桥塔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耐久性和美观性,已成功应用在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桥塔 梯度混凝土 结构层 功能层 性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结构混凝土的界面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信刚 马保国 付洪波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采用界面劈裂抗拉、显微硬度、SEM等测试手段综合评价了梯度结构混凝土(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复合材料(MIF)-高性能混凝土(HPC),低渗透混凝土(LPC)-HPC)的界面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梯度结构混凝土进行两次浇注成型时... 采用界面劈裂抗拉、显微硬度、SEM等测试手段综合评价了梯度结构混凝土(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复合材料(MIF)-高性能混凝土(HPC),低渗透混凝土(LPC)-HPC)的界面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梯度结构混凝土进行两次浇注成型时,采用压印工艺可产生界面强化效应,提高界面黏结强度10%~35%,从而有效解决界面黏结强度降低的问题;整体上MIF-HPC净浆界面的显微硬度高于LPC-HPC,即MIF-HPC净浆界面的黏结状况好于LPC-HPC,这是因MIF-HPC净浆界面的水化产物结构比LPC-HPC的更为致密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结构混凝土 界面黏结强度 界面强化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尼增强的梯度结构混凝土的阻尼特性和界面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信刚 吴链 卢峰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0-785,共6页
基于梯度功能设计理念,制备了阻尼增强的梯度结构混凝土(GSCDE),同时采用自由振动法、抗压强度试验、显微硬度计、环境扫描电镜等方法和仪器来分别测试GSCDE的阻尼特性、抗压强度、界面显微硬度、界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阻尼层厚度... 基于梯度功能设计理念,制备了阻尼增强的梯度结构混凝土(GSCDE),同时采用自由振动法、抗压强度试验、显微硬度计、环境扫描电镜等方法和仪器来分别测试GSCDE的阻尼特性、抗压强度、界面显微硬度、界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阻尼层厚度比例的增加,GSCDE阻尼比随之递增,抗压强度则随之递减,立方体试件破坏时外观的损伤程度得到改善;GSCDE阻尼比可达3.96%以上,抗压强度可达55.0 MPa以上;与单层高性能混凝土(HPC)或单层高阻尼混凝土(HDC)相比,GSCDE能兼顾阻尼特性和强度,解决了高阻尼混凝土的组合减振结构一体化问题;在GSCDE阻尼层和结构层之间的界面结合区中,显微硬度从阻尼层到结构层均匀递增,2种混凝土相互渗透形成致密、均匀、稳定的整体;GSCDE中界面结合区的结合情况良好,有利于提高GSCDE的力学性能和阻尼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结构混凝土 阻尼 界面 显微硬度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混合混凝土叠浇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诸成烽 范奕涛 +2 位作者 肖自强 赵启俊 王建民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201-206,共6页
通过对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叠合浇筑试块进行双面剪切试验,研究混合混凝土叠合浇筑时,结合面处理方式及浇筑间隔时间对结合面粘结剪切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分析了浇筑结合面微观结构的形貌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通过对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叠合浇筑试块进行双面剪切试验,研究混合混凝土叠合浇筑时,结合面处理方式及浇筑间隔时间对结合面粘结剪切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分析了浇筑结合面微观结构的形貌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浇筑间隔时间的延长,两种结合面处理方式下浇筑结合面的粘结剪切强度均发生相同规律的降低变化。人工凿毛处理后的浇筑结合面水化反应充分均匀,微观结构较为致密,无明显收缩微裂缝或缺陷;粉煤灰砂浆涂刷处理后,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浇筑结合面机械咬合力及有效摩阻力,弱化了浇筑结合面上的微空隙结构,后期浇筑普通混凝土硬化收缩时,局部产生微裂缝或微空隙缺陷,从而影响了浇筑结合面的粘结剪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混合混凝土 粘结剪切性能 浇筑结合面 陶粒骨料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calculation on solar temperature field of a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U-shaped section on high-speed railway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文硕 戴公连 饶少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345-3352,共8页
Based on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theory of heat conduction, the solar temperature field calculation model of U-shape sectioned high-speed railway cable-stayed bridge under actions of concrete beams and ballast was... Based on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theory of heat conduction, the solar temperature field calculation model of U-shape sectioned high-speed railway cable-stayed bridge under actions of concrete beams and ballast was established. Using parametric programming languag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modules considering climate conditions, bridge site, structure dimension and material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compiled. Six standard day cycles with the strongest yearly radiation among the bridge sites were selected for sectional solar temperature field cal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ensitive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nshine, U-shape section of the beam shows obvious nonlinea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ximum cross-sectio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more than 21℃; the ballast significantly reduces sunshin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the beam and temperature peak of the bottom margin lags with the increase of ballast thickness; the maximum cross-section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appears in summer while large transvers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ppears in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railway cable-stayed bridge U-shaped section solar temperature field therm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under effect of cold wave 被引量:3
15
作者 顾斌 陈志坚 陈欣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227-1241,共15页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a prestressed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under the effect of cold wave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s were found different from those under the effect of solar radiation or...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a prestressed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under the effect of cold wave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s were found different from those under the effect of solar radiation or nighttime radiation cooling and should not be simplified as one dimensional. A temperature predicting model that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emperatures over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concrete box girder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tical model, a two-dimens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model was proposed and a parametric study that considere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of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ld wave with shorter duration and more severe temperature drop may cause more unfavorable influences on the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Finally, the unrestrained linear curvatures, self-equilibrating stresses and bending stresses when considering the frame ac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were derived from the proposed temperature gradient model and current code provisions, respectively. Then,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value calculated against proposed model and several current specif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d wave may cause more unfavorable effect on the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especially on the large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thermal effect caused by cold wave during the design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box girder temperature field temperature gradient cold wa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