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接治疗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张铁山 王冬梅 +1 位作者 邢汝月 陈骏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44-48,共5页
目的 观察桥接治疗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别列为EVT... 目的 观察桥接治疗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EVT)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别列为EVT组(52例)和联合组(53例),EVT组直接实施EVT治疗,联合组采用桥接治疗辅助EV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血管再通率为88.68%(47/53),高于EVT组[73.08%(38/52)](P<0.05);联合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分别为(50.23±10.31) mL/(100g·min)、(4.49±1.31) mL/100g,均高于EVT组[(45.25±10.44) mL/(100g·min)、(3.62±0.79) mL/100g],低灌注强度比值(HIR)为(0.36±0.11),低于EVT组(0.76±0.25)(P<0.05);联合组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分别为(8.61±1.46) ng/mL、(10.32±2.24) pg/mL,均低于EVT组[(10.66±2.39) ng/mL、(12.77±3.31) pg/mL](P<0.05);联合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44±0.45)分,低于EVT组[(4.25±1.7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86.23±10.25)分,高于EVT组[(81.18±10.27)分](P<0.05);联合组的不良预后发生率为5.66%(3/53),低于EVT组[23.08%(12/52)](P<0.05)。结论 桥接治疗辅助EVT治疗能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对促进患者脑血流动力、神经功能恢复并降低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介入治疗 桥接治疗 血管再通率 预后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卵圆孔未闭的青年脑梗死急诊桥接治疗二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张洪阳 刘宁 +3 位作者 徐建可 韩苗 刘雪梅 韩新生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两例合并有COVID-19和PFO的颅内大血管闭塞的青年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桥接治疗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结果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大血管闭塞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 目的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两例合并有COVID-19和PFO的颅内大血管闭塞的青年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桥接治疗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结果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大血管闭塞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卵圆孔未闭是重要的病因。结论合并新冠肺炎的青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应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改善病人预后,病情稳定后要进一步完善包括TCD发泡试验、经食道超声或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明确有无卵圆孔未闭因素导致的心源性卒中可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同时合并急性大血管闭塞的青年脑梗死病人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与卵圆孔未闭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病人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卵圆孔未闭 脑梗死 桥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国玲 韩萌 +2 位作者 王玉 孙婧 贾亚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178-182,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110例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110例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结果 两组FMA各维度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FMA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3、6个月后FM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BI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3、6个月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RISC评分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3、6个月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模式在颅内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心理弹性,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动脉闭塞 桥接治疗 跨理论模型 时效性分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与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渊 李俞健 钟维章 《内科》 2019年第5期563-566,共4页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因受限于较窄的治疗时间窗、低再通率等因素,部分患者并未获得显著的疗效。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治疗时间窗,而且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再通率。目前对桥接治疗(采取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因受限于较窄的治疗时间窗、低再通率等因素,部分患者并未获得显著的疗效。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治疗时间窗,而且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再通率。目前对桥接治疗(采取静脉溶栓后再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与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尚存争议,本文针对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等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静脉溶栓 桥接治疗 血管内机械取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治疗对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5
作者 刘志广 李再利 +3 位作者 智文虹 郝宁 曹旭 曹培卫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02-1305,共4页
目的探讨桥接治疗对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桥接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桥接组给予溶栓治疗,桥接机械取栓;对照组直接行机... 目的探讨桥接治疗对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桥接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桥接组给予溶栓治疗,桥接机械取栓;对照组直接行机械取栓,比较2组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桥接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TM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54±1.23)分vs(7.12±0.98)分,(2.12±0.34)分vs(2.87±0.44)分,P<0.01]。2组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桥接组术中取栓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43±0.33)次vs(2.98±0.41)次,P<0.01]。2组治疗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治疗后mRS评分0~1分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vs27.50%,P<0.05)。结论溶栓治疗桥接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球囊取栓术 预后 桥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AGON评分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桥接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吴菲菲 汤武装 王亮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 研究DRAGON评分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TIM)闭塞患者桥接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行桥接治疗的TIM闭塞患者96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 目的 研究DRAGON评分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串联(TIM)闭塞患者桥接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行桥接治疗的TIM闭塞患者96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57例)与预后不良组(3~6分,3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DRAGON评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IM闭塞患者桥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RAGON评分对其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SITN)分级为0~2级占比、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0~2a级占比、DRAGON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ITN分级(OR=4.697,95%CI:2.044~10.796)、m TICI分级(OR=3.904,95%CI:1.699~8.972)、DRAGON评分(OR=4.166,95%CI:1.813~9.575)均为TIM闭塞患者桥接治疗预后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DRAGON评分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P<0.05)。结论 DRAGON评分是TIM闭塞患者桥接治疗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对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串联闭塞 桥接治疗 DRAGON评分 临床结局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患者拔牙采用肝素桥接与维持抗凝两种方法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
7
作者 朱李军 李俊 +3 位作者 王书琴 江穂 王启朋 冯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4-557,共4页
目的:评估长期抗凝患者采用维持抗凝与低分子量肝素桥接两种不同方法行拔牙手术后的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共有215例抗凝拔牙患者纳入研究,维持抗凝组98例,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平均为(2... 目的:评估长期抗凝患者采用维持抗凝与低分子量肝素桥接两种不同方法行拔牙手术后的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共有215例抗凝拔牙患者纳入研究,维持抗凝组98例,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平均为(2.56±0.45);低分子量肝素桥接治疗组117例,术前INR平均为(1.52±0.21),两组患者均为拔牙不超过3颗,拔牙创面处理采用填塞止血材料[艾微停微纤维止血胶原(海绵)]及缝合。结果:维持抗凝组中有7例患者(7.14%),低分子量肝素桥接组中有5例患者(4.27%)出现术后轻至中度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显著(P=0.361);轻度出血患者采用局部压迫及止血材料填塞获得控制,对局部处理止血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注射维生素K或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后创口愈合。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均未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维持抗凝治疗与停用抗凝药低分子肝素桥接行简单拔牙的患者在拔牙术后出血及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鉴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严重后果,此类患者拔牙期间可以安全的维持抗凝治疗而并不需要停用抗凝药物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桥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 拔牙 低分子量肝素桥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时的抗凝治疗选择及出血风险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磊 李彦华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S1期38-40,共3页
目的:了解目前综合医院中支架术后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我院接受过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在外科接受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情况,共收集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的患者234名,治疗期间均停用... 目的:了解目前综合医院中支架术后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我院接受过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在外科接受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情况,共收集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的患者234名,治疗期间均停用了单联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高危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替罗非班进行桥接治疗,我们比较了围手术期的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未接受桥接治疗组3例发生出血,4例发生心脏事件;应用肝素桥接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了围手术期的心肌梗死或高度怀疑心源性猝死,7例发生了术后的出血,替罗非班组无术后出血,但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例数很少.在未应用任何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发生出血的发生率较低,血栓形成风险没有明显增加.结论:在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桥接治疗的患者中出血事件的发生增加,但多为不严重出血.对非高危患者,不建议进行抗凝的桥接,直接事先5d停用双联或单联抗血小板治疗即可接受手术;针对高危患者,可考虑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替罗非班进行桥接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支架术后 非心脏手术 抗血小板 桥接治疗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润雄 吴志强 罗根培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6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分为参照组(214例)和研究组(41例)。参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桥接治疗)或...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分为参照组(214例)和研究组(41例)。参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桥接治疗)或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脑利钠肽(BN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NSE、NLR、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SE、NLR、BNP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3.15±1.54)、(10.28±1.13)分,均低于参照组的(16.84±1.71)、(12.89±1.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推广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介入疗法 桥接治疗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