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类型及侧支循环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喜朋 张洪涛 +2 位作者 王连芹 聂彦国 李永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8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6例(22.2%),皮质下梗死10例(37.0%),弥散性梗死7例(25.9%),交界区梗死8例(29.6%)。侧支循环途径包括经前交通动脉代偿14例,经后交通动脉代偿10例,经眼动脉代偿6例,经软膜吻合8例。8例单发梗死中,6例有2种代偿方式,2例有1种代偿方式,而19例多发梗死中,仅5例有2种代偿方式,14例有1种代偿方式。结论: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有多种表现,以皮质下梗死和交界区梗死多见,且ICAO发生后有多种侧支循环途径代偿颅内供血,其中,单发梗死的代偿途径可能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闭塞 梗死类型 侧支循环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灌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局部微循环状态及梗死类型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郝璐 李悦 徐敬轩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方法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70%、症状性猝中... 目的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方法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70%、症状性猝中的患者80例。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将脑梗死类型分为穿支动脉梗死、大面积梗死、皮质供血区梗死、分水岭梗死、多发脑梗塞及无梗死灶。经CTP成像,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48)与不良组(n=32),分析两组灌注参数差异及相关危险因素,并用半影计算软件分析缺血半暗带区与核心梗死区,对比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与核心梗死区是否差异及脑梗死类型分布与侧支循环相关性。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所有患者CTP结果均为阳性,核心梗死区阳性66例,弥散加权成像阳性为68例,两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致性,侧支循环良好组脑梗死类型以穿支动脉梗死为著,侧支循环不良组以分水岭梗死为著。对于两组间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脑血流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CTP成像可较早发现缺血区域,精准评估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半影计算模式可更快捷地评估缺血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灌注成像 脑卒中 侧支循环 梗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春阳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9期89-90,共2页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g)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合反应-限制性酶切法对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对其血浆Fg浓度以...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g)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类型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合反应-限制性酶切法对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对其血浆Fg浓度以及分子聚合功能参数进行测定。结果:PCI组和MCI组的FMPV明显高于对照组,MCI组的Fg浓度以及FMPV/Amax显著高于对照组,且MCI组的FMPV/Amax明显比PCI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类型具有密切关联性,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Fg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基因多态性 纤维蛋白原 梗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酸、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
4
作者 秦娜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试验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试验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按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将试验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crosclcrosis,LAA)、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栓塞型(Cardiac embolism,CE)三类。入院次日空腹抽静脉血测定尿酸(Uric Acid,UA)、D-二聚体。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组之间尿酸和D-二聚体的异同。结果:试验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LAA组较对照组D-二聚体高(P<0.05),SAO组较LAA组的UA高、LAA组较CE组的UA高、对照组较LAA组的UA高(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水平增高,LAA组D-二聚体最高,CE组UA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D-二聚体 不同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