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江海林 孟小茜 +4 位作者 廖华强 刘洪超 顾亚峰 李西 董伟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患者对经该途径手术的接受度。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8例患者共762例次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其中肝癌化疗栓塞术610例次、消化道血管造影(+栓塞)术31例次、骨肿瘤术前栓塞...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患者对经该途径手术的接受度。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8例患者共762例次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其中肝癌化疗栓塞术610例次、消化道血管造影(+栓塞)术31例次、骨肿瘤术前栓塞术70例次、膀胱癌化疗栓塞术15例次、妇科肿瘤化疗栓塞术31例次、肾动脉成形术5例次。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导管进入靶血管并完成后续操作的手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及患者接受度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7.38%(742/762)。经桡动脉途径的手术成功率为98.11%(728/742)。3例次插管过程中出现桡动脉痉挛,9例次术后出现皮下小范围血肿或淤血,9例次术后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1例次出现前臂疼痛。97例曾行经股动脉操作的患者中,95例更倾向再次手术时行经桡动脉途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接受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介入放射学 外周血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外周血管造影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17
2
作者 方玉强 杨成明 +6 位作者 王旭开 曾春雨 王红勇 石伟彬 付春江 张晔 陈乔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3-364,共2页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途径开展外周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80例(男性106例,女性74例)患者进行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造影,其中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采用5F共用型造影管,部分左侧血管采用猪尾造影管;双肾动脉...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途径开展外周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80例(男性106例,女性74例)患者进行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造影,其中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采用5F共用型造影管,部分左侧血管采用猪尾造影管;双肾动脉采用6F猪尾造影管或J6FR4.0造影管。结果用共用型造影管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造影成功率均为100%(180/180),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成功率均为93.3%(168/180),其中约6.7%(12/180)需用猪尾造影管造影,双侧肾动脉造影成功率为84.3%(70/83);造影不成功或显影不佳的主要原因为主动脉弓迂曲,占4.8%(4/83),或身高>178cm,占10.8%(9/83);手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占3.9%(7/180),术后桡动脉闭塞占2.2%(4/180),穿刺部位皮下出血为8.3%(15/180),与术后手部活动少有关。术后无出血、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及皮肤破溃感染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部分外周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介入诊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外周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胡晓钢 杨晓仙 +7 位作者 郭晓华 金红来 何建荣 林开勤 叶芳余 王国锋 鲁军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左侧或右侧桡动脉行C形臂CT引导下PAE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记录上肢动脉痉挛、损伤和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术后桡动脉搏动及堵塞情况,手指...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左侧或右侧桡动脉行C形臂CT引导下PAE术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记录上肢动脉痉挛、损伤和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术后桡动脉搏动及堵塞情况,手指血供及神经损伤情况,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射线辐射剂量及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接受经左侧桡动脉、右侧桡动脉途径PAE术分别为14例、4例。16例接受双侧栓塞,2例因前列腺动脉开口扭曲伴狭窄仅完成单侧栓塞。术后1例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超声提示血流减慢。手术时间96~245 min,患者所受辐射剂量2 435~4 958 m Gy,平均(3 342±156)m Gy,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PAE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7)。结论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PAE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介入放射学 栓塞 C形臂CT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 桡动脉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明生 李明昌 +10 位作者 王河 洪衡 肖毅 杨光 罗静 王磊 王红梅 韩献华 刘晓珊 谭丽玲 闫德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1,共1页
经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介入治疗的常用途径,但对有严重股髂动脉病变、溶栓治疗、不能平卧等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多,且平卧12小时对患者痛苦不堪.我们观察了经桡动脉途径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平卧 冠状动脉造影 患者 并发症 临床分析 观察 用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覆膜支架隔绝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春鹏 姜在波 +2 位作者 庞鹏飞 明建中 单鸿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521-522,共2页
患者男,52岁。上段食管癌切除术后1个月余,肿瘤复发合并伤口感染继发伤口大出血,右上纵隔血肿。再次手术探查发现肿瘤侵及右锁骨下动脉并导致出血,给予缝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离断分支血管,修补出血口,伤口仍有持续少量出血,... 患者男,52岁。上段食管癌切除术后1个月余,肿瘤复发合并伤口感染继发伤口大出血,右上纵隔血肿。再次手术探查发现肿瘤侵及右锁骨下动脉并导致出血,给予缝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离断分支血管,修补出血口,伤口仍有持续少量出血,血红蛋白降至7g/L。第2次术后7d再行第3次手术清创修补锁骨下动脉,仍不能止血,持续少量出血至第3次手术后第3天。由于患者不能耐受第4次手术,决定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覆膜支架 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3
6
作者 付桂香 高珊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3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安全性、成功率及护理经验。方法观察72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成功率、安全性以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特点。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CAG成功率为90.3%,并发症发生率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安全性、成功率及护理经验。方法观察72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成功率、安全性以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特点。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CAG成功率为90.3%,并发症发生率1.4%。结论选择适当的老年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老年患者 CAG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 成功率 临床观察 方法观 结论 重要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素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24-425,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动脉途径 护理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局部并发症 桡动脉途径 观察及护理 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2002年1月 2004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操作69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宋杰 黄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895-896,共2页
目的 :探讨国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4月至2 0 0 3年 5月间住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宜患者 69例。结果 :5例穿刺未成功 ( 5 / 69,占 7 2 % ) ;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造影失败 1... 目的 :探讨国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4月至2 0 0 3年 5月间住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宜患者 69例。结果 :5例穿刺未成功 ( 5 / 69,占 7 2 % ) ;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造影失败 1例 ,造影成功率为 98 4% ( 63 / 64 ) ;10例接受IVUS ;行切割球囊冠脉成形术 17例 ,3例随后植入了支架 ;6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管内放射治疗。 2 8例行PTCA/支架术 ,共植入支架 3 2枚 ,其中 1例PTCA未成功 ,手术成功率 96 4% ( 2 7/ 2 8)。有 2例患者用 8F鞘 ,术中疼痛明显 ,5例术后局部轻度淤血。出院时所有患者的桡动脉搏动良好。术后 3个月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4例随访时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但无手部缺血或功能障碍。结论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少 ,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 介入操作 经皮冠状动脉 并发症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柳景华 范煜东 +4 位作者 王学英 顾菲菲 马娜 张爱真 杜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15-115,共1页
目的 随机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4月~ 2 0 0 3年 11月在心脏中心住院行冠脉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桡动脉途径共 76例 ,男 4 0... 目的 随机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两种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4月~ 2 0 0 3年 11月在心脏中心住院行冠脉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桡动脉途径共 76例 ,男 4 0例 ,女 36例 ,平均 (5 7± 11)岁。经股动脉途径共 77例 ,男4 5例 ,女 32例 ,平均 (6 1± 11)岁。结果 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冠脉造影的成功率分别为 96 .1% ,10 0 % ,P =0 .10 ,曝光时间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和冠脉造影 +左室造影曝光时间分别为 8′34′′± 4′2 0′′ ,6′2 5′′±3′18′′,P =0 .0 9;8′5 3′′± 4′4 6′′,7′32′′± 3′8′′,P =0 .2 3。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PTCA STENT术的成功率分别为 98.5 % ,96 .9% ,P =1.0 0 ,曝光时间分别为 :15′32′′± 7′4 0′′、18′19′′± 3′5 1′′,P =0 .39。严重并发症 (死亡和急诊冠脉搭桥 )两组无区别 ,股动脉组局部出血总发生率为 6 .2 % ,发生排尿困难 ,需留置导尿 7例 (9.1% ) ,拔管时迷走反射 2例 (2 .6 % )。桡动脉组有 2例 (2 .6 % )患者出现右侧桡动脉闭塞。其中 1例在 1周时桡动脉搏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介入 经股动脉途径 前瞻性临床研究 心脏中心 冠脉造影 总医院 曝光时间 冠状动脉造影 煤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行TACE术的透视时间对比 被引量:6
10
作者 江海林 孟小茜 +4 位作者 廖华强 刘洪超 顾亚峰 董伟华 刘士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的透视时间。方法对120例首次行TACE术的肝癌患者,按照体位及入路途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左上臂外展,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B组左手置于左侧腹股沟处,经左侧桡动脉途径...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的透视时间。方法对120例首次行TACE术的肝癌患者,按照体位及入路途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左上臂外展,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B组左手置于左侧腹股沟处,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C组经右侧桡动脉途径;D组经右侧股动脉途径。记录手术中插管至腹腔干的透视时间、总的透视时间。比较4组间差异。结果插管至腹腔干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47.47±36.12)s,B组(53.57±21.32)s,C组(76.03±45.22)s,D组(40.30±28.30)s,差异具统计学(P=0.001)。总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740.20±486.04)s、B组(732.67±409.35)s、C组(784.60±271.54)s、D组(759.94±425.8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在总的透视时间上均无差异,经右侧桡动脉途径插管至腹腔干所需透视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动脉化疗栓塞术 桡动脉途径 透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简化的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方亮 许向东 +1 位作者 王艳婷 李宏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9-1030,共2页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已被广泛运用[1-2],和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相比使患者在冠脉造影术中遭受的痛苦大幅减少,也大大简化了动脉穿刺处的压迫处理,使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穿刺处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3...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已被广泛运用[1-2],和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相比使患者在冠脉造影术中遭受的痛苦大幅减少,也大大简化了动脉穿刺处的压迫处理,使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穿刺处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造影术 桡动脉途径 动脉穿刺 出血并发症 造影导管 医务工作人员 冠脉夹层 有创压力监测 造影剂 冠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12
作者 田伟玲 孟小茜 +5 位作者 廖华强 刘洪超 顾亚峰 黄立宇 董伟华 江海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3-727,共5页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插管(TRA)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穿刺插管(TU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TRA外周血管介入手术2 546例次,TRA失败共计37例次,其中转换成同侧TUA 27例次,对TRA失败后...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插管(TRA)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穿刺插管(TU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TRA外周血管介入手术2 546例次,TRA失败共计37例次,其中转换成同侧TUA 27例次,对TRA失败后同侧TUA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穿刺入路相关并发症予以分析。结果 TRA失败后同侧TUA的成功率为96.3%(26/27),1例因发生尺动脉痉挛而转换成股动脉入路。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6.3%(26/2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19.2%(5/26)。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对有一定经验的TRA操作者,TRA失败后转换为同侧TUA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经尺动脉途径 外周血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胡奉环 杨跃进 +13 位作者 乔树宾 秦学文 姚民 徐波 刘海波 吴永健 陈珏 袁晋青 尤士杰 马卫华 李建军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桡动脉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PCI特点、住院期间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重建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PCI的成功率相似,均在95%以上;桡动脉组需要更改途径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P<0.01)、X线曝光时间(P<0.05)均显著延长;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P>0.05),但两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P<0.01),所有原因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其中,局部出血发生率(P<0.01)和局部血肿发生率(P<0.01)均显著减低。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OR=0.25,CI=0.09~0.75)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PCI,桡动脉途径可以降低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与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但是,穿刺失败率高,穿刺时间和曝光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动脉途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信群 沈向前 +3 位作者 周胜华 祁述善 方臻飞 刘启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476,共2页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51
15
作者 钟继明 李浪 +1 位作者 陆永光 曾书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95%CI 2.5~5.8;P=0.001)、年龄(OR=0.68,95%CI 0.60~0.92;P=0.003)、吸烟(OR=2.3,95%CI 1.8~4.1;P=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3.0,95%CI 2.3~4.8;P=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4.7,95%CI 3.6~7.2;P=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5.2,95%CI 3.7~8.1;P=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5.8,95%CI 4.2~6.9;P=0.006)、导管交换次数(OR=2.3,95%CI 1.4~4.3;P=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桡动脉 桡动脉途径 介入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24
16
作者 郑望 魏易洪 +2 位作者 邓兵 周端 李广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86-9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3年4月,选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293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冠脉造影特征,均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CAG)或冠脉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3年4月,选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293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冠脉造影特征,均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39例中,59例(20.1%)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093,P=0.034)、高脂血症(OR=2.897,P=0.023)、吸烟史(OR=3.894,P=0.009)、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5.393,P<0.001)、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3.590,P=0.005)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高脂血症、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术中前臂疼痛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痉挛 桡动脉途径 介入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股动脉途径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荆全民 黄贵奇 +6 位作者 韩雅玲 王守力 马颖艳 王效增 王耿 王斌 徐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49-1153,共5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TRA)、经股动脉途径(TFA)行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行ULMCA病变PCI的2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RA 144例(...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TRA)、经股动脉途径(TFA)行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行ULMCA病变PCI的2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RA 144例(TRA组),TFA 142例(TFA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CAG)、手术操作成功率,复杂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及随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术后住院及总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特征相似。TRA组CAG、手术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6.5%、98.6%)与TFA组(分别为92.3%、9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P=0.641);TRA组复杂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Crush,Culotte,T stent)的应用(29.9%)、曝光时间(53.1±10.42min)、造影剂用量(247.66±106.98ml)与TFA组(分别为26.8%、51.23±9.80min、267.26±136.09ml)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61、P=0.105、P=0.175)。TRA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10.4%)明显低于TFA组(19.7%,P=0.028);TRA组住院期MACE率(6.3%)与TFA组(1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两组均无介入后心肌梗死(MI)、脑卒中、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TR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7±0.62d)、术后住院时间(4.16±3.19d)、总住院时间(7.29±4.42d)均较TFA组(分别为2.40±1.45d、7.75±5.29d、12.10±7.58d)明显缩短(P<0.001);平均随访10±5.6个月,两组MACE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vs 9.9%,P=0.953)。结论对ULMCA病变选择性支架置入术,TRA与TFA有相同疗效,且成功率相似,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保护左主干 血管成形术 冠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消毒隔离的前馈控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艳红 杨新凤 +1 位作者 杨益 王晗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TRA)消毒隔离前馈控制的效果。方法对308例TRA患者(对照组)采取一般的消毒隔离措施,对312例患者(观察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通过成立风险质控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开展消毒隔离安全讨论,确立...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TRA)消毒隔离前馈控制的效果。方法对308例TRA患者(对照组)采取一般的消毒隔离措施,对312例患者(观察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通过成立风险质控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开展消毒隔离安全讨论,确立心血管介入室消毒隔离的高危因素,对高危因素实施前馈控制措施。比较两组术后穿剌处伤口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穿剌处伤口感染20例(6.5%),观察发生8例(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RA的消毒隔离实施前馈控制,能有效降低穿剌处伤口感染率,是手术安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室 桡动脉途径穿刺 冠状动脉造影术 消毒隔离 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经桡动脉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方斌 陈希明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逐渐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途径.本文观察了其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和结果 对我院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全部采用经... 目的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逐渐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途径.本文观察了其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和结果 对我院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全部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平均年龄(62±5.8)岁.对6例梗塞相关血管行直接PTCA均获成功,其中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所有患者术后即拔导管鞘,局部弹性绷带固定、压迫4~6小时,无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一例患者桡动脉搏动较术前减弱,无手缺血症状.结论 本研究初步显示,经桡动脉直接PTCA可安全有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具有快速简便、穿刺中位出血并发症少、患者可尽早离床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腔内 冠状动脉成形术 直接PTCA 并发症 弹性绷带 替代 目的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重要性
20
作者 高邦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225-225,共1页
目的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对心血管疾病做出诊断的金标准 ,接受这项检查的患者也不断增多 ,因此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方法  (一 )术前准备 :①首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让其放松紧张情绪 ,消除思想顾虑 ,说明冠状... 目的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对心血管疾病做出诊断的金标准 ,接受这项检查的患者也不断增多 ,因此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方法  (一 )术前准备 :①首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让其放松紧张情绪 ,消除思想顾虑 ,说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争得病人的同意 ,有效得到患者的配合和治疗。②向患者说明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对冠心病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③嘱患者练习床上排尿 ,以免术后股动脉穿刺需卧床 2 4h而导致尿潴留等症状。 (二 )术前准备。①双侧上肢前臂、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嘱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洗澡。②划出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区域 ,做好标记。③术前做 12导心电图、UCG、胸片、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血生化、电解质、快速HBSAG和快速抗H CV ,快速抗HIV、RPR检查。④检查术前晚让患者休息好。必要时给地西泮片口服 ,保证患者充足睡眠。⑤术晨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⑥术晨禁食水 6h(不包括服药 )、停止皮下注射抗凝剂、降糖药等。 (三 )术后护理。①经股动脉途径者术后患者绝对卧床 2 4h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砂袋压迫 6h ,穿刺侧下肢制动 2 4h ,伤口换药后可下床活动。②嘱患者多饮水 ,尽快排出造影剂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术后护理 术前准备 重要性 护理记录单 穿刺部位 心血管疾病 桡动脉途径 北京煤炭总医院 加压包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