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蝗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仁华 杨俊年 +1 位作者 李彦杰 周大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97-1799,共3页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孢子虫对蝗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9×106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孢子(nosema bombycis)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有限稀释法在昆虫培养细胞中克隆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2
作者 早坂昭二 河原畑 吴钢 《蚕学通讯》 1992年第1期44-48,共5页
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株的克隆株,是用有限稀释法,在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培养细胞系中接种该株孢子的孢原体(sporoplasm)而获得的。稀释感染的桉大蚕蛾培养细胞,并转移到96孔的细胞培养板小孔内,以分离出单... 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株的克隆株,是用有限稀释法,在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培养细胞系中接种该株孢子的孢原体(sporoplasm)而获得的。稀释感染的桉大蚕蛾培养细胞,并转移到96孔的细胞培养板小孔内,以分离出单个的感染细胞。随机选取一定数目的含单个细胞小孔,这是因为此时还不可能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孔内分离的单个细胞是否感染。在这些小孔内加入另一些未被感染的家蚕(Bombyx mori)S.P.C.Bm36或桉大蚕蛾细胞,则孔内可能被单个孢原体寄生的单细胞就会产生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的克隆株来。用此方法分离的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obycis)NIS001克隆株中,形态差异的孢子可分别观察到。经数次离体培养继代后,孢子的形态特征得以保持下来。胶乳凝集试验结果表明七株克隆的孢子表面抗原具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粒子(nosema bombycis) 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细胞培养 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 家蚕(Bombyx mori S. P. C. Bin36) 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亚单位核糖体RNA编码区序列在微孢子虫分类上的应用
3
作者 Norma.J.Pieniazck 刘吉平 《广东蚕业》 1997年第4期65-66,共2页
近期,微孢子虫分类法正随着分子分类学的应用,主要是核糖体RNA组序列的应用而发展。现行的分类方法没有任何一种能象核糖体RNA的亲缘关系分析方法一样准确而又具有进化论观点。家蚕微孢子虫属Nosema
关键词 孢子亚门 孢子种(Microsporidia) 孢子属(nosema) 桑蚕孢子(n.bombycis) 粉纹夜蛾孢子(n.trichopluseae) nosematiclae PCR 小亚单位核糖体RnA(SSUrRnA)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微孢子虫:家蚕微孢子虫和新西兰草金龟微孢子虫的DNA探讨
4
作者 L.A.Malone C.A.McIvor 蔡平钟 《广东蚕业》 1998年第1期68-73,共6页
从各自的微孢子虫基因组获得了两个能分别与家蚕微孢子虫和新西兰草金郇微孢子虫特异杂交的DNA片段,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尚没有发现该DNA片段能与供试的其它4个微孢子虫分别来自[蜜蜂微孢子虫、小菜粉蝶的变形孢虫(Vairimorpha sp.),新... 从各自的微孢子虫基因组获得了两个能分别与家蚕微孢子虫和新西兰草金郇微孢子虫特异杂交的DNA片段,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尚没有发现该DNA片段能与供试的其它4个微孢子虫分别来自[蜜蜂微孢子虫、小菜粉蝶的变形孢虫(Vairimorpha sp.),新西兰草金龟和掘孔蛴螬(Wiseana sp.)的两株微孢子虫(Vavraia oncoperae)]的基因组DNA杂交。家蚕微孢子虫探针不与新西兰草金龟微孢子虫基因组DNA或与该微孢子虫原始昆虫寄主家蚕的DNA杂交。同样,新西兰草金龟微孢子虫探针不与家蚕秃孢子虫基因组或与新西兰草金龟的DNA杂交。两个DNA片段富含AT(分别占总碱基的59和79%),G+C/A+T的比率为0.70和0.25,表示其为散布于整个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家蚕孢子(nosemabombycis) 新西兰草金龟孢子(n.costelytrae) DnA探针 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氯安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杀灭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肖乃康 王建芳 钱永华 《四川蚕业》 1997年第4期16-18,共3页
试验表明,200-25μg/g的强氯安消毒液作用5分钟即可彻底杀灭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孢子,但孢子并不消失。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200-6.25μg/g的强氯安液在5分钟内即可使微孢子放出极丝。
关键词 强氯安 家蚕孢子(nosema bombycis) 杀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代谢组学解析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邢东旭 廖森泰 +7 位作者 黄文洁 李庆荣 肖阳 赵超艺 晏石娟 蒋满贵 黄旭华 杨琼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35-1744,共10页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建立家蚕微粒子病模型,分别于攻毒后12、24、48、72和96 h开始饲喂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直至上蔟结茧,以未攻毒未给药的家蚕为对照,待化蛹后逐头镜检调查家蚕感染率,以评价阿苯达唑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患微粒子病蚕体血淋巴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是攻毒后24~48 h。与对照组家蚕血淋巴相比,从模型组家蚕血淋巴中共筛选并定性获得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呈下降趋势、20种代谢物呈上升趋势。对模型组与阿苯达唑给药组的家蚕血淋巴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木酮糖、D-葡萄糖-6-磷酸、肌醇、泛酸、甲基丁二酸和油酸外,阿苯达唑对多数与家蚕微粒子病相关的代谢物具有干预调节作用。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家蚕感染N.b后有6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①淀粉和蔗糖代谢;②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③苯丙氨酸代谢;④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⑤谷胱甘肽代谢;⑥磷酸肌醇代谢。家蚕添食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后能有效减轻上述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促使患微粒子病家蚕处于较正常的生理状态。【结论】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在N.b感染后24~48 h,结合N.b的生活史,可全面揭示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即阿苯达唑通过抑制N.b在蚕体内的裂殖体增殖,有效降低N.b感染对家蚕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破坏作用,维持家蚕的正常生理状态,而达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粒子病 家蚕孢子(n.b) 阿苯达唑 代谢组学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业科学》(季刊)第35卷总目次
7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I0001-I0006,共6页
关键词 家蚕品种 桑树害 家蚕孢子 桑蚕 家蚕新品种 《蚕业科学》 季刊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业科学》(季刊)第33卷总目次
8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2-717,共6页
关键词 家蚕品种 家蚕孢子 桑树害 桑蚕 《蚕业科学》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 丝素蛋白 季刊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