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桦褐孔菌醇抗肺癌作用研究
1
作者 李孟玲 张译丹 +4 位作者 禄玉冰 严洁 元博 童晓鹏 薛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3-1440,1410,共9页
探讨西藏林芝桦褐孔菌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桦褐孔菌醇(inotodiol,INO)对肺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体外实验利用CCK-8、TUNEL染色、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以及LC3染色分别检测INO干预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后的细胞活力,细胞凋亡,... 探讨西藏林芝桦褐孔菌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桦褐孔菌醇(inotodiol,INO)对肺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体外实验利用CCK-8、TUNEL染色、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以及LC3染色分别检测INO干预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后的细胞活力,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细胞内自噬水平的变化;体内实验利用SPCA-1细胞构建肺癌荷瘤鼠模型,成瘤后随机分组:模型组(model group,Mod)、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阳性对照组(positive control,PC)、INO低剂量组(low-dose INO,INO-L;50 mg/kg)、INO中剂量组(medium-dose INO,INO-M;100 mg/kg)、INO高剂量组(high-dose INO,INO-H;200 mg/kg)。每天检测荷瘤鼠体重及测量瘤体大小,灌胃给药20 d后处死荷瘤鼠,切除瘤体并称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control,Con)相比,INO显著抑制SPCA-1细胞增殖(P<0.05)、迁移(P<0.001)和侵袭(P<0.01),促进SPCA-1细胞内自噬过量产生(P<0.05),从而诱导其凋亡(P<0.01);体内实验中,与Mod组相比,INO-L、INO-M和INO-H组瘤体重量和体积均显著下降(P<0.05,P<0.001);HE结果显示,INO-L、INO-M和INO-H组肿瘤组织内实质细胞密度降低,坏死细胞密度增加。但与Mod组相比,INO-L、INO-M和INO-H组荷瘤鼠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INO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肺癌活性,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有关,且未见明显全身毒性,提示其有望作为潜在的新型抗肺癌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 SPCA-1细胞 移植瘤 迁移和侵袭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白杨 叶龙 +7 位作者 李晓京 毕继鑫 路阳 魏秀梅 丁帅芳 钟秀宏 赵丽微 杨宁江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观察桦褐孔菌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的抗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选用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分为不同浓度桦褐孔菌醇组(25μg/ml、50μg/ml、100μg/ml)和对照组(未加桦褐孔菌醇)。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 目的:观察桦褐孔菌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的抗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选用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分为不同浓度桦褐孔菌醇组(25μg/ml、50μg/ml、100μg/ml)和对照组(未加桦褐孔菌醇)。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两组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的作用;应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比较两组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结果:①作用48小时后,桦褐孔菌醇浓度为25μg/ml、50μg/ml、100μg/ml的抑制率分别为(17.16±4.71)%、(35.16±4.26)%和(57.83±3.48)%,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E染色光镜下,桦褐孔菌醇组卵巢癌SKOV3肿瘤细胞体积变小、变圆,核染色质浓缩或染色质块形成,有的细胞膜起泡形成凋亡小体;倒置显微镜下,桦褐孔菌醇组SKOV3肿瘤细胞体积变小、变圆,核染色质凝集,细胞间连接疏松,贴壁能力明显减弱。③作用48小时后,桦褐孔菌醇浓度为25μg/ml、50μg/ml、100μg/ml的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67±3.98)%、(43.83±3.06)%和(34.00±2.61)%,与对照组(92.83±3.0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桦褐孔菌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有抗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并表现出浓度依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 卵巢癌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醇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卓卓 冉棋 +4 位作者 丁辉 刘秀琨 余河水 宋新波 张丽娟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29,共9页
桦褐孔菌醇是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笔者综述了桦褐孔菌醇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生物合成以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今后... 桦褐孔菌醇是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笔者综述了桦褐孔菌醇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生物合成以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与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 药理作用 生物合成 结构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醇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朱彦彬 徐鑫婷 +3 位作者 黎燕冰 赵成铭 黄庆年 陈志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01-409,共9页
探究桦褐孔菌醇(INO)对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的影响。实验采用CCK-8实验检测RAW264.7细胞活力;利用Hoechst33342和PI检测细胞凋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Griess法测定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 探究桦褐孔菌醇(INO)对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的影响。实验采用CCK-8实验检测RAW264.7细胞活力;利用Hoechst33342和PI检测细胞凋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Griess法测定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分泌及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利用荧光探针和试剂盒检测活性氧(ROS)生成及细胞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活性。结果表明20μmol/L的INO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活力下降,阻止细胞凋亡,能极显著抑制IL-6、IL-1β、TNF-α、IL-18和NO的分泌(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中MDA、H2O2的含量(P<0.01),能极显著提高细胞中SOD、CAT、GSH活性(P<0.01)。以上结果表明INO能有效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中促炎因子和过氧化物的产生,提高细胞抗炎和抗氧化能力,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 LPS RAW264.7细胞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总三萜的测定及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赵芬琴 赵辉 +2 位作者 张生杰 崔仙红 韩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8-891,共4页
目的建立桦褐孔菌中总三萜的定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对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香草醛-冰醋酸-硫酸和香草醛-乙醇-硫酸等3种常用显色体系进行筛选;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优选的显色体系进行显色... 目的建立桦褐孔菌中总三萜的定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对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香草醛-冰醋酸-硫酸和香草醛-乙醇-硫酸等3种常用显色体系进行筛选;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优选的显色体系进行显色反应条件的优化;最后采用选定的显色体系,以桦褐孔菌标志性活性成分桦褐孔菌醇(inotodiol)为对照品,测定桦褐孔菌中总三萜;并对回流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香草醛-冰醋酸-硫酸显色体系的吸光度测量较灵敏,最大吸收波长为533 nm,且吸光度值稳定;其最佳的显色反应条件为以8%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60%硫酸为显色剂,50℃水浴20 min;对照品在0.04~0.14 mg/mL范围内吸光度和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3.398 6x+0.009 3(r=0.999 1,n=6),平均加样回收率100.3%。测得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为0.238 5,经回归方程计算得样品溶液总三萜为0.067 44 mg/mL。结论桦褐孔菌总三萜的质量分数为1.50%。回流提取法适于桦褐孔菌总三萜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三萜 分光光度法 提取方法 桦褐孔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林芝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与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怡 刘红丽 +4 位作者 程秀峰 张金超 薛蓓 刘振东 汪雯翰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134,共9页
通过alamarBlueTM实验比较西藏林芝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运用硅胶柱、MCI GELCHP 20P树脂、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等对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 通过alamarBlueTM实验比较西藏林芝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运用硅胶柱、MCI GELCHP 20P树脂、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等对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分部进行分离;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定其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俄罗斯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相比,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对A549和SPCA-1细胞增殖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从西藏林芝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桦褐孔菌醇(H-1)、乌索酸(H-2)、白桦脂醇(H-3)、香草酸(H-4)、丁香酸(H-5)、反式咖啡酸白桦醇脂(H-6)、原儿茶酸(H-7)、没食子酸(H-8)、褐孔菌烷B(H-9)和桦褐孔菌醇A(H-10),其中化合物H-1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在300μmol·L^(-1)时抑制率为57.5%;H-2对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在300μmol·L^(-1)时抑制率为7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 乌索酸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桦褐孔菌4种成分含量及不同部位含量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段雨晴 朱田密 +2 位作者 陈树和 段雪云 王思萌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9-345,共7页
目的评价桦褐孔菌药材质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药材中4种成分含量,并比较不同部位4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并对桦褐孔菌药材黑褐色外壳和内部... 目的评价桦褐孔菌药材质量,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药材中4种成分含量,并比较不同部位4种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桦褐孔菌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并对桦褐孔菌药材黑褐色外壳和内部黄色菌肉中4种成分含量进行比较。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 18(250 mm×4.6 mm,5μm),柱温30℃;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282 nm;进样量:20μL。采用SPSS23.0版统计软件对不同产地桦褐孔菌药材进行聚类分析,对内外两部位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种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79%,102.96%,101.12%和101.37%,RSD分别为2.35%,2.25%,2.27%和2.13%(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实验RSD均<3.0%(n=6);23批桦褐孔菌药材中栓菌酸、桦褐孔菌醇、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范围分别为0.3830~3.5234,0.7412~6.4903,0.1288~0.6997,0.6289~4.0533 mg·g^(-1);聚类分析可将23批样品分为3类。桦褐孔菌药材内部菌肉中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含量高于黑褐色外壳,而栓菌酸、桦褐孔菌醇含量在桦褐孔菌内外两部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可操作性良好,可为桦褐孔菌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 麦角甾 羊毛甾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桦褐孔菌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怡 刘振东 汪雯翰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497-503,共7页
研究纤孔菌属的桦褐孔菌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MCI gel树脂、LH-20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ODS等色谱分离手段,对桦褐孔菌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氢谱和碳谱数据与文献进行对照,鉴定其结... 研究纤孔菌属的桦褐孔菌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MCI gel树脂、LH-20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ODS等色谱分离手段,对桦褐孔菌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氢谱和碳谱数据与文献进行对照,鉴定其结构。共分离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22-三烯-3β-羟基-麦角甾(HH-1)、(22E)-5a,8a-epidioxyergosta-6,22-dien-3b-ol(HH-2)、桦褐孔菌萜C(HH-3)、羊毛甾醇(HH-4)、inonotsutriol A(HH-5)、Inonotusane B(HH-6)、Euphol(HH-7)、3β-乙酰齐墩果酸(HH-8)、巨豆-5-烯-3,9-二醇(HH-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醇 乌索酸 羊毛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