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侵性害虫桦潜叶蜂生活史及土壤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2
1
作者 胡靓 邢蒙恩 +6 位作者 房鸿嫄 刘瀚予 杜志琦 王楠 孙艳梅 范文忠 冯立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27,共7页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新发现一种害虫桦潜叶蜂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关性,为控制该害虫扩散为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NA分子鉴定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该虫的分类地位;运用室内及野外对比观察法记录害虫的生活习性,描述各...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新发现一种害虫桦潜叶蜂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关性,为控制该害虫扩散为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NA分子鉴定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该虫的分类地位;运用室内及野外对比观察法记录害虫的生活习性,描述各虫态。于林间采用固定样方调查法,记录越冬前土壤内桦潜叶蜂老熟幼虫、做茧量及成虫羽化量。采用模拟成虫羽化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对测试样地进行间隔周期为3天人工浇水处理,至成虫羽化。测定并记录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对羽化的影响。【结果】该虫为桦潜叶蜂,在吉林首次发现为害白桦。在吉林年发生2代,世代不整齐。6月上旬,始见羽化的成虫,在白桦的下层叶片以幼虫潜叶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大多数幼虫脱叶落入浅土层中,少数于叶片内化蛹,并羽化出成虫,继续危害白桦中、上部嫩叶,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脱叶入土,主要在5~10 cm做土茧越冬。第一代羽化成虫自白桦叶片近地处开始产卵,成虫单叶产卵4~6枚,虫口密度急剧增加则全叶均被害,严重造成落叶。第一代老熟幼虫于白桦叶片上表皮和栅栏层之间或土壤表层化蛹,第2代成虫羽化后向树冠上层迁移产卵为害。卵孵化周期为10天,幼虫共6龄。田间观察,在干旱年份羽化延迟,直至降雨成虫可陆续羽化。经土壤理化性质与翌年成虫羽化量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决定桦潜叶蜂为害发生及发生量变化的关键决定因子,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显著的促进成虫羽化,土壤pH、含氮量与羽化量正相关,而土壤温度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其他因素土壤全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等对土壤中的桦潜叶蜂末龄幼虫生存无影响。【结论】在吉林地区首次发现的桦潜叶蜂,已形成区域性为害;该虫扩散受环境因素及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成虫羽化量及羽化时间的关键要素,其次为土壤pH、含氮量,而其他理化性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潜叶蜂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地区桦潜叶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胡靓 王禄鑫 +5 位作者 邢蒙恩 肖雨桐 王亚洁 刘亦然 冯立超 范文忠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24,共5页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潜叶蜂5月下旬化蛹,蛹期5~10 d;6月上旬始见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1~2 d。桦潜叶蜂成虫产卵于桦树近地面嫩叶的表皮中,每叶可见产卵痕1~10个。日平均温度为15~20℃时,卵经过5~7 d可孵化。桦潜叶蜂幼虫期为20~25 d,老熟幼虫一部分脱落叶片潜入浅土,一部分在叶片为害部位化蛹,蛹期5~8 d。7月上旬,2代桦潜叶蜂成虫羽化,卵产于桦树中、上层嫩叶内。2代桦潜叶蜂对叶片的为害较重,为害占比为72.32%。8月中旬,以老熟幼虫脱叶潜入土中形成土茧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潜叶蜂 生物学特性 为害习性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