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合成冠菌素的桑丁香假单孢菌发酵条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生杰 梁垚 +3 位作者 潘飞 吕荣宾 王俊 吴福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40-243,共4页
对自筛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moriM4-13)生物合成冠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4-13采用变温模式发酵(在32℃培养3 d,18℃培养7 d)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固定氮源为KNO3(0.3 g/L),红糖为碳源(20g/L),FeCl3(4... 对自筛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moriM4-13)生物合成冠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M4-13采用变温模式发酵(在32℃培养3 d,18℃培养7 d)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固定氮源为KNO3(0.3 g/L),红糖为碳源(20g/L),FeCl3(4μmol/L),KH2PO4(1 g/L),K2HPO4(3.6 g/L),MgSO4.7H2O(0.2 g/L),生物合成冠菌素的产量可由原来的40mg/L提高到149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pseudomonas Syringaepv.moriM4-13)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Logistic模型和王-兰-丁模型分析桑丁香假单胞菌突变株M90-1的冠菌素产量提升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刚 王俊 +1 位作者 孙斌 吴福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2-878,共7页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诱变处理桑丁香假单胞菌M4-13,应用Logistic模型和王-兰-丁模型分析突变菌株产冠菌素能力提升的因素,为优化诱变高产菌株培养条件等提供依据。突变菌株M90-1的冠菌素产量达84.604 mg/L,较原始菌株M4-1...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诱变处理桑丁香假单胞菌M4-13,应用Logistic模型和王-兰-丁模型分析突变菌株产冠菌素能力提升的因素,为优化诱变高产菌株培养条件等提供依据。突变菌株M90-1的冠菌素产量达84.604 mg/L,较原始菌株M4-13提高了5.755%。应用Logistic模型建立的菌株生长曲线显示突变菌株M90-1的增殖速度明显下降,平均生长速率较原始菌株降低9.933 3%,但菌株的世代历期和对数生长期时长比原始菌株分别延长24.895 9%、27.506 7%,繁殖代数仅提高2.090 4%;用王-兰-丁模型分析环境温度与菌株生长和冠菌素产能的关系,得出突变菌株M90-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2.409 5℃,明显高于原始菌株(24.463 0℃),突变菌株的高温边界层宽度、温度内禀增长力、高温下潜在饱和增长力、高温发育临界温度分别比原始菌株降低89.492 0%、46.841 3%、8.885 3%和2.606 4%;用时间序列差分稳定性分析方法得到突变菌株1~10代的冠菌素产量稳定性好,变幅在2.241 0%之内。研究结果表明:突变菌株M90-1通过延长生长与发育时间提高冠菌素的产能,可以通过优化菌株培养温度促进其生长和提高冠菌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 生长特性 培养温度 LOGISTIC模型 王-兰-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对桑丁香假单胞菌的抑制活性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宋红志 王方芹 +2 位作者 王俊 盛晟 吴福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60,共8页
咖啡酸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尤其是抑菌活性被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以天然咖啡酸为先导化合物合成8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采用平板扩散法测试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对桑疫病病原菌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 咖啡酸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尤其是抑菌活性被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以天然咖啡酸为先导化合物合成8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采用平板扩散法测试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对桑疫病病原菌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咖啡酸、咖啡酸甲酯、咖啡酸乙酯、咖啡酸丙酯和咖啡酸异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CK)无抑制作用;而咖啡酸丁酯、咖啡酸戊酯、咖啡酸己酯和咖啡酸苯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与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丁酯、咖啡酸苯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1.0 cm。进一步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初筛有抑菌活性的4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对桑丁香假单胞菌的MIC_(50)值和MIC_(90)值,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咖啡酸戊酯、咖啡酸丁酯、咖啡酸苯乙酯、咖啡酸己酯。试验结果提示,初筛的4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具有开发为桑疫病防治专用抑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酯类衍生物 丁香假单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桑丁香假单胞菌 被引量:6
4
作者 包奇 曹梦琪 +6 位作者 周雨 郑煜 李长龙 王海燕 王俊 盛晟 吴福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0-218,共9页
由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以下简称Psm)引起的桑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桑树细菌性病害,建立对病原菌的早期检测技术,有利于及时制定病害的防控技术措施。依据致病性相关基因hrp Z的片段设计的一对引物能够在Psm中特... 由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以下简称Psm)引起的桑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桑树细菌性病害,建立对病原菌的早期检测技术,有利于及时制定病害的防控技术措施。依据致病性相关基因hrp Z的片段设计的一对引物能够在Psm中特异性地扩增出195 bp大小的条带,而用于对其他致病变种的丁香假单胞菌和其他种属病原菌的扩增则没有此条带。利用Psm14-7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扩增,模板DNA质量浓度在6×10^(-5)~6 ng/μL范围内与扩增所得Ct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224 69x+14.034 45(R^2=0.997 09),检测的最低限为(60±0.001 2)fg/μL;以Psm14-7菌液为模板进行q PCR,菌液浓度在1×10~2~1×10~8CFU/m L范围内与Ct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4.562 15x+46.911 67(R^2=0.988 72),最低检测限为(10~2±0.008 3)CFU/m L。于桑树植株人工接种Psm后不同时间,对出现各种症状植株中的菌群数量进行q PC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的第4~8天可能为病原菌诱导桑树的过敏性反应和系统获得性抗性关键时期,影响到了Psm的增殖速度;能引起健康桑树暴发桑疫病的致病菌最低浓度为(1.5×10~8±0.076 8)CFU/g。建立的q PCR检测方法,对由Psm引起的桑疫病的田间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丁香假单 HRP Z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源于假单孢菌206植酸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雅楠 黄火清 +3 位作者 姚斌 赵青 刘昆 马文康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9-144,共6页
从浙江嘉兴人工鱼塘底泥样品筛选到产植酸酶活性较高的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206。通过简并PCR和TAIL-PCR技术从Pseudomonas fluorescens206菌株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编码组氨酸酸性植酸酶(HAP)的基因,命名为phyP。... 从浙江嘉兴人工鱼塘底泥样品筛选到产植酸酶活性较高的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206。通过简并PCR和TAIL-PCR技术从Pseudomonas fluorescens206菌株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编码组氨酸酸性植酸酶(HAP)的基因,命名为phyP。该基因ORF全长1 284 bp,编码了427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前24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将phyP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蛋白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和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后达到电泳纯。对其酶学性质分析表明:重组植酸酶PhyP最适pH为5.5,在pH3.5-7.5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重组植酸酶PhyP最适温度为45℃,在25℃时也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因此植酸酶PhyP在饲料行业,尤其是水产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pseudomonas fluorescens) 植酸酶 基因克隆与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二阶校正算法对两种植物病原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蔡鲁宁 刘雪茹 +2 位作者 陈磊 李欣 古绍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共12页
本文以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8,PSL-8)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ACCC37687)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快速鉴别植物真菌病害和细... 本文以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8,PSL-8)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ACCC37687)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快速鉴别植物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病原微生物,探索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快速识别植物真菌细菌病害的可行性。通过收集梯度混合菌液样本的三维荧光光谱数据,使用二阶校正算法交替三线性分解(Alternating Trilinear Decomposition,ATLD)、平行因子分析(Parallel Factor Analysis,PARAFAC)、自加权交替三线性分解(Self-weighted Alternating Trilinear Decomposition,SWATLD)、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Alternating Penalty Trilinear Decomposition,APTLD)和一阶算法偏最小二乘回归系数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对数据进行解析,提取特征激发和特征发射波长,通过对特征波长荧光强度数据和菌液在60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OD60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从而建立浓度预测模型,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LOOCV)衡量模型预测性能,进而实现复杂的菌液混合体系下对单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丁香假单胞菌荧光特征峰是激发/发射(E_(x)/E_(m))=285 nm/340 nm、290 nm/340 nm、285 nm/332.4 nm、280 nm/361.6 nm、295 nm/361.6 nm。禾谷镰孢菌荧光特征峰是激发/发射(E_(x)/E_(m))=380 nm/468 nm、390 nm/512 nm、340 nm/511.2 nm、415 nm/511.2 nm。结果表明:丁香假单胞菌浓度预测模型(R^(2)_(cv)=0.92441191,RMSEP=0.005163633,R=0.961463421)比禾谷镰孢菌浓度预测模型(R^(2)_(cv)=0.583953931,RMSEP=0.027653679,R=0.764168784)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为快速鉴别真菌及细菌病害提供可利用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二阶校正算法 丁香假单 禾谷镰 浓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