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桡动脉远端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显敬 辛丽娜 +3 位作者 解泽宙 贾圣英 徐思维 谢莲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评估经左桡动脉远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0例行右桡动脉穿刺,290例行左桡动... 目的评估经左桡动脉远端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0例行右桡动脉穿刺,290例行左桡动脉远端穿刺,穿刺成功者分别入组A组、B组。观察两组介入穿刺置管时X线曝光时间、造影使用导管数、完成靶血管重建数、PCI复杂程度以及术后前臂出血、桡动脉并发症等。结果248例(95.4%)患者顺利完成右桡动脉穿刺冠脉诊疗术(A组),277例(95.5%)顺利完成经左桡动脉远端冠脉诊疗术(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X线曝光时间、造影使用导管数、完成靶血管重建数、PCI复杂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围术期前臂出血、桡动脉闭塞发生率远小于A组(P<0.01,P=0.036)。结论经左桡动脉远端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安全可靠,提高了术者和患者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桡动脉闭塞 桡动脉远端入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初步探讨
2
作者 李茂港 曹刚 +1 位作者 曾欢 马麟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讨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radial access,DR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在赣州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1名神经介入... 目的探讨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radial access,DRA)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在赣州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1名神经介入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师实施DRA行CAS。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并发症数据。结果最终纳入14例患者,年龄(65.4±7.8)岁。13例患者成功实施右侧DRA行CAS,仅1例改为交叉至右股动脉入路后成功植入支架。术后2例患者出现DRA相关轻微血肿,未予处理,随后自行消散;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缺氧发作,后完全恢复正常。未发生DRA相关术后麻木、疼痛、严重血肿、48 h内桡动脉闭塞,未发生脑卒中、死亡。结论DRA行CAS安全有效,是CAS可选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壶 桡动脉入路 动脉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常规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任伟超 杨海华 +3 位作者 袁景林 段春苗 马宁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6,共7页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目的对比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与常规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行DS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优化神经介入治疗的穿刺入路策略。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DSA的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dTRA组和TRA组。将按照预定入路成功完成穿刺的患者纳入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血管内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等手术过程指标,以及手臂疼痛、麻木、肿胀、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0例拟行DSA的患者,其中306例患者纳入分析,dTRA组和TRA组各15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RA组的穿刺血管内径较TRA组更小[(1.97±0.42)mm vs.(2.23±0.44)mm,P<0.001]。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TRA组相比,dTRA组的穿刺时间更长(P=0.008)、穿刺次数更多(P=0.022)、总手术时间更长(P=0.003)、射线剂量更大(P=0.027)。与TRA组相比,dTRA组术后手臂疼痛评分更低(P<0.001),麻木、肿胀发生率更低(P<0.001),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更低(P=0.002);TR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动静脉瘘,dTRA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远端桡动脉内径(OR 3.860,95%CI 1.364~10.924,P=0.01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0.121,95%CI 0.018~0.831,P=0.032)是影响dTRA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结论与TRA相比,dTRA可降低患者桡动脉闭塞、麻木、肿胀以及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桡动脉入路 常规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于伟 崔成 +8 位作者 刘明浩 宋莹 邹同强 陈珏 刘海波 宋雷 高展 王欢欢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75-780,共6页
目的:分析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dTRA或常规桡动脉入路(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033例复杂冠... 目的:分析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dTRA或常规桡动脉入路(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033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B2型及C型病变)患者,其中TRA组9625例、dTRA组408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391例患者。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中资料(包括病变特点、介入操作成功率等)、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dTRA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TRA组(P均<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P均>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B2型病变患者比例较高,而C型病变、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P均<0.05),两组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应用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而支架置入数量较多(P均<0.05),两组在SYNTAX积分、指引导管大小、靶病变分布、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比例、介入操作成功率、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TRA相比,经dTRA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入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复杂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健 曹刚 +5 位作者 郑寅 曹竣 裴芳 蔡华秀 李茂港 刘伟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5-362,共8页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istal radial access,DRA)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经DRA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istal radial access,DRA)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经DRA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安全有效的。经DRA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清楚。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3年5月1日有关经DRA行脑血管造影的文献,通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239项研究,最终纳入12项研究进行分析(共858例患者)。路径成功率为0.96(95%CI:0.94~0.98),异质性明显(I^(2)=64.4%)。路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0.03(95%CI:0.01~0.05),异质性较低(I^(2)=35.4%)。部分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低。结论DRA完全可以作为脑血管造影的可选路径,经DRA行脑血管造影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壶 桡动脉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压迫时间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聂伟琳 郭姝君 +6 位作者 林碧霞 张萍萍 杨菲 蔡真真 程晔 康慧元 陈晓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最佳压迫时间。方法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各515例,相同手术方式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各103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采用弹性绷带包扎,每组分别止...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最佳压迫时间。方法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各515例,相同手术方式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各103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穿刺处采用弹性绷带包扎,每组分别止血2 h、3 h、4 h、5 h、6 h。评估各组患者不同时间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出血、血肿发生率)、安全性(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水疱发生率)、患者感受(疼痛、前臂肿胀程度)。结果各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不同压迫时间组出血、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压迫时间组水疱发生率及疼痛、前臂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2 h、3 h、4 h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缩短压迫止血时间未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可减轻疼痛和前臂肿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压迫止血 出血 血肿 疼痛 前臂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远端桡动脉/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剑 蔡然泽 +1 位作者 李秋平 齐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观察左侧远端桡动脉(dTRA)/桡动脉(TRA)入路神经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接受右侧、左侧dTRA/TRA行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诊疗患者的资料,包括一般信息(... 目的观察左侧远端桡动脉(dTRA)/桡动脉(TRA)入路神经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接受右侧、左侧dTRA/TRA行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诊疗患者的资料,包括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入路、X线透视时间、穿刺相关并发症等)。结果纳入经左侧dTRA/TRA行神经介入诊疗患者32例,其中造影11例,介入治疗21例,介入治疗患者均为左侧椎基底动脉疾病。纳入同期经右侧dTRA/TRA行神经介入诊疗患者49例,其中造影19例,血管内治疗30例,介入治疗患者均为右侧椎基底动脉疾病,造影患者均为既往接受治疗后复查造影,且均为前循环系统血管内疾病。所有行介入治疗及造影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严重并发症。经左侧dTRA/TRA行介入治疗患者中,4例改TRA完成手术,2例改股动脉(TFA),1例经左侧dTRA因血管通路不稳定改TFA继续完成手术;行造影患者中4例患者改左侧TRA顺利完成造影,共3例患者未能完成选择性右侧锁骨下动脉插管;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远端桡动脉穿刺点局部淤青,所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复查彩超均未见桡动脉闭塞。经右侧dTRA/TRA行神经介入患者中,4例改右侧TRA完成手术,2例改TFA;行造影患者中4例改右侧TRA,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血管插管,有3例术后出现远端桡动脉穿刺点局部淤青,所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复查彩超均未见桡动脉闭塞。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经左侧dTRA/TRA和右侧dTRA/TRA对比,穿刺远端桡动脉成功率、术中X线透视时间、对4根主要血管(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的插管成功率、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侧远端桡动脉/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桡动脉入路 左侧桡动脉入路 神经介入治疗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患者远端桡动脉入路诊疗安全性和可行性 被引量:9
8
作者 何晓芬 郭旭 +4 位作者 范承哲 马玉栋 张楠 于蕾 王力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54-957,共4页
目的探讨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穿刺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dTRA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或支架植入术诊疗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入手术室至穿刺... 目的探讨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穿刺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dTRA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或支架植入术诊疗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入手术室至穿刺成功时间、手术时间、X线辐射时间、总辐射剂量)、手术相关并发症、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患者34例,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1.6±9.0)(33~74)岁。dTRA脑血管造影技术成功率为100%。入手术室至穿刺成功时间为(23.1±10.1)(9~50)min,手术时间为(46.1±27.4)(14~154)min,X线辐射时间为(17.7±12.3)(6~69)min,总辐射剂量为(671.6±334.3)(70~1573)mGy。造影完成后17例同期接受介入治疗,其中1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造影后拟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因路径迂曲改为股动脉穿刺。dTRA行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4.1%(16/17)。术后24 h 1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现急性支架内闭塞,急诊取栓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0分。术后患者未出现穿刺点淤血、出血、血肿及桡动脉闭塞。结论dTRA行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 桡动脉远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王欢欢 刘丹 +8 位作者 郭继东 王磊 张强 奴尔巴哈提·黑沙 韩艺辉 王喜萍 张博 袁晋青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8-1172,共5页
目的:分析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6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鼻烟壶区dTRA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患者120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患... 目的:分析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 TRA)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6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经鼻烟壶区dTRA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患者120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在术前、术后3 d和1个月时应用血管超声观察桡动脉和远端桡动脉的闭塞发生率、血管管腔直径以及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120例患者中,5例穿刺失败,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5.8%;另有7例导丝上行困难,更改为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0%(108/120);40例(37.0%,40/108)行PCI,术后仅1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皮下血肿发生。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表明,与桡动脉管腔直径比较,远端桡动脉管腔直径术前[(2.50±0.39)mm vs.(2.88±0.45)mm]、术后1个月[(2.38±0.45)mm vs.(2.77±0.46)mm]均较小,远端桡动脉管腔面积术前[(5.05±1.61)mm^(2)vs.(6.78±2.52)mm^(2)]、术后1个月[(4.58±2.24)mm^(2)vs.(6.29±2.08)mm^(2)]均小于桡动脉管腔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1例(1.6%)患者血管超声发现桡动脉闭塞。所有患者均无远端桡动脉闭塞。结论:远端桡动脉穿刺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安全、有效,术后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壶区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娜 徐淑清 +19 位作者 刘海明 王攀 唐杨 张海峰 石万克 宋莹 崔成 王欢欢 田涛 刘小宁 张茵 宋雷 高展 刘海波 陈珏 徐波 吴永健 杨伟宪 袁晋青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使用国产7 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行PCI的患者共63例。分析手术...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使用国产7 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行PCI的患者共63例。分析手术成功率、即刻入路相关并发症和24 h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穿刺失败,更改为右桡动脉穿刺,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4%;4例患者因闭塞血管病变严重未能开通,PCI手术成功率为93.7%,平均PCI手术时间为(80.1±43.5)min。3例(4.8%)患者成功完成左侧dTRA,47例(74.6%)患者成功完成右侧dTRA,12例(19.0%)患者成功完成双侧dTRA(均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穿刺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透视时间)分别为(3.0±1.7)min和(38.8±18.9)min。术后4例(6.3%)发生血管并发症,包括1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皮下血肿,1例桡动脉痉挛,2例术后手臂疼痛/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24 h桡动脉闭塞。结论:使用国产7F薄壁鞘管经鼻烟壶区dTRA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行PCI安全、有效,术后即刻入路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F薄壁鞘管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叶绍东 刘海明 +12 位作者 高立建 唐杨 王欢欢 宋莹 田涛 刘小宁 宋雷 高展 杨伟宪 陈珏 刘海波 陈纪林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2-838,共7页
目的:探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应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30例患者,按身... 目的:探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应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30例患者,按身高分为身高180~188 cm组(n=44)和身高<180 cm组(n=86)。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基线特征、临床基本资料和用药情况、病变特点以及手术入路血管迂曲情况,比较两组穿刺时间、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操作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桡动脉闭塞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造影导管到位成功率均为100%(身高180~188 cm组1例因路径动脉迂曲改良导管后成功)。身高180~188 cm组和身高<180 cm组穿刺时间[(3.40±1.89)min vs.(3.62±2.50)min],造影时间[(11.48±2.98)min vs.(12.02±5.48)min],PCI时间[(45.14±34.81)min vs.(45.04±25.64)min],放射剂量[(2092.48±1893.38)mGy vs.(1719.36±1320.37)mGy],曝光时间[(924.20±859.99)s vs.(939.60±761.81)s],对比剂用量[(132.73±80.39)ml vs.(134.71±68.31)ml],术后压迫时间[(3.14±0.88)h vs.(2.95±0.30)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介入操作成功率均为100%,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身高180~188 cm组和身高<180 cm组出现桡动脉痉挛的患者分别为5例(11.4%)和7例(8.1%),出现拇指麻木感的为2例(4.5%)和3例(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两组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对于身高180~188 cm且锁骨下动脉无严重迂曲的患者,利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身高180~188 cm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双侧远端桡动脉入路逆行造影并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丹 王欢欢 +7 位作者 高立建 郭继东 张强 王磊 韩艺辉 奴儿巴哈提·黑沙 王喜萍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23-1025,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胸痛5 h"就诊于我院。吸烟史20余年,无冠心病病史。血压140/85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Ⅰ、aVL、V4~V6、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T波低平。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心肌肌...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胸痛5 h"就诊于我院。吸烟史20余年,无冠心病病史。血压140/85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Ⅰ、aVL、V4~V6、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T波低平。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0.102ng/ml(参考值<0.01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24 ng/ml(参考值<6.22 ng/ml),血脂、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提高经远端桡动脉入径穿刺成功率、“曲径通幽”?基于两千余病例的经验总结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高军 师干伟 +9 位作者 李峰 李文华 严永敏 薛社亮 肖建强 顾君 宋艳斌 张刘燕 卢伟 龚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61-3365,3382,共6页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与经桡动脉入径比较,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具有患者舒适度高、相关并发症少等优势,但由于桡动脉迂曲及远端桡动脉相对细小,经远端桡动脉入径穿刺存在明显的...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与经桡动脉入径比较,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具有患者舒适度高、相关并发症少等优势,但由于桡动脉迂曲及远端桡动脉相对细小,经远端桡动脉入径穿刺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本文基于两千余病例诊治经验,分析、总结了经远端桡动脉入径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和操作因素两个方面)及处理策略,以期为提高穿刺成功率、促进经远端桡动脉入径的应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血管造影术 桡动脉 桡动脉 基于问题的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6
14
作者 兰永昊 科尔沁 +2 位作者 韩蕊 梅迎晨 刘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55-3360,共6页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经桡动脉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提升患者和术者舒适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前臂动脉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经桡动脉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提升患者和术者舒适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前臂动脉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穿刺成功率较低、学习周期较长、穿刺部位疼痛感较为明显、桡动脉痉挛发生率较高等。目前,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亦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复杂冠状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但其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桡动脉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陆彬 项崇 +3 位作者 袁雪松 蔡高军 魏文锋 严永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78-3382,共5页
背景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逐渐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但目前关于其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入径(TRA)与dTRA行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满意度。方法选取... 背景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逐渐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但目前关于其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对比经桡动脉入径(TRA)与dTRA行脑血管造影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满意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并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35例。根据脑血管造影入径分为TRA组(n=72)与dTRA组(n=63),分别采用TRA、dTRA完成脑血管造影。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脑血管造影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暴露时间、脑血管造影后3 d内穿刺点并发症及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脑血管造影后24 h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结果dTRA组患者穿刺时间、脑血管造影时间长于TRA组,穿刺成功率低于TRA组(P<0.05)。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脑血管造影后3 d内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血管造影后3 d内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事件。dTRA组患者脑血管造影后24 h疼痛程度轻于TRA组,满意度高于TRA组(P<0.05)。结论与TRA行脑血管造影相比,dTRA行脑血管造影亦安全、有效,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备选入径之一,但其穿刺难度较高,穿刺时间较长,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造影术 桡动脉 桡动脉 治疗结果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穿刺点压迫2小时后出血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房昌运 张尊磊 +9 位作者 陈雪英 张韶辉 杨国良 高荣华 郭莹 张淑芳 戴雯 刘立新 高立建 陈安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三科经远端桡动脉以5F薄壁鞘管及5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三科经远端桡动脉以5F薄壁鞘管及5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者为5F薄壁鞘管组,选择既往随机对照研究中应用6F薄壁鞘管及6F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压迫止血2 h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即6F薄壁鞘管组。采用右侧远端桡动脉(鼻烟壶区或合谷穴区)穿刺成功后送入5F薄壁桡动脉鞘管,完成穿刺及冠状动脉造影后,应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2 h后解除绷带。收集5F薄壁鞘管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动脉穿刺时间、术中收缩压、舒张压、手术操作总时间、实验室检测指标,并分析桡动脉有无闭塞及压迫2 h后的出血、血肿、瘀斑、张力水疱、全身迷走反射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与6F薄壁鞘管组进行比较。结果:5F薄壁鞘管组与6F薄壁鞘管组术后穿刺点压迫2 h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1%与16.7%(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血肿发生率(2.1%vs.0%)、发绀发生率(6.2%vs.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没有发生瘀斑、张力水疱、全身迷走神经反射、感染、因桡动脉痉挛致鞘管撤出困难现象发生。两组术后2 h和24 h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经远端桡动脉应用5F薄壁鞘管穿刺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后穿刺点压迫2 h后解除压迫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压迫时间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时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明浩 王攀 +7 位作者 高立建 徐淑清 王欢欢 赵光贤 陈珏 乔树宾 徐波 袁晋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366-3372,共7页
背景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有效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dTRA行二次PCI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d TRA行二次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7... 背景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有效降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dTRA行二次PCI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d TRA行二次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时机。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7月—2022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拟dTRA行二次PCI的患者70例,根据距上次dTRA行PCI时间间隔将其分为≤30 d组(n=33)与>30 d组(n=3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操作相关指标、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术前、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5、10、15 cm处桡动脉内径。结果70例患者中69例dTRA穿刺、置管均成功,成功率为98.6%(69/70);经评估需行二次PCI的67例患者中66例成功完成二次PCI,成功率为98.5%(66/67)。两组患者年龄、血小板计数、糖尿病发生率、病变血管支数、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 h解除加压包扎,术后即刻、术后24 h均可触及穿刺侧桡动脉搏动,无一例出现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通畅率为100.0%(69/69)。≤30 d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5、10、15 cm处桡动脉内径均大于>30 d组(P<0.05);≤30 d组患者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15 cm处桡动脉内径小于术前,>30 d组患者术后24 h桡骨茎突近心端5 cm处桡动脉内径大于术前(P<0.05)。结论d TRA行二次PCI安全、可行,且无论距首次dTRA行PCI时间是≤30 d还是>30 d,均能满足dTRA行二次PCI的血管条件,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及穿刺部位等决定dTRA行二次PCI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桡动脉 再手术 治疗结果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伟超 马宁 +1 位作者 张亚梅 王铁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1期1216-1220,共5页
目的评估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行DSA的安全性、可行性,并探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0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拟经dTRA行DSA的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 目的评估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行DSA的安全性、可行性,并探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0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拟经dTRA行DSA的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0例患者中142例经dTRA顺利完成DSA,成功率为94.7%。患者穿刺时间为55~387 s,平均122.9±77.4 s;手术总时间为20~50 mi n,平均31.5±7.3 mi n。142例患者中2例(1.4%)发生局部血肿,7例(4.9%)发生桡动脉痉挛,8例(5.6%)发生拇指麻木,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dTRA行DSA安全、可行、舒适性高,提高远端桡动脉穿刺技术水平和改善包扎技术水平可极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桡动脉入路 安全性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可行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明明 薛月芹 +3 位作者 王艳 王英芝 周纪星 赵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73-1179,共7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收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1年1月,收集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由3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收集到的临床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评估试验质量、录入数据,另外2名研究者独立核对数据。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临床对照研究、103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桡动脉路径相比,远端桡动脉路径的穿刺成功率较低(OR=0.37,95%CI:0.19~0.71),穿刺时间较长[均数差(MD)=52.12,95%CI:40.40~63.85],但术后血肿(OR=0.64,95%CI:0.42~0.98)和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风险(OR=0.36,95%CI:0.25~0.51)均较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种手术路径在桡动脉痉挛发生风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4,95%CI:0.80~1.60,P=0.47)。结论:与传统桡动脉路径相比,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同样可行、安全,且术后血肿及桡动脉闭塞发生风险低。但由于远端桡动脉路径穿刺成功率较低,因此术者需熟练掌握该穿刺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未来仍需开展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鼻烟壶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佘振垒 李婷婷 +1 位作者 王小虎 瞿珍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1-353,共3页
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资料信息[1]。因股动脉粗直,容易定位,穿刺成功率高,易于介入手术操作,故该部位已成为脑血管造影术的经典路径。但是,由... 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资料信息[1]。因股动脉粗直,容易定位,穿刺成功率高,易于介入手术操作,故该部位已成为脑血管造影术的经典路径。但是,由于股动脉解剖位置较深,术后止血困难,易导致局部大出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局部压迫力度过大可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率减慢、低血压等并发症,且须严格卧床12~24 h,易出现腰痛和排尿困难,并易发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2-4]。相比股动脉入路,经桡动脉途径术后患者无需卧床、出血并发症少[5],但是,桡动脉穿刺入路也并非无缺点,如经多次穿刺易出现桡动脉痉挛或闭塞、压迫不当出现血肿等。目前,通过对桡动脉穿刺技术的改良,可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此技术减少了以上情况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股动脉、桡动脉、远端桡动脉3种不同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全脑血管造影术 桡动脉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