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被引量:125
1
作者 曾馥平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王克林 吴海勇 宋希娟 曾昭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10-5119,共10页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坡面为尺度,以顶极群落为对照,运用干扰理论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4类典型干扰区自然恢复22a之后植被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共出现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坡位的上升,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密度则呈少、多、次少的单峰分布状态,各项指标均远低于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呈现了石漠化景观,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此外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因各种人为干扰导致的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状态下的植被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自然恢复 植被特征 群落演替 桂西北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被引量:42
2
作者 吴海勇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黎星辉 宋希娟 欧阳资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随着群落由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顶级群落的顺向演替和发展,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铁、铝、钛等矿质全量逐步增加,钙、镁全量显著减少,pH值降低,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呈波折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区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桂西北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胡可 陈洪 +2 位作者 聂云鹏 杨静 王克林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2,共10页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二元水文地质结构增加了水文过程研究的难度。大气降水是流域水循环的重要输入因子,研究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探讨该地区水汽来源、径流划分、水分滞留时间等水文过程。该文以桂西北环...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二元水文地质结构增加了水文过程研究的难度。大气降水是流域水循环的重要输入因子,研究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探讨该地区水汽来源、径流划分、水分滞留时间等水文过程。该文以桂西北环江地区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例,基于2009年4月-2011年8月的降雨、温度资料以及月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了降水分布及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大气水线与全球大气水线存在一定的偏离,表明研究区降水云气形成过程中汽、液两相同位素分馏不平衡的程度偏大。过量氘年平均值为14.21‰,旱雨季不同,反映了水汽来源的差异。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呈现正弦波动的特性,波动周期和振幅受纬度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量及温度,表明大尺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该研究为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喀斯特地区流域尺度水文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入分析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降水 水文 季节变化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峰丛洼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环境移民示范区果园雨季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铁光 石雪晖 +1 位作者 肖润林 王灿琴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24-127,共4页
根据 2 0 0 2年 4月下旬到 7月下旬 ,对桂西北喀斯特环境移民示范区 ,上坡柰李、中坡桔园、山顶自然植被三种类型 0~ 6 0 cm土层一次性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进行观测 ,探明了在雨季一次性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0~ 6 0 cm土壤在降... 根据 2 0 0 2年 4月下旬到 7月下旬 ,对桂西北喀斯特环境移民示范区 ,上坡柰李、中坡桔园、山顶自然植被三种类型 0~ 6 0 cm土层一次性降水前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进行观测 ,探明了在雨季一次性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0~ 6 0 cm土壤在降水 4 h后达到最高值 ;土壤孔隙度越大 ,质地偏砂 ,土层含水量的变化也越剧烈 ;植被丰富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环境移民示范区 果园 雨季 土壤水分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7 位作者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傅伟 杜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5-126,共12页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可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物种多样性 重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以桂西北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汤顺林 王世杰 +1 位作者 冯新斌 程鸿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6-40,共5页
本文建立了广西西北部喀斯特石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用 DYNAMO程序预测了未来2 0年桂西北地区的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等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该地区由于人... 本文建立了广西西北部喀斯特石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用 DYNAMO程序预测了未来2 0年桂西北地区的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等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 ,该地区由于人口、工业资产增加使物质和能源消耗增长太快 ,而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又太少 ,导致桂西北地区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因此应当加大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这是实现息烽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区域特点探讨了桂西北喀斯特贫困山区的形成演化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系统动力学模型 动态变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 广西 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层次土石混合介质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党宏宇 陈洪松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8-43,共6页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常常含有土石隔层,分析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水循环机理和促进植被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土石隔层碎石粒径(5~20,20~40 mm)及土石隔层(土石质量比为1:1)位置...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常常含有土石隔层,分析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水循环机理和促进植被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土石隔层碎石粒径(5~20,20~40 mm)及土石隔层(土石质量比为1:1)位置(上层(0~20 cm),中层(10~30 cm),下层(20~40 cm))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石粒径为5~20 mm时,土石隔层位于中层时土壤累积入渗量最大。碎石粒径为20~40 mm时,土石隔层位于下层时土壤累积入渗量最大。当土石隔层位置一定时,碎石粒径较小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粒径为5~20 mm的土石隔层土壤稳定入渗速率最大,且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最短,但土层隔层位于下层时均质土壤及不同粒径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无显著差异。土石隔层位置和隔层碎石粒径对初始入渗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土石隔层位于上层时,土石隔层的存在缩短了水分入渗运移过隔层的时间。土石隔层位于中层时,隔层碎石粒径为20~40 mm时水分入渗到达隔层及运移过隔层的时间最长。土石隔层位于下层时,隔层碎石的存在缩短了水分入渗到达隔层及运移过隔层的时间。Kostiakov入渗模型与Philip方程都可以较好地描述含土石隔层土壤的入渗过程,但Kostiakov入渗模型模拟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 模型 土石隔层 碎石粒径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降雨特性及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静 陈洪松 +1 位作者 聂云鹏 王克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9-243,共5页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连续6年(2006-2011年)的降雨资料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区降雨特性和浅层地下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虽然降雨丰富,但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布不均。除2008年为丰水年(1 979.8mm)、2...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连续6年(2006-2011年)的降雨资料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区降雨特性和浅层地下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虽然降雨丰富,但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布不均。除2008年为丰水年(1 979.8mm)、2011年为欠水年(1 127.3mm)外,其余年份均为平水年(1 302.7~1 510.1mm);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雨季),其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表现为平水年(82.4%~85.1%)>丰水年(74.7%)>欠水年(65.9%);有效降雨次数、累计有效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有随年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60min雨强大于16mm/h的降雨和最大日降雨量的最大值分别为67.4mm/h和152.9mm,主要集中在5-8月;年内50%以上为无雨天气,其中,平均出现26次连续3d以上,5次连续10d以上的无雨天气,不同水文年差异不大,且多发生在旱季,年降雨量并未因无雨天数的增加而降低。雨季地下水埋深约为2m,旱季大于3m,呈中等变异,且雨季大于旱季;地下水埋深年内随降雨呈单峰型分布,但峰值维持时间短,前期降雨对地下水位的涨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峰丛洼地 降雨特性 浅层地下水埋深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