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西秋雨起止与秋冬季节大气环流转换
被引量:27
- 1
-
-
作者
袁旭
刘宣飞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3-924,共12页
-
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
-
文摘
根据1961—2010年平均的逐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79—2008年平均的逐候CMAP降水资料以及1961—2010年逐候平均的中国553个台站降水资料,讨论了华西秋雨起止日期与秋冬季大气环流转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西地区降水年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夏、秋双峰特征,8月4—8日(第44候)为双峰间的低谷,10月8—12日(第57候)以后降水降至年平均以下。由此,将华西秋雨建立和结束日期分别确定为8月9—13日(第45候)和10月8—12日(第57候)。华西秋雨的建立对应于东亚夏季风开始向冬季风转变,其标志性环流调整特征是江南地区的西南风转为东南风。东亚经向海平面气压梯度在8月9—13日(第45候)由南高北低转为南低北高,造成850 hPa江南地区的西南风转为东南风,该东南风与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西南季风交汇于华西地区,形成风向和水汽的辐合,使得华西地区的降水在夏峰之后再次增强,华西秋雨由此建立。华西秋雨的结束则对应于孟加拉湾热带西南季风结束和东亚冬季风完全建立,其标志性环流调整特征是孟加拉湾地区的西南风转为东北风。随着东亚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由北向南依次发生东高西低向东低西高的转变,东亚冬季风也逐步向南推进,9月8—12日(第51候)东北冬季风到达江南地区,10月8—12日(第57候)进一步推进到南海地区,此时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西南季风消失,造成华西地区完全受大陆冷高压控制,东亚季风经圈环流也转为冬季型哈得来环流,东亚冬季风完全建立,华西秋雨也随之结束。因此,华西秋雨起止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向冬季风的转变时间不同步有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共同作用使得华西秋雨成为亚洲夏季风在中国大陆上的最后一个雨季。
-
关键词
华西秋雨
气压梯度反转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
Keywords
Autumn persistent rains over western China, Sea level pressure gradient reversal,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结合引导滤波的自适应多曝光图像融合
被引量:9
- 2
-
-
作者
谢伟
王莉明
胡欢君
涂志刚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南洋理工大学电器电子工程学院
-
出处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3-199,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501198
No.41671377
+2 种基金
No.41501463)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4CFB461)
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No.2014072704011248)
-
文摘
针对引导滤波产生的光晕、梯度反转现象,以及图像融合边缘细节丢失的现象,提出一种改进引导滤波的自适应多曝光图像融合算法。在引导滤波中根据梯度信息设定权重函数,并结合图像像素点和一定区域的均值创建函数,共同实现不同区域的纹理特性自适应;利用平均亮度与对比度、饱和度及曝光适中度的关系,设置权值函数,使加权平均融合过程中的权重值不再是固定的数值,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图像亮度自适应调整,权重值也不同,使得融合后的图像质量更好;将原序列图的细节信息叠加到改进的引导滤波图像中,构建纹理细节层。实验结果削弱了光晕及梯度反转现象,使图像更加真实,细节更加清晰,并且对有小光源的图像处理效果更好。算法结果明显优于多曝光融合算法及引导滤波的多曝光图像融合,在信息熵、互信息和边缘信息评价中分别取得最高2.5%、30%和30%左右的质量提升。
-
关键词
光晕
梯度反转
平均亮度
自适应参数调整
细节增强
-
Keywords
halo
gradient inversion
average brightness
parameter self-adaption
detail enhancement
-
分类号
TP391.4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