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YD63和栽培大豆(G. max)ZD19茎秆解剖结构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要燕杰 油清波 +8 位作者 赵为 郭葳 沈欣杰 李祥 张永兴 周蓉 赵剑 周新安 矫永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韧皮纤维壁、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解剖结构 进化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筛豆龟蝽Megacota cribraria(Fabricius)的QTL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邢光南 周斌 +4 位作者 赵团结 喻德跃 邢邯 陈受宜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1-368,共8页
筛豆龟蝽是我国南方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定位筛豆龟蝽抗性QTL,分析其稳定性,为大豆抗筛豆龟蝽育种提供参考。以科丰1号×南农1138-2组合衍生的含184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NJRIKY(简称KY)和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组... 筛豆龟蝽是我国南方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定位筛豆龟蝽抗性QTL,分析其稳定性,为大豆抗筛豆龟蝽育种提供参考。以科丰1号×南农1138-2组合衍生的含184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NJRIKY(简称KY)和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组合衍生的含142个重组自交系的群体NJRIWT(简称WT)为材料,2004-2006在田间自然虫源下鉴定了筛豆龟蝽抗性。不同年份内以黑霉程度为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差异在每年都达极显著水平,遗传变异系数都相当大,遗传率中等偏高。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KY群体的抗性QTL主要位于D1a和C2连锁群,WT群体的抗性QTL主要位于H和D1b连锁群。KY群体3年均检测出的qRMC-d1a-1位于D1a连锁群,贡献率为7.6%~31.4%;2005和2006两年均检测出的qRMC-c2-1位于C2连锁群,与环境有互作,效应相对较小;抗性等位基因来自南农1138-2;qRMC-d1a-1和qRMC-h-1在2005年和2006年存在显著的互作。WT群体连锁群H上的qRMC-h-1在3年中都被检测到,贡献率为16.3%~36.2%;D1b连锁群上的qRMC-d1b-2在2004年和2005年被检测到,效应相对较小;抗性等位基因来自通山薄皮黄豆甲。虽然WT群体D1b和H连锁群上的这2个QTL在KY群体中也有一年被检测到,但2个群体抗性位点基本上是不同的。QTL在不同环境被重复检出,说明大豆对筛豆龟蝽的抗性由稳定的主效QTL所控制,其2侧邻近标记有希望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筛豆龟蝽[Megacota cribraria(Fabricius)] 抗虫性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0-655,共6页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抗性遗传 主基因%PlUS%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佰权 姜莹 +3 位作者 付旭军 朱申龙 朱丹华 袁凤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0-875,共6页
降低大豆植酸含量对于改善大豆营养品质极其重要。通过诱变的方法筛选到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a-ZC-2,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并被定位在大豆连锁群B2上。试验在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初步定位的... 降低大豆植酸含量对于改善大豆营养品质极其重要。通过诱变的方法筛选到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a-ZC-2,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其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所控制,并被定位在大豆连锁群B2上。试验在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ZC-2初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较大的遗传群体,运用生物信息学发展新的连锁标记,结合大豆基因组学和传统定位的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位于大豆B2连锁群上的Gm-lpa-ZC-2突变基凶,与连锁标记Satt168和Satt416的遗传距离远大于初步定位的结果,为18.2cM;4E此基础上,利用大豆基因组序列信息,在Satt168标记的上游序列与目的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4900~8200kb的区域中,发掘到9对在遗传群体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其中SSR位点psmlpa-224,psmlpa-225和psmlpa-226与目的基因的距离仅为0.8cM,实现了突变基凶的精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l.merr.] 低植酸 突变体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I.群体结构及关联标记 被引量:102
5
作者 文自翔 赵团结 +4 位作者 郑永战 刘顺湖 王春娥 王芳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9-1178,共10页
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 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群体结构,并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16个农艺、品质性状观测值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不论共线性的或是非共线性的SSR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重组;栽培群体的连锁不平衡成对位点数较野生群体多,但野生群体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随距离的衰减慢。(2)群体SSR数据遗传结构分析发现,栽培群体和野生群体分别由9和4个亚群体组成,亚群的划分与群体地理生态类型相关联,证实地理生态类型划分有其遗传基础。(3)栽培群体中累计有27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野生大豆种质中累计有34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部分标记在两类群体中都表现与同一性状关联,检出的位点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乃至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关联位点中累计有24位点(次)与遗传群体连锁分析定位的QTL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SSR 群体结构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Ⅱ.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被引量:54
6
作者 文自翔 赵团结 +4 位作者 郑永战 刘顺湖 王春娥 王芳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39-1349,共11页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减量),进一步利用该信息估计位点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鉴别出一批农艺品质性状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发现在栽培及野生种质中检出的优异等位变异有同、有异、有互补性。发现关联位点正、负效应等位变异均值间有差异,可根据育种目标性状选择要求,选取适合的位点及相应等位变异。同一标记位点可与多性状关联,其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间各有其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等位变异在相关性状效应上方向、大小的异同解释了性状间正、负相关的遗传原因。关联作图得到的信息可以弥补家系连锁法QTL定位信息的不足,并直接利用等位变异信息进行亲本选拔、组合选配及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以提高育种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SSR 关联分析 优异等位变异 等位变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11S及7S蛋白质相对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7,共9页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在南京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全国野生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11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54.7%、64.8%和71.7%,变幅28.8%~82.6%、38.8%~79.4%和48.2%~88.9%;7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44.7%、34.9%和27.9%,变幅20.6%~71.2%、20.6%~61.1%和15.7%~47.8%;11S/7S比值平均分别为1.4、2.0和2.7,变幅0.4~3.9、0.6~3.9和0.9~4.0。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选育后11S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上升,7S相对含量下降,变幅均减小;亚基组11S-2和11S-3相对含量增加;7S的6个亚基组,尤其7S-1和7S-6,相对含量下降。11S、7S、11S/7S以及各亚基组在各群体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但与来源地纬度、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均无显著相关。从中优选到11S/7S比值大于3.7、11S相对含量为78.9%~88.9%的8份种质,发现有11S的4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37%、7S的6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24%、以及11S-1和7S的6个亚基组缺失的种质,这些特异种质可供蛋白质组分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sojaSieb.etZucc.) 栽培大豆(g.max(l.)merr.) 11S蛋白质 7S蛋白质 11S/7S比值 蛋白质亚基组 遗传变异 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关联分析定位栽培大豆蛋白11S、7S组分的相关基因位点 被引量:7
8
作者 简爽 文自翔 +5 位作者 李海朝 袁道华 李金英 张辉 叶永忠 卢为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0-828,共9页
大豆贮藏蛋白主要成分是7S和11S球蛋白,大豆贮藏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成决定了蛋白质的品质和加工特性。本研究选用134对细胞核SSR标记,对166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分型,运用一般线性回归(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复合线性回归... 大豆贮藏蛋白主要成分是7S和11S球蛋白,大豆贮藏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成决定了蛋白质的品质和加工特性。本研究选用134对细胞核SSR标记,对166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分型,运用一般线性回归(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复合线性回归(mixed linear model,MLM)方法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定位大豆蛋白亚基的相关基因。结果表明,2年均检测到的且与蛋白亚基相关联的SSR位点有14个,以MLM方法检测到5个SSR位点(Sat_062、Satt583、Satt291、Satt234和Satt595)与蛋白亚基相关联;7S组分各亚基变异程度较大,是引起11S/7S变异的主要原因;表型变异较大的亚基可能因为相关基因进化中发生重组较多,LD衰减距离较小,导致检测到较少的相关位点。本研究结果对蛋白亚基相关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11S亚基 7S亚基 SSR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资源的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Fabricius)]抗性鉴定 被引量:10
9
作者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1-496,共6页
在观察筛豆龟蝽发生情况及其在大豆上的危害特征基础上,比较了田间自然危害条件下各种抗性鉴定指标,以茎枝黑霉程度结合叶片紫斑数为抗性分级指标鉴定了国内外大批资源,筛选出58份抗、感食叶性害虫的大豆材料,其筛豆龟蝽抗性结果表明,... 在观察筛豆龟蝽发生情况及其在大豆上的危害特征基础上,比较了田间自然危害条件下各种抗性鉴定指标,以茎枝黑霉程度结合叶片紫斑数为抗性分级指标鉴定了国内外大批资源,筛选出58份抗、感食叶性害虫的大豆材料,其筛豆龟蝽抗性结果表明,品种间、观察日期间和区组间都有极显著差异,品种×观察日期互作也极显著,最终筛选出PI227687、安陆小黄豆、花柒黄毛豆、沔阳白毛豆等高抗种质,并提出了一套鉴定方法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Fabricius)] 抗虫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6-573,共8页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在南京同一环境下全国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变幅分别为39.2%~54.2%、7.5%~17.5%和47.3%~64.6%,地方品种38.8%~51.5%、11.5%~22.5%和55.6%~69.0%,国内育成品种41.7%~49.4%、12.9%~22.9%和55.6%~68.6%。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人工选育后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有大幅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平均数和变异度则有减小,说明以往人工进化着重在油脂含量的改进。三个性状各群体在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区平均间差异并不大,各区都有优良变异。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并未发现相关;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油脂含量与地理纬度出现显著正相关;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地理纬度还出现显著负相关;野生自然状态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之间无相关,而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依次增强了负相关;形成这种相关的原因在于地区间油脂含量人工进化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etZucc.) 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 蛋白质含量 油脂含量 遗传变异 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腺苷酸激酶基因GmADK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盖江涛 赵团结 +1 位作者 李艳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39-1745,共7页
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DK)催化ATP+AMP 2ADP的可逆反应,是维持细胞能量动态平衡的关键酶,在植物中参与调节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等过程。目前有关大豆ADK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RT-PCR方法,从耐盐大豆品种南农1138-2的叶中克... 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DK)催化ATP+AMP 2ADP的可逆反应,是维持细胞能量动态平衡的关键酶,在植物中参与调节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等过程。目前有关大豆ADK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RT-PCR方法,从耐盐大豆品种南农1138-2的叶中克隆到一个腺苷酸激酶基因,命名为GmADK。GmADK的编码区序列(coding DNA sequence,CDS)长804 bp,编码267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结构含有典型的腺苷酸激酶功能域ATP-AMP(Ap5A)结合位点和AMP结合位点。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大豆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和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中的ADK序列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显示GmADK基因的表达量在大豆叶和根中高于茎中。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mADK的表达受盐胁迫的调节,且在耐盐(南农1138-2)和盐敏感(科丰1号)品种间存在差异。在叶和根中,200 mmol L–1NaCl处理6、12和24 h后,GmADK的表达量在盐敏感品种中比未处理对照有所降低,但在耐盐品种中却比未处理对照升高,因此推测GmADK可能参与大豆对盐胁迫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 ]merr ) 腺苷酸激酶 基因克隆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和覆膜下盐碱地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新书 张凯 +2 位作者 廉晓娟 王艳 薛铸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选择河北省黄骅市中度盐碱土区布置夏播大豆[Glycine max(L.)Merr.]田间试验,共设平播(对照)、平播覆膜、垄作及垄作覆膜4个处理,研究垄作和覆膜对土壤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播方式相比,平播覆膜处理对土壤水盐... 选择河北省黄骅市中度盐碱土区布置夏播大豆[Glycine max(L.)Merr.]田间试验,共设平播(对照)、平播覆膜、垄作及垄作覆膜4个处理,研究垄作和覆膜对土壤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播方式相比,平播覆膜处理对土壤水盐运移和大豆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垄作处理能显著改变土壤水盐分布,特别是大豆生长中后期降雨量开始减少后,垄作定植沟会产生叠加集雨效果,显著提高大豆生长中期0~20 cm和20~40 cm土壤含水量,减缓作物生长后期向表层返盐进程,有效降低土壤表层盐分含量,对保障大豆植株生长和产量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可增产27.2%;垄作覆膜处理效果与垄作处理类似,覆膜措施影响不显著。垄作技术可以作为滨海盐碱地夏播大豆种植的农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大豆[glycine max(l.)merr.] 垄作 覆膜 水盐运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川市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大豆玉米产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四芳 刘翔 +2 位作者 赵光 罗真 汤颢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30-33,共4页
为了探索汉川市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大豆[Glycine max(L.)Merr.]、玉米(Zea mays L.)的产量及效益表现,分析了多个品种大豆、玉米在该模式下的产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中豆63和玉米品种汉玉919在经济效益上... 为了探索汉川市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大豆[Glycine max(L.)Merr.]、玉米(Zea mays L.)的产量及效益表现,分析了多个品种大豆、玉米在该模式下的产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中豆63和玉米品种汉玉919在经济效益上表现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glycine max(l.)merr.] 玉米(Zea mays l.) 产量 效益 汉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个引进大豆品种育苗移栽和条播的产量及经济性状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小芳 胡永忠 +2 位作者 降巧龙 杨珧 盛德贤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58-259,268,共3页
通过育苗移栽和条播2种栽培方式,对从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圣豆1号、圣豆4号、圣豆8号、圣豆24号、皖豆0820以及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大豆品种红运2号、阜豆17、中豆41共8个... 通过育苗移栽和条播2种栽培方式,对从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圣豆1号、圣豆4号、圣豆8号、圣豆24号、皖豆0820以及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大豆品种红运2号、阜豆17、中豆41共8个大豆品种的田间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中圣豆8号的单株粒数最多,百粒重最高,豆粒饱满,综合性状最优。育苗移栽较条播方式播种的大豆综合表现更好、产量更高,但在田间操作费时费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育苗移栽 条播 产量 引进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个大豆品种在恩施州的引种表现
15
作者 刘小芳 降巧龙 +3 位作者 胡永忠 杨珧 瞿勇 盛德贤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3-25,36,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以引进的中豆41、圣豆23、华豆38、国豆1、邯豆15、皖豆0102、南农1805、中豆4901、阜豆17、红远2号1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品种... 为筛选出适宜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以引进的中豆41、圣豆23、华豆38、国豆1、邯豆15、皖豆0102、南农1805、中豆4901、阜豆17、红远2号1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主要性状及产量表现等。结果表明,10个大豆品种的百粒重均在20 g以上,百粒重最高的为红远2号,结实率均达90%,产量稳定且最高的是中豆41,其次是国豆1。不同品种生育期、主要性状、产量表现差异明显,同一品种不同年份也有一定差异。由此可知,中豆41和国豆1两个高产大豆品种可在恩施州推广种植。红远2号需继续探索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作为专用、优质大豆品种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引种表现 生育特性 主要性状 产量表现 恩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韩粉霞 韩广振 +4 位作者 孙君明 张金巍 于绍轩 闫淑荣 杨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83-1790,共8页
大豆菌核病主要由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 大豆菌核病主要由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的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 )merr ] 菌核病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特点及优选 被引量:9
17
作者 齐波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3-819,共7页
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限制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害性的遗传变异特点对于大豆耐铝毒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各生态区选出509份种质资源,采用苗期营养液砂培鉴定方法,以株高、叶龄、地上... 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限制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害性的遗传变异特点对于大豆耐铝毒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各生态区选出509份种质资源,采用苗期营养液砂培鉴定方法,以株高、叶龄、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的平均隶属函数值(FAi)作为耐铝毒性的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品种对铝毒的耐性表现。结果表明,全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耐铝毒隶属函数值存在相当大的变异,变幅为8.59%~74.83%,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各生态区内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特点,生态区间的变异比较小,平均数变幅仅为39.24%~41.65%,区内变异明显地大于区间变异;大豆耐铝毒性的强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根据参考文献所选的对照品种在509份资源中都处于中间状态,说明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存在更大的耐铝毒和敏感性的变异;按照FAi>65%(1级),遴选出了15份强耐铝毒资源,占所选资源总数的2.95%,分别来自Ⅰ、Ⅱ、Ⅲ、Ⅳ、Ⅵ生态区;按照FAi<15%(5级),遴选出5份强敏感性材料,占资源总数的0.98%,分别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可供大豆耐铝毒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耐铝毒 种质资源 鉴定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照大豆、菜豆根瘤菌的16S rDNA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晓凡 李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5期2938-2941,共4页
在山东日照地区同时采集大豆[Glycine max(L.)Merr]、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根瘤,分离纯化,保藏根瘤菌共54株,通过提取DNA,PCR recA基因,通过Blast比对及rec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研究日照地区大豆与菜豆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结... 在山东日照地区同时采集大豆[Glycine max(L.)Merr]、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根瘤,分离纯化,保藏根瘤菌共54株,通过提取DNA,PCR recA基因,通过Blast比对及recA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研究日照地区大豆与菜豆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90%以上的相似水平上,日照大豆中的根瘤菌分布于根瘤菌属、慢生根瘤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3大属,圆明慢生根瘤菌、大豆慢生根瘤菌、菜豆根瘤菌、豌豆根瘤菌4个种,3个未定种。日照菜豆中的根瘤菌全部分布于根瘤菌属,菜豆根瘤菌、豌豆根瘤菌、赤小豆根瘤菌3个种,2个未定种,其中一个进化距离较远,可能为潜在新种。证明了日照大豆、菜豆根瘤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日照大豆根瘤菌多样性大于日照菜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 根瘤菌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不同密度与一穴多苗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典进 龚元春 +5 位作者 郑文楼 黄春祥 龙永红 胡晓燕 钟贤红 涂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2736-2738,共3页
于南方丘陵稻田麦后茬选用夏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新品种兴豆1号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和穴苗数试验,设密度水平和等穴异苗(每穴1~3苗)、等苗异穴各3个处理,共9个处理,考察各处理对夏大豆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 于南方丘陵稻田麦后茬选用夏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新品种兴豆1号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和穴苗数试验,设密度水平和等穴异苗(每穴1~3苗)、等苗异穴各3个处理,共9个处理,考察各处理对夏大豆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株数、总荚果数、总粒数、单株实粒数等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不同处理主要改变植株的有效分枝数,其次是单株荚果数;每公顷播种18.0万穴、每穴留3苗处理的产量最高,达4.64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 栽培密度 穴苗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M真菌对大豆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骆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7-1019,共3页
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接种泡囊丛枝菌根真菌(V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对大豆[Glycine max(L.)Merr.]幼苗叶片质膜抗氧化系统、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未接种VAM真菌相比,... 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接种泡囊丛枝菌根真菌(V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对大豆[Glycine max(L.)Merr.]幼苗叶片质膜抗氧化系统、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未接种VAM真菌相比,接种VAM真菌可以缓解因干旱胁迫造成的大豆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下降,显著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缓解游离脯氨酸(Pro)的积累、提高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提高可溶性糖(SG)的转运速度,抑制叶绿素(Chl)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 merr.]幼苗 抗旱机理 VAM真菌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