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桩桩相互作用的双排支护桩受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玲 朱幸仁 欧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0,共9页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计算是其设计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双排支护桩结构是由前排桩、后排桩及桩顶连系梁组成的空间门架式结构。在承受水平荷载时,后排桩向坑内发生挠曲变形,挤压桩间土体,同时桩间土体又对前排桩产生推力,使得前...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计算是其设计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双排支护桩结构是由前排桩、后排桩及桩顶连系梁组成的空间门架式结构。在承受水平荷载时,后排桩向坑内发生挠曲变形,挤压桩间土体,同时桩间土体又对前排桩产生推力,使得前排桩向坑内发生挠曲变形,挤压前排桩桩前土体,以致该支护结构在传递水平荷载时,前后排桩及桩间土体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上述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性,将前、后排桩均视为竖向放置的弹性地基梁,以欧拉伯努利双层梁理论考虑前后排桩的相互作用,以水平向弹簧模拟桩间土相互作用,以朗肯土压力计算作用于后排桩的主动土压力,以弹性抗力法计算作用于前排桩基坑底面以下的被动土压力,以基坑底面为界人为将前、后排桩分为上下部分,并通过桩身各段的受力平衡建立前后排桩的挠曲变形控制微分方程,然后通过桩端约束及基坑坑底平面处的连续条件得到方程的解析解,给出了一种考虑桩桩相互作用以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支护结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两个实例,将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实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工程中的设计计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支护结构 桩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地基反力系数 双层地基梁模型 弹性抗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层地基中考虑桩桩相互作用的双排桩受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玲 欧强 朱幸仁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0-126,共7页
基于成层地基中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将前、后排桩视为竖直插入成层地基中的弹性地基梁,以不同刚度的水平弹簧模拟前、后排桩与其间成层地基土体的相互作用.以各个土层接触面为水平分界面,将前、后排桩支护结构分为若干单元... 基于成层地基中的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将前、后排桩视为竖直插入成层地基中的弹性地基梁,以不同刚度的水平弹簧模拟前、后排桩与其间成层地基土体的相互作用.以各个土层接触面为水平分界面,将前、后排桩支护结构分为若干单元段,以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作用于后排桩的主动土压力,以弹性抗力法计算作用于前排桩基坑底面以下的土体抗力,且考虑地基反力系数沿深度的线性变化.基于Euler-Bernoulli双层地基梁理论,考虑桩桩及桩土相互作用得到成层地基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挠曲微分方程,并采用幂级数法求解,然后根据界面处内力与位移的连续条件及桩顶、桩底的边界条件,得到任一深度桩身的水平位移、转角、剪力与弯矩计算式.最后通过一工程实例分析,将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实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层地基 双排 桩桩相互作用 幂级数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荷载作用下斜桩群桩响应简化计算方法
3
作者 孔令刚 刘维 +2 位作者 夏海波 郑振华 陈云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0-1910,共11页
基于半无限弹性地基假设建立适于快速计算推、压、弯、扭等荷载联合作用大型斜桩群桩响应的简化分析模型,分析三维空间中任意倾斜方向和角度的两相邻斜桩间不同种类桩-土-桩相互作用影响。首先,将两斜桩中多种类型的桩头变形间相互作用... 基于半无限弹性地基假设建立适于快速计算推、压、弯、扭等荷载联合作用大型斜桩群桩响应的简化分析模型,分析三维空间中任意倾斜方向和角度的两相邻斜桩间不同种类桩-土-桩相互作用影响。首先,将两斜桩中多种类型的桩头变形间相互作用简化为桩头轴向、侧向位移和扭转角,分析其对邻桩三类桩头变形量的影响;然后,引入自由场地位移衰减系数,量化分析土面上竖向、水平和扭转3种位移随水平距离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虚拟桩假设和坐标变换,推导出计算三维空间中任意倾斜方向和角度的两桩间相互作用的矩阵表达式,基于该分析模型开发了群桩分析程序PIGEAN。研究结果表明:斜桩桩头的轴向、侧向和扭转响应可近似采用相应荷载下的直桩解析解或近似解计算。3组不同荷载组合的多组斜桩群桩模型试验结果证明了斜桩的桩-土-桩相互作用三维分析方法能有效计算斜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提高计算准确性;证明了本模型在计算复合荷载下大规模群桩的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相互作用 荷载组合 三维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长对桩与桩相互作用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帅 肖昭然 +1 位作者 赵宪强 蒋敏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0-114,120,共6页
为明确桩长对静压沉桩全过程中桩与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的机理,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在中密实砂土中以2倍桩径为间距沉入双桩,研究了桩长对端阻力、卸除顶压后的桩周土压力以及双桩承载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入过程中先沉桩和后沉... 为明确桩长对静压沉桩全过程中桩与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的机理,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在中密实砂土中以2倍桩径为间距沉入双桩,研究了桩长对端阻力、卸除顶压后的桩周土压力以及双桩承载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入过程中先沉桩和后沉桩的压入端阻力均随沉桩深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大,当桩长(沉桩完成后沉入的总长度)为600 mm时,后沉桩仅比先沉桩的端阻力高0.2%左右,即此深度处2根桩的压桩端阻力基本达到极值;后压桩沉入前先沉桩的桩周土压力为后沉桩的90%左右,而后沉桩卸除顶压后先沉桩的桩周土压力总体为后沉桩的2~3倍,且随土压力盒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深度桩周土压力均随桩长增大而降低;单桩试验时桩体极限承载力略高于先沉桩极限承载力2%~5%,提高的幅度随桩长增加而降低;不考虑桩间土作用双桩系统极限承载力约为单桩试验时极限承载力的2倍。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桩与桩相互作用机理和改善双桩承载力特性等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 静压 端阻力 周土压力 承载力 相互作用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群桩基础相互作用近似解耦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威 梁发云 陈海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7-141,共5页
针对传统弹性理论法过高地估计了桩-桩相互作用效应,基于杆件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半无限土体中群桩基础的桩侧剪应力求解方程,通过简化桩-桩的相互作用效应,将群桩基础桩侧摩阻力的求解方程近似解耦,实现了群桩基础桩身剪应力和位移的快速... 针对传统弹性理论法过高地估计了桩-桩相互作用效应,基于杆件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半无限土体中群桩基础的桩侧剪应力求解方程,通过简化桩-桩的相互作用效应,将群桩基础桩侧摩阻力的求解方程近似解耦,实现了群桩基础桩身剪应力和位移的快速求解目标。通过两桩相互作用系数以及柔性承台下群桩基础差异沉降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简化方法的合理性。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简化方法计算得到的相互作用系数与严格的边界积分方程法解答较为接近,稍小于Poulos弹性理论法的计算结果;柔性承台下群桩的差异沉降在桩间距较小时与经典解答较为接近,而在桩间距较大时则存在一定的差别。该简化方法大幅减少了群桩计算工作量,适用于大规模群桩基础的快速计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群 弹性理论 解耦 -相互作用 快速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地基中桩基础的竖向荷载位移关系非线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26
6
作者 黄茂松 江杰 +1 位作者 梁发云 顾倩燕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23-1429,共7页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推导了分层土中单桩处于线弹性和弹塑性状态的荷载传递矩阵,提出了单桩竖向位移内力非线性简化分析方法。考虑群桩中的"被动桩"与周围土体的相互"遮拦效应",对传统的桩–桩相互作用系数进行修...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推导了分层土中单桩处于线弹性和弹塑性状态的荷载传递矩阵,提出了单桩竖向位移内力非线性简化分析方法。考虑群桩中的"被动桩"与周围土体的相互"遮拦效应",对传统的桩–桩相互作用系数进行修正,并将其应用于刚性承台下受荷群桩和桩筏基础的非线性分析中。由于考虑了土体的成层性和桩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性,计算模型更好地反映了土体的实际性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值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可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层土 相互作用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地基中刚性承台群桩竖向力学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早 黄茂松 戴兵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6-450,共5页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建立分层土中单桩的荷载传递矩阵,并考虑被动桩与桩周土的相互作用,建立被动桩的位移控制方程,得到两根桩的相互影响系数α.提出了刚性承台下受荷群桩的位移内力计算的解析方法,并和有限元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建立分层土中单桩的荷载传递矩阵,并考虑被动桩与桩周土的相互作用,建立被动桩的位移控制方程,得到两根桩的相互影响系数α.提出了刚性承台下受荷群桩的位移内力计算的解析方法,并和有限元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 荷载传递矩阵 成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地基中群桩竖向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江杰 黄茂松 顾倩燕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92-2096,共5页
运用剪切位移法计算了桩轴向荷载传递因子。对于桩端采用线性的荷载传递函数,推导了基于弹塑性模型的单桩竖向荷载沉降的解析解。分析过程中考虑了土体强度沿深度线性变化的特性和桩土间的滑移现象,因此更符合大部分土体的实际性状。在... 运用剪切位移法计算了桩轴向荷载传递因子。对于桩端采用线性的荷载传递函数,推导了基于弹塑性模型的单桩竖向荷载沉降的解析解。分析过程中考虑了土体强度沿深度线性变化的特性和桩土间的滑移现象,因此更符合大部分土体的实际性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桩土滑移的桩-桩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群桩的分析,获得了群桩的荷载沉降特性。该分析方法克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弹性理论方法夸大桩土相互作用的缺点,单桩和群桩的荷载沉降曲线的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移 非均质土 弹塑性模型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sternak层状地基中群桩水平动力响应解析解答 被引量:7
9
作者 崔春义 辛宇 +2 位作者 许成顺 梁志孟 王本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3-902,共10页
基于Pasternak地基和Euler梁振动理论,提出了一种能考虑轴向荷载影响的单桩水平振动简化分析力学模型,建立了层状地基中桩-土耦合作用下单桩水平振动控制方程;采用微分变换的方法对方程解耦,进一步结合桩-土边界连续条件求出单桩水平位... 基于Pasternak地基和Euler梁振动理论,提出了一种能考虑轴向荷载影响的单桩水平振动简化分析力学模型,建立了层状地基中桩-土耦合作用下单桩水平振动控制方程;采用微分变换的方法对方程解耦,进一步结合桩-土边界连续条件求出单桩水平位移、转角及内力解析解答。然后,考虑主动桩Ⅰ振动引起被动桩Ⅱ的动态位移,建立被动桩Ⅱ的水平振动控制方程,求解得到被动桩Ⅱ的响应解析解答,依据动力相互作用因子定义进一步求得桩-桩水平动力相互作用因子。最后,利用叠加原理求得群桩水平动力阻抗,并与已有相关解析解进行退化对比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化分析探讨了地基剪切系数、布桩类型、桩距径比、轴向特征参数对群桩水平阻抗以及桩顶反力分布、桩身内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可为实际工程群桩桩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阻抗 水平振动 -动力相互作用 PASTERNAK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桩长、桩径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建辉 靳元峻 +1 位作者 余晓雅 王维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58-1963,共6页
针对具有不同桩长、桩径群桩的桩筏基础进行研究,采用筏基无单元方法对筏板进行模拟,基于共同作用原理,以桩与桩、桩与土相互作用的解析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层状地基上不同桩长、桩径、桩体材料情况下,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一种分析... 针对具有不同桩长、桩径群桩的桩筏基础进行研究,采用筏基无单元方法对筏板进行模拟,基于共同作用原理,以桩与桩、桩与土相互作用的解析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层状地基上不同桩长、桩径、桩体材料情况下,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旨在解决具有特殊桩群,或通过桩长、桩径、桩体材料的变化、优化桩土刚度分布、调平设计时的桩筏基础计算问题。该方法可方便地用于非均匀布桩、非规则平面形状桩筏基础的计算和优化分析。与基于实际工程的大型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筏基础 分析方法 相互作用 优化设计 无单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升式平台插桩对邻近平台桩基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海洋 刘润 贾沼霖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7-876,共10页
自升式钻井平台可以往返于不同油气田实施钻修井作业,其作业地点常常紧邻导管架等固定平台,桩靴插桩导致的挤土效应会使邻近固定平台的桩基础受到附加水平荷载,这一荷载在桩基设计中并未考虑,因此成为平台稳定性的安全隐患。为此开展了... 自升式钻井平台可以往返于不同油气田实施钻修井作业,其作业地点常常紧邻导管架等固定平台,桩靴插桩导致的挤土效应会使邻近固定平台的桩基础受到附加水平荷载,这一荷载在桩基设计中并未考虑,因此成为平台稳定性的安全隐患。为此开展了离心模型试验,研究黏性土中不同桩靴插桩深度对不同距离桩基的水平变形影响;分别建立了基于球孔扩张理论及非线性地基梁模型的两阶段理论算法和基于三维CEL模型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法,求解了桩靴插桩导致的邻近桩基桩身附加弯矩及位移。对比离心试验结果,两种方法预测的桩身附加弯矩及水平位移均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证明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发现桩靴插桩导致的桩身附加应力达到51 MPa,表明自升式平台插桩作业对邻近平台桩基础的影响不容忽视,最后给出了理论算法与大变形法在实际工程使用中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插 靴-相互作用 离心模型试验 弯矩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桩扭转非线性模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孔令刚 张利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231-2236,共6页
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数学模型来分析群桩扭转问题。该模型利用非线性荷载传递曲线来模拟桩的非线性响应,采用Mindlin解计算各桩水平力间的相互作用,用Randolph解析解分析得到各桩间扭矩对水平力的影响。在各单桩中引入经验性的耦合系数,分... 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数学模型来分析群桩扭转问题。该模型利用非线性荷载传递曲线来模拟桩的非线性响应,采用Mindlin解计算各桩水平力间的相互作用,用Randolph解析解分析得到各桩间扭矩对水平力的影响。在各单桩中引入经验性的耦合系数,分析桩身水平变形引起的土体反力对该桩扭转承载力的影响。对比计算结果与离心机模型试验数据,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群桩扭转中主要的桩-土-桩相互作用和荷载耦合作用,较好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 非线性模型 -土-相互作用 离心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础的动力群桩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剑平 朱晞 倪永军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49,50,共7页
分析桩—土—桩相互作用的机理 ,依据弹性Winkler地基梁理论 ,采用相互作用系数的概念考虑群桩效应 ,提出层状场地中 ,考虑动力群桩效应的结构等效动力刚度矩阵的计算方法 .以两个代表性的实例 ,分析动力群桩效应的特点 ,并比较两个实... 分析桩—土—桩相互作用的机理 ,依据弹性Winkler地基梁理论 ,采用相互作用系数的概念考虑群桩效应 ,提出层状场地中 ,考虑动力群桩效应的结构等效动力刚度矩阵的计算方法 .以两个代表性的实例 ,分析动力群桩效应的特点 ,并比较两个实例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相互作用 动力群效应 等效动力刚度矩阵 基础 静力荷载 群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pile-soil interaction of passive pile group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明华 刘敦平 +1 位作者 张玲 蒋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75-80,共6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le and soft soil of the passive pile group subjected to soil movement was analyz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The soil was assumed to be elastic-pl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le and soft soil of the passive pile group subjected to soil movement was analyz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The soil was assumed to be elastic-plastic complying with the Drucker-Prager yield criterion in the analysis. The large displacement of soil was considered and contact eleme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le and soil. The influences of soil depth of layer and number of piles on the lateral pressure of the pil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later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 on the (2×1) pile group and on the (2×2) pile group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jacent surcharge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t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soft soil and considerable pressure on the pile. The pressure acting on the row near the surcharge i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other row, due to the "barrier" and arching effects in pile groups. The passive load and its distribu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sign of the passive p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soil interaction passive pile group soft soil lateral pressure DEFORMATION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