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滇禾优34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赵颖 张建昆 刘凤丽 《云南农业》 2025年第6期86-88,共3页
为明确栽插密度对水稻品种滇禾优34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栽插密度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增加,滇禾优34分蘖力呈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栽插密度为25 cm×17.5 cm(T3)时,滇禾优34理论产量最高... 为明确栽插密度对水稻品种滇禾优34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栽插密度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增加,滇禾优34分蘖力呈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栽插密度为25 cm×17.5 cm(T3)时,滇禾优34理论产量最高,说明该密度为滇禾优34在相似气候环境区域下的最适栽插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禾优34 栽插密度 分蘖动态 产量及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用量与栽插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马动彬 侯凡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7期74-78,共5页
为确定机插侧深施肥条件下苏中地区水稻最佳缓控释肥料用量和水稻栽插密度,以获得最大产量,为苏中地区农机农艺配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优质粳稻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系统测定水稻产量构成因... 为确定机插侧深施肥条件下苏中地区水稻最佳缓控释肥料用量和水稻栽插密度,以获得最大产量,为苏中地区农机农艺配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优质粳稻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系统测定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效率等指标。通过裂区设计的主区与副区因素设置,重点解析不同处理对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及其与氮素利用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当纯氮施用量处于600~750 kg/hm^(2)区间时,南粳9108的产量形成主要受栽插密度调控,其次为氮肥用量,不同处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肥密互作效应分析显示,各氮肥处理下的3种栽插密度有效穗数均产生明显分化,但750 kg/hm^(2)处理的穗粒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氮量处理的穗粒数差异显著;在600 kg/hm^(2)处理中观察到结实率存在显著变化。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各氮肥处理的有效穗数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则持续下降,而千粒重指标在各处理中保持稳定。叶片形态特征方面,除750 kg/hm^(2)处理的栽插密度间叶长、叶宽等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处理的叶面积相关指标均呈现显著变化。氮肥利用效率研究表明,不同密度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NPE)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偏生产力(NPFP)及吸收利用率(NUE)在氮密互作条件下差异显著。其中10 cm株距处理的NPFP和NUE分别以48.1 kg/kg和43.9%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在675~750 kg/hm^(2)的施氮范围内,配合33.3万穴/hm^(2)的栽插密度,南粳9108可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施肥 肥料用量 栽插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影响 被引量:177
3
作者 杨世民 谢力 +2 位作者 郑顺林 李静 袁继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以杂交稻金优527为材料,分别在中低海拔地区雅安(600m)和高海拔地区西昌(1590m)进行了以氮肥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细长,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茎鞘... 以杂交稻金优527为材料,分别在中低海拔地区雅安(600m)和高海拔地区西昌(1590m)进行了以氮肥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细长,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茎鞘中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降低,充实度变差;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还影响茎秆中氮、钾、硅、钙、镁、铁、锌、铜、锰等矿质元素的含量,从而影响茎秆的倒伏指数和抗倒伏能力。水稻基部茎秆的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各伸长节间的长度及氮、镁含量正相关,与茎粗、茎壁厚、比茎重、秆型指数及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钾、钙含量负相关,与茎秆硅含量呈二次函数关系,适宜的硅含量为4.5~4.8mg kg^-1。由于生态条件不同,两试点水稻茎秆抗倒能力和受氮肥水平与栽插密度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高产、抗倒栽培要因地制宜。金优527基部节间的临界倒伏指数为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水平 栽插密度 茎秆 理化特性 抗倒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6
4
作者 徐春梅 王丹英 +1 位作者 邵国胜 章秀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7-512,共6页
以超高产水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0、105、150、195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 以超高产水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0、105、150、195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195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明显,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不同栽插密度对中早22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提高略有增加;4)氮肥用量的增加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籼稻 产量 稻米品质 栽插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粳稻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7
5
作者 叶全宝 张洪程 +5 位作者 李华 霍中洋 魏海燕 夏科 戴其根 许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30,共7页
以杂交粳稻常优 1号和常规粳稻武运粳 7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两供试品种的RVA谱特性存在品种间差异 ,常优 1号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大 ,冷胶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 以杂交粳稻常优 1号和常规粳稻武运粳 7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两供试品种的RVA谱特性存在品种间差异 ,常优 1号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大 ,冷胶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起始温度较低。 (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RVA谱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施氮量的影响更大。(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两品种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冷胶黏度等特性逐渐下降或变小 ,消减值呈上升趋势 ,而其他特征值无明显变化规律 ;随栽插密度的增加 ,两品种的峰值黏度、崩解值等特性先增后减 ,消减值则先减后增 ,而其他特征值无明显变化规律。 (4)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消减值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崩解值、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 ,对冷胶黏度、回复值和峰值黏度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对起始糊化温度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RVA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双季稻上部三叶叶长和叶角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彭春瑞 吴建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43-1751,共9页
于2007和2008年,采用裂区设计,以双季早稻中早22和双季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上部三叶的叶长和叶角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情况下,增加栽插密度可提高产量,而在中高氮条件下,适当降低栽插密度... 于2007和2008年,采用裂区设计,以双季早稻中早22和双季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上部三叶的叶长和叶角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情况下,增加栽插密度可提高产量,而在中高氮条件下,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倒一至倒三叶叶长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长,随栽插密度下降而增长。中早22的倒一至倒三叶的基角、开张角和叶长与稻谷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天优华占的倒一至倒三叶的基角和开张角与稻谷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而倒一至倒三叶叶长与稻谷产量呈直线关系。产量最高时中早22倒一叶基角、开张角和叶长的适宜值分别为11.37°、7.81°、29.74cm;倒二叶基角、开张角和叶长的适宜值分别为17.27°、16.06°、36.08cm;倒三叶基角、开张角和叶长的适宜值分别为21.76°、24.70°、39.02cm;天优华占倒一叶基角和开张角的适宜值分别为11.62°、12.30°;倒二叶基角和开张角的适宜值分别为32.61°、30.08°;倒三叶基角和开张角的适宜值分别为23.55°、3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上部三叶 叶长 叶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杂交稻抗倒伏性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54
7
作者 孙永健 陈宇 +4 位作者 孙园园 徐徽 许远明 刘树金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9-196,共8页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角形强化栽培 施氮量 栽插密度 抗倒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2
8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江洋 蔡明历 曹凑贵 唐湘如 黎国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收获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且,秧龄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龄 栽插密度 生物学特性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配施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6
9
作者 贾赵东 马佩勇 +2 位作者 边小峰 郭小丁 谢一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320-327,共8页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薯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薯块干物率与最长蔓长、茎粗、基部分枝数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18种处理组合中低氮低钾低密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蔓薯比最佳;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中,施钾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且施钾量和栽插密度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是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因此,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栽插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欲通过增加栽插密度来获取超高产的可能性不大。从本试验来看,纯氮120 kg/hm2、K2O180 kg/hm2与栽插密度4.95×104株/hm2的肥密组合有利于苏薯15号发挥其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氮钾配施 栽插密度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中早22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彭春瑞 吴建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以超级早稻中早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组合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及其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在中、低施氮水平下,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很小,而在高氮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有利高... 以超级早稻中早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组合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及其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在中、低施氮水平下,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很小,而在高氮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有利高产。在0~195kg/hm2施氮范围内,有效穗数、生物产量、产量、氮素积累总量、最高茎蘖数、分蘖穗率和生产100kg子粒需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结实率显著下降;每穗粒数施氮处理极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24×104~30×104蔸/hm2的栽插密度范围内,有效穗数和生物产量随栽插密度的提高而提高,每穗粒数和分蘖穗率下降,结实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积累总量差异不显著。产量与生物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呈抛物线关系,最适生物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为14.90t/hm2和155.4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N195kg/hm2与30×104蔸/hm2的肥密组合有利于中早22发挥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早稻 中早22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潘圣刚 曹凑贵 +1 位作者 蔡明历 谢运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5-849,共5页
以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为材料,通过3种不同栽插密度及方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密度(2.7×105穴/hm2)和栽插方式(宽行窄株)有利于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 以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为材料,通过3种不同栽插密度及方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密度(2.7×105穴/hm2)和栽插方式(宽行窄株)有利于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密度和栽插方式主要影响群体叶面积指数、植株个体光合速率和群体内部光环境,对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插密度 方式 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号”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稻作区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兰艳 黄鹏 +3 位作者 江谷驰弘 雷小波 丁春邦 李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73,共11页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10~4、26.67×10~4、40&...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10~4、26.67×10~4、40×10~4穴/hm^2),研究其对粳稻D4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58×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氮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施氮量<225 kg/hm2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提高,垩白率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垩白度和食味品质降低;而当施氮量>225 kg/hm2时稻米品质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提高栽插密度不利于稻米品质形成。本试验研究认为,实现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D46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施氮量 栽插密度 粳稻D46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插密度及施肥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晖 李丽淑 +4 位作者 何新民 唐洲萍 何虎翼 何海旺 谭冠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77-168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及施肥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广西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栽插密度与施肥量的L9(34)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栽插密度(A)、施氮量(B)、施磷量(C)和施钾量(D),各因素均对应3个试验水平... 【目的】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及施肥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广西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栽插密度与施肥量的L9(34)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栽插密度(A)、施氮量(B)、施磷量(C)和施钾量(D),各因素均对应3个试验水平。测定小区鲜薯产量,对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对比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条件下,栽插密度因素对京薯6号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施钾量和施氮量,施磷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栽插密度和施钾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广西南宁地区种植京薯6号的适宜密度为6.00万株/ha,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别为纯N 135 kg/ha、P2O545.0 kg/ha、K2O270 kg/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薯6号 栽插密度 施肥量 产量 最优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农艺性状及结薯习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闫会 李强 +5 位作者 张允刚 后猛 唐维 王欣 刘亚菊 马代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39-174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基因型 栽插密度 农艺性状 结薯习性 商品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于敏 世荣 +5 位作者 韩蕊 邹茜 苏振喜 袁平荣 朱振华 赵国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19-1423,共5页
在基肥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不同施N量(纯N 0、90、150、210 kg/hm2)和栽插密度(75、60、45万穴/hm2)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株高、最高分蘖数、有效穗和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减少;最... 在基肥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不同施N量(纯N 0、90、150、210 kg/hm2)和栽插密度(75、60、45万穴/hm2)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株高、最高分蘖数、有效穗和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减少;最高分蘖数、有效穗和穗总粒数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但栽插密度对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施N量与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的产量影响较大,纯N 150 kg/hm2和栽插60万穴/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2 198.2 kg/hm2;减少施N量和增加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施N量和栽插密度对碱消值和直链淀粉的影响较小。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云粳30号’优质高产的适宜施N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60万穴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栽插密度 常规粳稻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兰艳 黄鹏 +4 位作者 江谷驰弘 雷小波 许光利 丁春邦 李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8,共9页
【目的】探明成都平原区粳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协同高效的最优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为制定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施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00×105、2.6... 【目的】探明成都平原区粳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协同高效的最优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为制定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施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00×105、2.667×105、4.000×105穴·hm-2),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D46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粳稻D46籽粒产量随施氮量(<225 kg·hm-2)和栽插密度(<2.667×105穴·hm-2)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225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5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 580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提高氮肥施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NAE)、生理利用率(NPE)、偏生产力(NPFP)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NUEG)均显著降低(P<0.05),而氮收获指数(NHI)和氮素表观利用率(NAUR)无明显变化。随着栽插密度提高,NAE、NPE和NPFP均降低,其中NAE和NPE降低程度较大,而NUEG、NHI和NAUR变化不大。【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成都平原稻作区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5穴·hm-2时,能够促进粳稻D46高产和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与栽插密度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产量形成和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乔中英 陈培峰 +3 位作者 顾俊荣 孙华 杨代凤 董明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68-2073,共6页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前后期施氮比例6∶4和8∶2)和栽插密度(18、22.5、2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后期施氮比例6∶4产量显著高于8∶2,其增产原因为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2栽插密度对...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前后期施氮比例6∶4和8∶2)和栽插密度(18、22.5、2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后期施氮比例6∶4产量显著高于8∶2,其增产原因为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2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栽插密度越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越高,而有效穗数越低,在22.5万穴/hm2条件下产量结构较协调,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栽插密度的主要原因;3与前后期施氮比例8∶2相比,6∶4提高了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所增加,但生育中期群体过大影响了后期干物质积累,导致最终产量下降;4前后期施氮比例6∶4降低了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粗蛋白含量和胶稠度,使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但明显改善了外观品质;随着栽插密度的变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氮肥运筹 栽插密度 产量 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栽插密度对Ⅱ优084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义文 龚红兵 +6 位作者 李闯 胡春明 盛生兰 刁立平 林添资 景德道 钱华飞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33,共2页
研究播期和栽插密度对Ⅱ优084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指出Ⅱ优084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中上等肥力水平下的适宜栽插密度为24万穴/hm2。
关键词 杂交水稻 Ⅱ优084 产量构成因子 播期 栽插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5-430,共6页
以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及4个产量因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栽插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对有效穗数... 以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及4个产量因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栽插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对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在0~210 kg/hm2施氮内,产量、有效穗数、总吸氮量、生物量、最高茎蘖数、分蘖穗率和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成穗率随之下降。在18×104~30×104蔸/hm2栽插密度内,有效穗数、总吸氮量、生物量、最高茎蘖数和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和分蘖穗率随之下降。分蘖穗率及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成熟期总吸氮量和生物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试验表明,施氮210 kg/hm2与密度24×104~30×104蔸/hm2有利于实现"天优华占"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晚稻 天优华占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插密度和追肥配比对汕优559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红生 姚立生 +7 位作者 孙明法 顾来顺 高恒广 何顺椹 严国红 王爱民 何冲宵 朱国永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10,49,共3页
栽插密度和追肥配比对汕优559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是成穗数,其次是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
关键词 汕优559 栽插密度 追肥配比 施肥 水稻 籼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