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的理论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I:工作原理、特性与在土壤中的应用 被引量:57
1
作者 罗军 王晓蓉 +1 位作者 张昊 William Davis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5-213,共9页
根据文献资料,详细阐述了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的原理、影响DGT技术测量的因素和它的应用特性,同时回顾了DGT技术问世以来在土壤中的应用实例,并认为DGT技术为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提供了可行可靠而又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可利用性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DGT 土壤 土壤溶液 土壤颗粒物 补给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评估稻田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小莲 杜平 +4 位作者 陈娟 任杰 刘继东 韩雷 吴明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29-2437,共9页
为了给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方法学指导,以稻田土壤-水稻体系为对象,通过比较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和0.01 mol·L^(-1)Ca Cl2提取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所提取的有效态镉(Cd)含量与水稻谷粒中Cd含量(0.06~2.16 ... 为了给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方法学指导,以稻田土壤-水稻体系为对象,通过比较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和0.01 mol·L^(-1)Ca Cl2提取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所提取的有效态镉(Cd)含量与水稻谷粒中Cd含量(0.06~2.16 mg·kg^(-1))的相关关系,阐述DGT是否能更准确评估Cd的生物有效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土壤Cd全量与谷粒中Cd含量、几种有效态Cd提取量均未显示出显著相关性,不能真实反映Cd的生物有效性。DGT提取的Cd含量与谷粒Cd含量的相关性系数(R_(线性)~2=0.89和R_(曲线)~2=0.94)高于土壤溶液法(R_(线性)~2=0.87和R_(曲线)~2=0.92)和0.01 mol·L^(-1)Ca Cl2提取法(R_(线性)~2=0.80和R_(曲线)~2=0.83),R值分析表明DGT技术模拟了根部吸收土壤Cd过程中土壤固-液释放补给动态过程。因此,与传统化学提取法相比,DGT技术能更好地预测Cd污染土壤(0.31~10.64 mg·kg^(-1))中Cd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镉(CD) 生物有效性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化学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的理论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Ⅲ——植物有效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潜力 被引量:11
3
作者 魏天娇 管冬兴 +1 位作者 方文 罗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1-849,共9页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是一种测定环境介质中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原位分析方法。由于其能模拟植物根系,综合考虑环境多介质的动态平衡,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评价。本文简要阐述了DGT技术基于动力学过程进行有效性测...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是一种测定环境介质中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原位分析方法。由于其能模拟植物根系,综合考虑环境多介质的动态平衡,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评价。本文简要阐述了DGT技术基于动力学过程进行有效性测定的原理;深入剖析了DGT技术涉及的动力学过程与植物吸收机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详细评估DGT技术预测多元素植物有效性的评价效果;并基于以上内容,对DGT技术在植物有效性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效性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DIFS模拟 补给动力学 植物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丽 高博 +1 位作者 周怀东 徐东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5-472,共8页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ffusive grdients in thin-films,DGT)是一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可以高分辨地测定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近年来在水环境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介绍了DGT装置、基本原理...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ffusive grdients in thin-films,DGT)是一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可以高分辨地测定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近年来在水环境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介绍了DGT装置、基本原理,扩散相和结合相的发展,展望了DGT技术的发展前景。重点综述DGT技术在评价沉积物环境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并认为DGT技术为研究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为水环境中沉积物-水界面重金属迁移转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DGT 沉积物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的太湖金属和营养盐区域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春羊 管冬兴 +9 位作者 韩永和 潘岳 房煦 王兴雨 郑建伦 李亚青 魏天娇 邹宜涛 崔昕毅 罗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4-1152,共9页
本研究利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对太湖7个湖区的水体和沉积物中金属与营养盐有效态含量进行原位监测,并分析污染物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DGT所测有效态浓度低于传统化学方法所提取浓度,且能实现低... 本研究利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对太湖7个湖区的水体和沉积物中金属与营养盐有效态含量进行原位监测,并分析污染物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DGT所测有效态浓度低于传统化学方法所提取浓度,且能实现低浓度、多元素同时监测。具体来看,太湖水体中金属的DGT有效态含量较低,区域差别较小。沉积物中9种典型金属的DGT有效态含量排序为Fe>Mn>Zn>Ni>As>W>Co>Mo>Cu,其中,Fe、As、Zn、Ni和W在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污染相对较重,在湖心区、胥湖和东太湖污染相对较轻,其余金属分布较平均且含量较低。与金属不同的是,太湖水体中DGT所测的有效磷(P)含量整体较高,最高值出现在贡湖,达83.2μg·L^(-1)。沉积物中DGT有效态P的区域分布更明显,以竺山湾、梅梁湾和沿岸区污染相对较重,最高值出现在竺山湾,达500μg·L^(-1)。对比沉积物和水体中DGT有效态P含量发现,竺山湾、梅梁湾和沿岸区沉积物可能是P的主要储存场所,具有潜在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沉淀状氧化锆吸附膜 有效态含量 区域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提取法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提取太湖沉积物中有效砷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茜 张宇峰 +1 位作者 王晓蓉 罗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98-1403,共6页
以底栖生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外源三价砷污染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富集实验分别比较了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和化学连续提取法所测浓度与河蚬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性,... 以底栖生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外源三价砷污染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富集实验分别比较了DGT(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梯度扩散薄膜技术和化学连续提取法所测浓度与河蚬中砷的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中染毒的总砷浓度(9.48,14.12,19.88,26.86,35.66,46.42,54.25mg·kg-1)增加,DGT测得砷浓度和化学提取法所测砷含量也随之增加,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P<0.01),表明这两种技术均能很好地预测沉积物中有效砷含量。通过河蚬对三价砷的暴露实验,发现当沉积物总砷含量在35.66mg·kg-1以下时,暴露14d和28d后河蚬体内富集的总砷含量与暴露浓度增加趋势一致。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DGT法和化学提取法测得结果均与河蚬体内砷的富集量显著相关,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预测河蚬体内肉质部的总砷富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化学提取法 生物有效性 河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的理论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Ⅱ:土壤与沉积物原位高分辨分析中的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房煦 罗军 +3 位作者 高悦 Paul WILLIAMS 张昊 William DAVIS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93-1702,共10页
从吸附膜的设计、采样装置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在土壤和沉积物介质中原位高分辨研究的方法学,并回顾了DGT自诞生以来在根际土壤和沉积物中原位高分辨应用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DGT在原... 从吸附膜的设计、采样装置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在土壤和沉积物介质中原位高分辨研究的方法学,并回顾了DGT自诞生以来在根际土壤和沉积物中原位高分辨应用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DGT在原位高分辨研究中的发展前景。DGT技术在沉积物和土壤中对污染物微界面机制的原位高分辨率研究,能够揭示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关键过程,为针对性地做出管理控制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从而推动我国对土壤、沉积物污染的防治和粮食安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土壤 沉积物 高分辨率 原位研究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薄膜扩散技术的广西环江流域桑田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宁宁 王芳丽 +3 位作者 唐世荣 王瑞刚 丁永祯 廉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17-1323,共7页
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是一种原位连续环境采样和测量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报道以来,一直以固态结合相采集和测量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目前液态结合相的DGT多应用于水体中金属离... 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是一种原位连续环境采样和测量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报道以来,一直以固态结合相采集和测量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目前液态结合相的DGT多应用于水体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分别采用固态结合相(chelex100)和改进的液态结合相(sodium polyacrylate,PAAS)的DGT装置,对广西桑田土壤中有效态Pb进行了累积和测定。简单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装置提取的土壤有效态Pb含量与桑树老叶和嫩叶中的Pb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改进的PAAS-DGT装置对土壤中有效态Pb的提取能力更强。融合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OM)和土壤颗粒组成等理化指标影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逐步回归模型。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两种结合相的DGT技术所构建的回归模型是可靠的,其调整判定系数R2adj分别为0.87、0.89、0.96和0.95,且预测结果融合了影响土壤有效态Pb含量的pH、CEC、有机质和土壤质地等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结合相的DGT装置均能较好预测桑田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性,拓展了DGT技术的应用范围。关键词: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聚丙烯酸钠(PAAS);铅(Pb);生物有效性;桑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聚丙烯酸钠(PAAS) 铅(Pb) 生物有效性 桑田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复合污染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姚羽 孙琴 +2 位作者 丁士明 陈静 刘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79-1287,共9页
以两种典型的陆生植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生物富积方式,对比研究了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与5种传统的化学提取方法评价铅(Pb)复合存在下土壤镉(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中Pb的存在促进两种植物对Cd的吸收,... 以两种典型的陆生植物小麦和玉米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生物富积方式,对比研究了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与5种传统的化学提取方法评价铅(Pb)复合存在下土壤镉(Cd)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Cd污染土壤中Pb的存在促进两种植物对Cd的吸收,并随Pb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更趋明显;DGT技术测定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随土壤Pb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溶液中Cd的浓度和4种单一提取剂(醋酸、氯化钙、醋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提取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与DGT技术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从动力学和静态平衡两种角度揭示了土壤Pb的存在增强Cd的生物有效性;Pearson回归分析显示,6种方法表征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与两种植物体内Cd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DGT、土壤溶液和CaCl2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3种化学提取方法。结果显示,DGT技术与传统方法(土壤溶液法和CaCl2提取法)均可用于预测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化学提取方法 镉生物有效性 复合污染 小麦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测定水体中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进进 白玲玉 曾希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0-197,共8页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是近年来应用于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的铜镉等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的一种新技术。采用标准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以氧化铁作为吸附剂的DGT测定水环境中无机砷含量的可行...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是近年来应用于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的铜镉等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的一种新技术。采用标准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以氧化铁作为吸附剂的DGT测定水环境中无机砷含量的可行性,并探讨了待测介质的pH和As价态对DGT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所用DGT装置中的吸附凝胶对砷吸附的最大容量≤42μg,其有效容量≤13μg,为确保DGT测定值的准确性,需要对DGT装置的放置时间加以控制;当水体中砷浓度为0.1~11.0mg·L-1时,DGT测定的溶液中无机砷浓度与直接用HG-AFS测定待测水体中无机砷浓度之间有较好的响应关系,DGT测定水体中无机砷的浓度能较好反应水体中无机砷的真实浓度;当溶液的pH值为2.95~8.18时,不同pH下吸附凝胶对砷的吸附量间差异不显著,溶液pH值在一定范围不影响DGT的测定结果;As(V)、As(Ⅲ)在进行DGT试验时不存在竞争吸附关系,砷离子的价态对DGT测定水体中的无机砷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总之,在各种环境相关的条件下,DGT是一种可以用于测定水体中总无机砷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有效吸附量 PH 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在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连文 陈宏 +3 位作者 姜玉花 张洋洋 薄乐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5-369,共5页
水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并引发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植物是与水和土壤相互作用最为密切的生物,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评价一直是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研究的热点。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可通过模拟植物对重金属的吸... 水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并引发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植物是与水和土壤相互作用最为密切的生物,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评价一直是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研究的热点。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可通过模拟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过程预测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本文阐述了DGT技术用于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应用DGT技术预测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研究进展,展望了用DGT技术预测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 重金属 植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与紫外光谱法联合富集、检测rhEPO
12
作者 杨元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17-122,共6页
以EPO抗体修饰的Fe_(3)O_(4)粉末-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结合相,明胶凝胶为扩散层,通过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与紫外光谱法,对去离子水、人体尿液中的rhEPO进行富集和检测的实验研究。在25℃、常压环境下,DGT中结合相的饱和富集容量为0.0758... 以EPO抗体修饰的Fe_(3)O_(4)粉末-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结合相,明胶凝胶为扩散层,通过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与紫外光谱法,对去离子水、人体尿液中的rhEPO进行富集和检测的实验研究。在25℃、常压环境下,DGT中结合相的饱和富集容量为0.0758μg cm^(2),当pH值为5.5~8.0、无机盐浓度为0.3%~1.5%时,rhEPO的检测回收率基本不受影响。对质量浓度为6~15 ng mL的rhEPO水溶液进行检测时,rhEPO检测回收率的平均值为81.9%;对质量浓度为5~20 ng mL的rhEPO人体尿液进行检测时,rhEPO检测回收率的平均值为7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RHEPO 紫外光谱法 rhEPO富集 尿液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财 任明漪 +3 位作者 石丹 王燕 杨丽原 丁士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13-2628,共16页
近年来,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取得快速的发展,成为最常用的被动采样技术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DGT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DGT装置构型、固定相和扩散相材料发展、环境样品的前处理与DGT装置放置、DGT样品处理与测定等,针对该技术前... 近年来,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取得快速的发展,成为最常用的被动采样技术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DGT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DGT装置构型、固定相和扩散相材料发展、环境样品的前处理与DGT装置放置、DGT样品处理与测定等,针对该技术前期发展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有利于DGT操作和功能提升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 装置构型 应用材料 测定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对耕地土壤砷生物有效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成明 辜洋建 +3 位作者 高玉花 毕建玲 陈璐 张同生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10期31-37,共7页
通过采集耕地土壤样品及盆栽农作物(小白菜)试验,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研究了耕地土壤砷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比较传统Tessier法和DGT技术评价As生物有效性,两种方法测定耕地土壤As含量与农作物As含量都呈显著相... 通过采集耕地土壤样品及盆栽农作物(小白菜)试验,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研究了耕地土壤砷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比较传统Tessier法和DGT技术评价As生物有效性,两种方法测定耕地土壤As含量与农作物As含量都呈显著相关关系,但DGT技术相关性更高,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出耕地土壤中As的生物有效性及耕地土壤的环境质量。温度为15~25℃时,As生物有效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温度为25~30℃时,As生物有效性随温度升高略有降低。土壤pH与As生物有效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壤pH的升高,土壤中As生物有效性增强,植物中As含量也随之增加。固化剂可以降低土壤As生物有效性,对降低土壤As污染具有一定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对耕地土壤中As生物有效性的认识,可为耕地土壤As治理及农产品安全种植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耕地土壤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及其在原位测量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紫静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1年第4期110-112,共3页
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能够在原位状态下测量环境中不稳定的营养物质、金属(类)和有机物的浓度。近年来,该技术被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水质监测、原位测量、动力学和热力学、高空间分辨率测量、2D图... 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能够在原位状态下测量环境中不稳定的营养物质、金属(类)和有机物的浓度。近年来,该技术被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水质监测、原位测量、动力学和热力学、高空间分辨率测量、2D图像浓度、沉积物和土壤中的通量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文章介绍了DGT技术的理论基础、装置的构造和组成,对DGT技术在不同结合相下对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痕量金属离子、阳离子、含氧阴离子的原位测量进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原位测量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LDHs-DGT用于土壤环境无机砷提取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润祺 王震 +4 位作者 田佩宁 张闯闯 戴礼洪 王玉姣 赵玉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93-1904,共12页
为有效测量土壤环境中的砷污染,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为结合膜的梯度扩散薄膜设备(LDHs-DGT)。对设备的基本性能以及适用条件进行了探究,对不同水分管理下土壤As(Ⅲ)和As(Ⅴ)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探究了不... 为有效测量土壤环境中的砷污染,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为结合膜的梯度扩散薄膜设备(LDHs-DGT)。对设备的基本性能以及适用条件进行了探究,对不同水分管理下土壤As(Ⅲ)和As(Ⅴ)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探究了不同水分管理下的不同深度砷的形态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在较宽的pH(4~8)和离子强度(CNaNO_(3)<0.7 mol·L^(-1))范围内对As(Ⅲ)和As(Ⅴ)进行有效的提取和检测,其中,LDHs结合膜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容量分别为30μg·cm^(-2)和85μg·cm^(-2),结合膜在6 h内实现全解离;且LDHs-DGT具有较好的抗干扰特性,As(Ⅲ)和As(Ⅴ)在结合膜上没有明显的竞争吸附效应,对实际样品测定结果也能较好地反映DGT设备的实用性。综上所述,LDHs-DGT具有制备简单、适用范围广、检测效果好等特点,可为环境监测和评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三价砷 五价砷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砷有效性和界面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管冬兴 魏天娇 +2 位作者 袁召锋 李刚 陈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356,共13页
全球诸多区域均发现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地质因素造成的砷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对大尺度下砷风险有效控制,需要准确评价砷在不同介质间的界面行为。砷的迁移转化受到化学和微生物调控,从而在土水和根际等典型环境界面... 全球诸多区域均发现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地质因素造成的砷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对大尺度下砷风险有效控制,需要准确评价砷在不同介质间的界面行为。砷的迁移转化受到化学和微生物调控,从而在土水和根际等典型环境界面上,具有在毫微米尺度下形态变化剧烈的特点。传统的以破坏性取样加实验室分析为主的主动采样技术难以胜任对界面过程的研究。近年来,以薄膜扩散梯度(DGT)、薄膜扩散平衡(DET)、原位反复孔隙水采样(IPI)和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eeper)为代表的新兴被动采样技术在土壤环境界面过程研究中显示出了巨大优势。上述被动采样技术已用于原位检测水体或土壤间隙水中砷的总量和形态特征及其一维分布信息。其中,DGT测定的土壤中砷浓度与植物体内砷含量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砷的植物有效性评估。利用上述被动采样器研究水-土-生界面处砷的二维时空分布特征,是近几年的一个重要趋势。DGT可用于表征砷在土-水界面和植物根际的二维亚毫米高分辨分布特征,在砷空间分布研究上具有巨大优势。而IPI可低扰动反复采样,是少数可用于砷形态动态分布研究的工具。以上研究从微观尺度阐述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原位反复孔隙水采样器(IPI) 砷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土-水界面 植物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化学评价法综述
18
作者 陈伟 魏志莹 +7 位作者 杨秀雯 易佳佩 秦超杰 景一鸣 郭军 张家泉 罗泽娇 祁士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15-2626,共12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脚步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被植物或者农作物吸收,并经由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目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土壤重金属总量为主,但土壤重金属总量既无法反映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过程,也无法准确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对生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难以被精准地评价。而土壤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可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以及植物吸收过程,能更精准地评估其对人体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本文介绍了生物有效性及植物有效性概念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和对比了常用于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评价的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提取法(单独提取法和连续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同位素稀释法和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土壤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测定工作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内外有关土壤中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植物有效性 化学评价法 化学提取法 自由离子活度法 稳定同位素稀释法 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甘蔗作物系统中镉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芳丽 宋宁宁 +1 位作者 王瑞刚 唐世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4-912,共9页
采用田间调查及ICP-MS等技术手段结合,在广西采集田间甘蔗和甘蔗根际土,分别用乙酸(HAc)、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氯化镁(MgCl2)3种化学提取方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提取甘蔗根际土中有效态镉(Cd)含量,研究其与甘蔗根、叶和茎... 采用田间调查及ICP-MS等技术手段结合,在广西采集田间甘蔗和甘蔗根际土,分别用乙酸(HAc)、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氯化镁(MgCl2)3种化学提取方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提取甘蔗根际土中有效态镉(Cd)含量,研究其与甘蔗根、叶和茎中Cd含量之间的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4种方法提取的有效态Cd含量都与甘蔗根和茎中Cd含量显著相关,但DGT的相关性优于化学提取方法。综合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OM%)和土壤颗粒组成等理化指标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确定两种主成分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DGT技术模型融合了影响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子,预测结果几乎不受本研究所选取的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影响,因而是一种预测Cd生物有效性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CD) 生物有效性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甘蔗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GT法原位测量水体中金属有效态组分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娜娜 赵玉杰 +5 位作者 周其文 刘潇威 袁旭 师荣光 戴礼洪 徐亚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0-1217,共8页
根据不同厚度扩散膜DGT(梯度扩散薄膜)对金属络合易解离态解离能力差异性这一原理,提出了一套计算金属解离动力学及有效态组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水体Zn、Ni、Cu、Fe、Mn、Cd、Pb等金属形态及运移动力学特征差异性计算中。结果表明,研究... 根据不同厚度扩散膜DGT(梯度扩散薄膜)对金属络合易解离态解离能力差异性这一原理,提出了一套计算金属解离动力学及有效态组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水体Zn、Ni、Cu、Fe、Mn、Cd、Pb等金属形态及运移动力学特征差异性计算中。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原有方法过拟合的缺点,可以不借助第三方金属形态分析软件一次性计算出金属有效态含量、组分构成及K-1值,且计算结果更好地体现出有效态中络合易解离部分的贡献,计算公式假设参数少,避免了金属价态、有机质组分构成差异性等因素对有效态含量计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金属 金属络合物 解离动力学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