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桐柏-大别造山带高压变质单元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其对岩石成因的限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利 钟增球 +2 位作者 张本仁 刘勇胜 胡圣虹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2-242,共11页
桐柏-大别造山带中,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作为榴辉岩的重要围岩之一,仅分布在高压变质单元和超高压变质单元中。对高压变质单元中面理化(含榴)花岗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这类岩石SiO271.96%~77.99%,K2O+Na2O7.59%~8.66%,Al... 桐柏-大别造山带中,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作为榴辉岩的重要围岩之一,仅分布在高压变质单元和超高压变质单元中。对高压变质单元中面理化(含榴)花岗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这类岩石SiO271.96%~77.99%,K2O+Na2O7.59%~8.66%,Al2O311.15%~14.50%,CaO0.10%~0.91%,MgO0.04%~0.73%,Sr27.3~269μg/g,A/CNK0.97~1.10。相对于S型和I型花岗岩,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具有某些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岩石明显富硅、富碱质和富高场强元素(如Zr、Hf、Nb、Ta、Y等),贫Ca、Mg、Al、Sr等元素,高Ga/Al比值;在稀土元素特征方面,大部分样品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06~0.60),(La/Yb)N2.34~7.87。在岩石成因类型元素判别图解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主要落于A型花岗岩区;构造判别图解和构造学、岩石学特征表明该类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的构造环境。因此,高压变质单元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总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属于A型花岗岩类,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的碰撞后构造环境,与大别山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单元 面理化(含榴)花岗岩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论 桐柏-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中侏罗世基性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杰 邓新 +2 位作者 彭练红 刘浩 徐大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9-632,共14页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一套变质辉长辉绿岩脉,该岩脉沿襄樊-广济断裂带侵入到大洪山造山带增生杂岩之中,本文采用锆石U-Pb 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变质辉长辉绿岩脉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63±3 Ma,代表岩脉的侵位结晶年... 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一套变质辉长辉绿岩脉,该岩脉沿襄樊-广济断裂带侵入到大洪山造山带增生杂岩之中,本文采用锆石U-Pb 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变质辉长辉绿岩脉的岩浆锆石年龄为163±3 Ma,代表岩脉的侵位结晶年龄,是目前桐柏-大别造山带已知最早的造山后晚中生代岩浆活动记录之一,表明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开始于中侏罗世晚期,与北大别地区初始深融作用时间相当,比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峰期(~130 Ma)早约3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eHf(t)值为+5.8^+10.8(平均值为+9.7±0.7),对应的单阶段Hf模式年龄t_(DM1)为387~595Ma(平均值为434±29Ma),明显大于岩脉成岩年龄,表明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亏损地幔为早古生代伸展过程的产物。结合区域研究资料,163±3 Ma是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南缘中生代陆-陆碰撞后最古老的岩浆岩年龄之一,与大别造山带山根软化的时代一致,可能代表桐柏-大别造山带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的初始转换时间,据此认为桐柏-大别造山带从山根软化到大规模伸展垮塌间隔-30Ma,地幔经历了亏损-富集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世 变辉长辉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桐柏-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造山带内与脆性-韧性剪切带共生的假玄武玻璃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林爱明 孙知明 杨振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3-378,T003,T004,共8页
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大河镇剪切带中首次发现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假玄武玻璃。野外产状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与碎裂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产出于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浅部(<15km),而与糜棱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则产出于... 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大河镇剪切带中首次发现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假玄武玻璃。野外产状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与碎裂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产出于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浅部(<15km),而与糜棱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则产出于以韧性变形为主的断层深部(>15 km)。这两种类型的假玄武玻璃均含有熔解起源的自形微晶体,圆形或港湾状的碎片,流动结构和部分玻璃质基质。假玄武玻璃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现象说明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和隆起过程中同一断层剪切带内大地震重复发生。大河镇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可对大陆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领域到深部的塑性变形领域的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和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韧性剪切带 假玄武玻璃 地震断层 大河镇剪切带 桐柏-大别造山带 显微构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的厘定 被引量:159
4
作者 王强 赵振华 熊小林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7-306,315,共11页
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讨论 ,认为桐柏—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存在过碱性( peralkaline)和铝质 (aluminous)A型花岗岩。过碱性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 ,其ACNK =0 .72~ 0 .97,NKA =1.0 2。铝质A型花岗岩是本文研... 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讨论 ,认为桐柏—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存在过碱性( peralkaline)和铝质 (aluminous)A型花岗岩。过碱性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 ,其ACNK =0 .72~ 0 .97,NKA =1.0 2。铝质A型花岗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岩石类型也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 ;其SiO2 含量为 67.73%~ 77.60 % ,富碱 (Na2 O +K2 O含量为 7.97%~9.76% ) ,ACNK =0 .72~ 1.0 3,NKA =0 .84~ 0 .97,属于偏铝质 -微过铝质岩石 ;轻稀土元素富集 ,负铕异常明显 (δEu =0 .12~ 0 .57) ,Zr、Nb、Ga、Y富集。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相比 ,研究区高硅 (SiO2 >72 % )的铝质A型花岗岩富Fe(FeOT>1.50 % ) ,高Zr +Nb +Ce +Y和Ga/Al,具有较高的Zr饱和温度 ( 84 5~ 880℃ )。研究区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期后环境 ,标志着桐柏—大别造山带在晚白垩世进入了伸展塌陷阶段及碰撞 -叠覆造山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桐柏-大别造山带 岩石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杂岩的塑性流变机制探讨——基于几何结构、运动性质与动力学的启示
5
作者 李海龙 向必伟 +8 位作者 王微 李加好 宋传中 刘程 林少泽 陈磊 赵文俊 吴敏行 张夏添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8-1210,共23页
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俯冲碰撞构造背景下,主要受近SN向挤压作用。在几何形态上,该造山带表现为巨型的背形构造,且在垂向上具有分层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滑脱面连接,根据滑脱面上的拉伸线理和热擦痕... 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俯冲碰撞构造背景下,主要受近SN向挤压作用。在几何形态上,该造山带表现为巨型的背形构造,且在垂向上具有分层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滑脱面连接,根据滑脱面上的拉伸线理和热擦痕可知,层与层之间发生了错动。殷店-马垅剪切带和晓天-磨子潭剪切带是背形构造中的一个构造层,由于后期的风化剥蚀,造山带背形构造的顶部部分被剥蚀,使得桐柏杂岩和大别杂岩出露,故而只在背形构造的两侧保留剪切带。桐柏-大别造山带的管状流变开始于210 Ma左右,此时为深部的塑性流变,在180 Ma左右随着板块挤压碰撞作用的终结,造山带总体处于“静默”状态。由于差异流变界限的存在形成了背形强变形带(相比管道外),界限以内发生塑性流变,界限以外则是相对之下的固体运动。随着南北剪切带的形成,管状流变虽然在继续,但是随着深部桐柏-大别杂岩由西向东的流变在东部积累形成大别山,使管状流变强度不断减弱,150 Ma左右,中国东部开始了广泛的燕山期岩浆活动,一直到130 Ma左右,剪切活动和管状流变才慢慢衰减停止。剪切活动和管状流变结束以后,岩浆活动强烈,直到110 Ma以后,岩浆活动逐渐减弱,区域开始发生以垂向抬升为主的强烈伸展活动,奠定了桐柏-大别造山带穹隆状的几何特征。在后期新生代的风化剥蚀作用下以及小规模的构造活动改造,使得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了当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大别造山带 背形构 塑性流变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对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框架和俯冲/折返机制的制约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晓春 江博明 +4 位作者 李三忠 崔建军 刘鑫 娄玉行 曲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51-1162,共12页
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是揭示秦岭-桐柏-大别-苏鲁巨型造山带中各地质体之间构造关系及地质演化差异的关键地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I和II)及其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 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是揭示秦岭-桐柏-大别-苏鲁巨型造山带中各地质体之间构造关系及地质演化差异的关键地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I和II)及其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I以北、南两条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其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530~610℃、1.7~2.0GPa和460~560℃、1.3~1.9GPa。高压岩片II以桐柏杂岩中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其峰期变质条件推测在<700℃、>1.2GPa的榴辉岩相范围内,而退变质条件为660~700℃、0.80~1.03GPa。U-Pb、Lu-Hf、Rb-Sr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I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55Ma,冷却至白云母封闭温度的时代为238Ma;而高压岩片II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Ma,作为桐柏杂岩主体的片麻状花岗岩则侵位于140Ma。这说明,高压岩片I和II分属于两个时代不同的俯冲/折返岩片,当高压岩片II被俯冲到地壳深处并经受高压变质时,其上覆的高压岩片I已经折返到中上地壳的水平。这一结果验证了在西大别、东大别和苏鲁地区提出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穿时(或差异)俯冲/折返模型,同时说明华南大陆地壳最早的俯冲发生在晚二叠世,这也代表华北与华南陆块之间从洋壳俯冲转化为陆壳俯冲的时间。基于桐柏杂岩与北大别杂岩的可比性,认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相对低温低压的变质环境以及超高压岩石的缺乏缘于华南陆块的俯冲深度向西逐渐变浅,而早白垩世的构造挤出造成了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 穿时俯冲/折返 框架 桐柏-大别-苏鲁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南缘殷店—马垅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及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韩建军 宋传中 +1 位作者 李加好 刘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5-1044,共10页
殷店-马垅(简称殷马)韧性剪切带是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对其精细的构造变形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桐柏-大别造山带的演化方式和过程.本文主要对殷店和马垅两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剖面观测,利用有限应变测量,计算... 殷店-马垅(简称殷马)韧性剪切带是桐柏-大别造山带南缘的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对其精细的构造变形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桐柏-大别造山带的演化方式和过程.本文主要对殷店和马垅两个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剖面观测,利用有限应变测量,计算出殷马剪切带中岩石应变椭球长短轴的平均轴率为1.69,靠近剪切带的岩石应变量大,向北远离剪切带,应变量减小;通过构造应力场分析查明剪切带的古应力状态,最大压应力σ1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对应最大拉应力σ3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和应力场状态,反映出板块间的碰撞挤压作用力在平行剪切带和垂直剪切带方向上存在应力分解.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年龄为172~ 137 Ma,据此得出殷马剪切活动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大别造山带 殷店-马垅韧性剪切带 变形 应力分析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蔡家凹岩片内寒武纪高肌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仁杰 舒德干 +1 位作者 蒋志文 姚华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5-234,T002,共11页
本文描述了河南桐柏西北部蔡家凹大理岩岩片中丰富的高肌虫化石Tongbaiella xinjiensis gen.et sp.nov.、Xianzheella henanensis sp.nov.和Mononotella cf.chuanshanensis Huo et Shu及小壳化石Conotheca sp.共4属4种。据此确定含化石... 本文描述了河南桐柏西北部蔡家凹大理岩岩片中丰富的高肌虫化石Tongbaiella xinjiensis gen.et sp.nov.、Xianzheella henanensis sp.nov.和Mononotella cf.chuanshanensis Huo et Shu及小壳化石Conotheca sp.共4属4种。据此确定含化石地层为寒武系,属浅海沉积环境。该生物群的发现为解决桐柏—大别造山带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东延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并为该造山带区域地层序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肌虫 寒武系 桐柏-大别造山带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