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文章学的更化与国文学的建构--以清末民初桐城派文论为中心
1
作者 陈广宏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8,166,共15页
追溯“中国文学”近现代以来之形成史,可见其有基于文言的国文学与倡言白话的国语文学两层基底。清末民初,以古文为核心的传统文章学与西方传来的Literature有所交接,并在民族国家的观念下成就国文学。虽然在五四时期很快被国语文学覆盖... 追溯“中国文学”近现代以来之形成史,可见其有基于文言的国文学与倡言白话的国语文学两层基底。清末民初,以古文为核心的传统文章学与西方传来的Literature有所交接,并在民族国家的观念下成就国文学。虽然在五四时期很快被国语文学覆盖,却毕竟代表了一种转型中的形态。桐城派后学即在此过程中,作为一支力量,以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借助文学教育由普通学向专门学发展的契机,推进文章学的更化,通过调整文学定位、重塑诗文一体的风格体性论、全面扩充文类文体等,初步构建起一种国文学的学术框架。反思传统,在考察本土文学文化内应式转变的同时,回到它与西学交接的原点,循其内在肌理,厘清诸多复杂关系,探寻多种可能性,是我们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文章学 桐城派后学 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书院教育与桐城派发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嫩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3,共5页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在教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桐城派是清代重要的古文流派,绵延清代文坛二百余年。桐城派的发展得益于书院,清代书院教育对桐城派的发展有着推动之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姚鼐主讲书院长达三十九年...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在教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桐城派是清代重要的古文流派,绵延清代文坛二百余年。桐城派的发展得益于书院,清代书院教育对桐城派的发展有着推动之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姚鼐主讲书院长达三十九年,借助书院传播古文思想,培养了一批得意弟子;二,为了有效地指导生徒学习古文,姚鼐编有选本《古文辞类纂》,并在后来的书院教学中进行了反复修订,该作在嘉庆末年刊刻以后,又对一些书院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桐城派三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等众多后学将书院作为古文教育的场所,为桐城派的发展贡献出了重要力量;四,桐城派很多作家有着顺应天命的科举观,他们淡泊名利,潜心于古文学习,有力促进了桐城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教育 桐城派发展 姚鼐 桐城派后学 顺应天命的科举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派三祖”论科举与时文——以“桐城派三祖”序跋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程嫩生 陈苗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在桐城派众多作家中,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三祖"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其科举历程顺畅程度不一。"桐城派三祖"在科举上有着复杂情结:尽管他们对科举埋没人才的现象深为痛惜,但他... 在桐城派众多作家中,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桐城派三祖"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其科举历程顺畅程度不一。"桐城派三祖"在科举上有着复杂情结:尽管他们对科举埋没人才的现象深为痛惜,但他们意识到,也有一些俊士从科举中脱颖而出,其结果难以预测。在名利的驱动下,应举者往往视科举为猎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桐城派三祖"对此举给予批判,并从辩证的角度对科举得失加以分析,希望应举者淡泊名利,顺应天命。为了提高时文写作水准,"桐城派三祖"重视古文以为时文,重视培养学识。他们进而从文与行合的立场出发,期待应举者文行兼修。这一思想对桐城派后学深有影响。在桐城派阵营中,就有不少作家,我们既可以才思敏捷的文人视之,还可以经明行修的儒者目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三祖” 科举 时文 文行兼修 桐城派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