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支原体、梨支原体大鼠致死性感染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杜园园 周丽萍 +2 位作者 闫涛 刘晓丹 方周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9-272,共4页
目的制备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致死性感染大鼠模型。方法清洁级SD大鼠54只,分免疫抑制组(47只)与非免疫抑制组(7只)。免疫抑制组预先经环磷酰胺隔天注射(50mg/kg.d)三次制备,分别腹腔注... 目的制备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致死性感染大鼠模型。方法清洁级SD大鼠54只,分免疫抑制组(47只)与非免疫抑制组(7只)。免疫抑制组预先经环磷酰胺隔天注射(50mg/kg.d)三次制备,分别腹腔注射0.6mL三种支原体标准菌株Mf、Mpi穿通支原体(Mpe),以及本实验室分离株(W12)和无菌生理盐水;非免疫抑制组取正常大鼠腹腔注射同剂量Mf。计算各组死亡率,死亡大鼠无菌解剖,分别取大鼠血液、心、肝、肺,肾和脑组织进行再培养,进而取再培养阳性脏器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致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鼠血液、心、肝、肺,肾和脑组织中支原体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下大鼠的心、肝、肺、肾及脑组织内见支原体,且细胞间质高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器官实质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以免疫抑制肺和脑最为显著。结论Mf、Mpi、Mpe、W12支原体感染的免疫抑制组大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免疫抑制组,且免疫抑制组肺和脑损伤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原体 梨支原体 致死性感染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梨支原体感染小鼠小肠黏膜和胰腺组织细胞电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管瑜 沈丹丹 周丽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和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感染致死小鼠小肠黏膜和胰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方法 35只清洁级ICR小鼠,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d)5次制成免疫抑制模型。分为Mf、Mpi感... 目的探讨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和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感染致死小鼠小肠黏膜和胰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方法 35只清洁级ICR小鼠,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d)5次制成免疫抑制模型。分为Mf、Mpi感染组(n=12)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n=11),分别腹腔注射0.3mL标准菌株Mf、Mpi(6×108-9/mL)和无菌生理盐水,计算各组死亡率,取小鼠血液进行支原体再培养以及感染12h、6d后取小肠黏膜和胰腺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免疫抑制小鼠Mf或Mpi感染6d后,全部死亡,支原体再培养阳性。电镜观察显示:Mf或Mpi感染12h后,小肠黏膜和胰腺组织细胞即表现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感染6d后,小肠黏膜组织细胞显著水肿,肿胀,线粒体空泡,胰腺细胞线粒体空泡,酶原颗粒变小,细胞变性、坏死,与NS组比较差异显著,且胰腺组织细胞病理改变比小肠黏膜明显。结论发酵支原体或梨支原体感染小鼠12h后,小肠黏膜和胰腺组织细胞即表现超微结构病理改变,6d后出现细胞水肿、变性及坏死。且胰腺组织细胞病理改变比小肠黏膜组织细胞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原体 梨支原体 电镜 胰腺 小肠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对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感染免疫缺陷大鼠的治疗效果
3
作者 陈之力 李勇 +1 位作者 周丽萍 卢中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探讨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对免疫缺陷大鼠发酵支原体(Mf)、梨支原体(Mpi)感染的治疗效果,试图为HIV免疫缺陷患者Mf和Mpi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4只清洁级SD大鼠,其中60只制备免疫抑制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组1和组2分别为M... 目的:探讨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对免疫缺陷大鼠发酵支原体(Mf)、梨支原体(Mpi)感染的治疗效果,试图为HIV免疫缺陷患者Mf和Mpi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4只清洁级SD大鼠,其中60只制备免疫抑制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组1和组2分别为Mf、Mpi感染红霉素治疗组,组3和组4分别为Mf、Mpi感染左氧氟沙星治疗组,组5和组6为Mf、Mpi感染未治疗组,并设非免疫抑制和NS对照,计算各组致死率。取保护组和非保护组大鼠肺、肾、脑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大鼠致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死亡大鼠血液中支原体再培养阳性。电镜结果显示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大鼠的肺、肾及脑组织细胞结构显著改善。结论: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对免疫抑制大鼠Mf、Mpi感染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综合征 发酵原体 梨支原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对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致死性感染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伟华 杜园园 +3 位作者 周丽萍 闫涛 任帆 方周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制备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免疫缺陷大鼠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致死性感染保护模型,探讨抗生素对免疫缺陷大鼠Mf和Mpi致死性感染的保护的作用。试图为HIV免疫缺陷患者Mf和Mpi的致死性... 目的制备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免疫缺陷大鼠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致死性感染保护模型,探讨抗生素对免疫缺陷大鼠Mf和Mpi致死性感染的保护的作用。试图为HIV免疫缺陷患者Mf和Mpi的致死性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81只清洁级SD大鼠。取60只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d)制备免疫抑制大鼠,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保护试验组在腹腔注射0.6mL(3×2×108-9,Mf或Mpi)的同时肌肉注射阿奇霉素(50mg/kg.d)或克林霉素(50mg/kg.d),连续保护4d。免疫抑制Mf和Mpi攻击对照组(n=10)腹腔注射相同菌量的Mf或Mpi,非免疫抑制和NS对照组,腹腔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Mf或Mpi和NS。计算各组致死率,比较显著性差异。死亡大鼠无菌解剖,取保护组和攻击组Mf和Mpi死亡大鼠以及非免疫抑制和NS对照组血液进行再培养,进而取保护组和再培养阳性攻击对照组(肺、心和肾)组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阿奇霉素和克林素保护组大鼠存活率较攻击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电镜结果显示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保护试验组大鼠的心、肺、肾组织结构显著改善。结论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对Mf、Mpi致死性感染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原体 梨支原体 大鼠 免疫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感染致死小鼠胸腺细胞的损伤及其Bax/Bcl-2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沈丹丹 曹淑彦 周丽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发酵支原体(Mf)和梨支原体(Mpi)感染致死小鼠胸腺细胞的损伤及其Bax/Bcl-2的表达。方法清洁级ICR小鼠47只,随机分为免疫抑制组(n=35)和非免疫抑制组(n=12),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d)5次制成免疫抑制模型。免疫抑制组分... 目的探讨发酵支原体(Mf)和梨支原体(Mpi)感染致死小鼠胸腺细胞的损伤及其Bax/Bcl-2的表达。方法清洁级ICR小鼠47只,随机分为免疫抑制组(n=35)和非免疫抑制组(n=12),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d)5次制成免疫抑制模型。免疫抑制组分为Mf感染组、Mpi感染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0.3mL Mf和Mpi标准菌株(6×108-9/mL)及NS;非免疫抑制组取正常小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Mf。计算各组小鼠死亡率,取其血清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电镜观察小鼠胸腺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小鼠胸腺Bax/Bcl-2的表达。结果 Mf和Mpi感染免疫抑制组死亡率与NS组及非免疫抑制M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相应支原体培养阳性;超微结构观察表明,Mf和Mpi感染组胸腺细胞凋亡显著;同时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显示Mf和Mpi感染组胸腺Bax/Bcl-2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感染可诱导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并促进小鼠胸腺组织中Bax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原体 梨支原体 胸腺 BAX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中分离2株支原体 被引量:1
6
作者 贾成梅 赵季文 +2 位作者 糜祖煌 施素洁 羊海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7-79,81,共4页
目的 从病原学角度探讨我国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是否存在发酵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感染。方法 采集江苏省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咽拭子和尿液标本 18份。咽拭子和经离心的尿液标本过滤后接种在SP- 4培养基作上述三种艾滋... 目的 从病原学角度探讨我国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是否存在发酵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感染。方法 采集江苏省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咽拭子和尿液标本 18份。咽拭子和经离心的尿液标本过滤后接种在SP- 4培养基作上述三种艾滋病相关支原体的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用代谢抑制试验、PCR和序列测定等方法加以鉴定。结果 从 5例AIDS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到 1株穿通支原体 ,13例HIV感染者尿液中分离到 1株发酵支原体 ,未分离到梨支原体。结论 江苏地区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中存在穿通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的感染 ,在艾滋病防制工作中应考虑这些支原体的诊断和治疗。如能加以干预 ,将有助于减少HIV的复制和减缓HIV感染者向AIDS发展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HIV感染 发酵原体 穿通原体 梨支原体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