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动桩桩侧土压力群桩效应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琳 柳士明 +1 位作者 宋静 张淑朝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254-258,共5页
被动群桩中具有明显的土拱效应和遮拦效应,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对不排水条件下的被动群桩进行了平面应变数值模拟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关系,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研究结果表明,埋深对桩侧极限土压... 被动群桩中具有明显的土拱效应和遮拦效应,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对不排水条件下的被动群桩进行了平面应变数值模拟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关系,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研究结果表明,埋深对桩侧极限土压力有影响,在浅层桩侧极限土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达到一定深度后随着埋深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单排桩时桩后具有明显的土拱效应,随着桩间距增大桩的荷载分担比降低,达到稳定的桩荷载分担比所需要的桩土相对位移量增大.双排桩时随着排间距增加,后排桩和前排桩的桩侧极限土压力都增加,当排间距达到6D以后,后排桩和前排桩之间基本没有遮拦和加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群 桩侧土压力 拱效应 遮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桩支护的桩侧土压力计算
2
作者 覃正刚 付健军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386-389,共4页
在无粘性土的排桩支护中,从桩间土拱形成机理出发,认为土拱区土体受到等值的法向力作用,在桩间土体自由区和土拱区土体达到极限强度的条件下,得出桩间土拱的拱形参数,拱高和土拱的厚度,同时在考虑土拱区土体强度增加的情况下,结合桩土... 在无粘性土的排桩支护中,从桩间土拱形成机理出发,认为土拱区土体受到等值的法向力作用,在桩间土体自由区和土拱区土体达到极限强度的条件下,得出桩间土拱的拱形参数,拱高和土拱的厚度,同时在考虑土拱区土体强度增加的情况下,结合桩土接触面处的土体强度约束条件和几何条件,在确定的桩距和桩径条件下,分析桩侧的土压力,通过求出不同桩径桩距条件下的土压力,从中找出一个最小土压力的桩参数,这个桩参数就是设计的值,其土压力计算结果位于朗肯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由此确定了桩的参数和土压力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值法向力 桩侧土压力 朗肯主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双桩侧向土压力群桩效应的三维数值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琳 程青雷 +2 位作者 逯建栋 鹿群 张建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2-519,共8页
被动桩侧向土压力的群桩效应是研究被动桩的重要问题。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对土体沿深度发生均匀侧移,桩基两端简化为铰接的刚性双桩基础(桩中心连线与土体位移方向平行)进行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 被动桩侧向土压力的群桩效应是研究被动桩的重要问题。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对土体沿深度发生均匀侧移,桩基两端简化为铰接的刚性双桩基础(桩中心连线与土体位移方向平行)进行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关系,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结果表明,在土位移增加的过程中,两桩侧向土压力均小于单桩,呈近桩大、远桩小。在浅层土体,加筋效应很小,但遮拦效应明显。在深层土体内,加筋和遮拦效应都很显著,p—δ曲线形状与单桩明显不同,在经历较短直线增长后,沿曲线增长至极限土压力,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所需的桩土相对位移量明显增加,当桩间距增长至6 D,群桩效应基本消失。最后与室内模型试验所得到的桩侧极限土压力群桩效应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双 桩侧土压力 加筋效应 遮拦效应 效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侧移作用下桩基侧向土压力的群桩效应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琳 马荣 +2 位作者 李敬梅 柳士明 杨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1-570,共10页
当前工程建设中受土体侧移作用影响的桩基问题越来越突出,桩侧土压力是桩⁃土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并且受群桩效应影响很大,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针对粘土饱和不排水情况进行了平面应变数值模拟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理想... 当前工程建设中受土体侧移作用影响的桩基问题越来越突出,桩侧土压力是桩⁃土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并且受群桩效应影响很大,运用岩土数值计算程序FLAC3D,针对粘土饱和不排水情况进行了平面应变数值模拟研究,土体采用摩尔⁃库伦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关系,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研究结果表明,桩周粘结力对桩侧极限土压力有明显影响,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所需要的桩土相对位移随E/Cu的增大而减小。单排桩时,随着桩间距增大桩土荷载分担比降低,桩侧极限土压力值增大,达到极限土压力时所需要的桩土相对位移增大。双排桩时,当桩间距大约为2D时加筋和遮拦效应影响范围比较小,然后随桩间距增大加筋和遮拦效应影响范围增大,而排间距的增大会使遮拦和加筋作用降低,当排间距大于6D后遮拦和加筋效应基本消失,桩间距和排间距的增大都使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所需要的桩土相对位移量增大,并将计算结果与先前学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有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 极限压力 拱效应 遮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土与粉质黏土互层中静压桩桩土界面径向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永洪 马加骁 +3 位作者 张明义 桑松魁 白晓宇 杨苏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17-3727,共11页
为研究静压管桩贯入过程中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选取山东东营某工地进行现场足尺试验,得到贯入过程中桩侧总径向土压力随贯入深度的变化规律;然后,结合土的极限平衡理论,考虑贯入过程中粉土中孔隙水的消散和桩土界面循环剪... 为研究静压管桩贯入过程中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选取山东东营某工地进行现场足尺试验,得到贯入过程中桩侧总径向土压力随贯入深度的变化规律;然后,结合土的极限平衡理论,考虑贯入过程中粉土中孔隙水的消散和桩土界面循环剪切引起的桩土界面土压力的退化,建立沿深度方向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的极限平衡理论修正公式,探讨贯入过程中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与土层性质密切相关;在同一贯入深度不同桩身位置处(H/D)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存在退化现象,并且粉土中的退化幅度比粉质黏土中的退化幅度大,退化幅度最大相差14.22%;在饱和粉土中采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时,应考虑孔隙水的消散特性,超孔压消散系数为0.7~0.8;不同土层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退化幅度与H/D有关,两者呈幂函数关系,粉土和粉质黏土中剪切退化系数分别为0.19和0.12;采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沉桩过程中不同桩身位置处(H/D)桩土界面总径向土压力时,需考虑桩长效应即剪切退化效应;所提出的考虑孔隙水消散和剪切退化修正的极限平衡理论公式,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 总径向压力 退化效应 极限平衡理论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端后注浆超长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永辉 王卫东 吴江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82-386,共5页
目前超长灌注桩普遍应用于大型桥梁、超高层建筑工程中,且常采用桩端后注浆技术,但其桩侧极限摩阻力的确定尚未有切合其实际特点的方法。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反分析表明,采用β法计算时,存在桩侧土压力大于土层静止土压力的现象。在探讨桩... 目前超长灌注桩普遍应用于大型桥梁、超高层建筑工程中,且常采用桩端后注浆技术,但其桩侧极限摩阻力的确定尚未有切合其实际特点的方法。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反分析表明,采用β法计算时,存在桩侧土压力大于土层静止土压力的现象。在探讨桩侧土压力增大机制的基础上,对β法进行改进,建立了桩侧土压力确定方法,并给出了桩侧土压力系数的取值公式。工程实例计算结果与试桩实测结果比较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桩端后注浆超长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计算方法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灌注 端后注浆 摩阻力 桩侧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挤土和群桩效应的预制桩安全监控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志坚 张雄文 +1 位作者 柳毅 李筱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1-895,共5页
在深入分析密集型静力压入式预制桩挤土效应和群桩效应的机理和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确保地基土不因挤土效应而破坏的孔隙水压力监控模型,优化压桩线路和次序的超静孔压监控模型,确保基桩不因桩周土隆起而被拔断的基桩轴力监控模型,... 在深入分析密集型静力压入式预制桩挤土效应和群桩效应的机理和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确保地基土不因挤土效应而破坏的孔隙水压力监控模型,优化压桩线路和次序的超静孔压监控模型,确保基桩不因桩周土隆起而被拔断的基桩轴力监控模型,确保基桩不因挤土效应而产生弯折破坏以及桩间土不因群桩效应而产生剪切破坏的桩侧土压力监控模型。实测数据表明,在没有采取有效的降排水和卸压预防措施时,沉桩施工容易导致地基土强度失效和基桩拔断破坏。采取袋装砂井排水和碎石桩式降水井降水后,即使是透水性差的软土地基,也可使较大的超静孔压在1 d时间内消散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 超静孔隙水压力 轴力 桩侧土压力 承载力 监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排抗滑桩承载机理及土拱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万智 杨明辉 汪罗成 《湖南交通科技》 2013年第2期1-4,38,共5页
设计并完成小比例边坡双排抗滑桩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在模型桩桩身粘贴应变片及在部分桩周土体内埋置土压力盒,量测加载过程中桩身的内力与桩周土体抗力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探讨不同推力荷载条件下双排抗滑桩结构的承载机理和内力位移... 设计并完成小比例边坡双排抗滑桩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在模型桩桩身粘贴应变片及在部分桩周土体内埋置土压力盒,量测加载过程中桩身的内力与桩周土体抗力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探讨不同推力荷载条件下双排抗滑桩结构的承载机理和内力位移特性。结果表明:桩顶水平位移与推力的变化曲线呈凹曲线状,随着推力的增加,水平位移加速增大;前后排桩的弯矩分布曲线呈S交变性,且桩顶弯矩值不再为零,随着水平推力荷载的增加,桩顶弯矩越来越大,桩身的正负弯矩绝对值也越来越大;双排抗滑桩在抵抗水平推力荷载时,桩间会产生明显土拱效应,出现弧形的裂缝。这些结论可为双排抗滑桩的理论研究与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加固 双排抗滑 桩侧土压力 拱效应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的桩参数取值分析
9
作者 覃正刚 《山西建筑》 2009年第12期3-5,共3页
在考虑土拱区土体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分析了桩侧的土压力,通过求出不同桩径桩距条件下的土压力,从中找出一个最小土压力的桩参数,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等值法向力 桩侧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滑桩加固土坡稳定性分析的上限解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年廷凯 栾茂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2期167-173,共7页
从极限分析机动学方法出发, 利用土的抗剪强度折减系数概念, 建立了土坡的极限平衡状态方程, 由此确定土坡的临界稳定安全系数及其相应的潜在破坏模式。对于典型问题, 通过与现有极限平衡解和有限元数值解的对比分析, 验证了这种上限解... 从极限分析机动学方法出发, 利用土的抗剪强度折减系数概念, 建立了土坡的极限平衡状态方程, 由此确定土坡的临界稳定安全系数及其相应的潜在破坏模式。对于典型问题, 通过与现有极限平衡解和有限元数值解的对比分析, 验证了这种上限解法的合理性。进而对于在给定的荷载条件下不能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的土坡, 考虑采用阻滑桩加固方式, 根据桩侧有效土压力的合理分布模式确定桩体与滑动面相交的截面上等效抗滑力和抗滑力矩, 利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建立了阻滑桩加固土坡的极限平衡状态方程, 将桩侧土压力作为目标函数, 运用数学规划方法确定了极限平衡状态时的临界桩侧土压力,以此为土坡加固中阻滑桩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数值计算与分析探讨了阻滑桩加固位置的优化布置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稳定性 阻滑 有效压力 极限分析 上限方法 强度折减技术 学规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桩加固护岸受力机制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新泉 陈永辉 +2 位作者 章宇强 郑宏 许春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49-1756,共8页
结合长湖申航道湖州段板桩加固护岸实体工程,在板桩预制过程中将土压力计埋入板桩侧面,底板施工时将土压力计埋入底板下,测试了在板桩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中土压力计的受力情况、护岸荷载下板桩桩身两侧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及护岸底板下土... 结合长湖申航道湖州段板桩加固护岸实体工程,在板桩预制过程中将土压力计埋入板桩侧面,底板施工时将土压力计埋入底板下,测试了在板桩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中土压力计的受力情况、护岸荷载下板桩桩身两侧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及护岸底板下土压力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对埋入板桩两侧的土压力计会产生较大拉压应力并逐步趋于稳定,板桩两侧土压力及底板下土压力受施工荷载的影响在沉桩及底板施工初期存在较大调整并逐步趋于稳定;板桩靠岸侧和临水侧土压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别,靠岸侧主动土压力分布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增大的非线性分布规律,临水侧被动土压力基本呈线性分布。《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1]中推荐的土压力计算方法计算靠岸侧主动土压力和临水侧被动土压力标准值均较实测值小,基本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加差别逐渐增大的规律;在护岸荷载作用下底板下土压力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抛物线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护岸 现场试验 受力机制 桩侧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喷插芯组合桩水平承载特性大尺寸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郑浩 刘汉龙 +1 位作者 雷玉华 任连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7-223,共7页
高喷插芯组合桩(简称JPP桩)是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的新型组合桩,能有效提高桩的竖向承载力,并取得了相当规模的应用。为了研究其水平承载特性,利用河海大学岩土所自行研制开发的大型模型槽试验进行水平承载桩静载作用下的大尺寸模型试验... 高喷插芯组合桩(简称JPP桩)是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的新型组合桩,能有效提高桩的竖向承载力,并取得了相当规模的应用。为了研究其水平承载特性,利用河海大学岩土所自行研制开发的大型模型槽试验进行水平承载桩静载作用下的大尺寸模型试验。通过与普通圆截面灌注桩、加承台JPP桩的水平承载性能的对比,试验表明,JPP桩水平承载力较普通圆截面灌注桩提高了15%,桩身最大弯矩处在桩顶以下大约2m处,桩侧土压力主要集中在上部2m范围内土体。同时,试验表明加了承台后,JPP桩的水平承载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利用规范推荐的基于m法的灌注桩水平承载力公式,对JPP的水平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其结果可以为类似土层下水平受荷JPP桩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PP 水平承载力 大尺寸模型试验 桩侧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荷载下纵截面异形桩承载特性试验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孔纲强 彭怀风 +2 位作者 朱希 顾红伟 周立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9-236,共8页
针对纵截面异形桩(扩底桩和楔形桩)、等混凝土用量常规等直径桩的水平向承载特性进行对比模型试验研究,测得不同水平荷载等级下扩底桩和楔形桩的内力、变形、极限承载力和桩侧土压力分布等变化规律特性;初步探讨3种桩型的水平极限承载... 针对纵截面异形桩(扩底桩和楔形桩)、等混凝土用量常规等直径桩的水平向承载特性进行对比模型试验研究,测得不同水平荷载等级下扩底桩和楔形桩的内力、变形、极限承载力和桩侧土压力分布等变化规律特性;初步探讨3种桩型的水平极限承载特性和桩侧土压力分布规律。考虑纵向截面异形效应,基于水平土抗力与水平位移(p-y)曲线法建立纵截面异形桩水平向承载特性理论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弯矩分布规律,并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试验条件下,等混凝土用量楔形桩的水平向承载力比等直径桩的高,砂性土和黏性土中楔形桩水平向极限承载力约分别为等直径桩的1.25倍和1.33倍。相关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土层下水平受荷纵截面异形桩的设计与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荷载 极限承载力 桩侧土压力 扩底 楔形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对微型桩结构抗滑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田飞 朱本珍 +2 位作者 刘建坤 郑静 梁龙龙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8,共9页
在传统微型桩顶部联系梁上加设斜向预应力锚索,构成新型复合挡锚结构的锚索微型桩。采用分级加载方式进行双排传统微型桩和锚索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的室内模型试验,并结合相同条件的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锚索微型桩和传统微型桩以及... 在传统微型桩顶部联系梁上加设斜向预应力锚索,构成新型复合挡锚结构的锚索微型桩。采用分级加载方式进行双排传统微型桩和锚索微型桩加固土质边坡的室内模型试验,并结合相同条件的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锚索微型桩和传统微型桩以及采用两者加固后边坡的变形和受力特征,进而探讨锚索微型桩的抗滑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微型桩,经锚索微型桩加固后边坡的变形和联系梁的位移明显减小;锚索微型桩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区,形成结构—土体的复合骨架体系,阻滞了致滑应力和变形沿滑坡方向的传递;预应力锚索有效增强了微型桩结构的侧向刚度,结构侧向倾斜变形减小;微型桩的内力和外力分布趋于均匀,有利于及时和充分地发挥桩体的力学性能;随着堆载的逐级增加,微型桩结构的变形过程分为小变形、大变形和极限破坏3个阶段,对应的桩—锚荷载分担比呈先增大、后减小和再增大的变化规律,极限破坏阶段的分担比稳定在1.3~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索微型 模型试验 抗滑性能 位移 弯矩 桩侧土压力 —锚荷载分担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桩加固护岸结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永辉 何彬 许春虎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板桩加固护岸结构是一种新老结构结合的护岸新型式,研究板桩在此护岸型式下的土压力分布对实际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板桩加固护岸结构进行分析,将其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规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板桩加固护岸结构是一种新老结构结合的护岸新型式,研究板桩在此护岸型式下的土压力分布对实际工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板桩加固护岸结构进行分析,将其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规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老护岸结构能有效减小板桩上部土压力,增加板桩下部土压力,防止板桩发生墙底"踢脚"失稳,新型板桩护岸具有结构简单、材料用量小、造价低等优点。在此基础上参考实测数据对规范土压力计算进行了优化,为同类板桩工程计算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护岸 老护岸结构 桩侧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撑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的三维数值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琳 宋静 +2 位作者 张建新 魏祥 沈益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2-789,共8页
基坑开挖引起的地层移动对临近建筑物下桩基产生影响。运用岩土数值计算软件FLAC3D进行了多支撑围护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的三维数值研究,采用修正剑桥硬化土模型模拟土体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模型,桩土之间建立接... 基坑开挖引起的地层移动对临近建筑物下桩基产生影响。运用岩土数值计算软件FLAC3D进行了多支撑围护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的三维数值研究,采用修正剑桥硬化土模型模拟土体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桩基采用线弹性模型,桩土之间建立接触面。首先在标准问题中对不同桩顶约束条件的邻近桩基进行了研究,然后就围护墙体水平位移量、桩基与基坑开挖面的距离、桩基刚度、桩基长度和桩顶竖向荷载等因素对邻近桩基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先前学者的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工程实测数据在其基本分布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为相关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撑围护基坑 地层移动 邻近 顶约束条件 桩侧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线顶进涵施工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章伦 胡仲春 +3 位作者 王金河 侯立波 张卅卅 张生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56-59,共4页
为使铁路既有线顶进涵施工开挖过程更加顺利地完成,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采用现场监测与离散元数值模拟联合的方法研究分析桩侧土压力和支墩沉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现场监测桩侧土压力最终稳定值为6k Pa,支墩沉降量最终... 为使铁路既有线顶进涵施工开挖过程更加顺利地完成,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采用现场监测与离散元数值模拟联合的方法研究分析桩侧土压力和支墩沉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现场监测桩侧土压力最终稳定值为6k Pa,支墩沉降量最终稳定值为0.15mm。二维离散元软件模拟结果总体反映了实测土压力和支墩沉降的发展趋势,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离散法模拟铁路既有线顶进涵施工开挖过程是可行的,对施工中支墩沉降的控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顶进涵施工 离散元模拟 监测 桩侧土压力 支墩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