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电机组电动变桨距控制系统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英 吉小康 魏晓华 《工矿自动化》 2011年第2期43-48,共6页
由于风速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及气动效应的影响,使得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参数时变性、强耦合等特点,难于实现高精度控制,导致风电机组输出电能质量较差。为了改善系统在恒功率输出运行区域内的动态性能,分析了风电机... 由于风速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及气动效应的影响,使得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参数时变性、强耦合等特点,难于实现高精度控制,导致风电机组输出电能质量较差。为了改善系统在恒功率输出运行区域内的动态性能,分析了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现状,建立了整个风电机组模型,提出了优化的变桨距控制策略,并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变桨距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独立变桨距控制技术的控制效果比统一变桨距好,实现了风力机各叶片的优化独立变桨距控制,优化了风力发电系统在超过额定风速时的恒功率控制,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控制精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 优化控制 模糊控制 电动变桨距控制 统一变桨距控制 独立变桨距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叶轮不平衡的差动调速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
2
作者 张文华 尹文良 +2 位作者 张祯滨 刘琳 彭克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90-1899,共10页
为保证差动调速型风电机组在全风速区间内运行的能量效率及稳定性,在考虑叶轮不平衡、风剪切及塔影效应的影响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RBF)神经网络的滑模变结构控制(SMVSC)方法,以完成差动调速型风力机桨距的准确、快速调节。该方法... 为保证差动调速型风电机组在全风速区间内运行的能量效率及稳定性,在考虑叶轮不平衡、风剪切及塔影效应的影响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RBF)神经网络的滑模变结构控制(SMVSC)方法,以完成差动调速型风力机桨距的准确、快速调节。该方法将滑模误差引入其控制的自适应率中,通过在线调整RBF神经网络的权值和中心值来有效地抑制抖振效应。搭建了1.5 MW差动调速型风电机组仿真模型,在利用物理试验平台对仿真模型进行原理验证后,对所提RBF-SMVSC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PI和传统滑模控制独立变桨方法,在不同的风速条件下,所提控制方法不仅可以更加快速、精确地调节风力机转速和功率输出,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的能量捕获效率,减小不平衡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差动调速 桨距控制 神经网络 滑模控制 不平衡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液行星锥齿马达的变桨距控制 被引量:5
3
作者 殷秀兴 林勇刚 +3 位作者 李伟 顾亚京 楼杉 刘宏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针对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电液行星锥齿马达的变桨距控制方式,采用液压马达驱动与锥齿直接减速方式变桨距控制.设计电液行星锥齿马达变桨距机构及其电液控制系统,提出基于电动机-变量泵-比例阀的协同变桨距控制方案,... 针对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电液行星锥齿马达的变桨距控制方式,采用液压马达驱动与锥齿直接减速方式变桨距控制.设计电液行星锥齿马达变桨距机构及其电液控制系统,提出基于电动机-变量泵-比例阀的协同变桨距控制方案,构建系统等效控制模型.同时,针对变桨距的大惯性、非线性、强干扰等特征,设计新型的桨距角控制器和变桨距控制器,构建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变桨距控制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桨距控制 电液行星锥齿马达 协同变桨距控制 GRNN网络 非线性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的桨距控制及载荷优化 被引量:33
4
作者 何玉林 苏东旭 +2 位作者 黄帅 任海军 陈真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5-100,共6页
讨论了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如何减小系统超调量以及降低机组载荷。根据风电机组的强非线性特点,采用基于模糊免疫PID的桨距控制策略,以减小发电机转速波动,改善功率品质。针对风电机组的塔架前后和侧向振动以及传动链扭... 讨论了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如何减小系统超调量以及降低机组载荷。根据风电机组的强非线性特点,采用基于模糊免疫PID的桨距控制策略,以减小发电机转速波动,改善功率品质。针对风电机组的塔架前后和侧向振动以及传动链扭转振动,提出了桨距、转矩阻尼滤波和加速度反馈等控制方式。通过Bladed外部控制器模块编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改善变桨距控制的动态特性,降低关键部位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桨距控制 振动 模糊免疫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速恒频风力机组变桨距控制系统 被引量:43
5
作者 林勇刚 李伟 +3 位作者 叶杭冶 邱敏秀 金波 刘湘琪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在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讨论了变速恒频风力机组变桨距机构在低于额定风速阶段和高于额定风速阶段的不同控制策略。将模型与控制方法相结合的数字仿真表明 ,控制曲线与预期要求一致。具体设计了变桨距机构液压控制方案和... 在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讨论了变速恒频风力机组变桨距机构在低于额定风速阶段和高于额定风速阶段的不同控制策略。将模型与控制方法相结合的数字仿真表明 ,控制曲线与预期要求一致。具体设计了变桨距机构液压控制方案和电机控制方案 ,并提出了高油压冗余式电液比例变桨距机构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恒频技术 风力机组 桨距控制系统 数字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QR方法的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的动态建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雷 李海东 +2 位作者 李建林 鄂春良 付勋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81-785,共5页
为了获得更好的变桨距控制效果,将扰动校正LQR(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应用到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中,该方法通过设计扰动状态观测器估计出作为扰动量的风速,在输入量中加入一个反馈量来消除风速产生的扰动影响,然后根据LQR控制理论... 为了获得更好的变桨距控制效果,将扰动校正LQR(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应用到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中,该方法通过设计扰动状态观测器估计出作为扰动量的风速,在输入量中加入一个反馈量来消除风速产生的扰动影响,然后根据LQR控制理论,计算出状态反馈矩阵。建立了风电机组的动态模型,并根据动态模型在Mat- lab7.1/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扰动校正的LQR控制方法超调小,变桨距执行机构疲劳度小,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该方法易于工程实现,适用于变桨距控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桨距控制 扰动校正方法 LQR 风电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馈式变速变桨风电机组的桨距控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玉林 黄帅 +2 位作者 苏东旭 金鑫 李俊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95,共6页
针对大型双馈式变速变桨(variable-speedandvariable-pitch,VSVP)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如何维持输出电功率稳定和降低塔架振动等问题,对其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研究传统变桨距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非线性转矩的统一变桨距控制策... 针对大型双馈式变速变桨(variable-speedandvariable-pitch,VSVP)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如何维持输出电功率稳定和降低塔架振动等问题,对其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研究传统变桨距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非线性转矩的统一变桨距控制策略。针对风电机组的塔架前后和侧向振动,提出基于加速度反馈的桨距和转矩阻尼滤波控制方式。以2 MW变速变桨风力发电机组为验证对象,基于Bladed软件平台对该控制策略与传统的变桨距控制策略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稳定电功率输出,降低塔架振动和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变桨距控制 非线性转矩 塔架前后振动 塔架侧向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多变量桨距控制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何玉林 黄帅 +3 位作者 苏东旭 李俊 任海军 刘军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33-37,42,共6页
针对大型双馈式变速变桨(variable speed variable pitch,VSVP)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如何保持输出电功率稳定和降低风轮转速波动的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研究了传统变桨距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非线性转矩控制结合以独立变桨作为... 针对大型双馈式变速变桨(variable speed variable pitch,VSVP)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如何保持输出电功率稳定和降低风轮转速波动的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研究了传统变桨距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非线性转矩控制结合以独立变桨作为主体因素的多变量控制策略,并基于Bladed软件平台开发的外部控制器对该控制策略与传统的变桨控制策略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传统的变桨距控制,提出的变桨距控制使风力发电机组能够在额定转速下保持稳定的电功率输出,同时也能减小齿轮箱转矩尖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变 桨距控制 多变量控制 非线性转矩 独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在全工况下的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金鑫 熊海洋 +2 位作者 夏宗朝 何玉林 杜静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9,共6页
研究在全工况下如何通过独立变桨距来减小机组关键零部件的疲劳载荷,考虑风剪造成的1 P不平衡载荷,采用LQR方法设计风力发电机的独立变桨距控制器,由于单纯采用基于状态空间的独立变桨距控制导致系统鲁棒性较差,因此引入带增益调度的统... 研究在全工况下如何通过独立变桨距来减小机组关键零部件的疲劳载荷,考虑风剪造成的1 P不平衡载荷,采用LQR方法设计风力发电机的独立变桨距控制器,由于单纯采用基于状态空间的独立变桨距控制导致系统鲁棒性较差,因此引入带增益调度的统一变桨距控制,在统一变桨距的基础上附加独立变桨距。以5 MW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为验证对象,基于NREL开发的FAST软件与Matlab 7.1/Simulink平台,在Simulink中实现风力发电机控制,并将控制信号返回FAST进行风力发电机的非线性仿真,在全工况下对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与统一变桨距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对统一变桨距控制,所提出的在全工况下带增益调度的独立变桨距控制,在保证额定转速下保持稳定的电功率输出的同时,能有效降低零部件疲劳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工况 LQR 增益调度 独立变桨距控制 疲劳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载荷的大型风电机组滑模变桨距控制 被引量:16
10
作者 肖帅 杨耕 耿华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5-150,共6页
随着现代风电机组的不断大型化,风机机械零部件(塔架、桨叶和传动轴等)的柔性不断增大,从而产生较大的疲劳载荷。从控制方法上减少这些载荷将会有效地延长风电机组的使用寿命。对于高风速工作区,传统的桨距角控制采用比例积分线性调节器... 随着现代风电机组的不断大型化,风机机械零部件(塔架、桨叶和传动轴等)的柔性不断增大,从而产生较大的疲劳载荷。从控制方法上减少这些载荷将会有效地延长风电机组的使用寿命。对于高风速工作区,传统的桨距角控制采用比例积分线性调节器,且控制目标仅考虑风机转速,该方法并未考虑风机的载荷信息,因而无法有效抑制其载荷。本文基于滑模控制理论,在传统控制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降低风电机组载荷的多目标变桨距控制策略,在控制风电机组转速恒定的同时,可有效抑制风机塔架和桨叶的机械振动。采用FAST仿真软件,通过与传统桨距角控制方法相比,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此外,所设计的滑模控制策略原理简单、易于实现,且对系统参数变化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风电机组 桨距控制 载荷抑制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鲁效平 李伟 林勇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0-608,共9页
主要研究了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独立变桨距控制技术。首先概述了当前海上风电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分析了漂浮式平台的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建立了平台的模型方程。借鉴陆上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距控制... 主要研究了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独立变桨距控制技术。首先概述了当前海上风电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分析了漂浮式平台的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建立了平台的模型方程。借鉴陆上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距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将平台的纵摇、艏摇和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作为变桨距控制器的控制目标,针对风力发电机的非线性设计了专家PID控制器,利用d-q坐标变换技术将控制量分配到3个桨叶。为了验证控制器的可行性,在国外成熟的风力发电机非线性模型FAST上进行仿真试验,将结果与不对平台运动进行控制时和采用统一变桨距控制器时的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独立变桨距技术能有效减小平台的纵摇运动,并且对输出功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力发电机 漂浮式平台 独立变桨距控制 流体力学模型 专家PID 纵摇角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馈补偿方位角权系数的分程独立变桨距控制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姚兴佳 刘玥 郭庆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2-539,共8页
依据风速特性及桨叶的空气动力学分析得到独立变桨距控制的基本控制规律,提出基于前馈补偿的方位角权系数分程独立变桨距控制,此控制方法采用方位角权系数分配分别对3个桨叶的桨距角进行调整,实现独立变桨距控制,然后根据前馈补偿理论... 依据风速特性及桨叶的空气动力学分析得到独立变桨距控制的基本控制规律,提出基于前馈补偿的方位角权系数分程独立变桨距控制,此控制方法采用方位角权系数分配分别对3个桨叶的桨距角进行调整,实现独立变桨距控制,然后根据前馈补偿理论对变桨距过程进行分程独立变桨距控制。在Matlab中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不仅可实现风力机的独立变桨,在稳定输出功率的同时减小桨叶的拍打振动,且可避免由于全程独立变桨距桨叶调节频繁所引起的电动变桨执行电机因过热损坏的问题。控制方法简单,更适合用于独立动作的电动变桨距执行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独立变桨距控制 前馈补偿 方位角权系数 分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邢钢 郭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1-186,共6页
由于风能的能量密度低、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给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问题带来困难。该文以国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为依托,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变桨距控制的基本规律,建立统一变桨和独立变桨距的... 由于风能的能量密度低、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给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问题带来困难。该文以国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为依托,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变桨距控制的基本规律,建立统一变桨和独立变桨距的设计方案和控制方法。提出一种应用于统一变桨距的模糊PID参数自整定控制器设计方案,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块。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的统一变桨距系统能较好地实现大型风电机组对功率控制的要求。此外,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来流角预测的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证明其可有效地减小桨叶的气动疲劳载荷,且功率控制效果良好。通过比较发现,独立变桨距控制比统一变桨距控制的输出功率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 统一变桨距控制 独立变控制 模糊PID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切变和塔影效应对风力机变桨距控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波 龚华军 甄子洋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2,共6页
随着单台风力机功率的不断增大,变桨距控制对于风力机起动、制动性能的改善和对输出功率的稳定作用不断显现。单台风力机功率的不断增大也导致了塔架的增高和风轮直径的增大,风切变和塔影效应对风轮旋转平面风速分布产生的差异也不断变... 随着单台风力机功率的不断增大,变桨距控制对于风力机起动、制动性能的改善和对输出功率的稳定作用不断显现。单台风力机功率的不断增大也导致了塔架的增高和风轮直径的增大,风切变和塔影效应对风轮旋转平面风速分布产生的差异也不断变大。为了验证风速差异对变桨距控制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风切变、塔影效应的风速模型以及基于叶素理论的风力机模型。采用1.5 MW风力机的数据进行研究,仿真验证表明,在集中变桨时,即使参考风速稳定,风速分布的差异也会使实际的风轮输出转矩产生脉动,桨距角产生周期性脉动,从而导致输出功率产生脉动,影响电能质量,同时叶片上产生不平衡的弯矩,增加了叶片的疲劳载荷,缩短了叶片的寿命。大型风力机应采用独立变桨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切变 塔影效应 桨距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源协调环境下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策略 被引量:6
15
作者 苏永新 段斌 +1 位作者 敬章龙 龙辛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12,共6页
分析了电网扰动时的风电有功控制实现机理;以最大限度沿用已有变桨距系统软硬件为原则,设计了支持系统保护、频率控制调节的变桨距控制策略及其与已有变桨距系统的集成。重点基于层次化状态机技术,对电网正常和电网扰动时的变桨距控制... 分析了电网扰动时的风电有功控制实现机理;以最大限度沿用已有变桨距系统软硬件为原则,设计了支持系统保护、频率控制调节的变桨距控制策略及其与已有变桨距系统的集成。重点基于层次化状态机技术,对电网正常和电网扰动时的变桨距控制逻辑进行分治与协调,改进了变桨距控制状态机;立足于现行主流变桨距系统,提出了一种紧急桨距角计算方法,动态确定机组参考桨距角。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状态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给出的变桨距控制策略能按系统保护、频率控制调节的要求长时间、大幅度地调节输出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功控制 电网扰动 风电机组 桨距控制 状态机 安全稳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风电机组多变量LQG最优独立变桨距控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田艳丰 王哲 张纯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10-2015,共6页
针对大型风电机组的不平衡载荷的突出问题,提出基于前馈-反馈结构的多变量二次高斯函数(LQG)最优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多变量控制器由LQG最优控制器和基于风速信号估计的前馈扰动补偿控制器组成。针对系统的随机不确定性,设计了多变量LQ... 针对大型风电机组的不平衡载荷的突出问题,提出基于前馈-反馈结构的多变量二次高斯函数(LQG)最优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多变量控制器由LQG最优控制器和基于风速信号估计的前馈扰动补偿控制器组成。针对系统的随机不确定性,设计了多变量LQG最优反馈控制器;而前馈控制器侧重于补偿风速低频分量对风轮力矩的影响。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来实现对系统状态及有效风速的俯仰方向和偏航方向分量的无差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标量PI独立桨距控制相比,多变量LQG最优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减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独立变桨距控制 载荷 多变量LQG控制 前馈控制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级风电系统的变桨距控制及载荷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玉林 苏东旭 +1 位作者 黄帅 任海军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9-622,共4页
针对风速的随机性及不确定性的特性,以及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VariableSpeed Variable Pitch Wind Turbine,VSVP)在桨距控制过程中,由于其大转动惯量造成发电机转速响应延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风轮气动转矩观测器,... 针对风速的随机性及不确定性的特性,以及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VariableSpeed Variable Pitch Wind Turbine,VSVP)在桨距控制过程中,由于其大转动惯量造成发电机转速响应延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风轮气动转矩观测器,并将气动转矩与参考转矩偏差作为控制器输入以及时响应外界风速变化。针对变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塔架前后振动和传动链扭转振动问题,提出了通过在原有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采用加速度反馈和阻尼滤波的方式得到附加桨距角和转矩,从而抑制振动的控制方式。利用Bladed编制了外部控制器对某2 MW风力发电机组进行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应用于MW级风力发电机组,能够改善桨距控制的动态特性,并有效降低关键部位疲劳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桨距控制 卡尔曼滤波 振动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流能透平装置电液比例变桨距控制系统设计及其试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舜 李伟 +1 位作者 刘宏伟 林勇刚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86-90,共5页
潮流能透平装置的变桨距系统是潮流能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性部件。在分析潮流能变桨距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新型的液压式变桨距系统。系统由液压缸前置的齿轮齿条式执行机构及基于电液比例技术的液压控制系统组成。采用连续域—离... 潮流能透平装置的变桨距系统是潮流能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性部件。在分析潮流能变桨距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新型的液压式变桨距系统。系统由液压缸前置的齿轮齿条式执行机构及基于电液比例技术的液压控制系统组成。采用连续域—离散化的方法设计了液压控制系统并在厂房内开展了开环及闭环变桨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系统的调桨角度达到188.3°,最大变桨速度为3.36°/s,验证了系统变桨对流的功能。试验发现,采用数字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的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节距角的精确控制,阶跃响应调整时间小于1s,稳态误差小于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能 透平装置 桨距控制 电液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mulink的风电机组模糊变桨距控制仿真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功贵 黄山外 +1 位作者 刘俊超 郭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94,共5页
针对风力发电系统复杂非线性的特点,传统PID控制很难满足控制系统高精度的要求。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建立了完整的风电机组变桨距模型,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实时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能使系统获得较好的动态特性。... 针对风力发电系统复杂非线性的特点,传统PID控制很难满足控制系统高精度的要求。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建立了完整的风电机组变桨距模型,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实时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能使系统获得较好的动态特性。利用Simulink进行仿真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理解变桨距控制系统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掌握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过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桨距控制 仿真 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共轭梯度优化BP神经网络的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邢作霞 肖泽亮 +1 位作者 王雅光 李旭锋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8-804,共7页
根据共轭梯度算法和传统BP神经网络的变桨距控制器的原理,针对兆瓦级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设计了一种改进共轭梯度优化BP神经网络的变桨距PID参数自整定控制器,此控制器采用改进共轭梯度法修正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实现BP神经网络变桨... 根据共轭梯度算法和传统BP神经网络的变桨距控制器的原理,针对兆瓦级风电机组变桨距控制设计了一种改进共轭梯度优化BP神经网络的变桨距PID参数自整定控制器,此控制器采用改进共轭梯度法修正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实现BP神经网络变桨距PID控制器的在线整定。在Matlab/Simulink中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变桨距控制器可以在额定风速之上快速响应,在相同风速状况下使发电机桨距角调节命令更加准确,风轮转速更加平稳,输出功率维持在额定功率附近,取得了很好的变桨距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BP神经网络 改进共轭梯度法 桨距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