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梗死模式的分类及病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光耀 荆京 +4 位作者 孟霞 刘丽萍 赵性泉 王拥军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950-954,共5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梗死模式具有多样性,根据梗死数目可分为无梗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单发梗死主要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进行分类,多发梗死则根据血管的供血范围进行分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的不同梗死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梗死模式具有多样性,根据梗死数目可分为无梗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单发梗死主要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进行分类,多发梗死则根据血管的供血范围进行分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的不同梗死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梗死模式 病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前动脉的存在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梗死模式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朱明月 刘德志 +3 位作者 施伟 陈万红 资文杰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颞前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第一个主要分支血管.在急性大脑中动脉( nuddle cerebml artery,MCA) 闭塞患者中,其可提供潜在血流,继而改变脑组织坏死进程.文中旨在探讨通过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 CA的M l段( imddle cerebralartery-Ml... 目的颞前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第一个主要分支血管.在急性大脑中动脉( nuddle cerebml artery,MCA) 闭塞患者中,其可提供潜在血流,继而改变脑组织坏死进程.文中旨在探讨通过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 CA的M l段( imddle cerebralartery-Ml segment, MCA-M1) 闭塞后颜前动脉存在与梗死模式及梗死体积的改变, 并探讨其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 0 0 7年1 月至2 0 1 3年1 2月,因首发缺血性卒中且影像学检查提示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闭塞的患者116例.同时依据有无颞前动脉分为2 组55例患者存在颞前动脉(颞前动脉存在组),61例患者颞前动脉缺失(颞前动脉缺失组).于人院期间均完成头颅M RI及血管学检查.对2 组进行临床基础资料的比较,采用A 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 T 评分方式分析组间病灶面积的差异,并采用改良R 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 mRS)评估患者3 个月功能预后.最后采用多因素LoglSt1C 回归分析3 个月预后良好(mRS≤2 )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颞前动脉存在组人院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roke Scale, NIHSS)、出院NIHSS评分较颞前动脉缺失组显著降低,且ASPECTS评分≥7分、m R S评分〈 2 分例数显著升高(P 〈0.05).颞前动脉存在组多区域病灶梗死、穿通支动脉区域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颞前动脉缺失组(34.6% 53.1%,38.5% 57.8%,P 〈0.05) ;m R S评分≤2 发生率明显高于颞前动脉缺失组(73.1% 35.9%,P 〈0.001).5 5 例(47.4%)患者3 个月功能预后良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颞前动脉存在(0 R = 0.188,9 5 % C I:0.062-0.572)、人院NIHSS评分(0 R = 1.578,9 5 % C I:1.326- 1.878)是患者3 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颞前动脉存在能够减小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M1 段闭塞患者梗死体积,改善患者临床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预后 颞前动脉 梗死模式 大脑中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
3
作者 吴敌 廖晓凌 +3 位作者 潘岳松 陈绪珠 王伊龙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及其与病变血管节段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2021年11月15日出院诊断为sVAD、s 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脑梗死病灶特点、受累血管节段等信息。根据脑梗死病灶数量将患者分为单发脑梗死组和多发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41例患者,其中单发脑梗死组患者17例(41.5%),多发脑梗死组24例(58.5%)。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患者数量对比:V3段[右侧7(41.2%)vs.8(33.3%),P=0.61;左侧7(41.2%)vs.7(29.2%),P=0.42];V4段[右侧9(52.9%)vs.6(25.0%),P=0.07;左侧6(35.3%)vs.8(34.8%),P=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数量对比:丘脑[0(0)vs.9(39.1%),P=0.005]、枕叶[0(0)vs.8(33.3%),P=0.01]、小脑[2(11.8%)vs.20(83.3%),P<0.001]、脑桥[1(5.9%)vs.11(45.8%),P=0.006]、延髓[14(82.4%)vs.3(12.5%),P<0.001],单发脑梗死组延髓最多见,其余部位在多发脑梗死组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数量的患者例数对比:单一节段7(41.2%)vs.9(37.5%)、两个节段7(41.2%)vs.9(37.5%)、多节段3(17.6%)vs.6(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本研究纳入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病例中,单发脑梗死病灶多见于延髓,主要受累血管节段为V3段、V4段,脑梗死病灶数量与受累动脉节段数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梗死模式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颈动脉夹层相关缺血性卒中颅内缺血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吴敌 荆京 +2 位作者 潘岳松 陈绪珠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9期993-1000,共8页
目的本研究自发性颈动脉夹层涉及自发性颈总动脉分叉夹层(spontaneous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dissection,sCCABD)及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ICAD),对与此相关的缺血性卒中颅... 目的本研究自发性颈动脉夹层涉及自发性颈总动脉分叉夹层(spontaneous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dissection,sCCABD)及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ICAD),对与此相关的缺血性卒中颅内缺血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组2014年12月1日—2021年11月15日住院的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影像学特征等信息。将患者分为颅内无梗死病灶组、单发梗死病灶组和多发梗死病灶组3组,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受累血管部位及节段数等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17例,其中无梗死病灶组2例,单发梗死病灶组4例,多发梗死病灶组11例。无梗死病灶组夹层发生于C1升段(2例)、C2段(1例)、C3段(1例)、C4段(1例),单发梗死病灶组夹层在C1升段(5例)最多见,多发梗死病灶组夹层多发生于C1升段(5例)和C3段(5例),C2段(4例)、C1球部(3例)和C4段(3例)次之,颈总动脉分叉(1例)和C5段(1例)最少。脑梗死灶分布模式:单发梗死病灶组表现为区域性梗死(2例)、局部梗死(1例)、深部较大梗死(1例);多发梗死病灶组以内分水岭梗死(4例)、区域性梗死(3例)最多见,局部梗死(2例)、深部较大梗死(2例)次之,浅表小面积梗死(1例)、深部较小梗死(1例)最少。结论本研究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多发脑梗死居多,血管夹层多发生于C1升段和C3段,C1球部、C2段和C4段次之,颈总动脉分叉和C5段最少,球部可以受累或闭塞,颅内缺血病灶的多少与受累血管节段数量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积累病例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夹层 缺血性卒中 梗死模式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研究
5
作者 郑玉庭 徐玉珠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探讨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灶分布部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 目的探讨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灶分布部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连续就诊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DWI显示MCA供血区梗死灶的分布特点,将梗死分为穿支动脉型、分水岭型、区域型及混合型。利用ASPECT评分对MCA皮层供血区的划分方法,分别计算MCA各皮层区域FVH,计算FVH评分(0~7分)分值,并分为FVH≥4分和<4分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管狭窄程度、入院NIHSS评分及梗死部位差异。应用Spearman分析FVH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FVH评分对血管闭塞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214例患者进行分析,FVH≥4分患者51例,<4分患者163例。FVH≥4分组分水岭梗死比例(43.1%vs 20.9%)、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比例(41.7%vs 22.3%)、入院NIHSS评分[4(2~6)分vs 3(1~4)分]均高于FVH<4分组,而穿支动脉梗死型比例(19.6%vs 52.8%)低于FVH<4分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VH≥4分组血管闭塞比例高于FVH<4分组(54.9%vs 9.2%,P<0.001),血管轻度狭窄比例低于FVH<4分组(9.8%vs 54.0%,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FVH评分与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及MCA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04,P<0.001)。ROC曲线分析示FVH评分预测血管闭塞的最佳界值为3分,其诊断血管闭塞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0.1%。结论对于MCA供血区AIS患者,FVH评分可间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也可反映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及梗死灶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血管高信号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梗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