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诗”正诠 被引量:2
1
作者 叶汝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7,共8页
诗分"格"、"律"的观念在白居易以前已经形成,至其正式提出了"格诗"的名号,与律诗对举。古今学者对于"格诗"概念的含义争讼不休,有律诗说、古体诗说、五言古诗说、齐梁体说诸解,所得结论几乎遍... 诗分"格"、"律"的观念在白居易以前已经形成,至其正式提出了"格诗"的名号,与律诗对举。古今学者对于"格诗"概念的含义争讼不休,有律诗说、古体诗说、五言古诗说、齐梁体说诸解,所得结论几乎遍涉中国古典诗歌的诸种体裁。从广义来说,"格诗"本质是古体诗而绝非律诗,从狭义来说,"格诗"即齐梁体。白居易集中另有"半格诗"的名号,或以之为与"格诗"相类的一种半古半律的诗体,实际上"半格诗"的概念并不能成立,它只是对诗集编次状况的客观描述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诗 格诗 齐梁体 白居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 被引量:11
2
作者 巩本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脉 兵法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格论的发展及其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建次 刘慧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4,共7页
我国古代诗格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为孕育期,唐代为成型期,宋代为发展期,元代为承传期,明代为繁盛期,清代为深化期;古代诗格论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称名的扩张性、内涵的多样性、阐说的传承与消解性三个方面。
关键词 古典 发展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昌龄《诗格》考 被引量:13
4
作者 卢盛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6-32,共7页
《文镜秘府论》所收王昌龄《诗格》,可能经后人补辑,但基本内容是可靠的。其中有根据他为人讲作诗法时的纪闻辑录而成的语录体,也有有意著书而成的书面语体。一些内容作于为江宁丞时,但有些内容当作于贬龙标之后,包括语录体和书面体。... 《文镜秘府论》所收王昌龄《诗格》,可能经后人补辑,但基本内容是可靠的。其中有根据他为人讲作诗法时的纪闻辑录而成的语录体,也有有意著书而成的书面语体。一些内容作于为江宁丞时,但有些内容当作于贬龙标之后,包括语录体和书面体。以前我们只认为它作于贬江宁丞时,是不对的。王昌龄《诗格》的注文也可能为王昌龄自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镜秘府论》 空海 王昌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皎然《诗式》“作用”与唐五代诗格的“磨炼”理论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江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1,共5页
"作用"是皎然《诗式》中重要的诗学概念,其内涵学术界看法不一。把"作用"放在从皎然诗论的整体理论体系和唐五代诗格的整体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皎然所言"作用"主要指向"意",指诗歌... "作用"是皎然《诗式》中重要的诗学概念,其内涵学术界看法不一。把"作用"放在从皎然诗论的整体理论体系和唐五代诗格的整体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皎然所言"作用"主要指向"意",指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诗意的琢磨与锤炼,是唐五代诗格"磨炼"理论的一部分。"磨炼"是唐五代诗学的核心理论,其发展线索从王昌龄《诗格》开始,经皎然《诗式》,到旧题白居易《金针诗格》最后成熟,并在晚唐五代以至宋初的诗格中蔚为大观,是唐五代诗格中独具特色的理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皎然 作用 磨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珠诗格》的东传与日本五山七绝的发展——兼论中国文学经典海外传播的路径与原则 被引量:7
6
作者 谢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4-200,239,共7页
宋元之际,于济、蔡正孙所编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是一部既有集成品格又有鲜明特色的七绝选本。它的宋学背景、内容取向和诗法诉求,既符合日本汉诗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契合日本五山时期的思想及文学潮流。它在五山时期东传日本,具备充分... 宋元之际,于济、蔡正孙所编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是一部既有集成品格又有鲜明特色的七绝选本。它的宋学背景、内容取向和诗法诉求,既符合日本汉诗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契合日本五山时期的思想及文学潮流。它在五山时期东传日本,具备充分的文化机缘和文学机缘。《联珠诗格》对于五山时期日本七绝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结构上,它提供了多种一唱三叹的句法、字法,为日本诗人逐渐掌握。在内容上,室町七绝涌现出题画诗、托物讽刺诗、人文化咏物诗等新题材,也是其影响所致。它的传播与影响史,能够显现中国文学经典海外传播史中的普遍规律,即:多采取"断片传播"的方式,多遵循"思想先行"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珠 日本五山七绝 中国文学经典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格对偶理论及其审美建构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星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2,共7页
诗格理论是主要以近体诗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体系化探讨,对偶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讨论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对偶类型,如何运用对偶,才能在诗的音声和篇章上表现出偶丽、谐和、严整的艺术效果,从而容纳万象于一体,展现内涵丰富、... 诗格理论是主要以近体诗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体系化探讨,对偶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讨论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对偶类型,如何运用对偶,才能在诗的音声和篇章上表现出偶丽、谐和、严整的艺术效果,从而容纳万象于一体,展现内涵丰富、时空开阔的艺术境界。具体而言,唐人研究的对偶类型丰富,涉及字、音、义、句等多个方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其整体意识和篇章意识的贯注,表现出从"专对不移"到"随势通变"的特征。诗格讨论对偶形式目的在于审美建构,即建立诗篇严整偶丽的结构,表达圆融丰富的意义和建构时空开阔、时空交融的审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偶 随势通变 严整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唐五代“苦吟”与诗格的谶纬诗学意蕴 被引量:2
8
作者 仲瑶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2,共9页
中晚唐五代苦吟派的诗歌崇拜和耽溺不仅基于诗教传统,还带有浓厚的谶纬诗学意蕴。一方面,汲取谶纬诗学的政治伦理意蕴建构起经天纬地的神学“诗道”观。诗是造化之精,诗人则是璀璨的“文星”,也是国运盛衰的象征,“诗谶”遂流行。另一方... 中晚唐五代苦吟派的诗歌崇拜和耽溺不仅基于诗教传统,还带有浓厚的谶纬诗学意蕴。一方面,汲取谶纬诗学的政治伦理意蕴建构起经天纬地的神学“诗道”观。诗是造化之精,诗人则是璀璨的“文星”,也是国运盛衰的象征,“诗谶”遂流行。另一方面,苦吟派还彰显了谶纬诗学的“自持其心”之义,以诗为立心之道,诗格因之以盛。就方法而言,则是在“比兴”传统之中融入谶纬诗学杂糅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以天象、四时比附人事的解经方式。同时兼法《类书》的类目和体例,建构起一个封闭自足、包罗万象且有着特定对应关系的符号象征系统,诗之“秘旨”得以呈现,其弊则失之穿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苦吟 谶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论中的诗格论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伯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2-71,共10页
一、“诗格”的涵义及范围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名称.作为某一类书的专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它文类,而有“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画格”、... 一、“诗格”的涵义及范围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名称.作为某一类书的专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它文类,而有“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画格”、“字格”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诗格”一词,《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已经出现:“挽歌辞者,或云古者《虞殡》之歌,或云自出田横之客,皆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陆平原多为死人自叹之言,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这可能是使用“诗格”一词最早的例子.《礼记·缁衣》云:“言有物而行有格”.郑玄注;“格,旧法也.”伪《孔子家语·五仪》云:“口不吐训格之言.”王肃注:“格,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镜秘府论》 古代文论 晚唐五代 法” 文学批评 “法” 式》 上官仪 文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初百年台谏制度建设与士人气节及诗格变迁之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培友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宋初百年台谏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士人的文化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表现在此期诗格变迁的发展历程中。台谏制度对士人气节和士人文化风尚产生作用,是通过台谏人物的进谏主张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行而得以实施的。北宋诗格在五代备... 宋初百年台谏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士人的文化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表现在此期诗格变迁的发展历程中。台谏制度对士人气节和士人文化风尚产生作用,是通过台谏人物的进谏主张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行而得以实施的。北宋诗格在五代备极萧衰之后呈现出勃起高涨的局面。此期士人特别关注文、道关系等历史现象,都与台谏制度影响下的士人文化心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谏制度 士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诗话中的诗格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0,共5页
宋代诗话对"格"作为诗学审美和理论范畴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为格调、品格之义的诗格论;作为风格、风致之义的诗格论;作为体式、诗法之义的诗格论。宋人着力的理论性辨识为明清诗学理论... 宋代诗话对"格"作为诗学审美和理论范畴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为格调、品格之义的诗格论;作为风格、风致之义的诗格论;作为体式、诗法之义的诗格论。宋人着力的理论性辨识为明清诗学理论中格调论的出现和成熟累积了丰富的理论和批评养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江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4,共5页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和总结,反映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细化,在诗学史上是第一次,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这一理论对宋人的说诗风气和诗歌注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象 执象指意 内外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苏东坡、黄山谷诗格异同之我见
13
作者 王守国 余良明 《中州学刊》 1986年第5期69-73,共5页
若以太白、子美为三唐诗界泰斗,东坡、山谷则为两宋诗坛领袖。前人每将李、杜,苏、黄两两标出,对举成文,借以阐释唐音宋调,非率意也。数十年来,详论李、杜诗格异同者习见,比较苏、黄诗格异同者鲜有,似不利于揭示苏、黄风格特征,展示宋... 若以太白、子美为三唐诗界泰斗,东坡、山谷则为两宋诗坛领袖。前人每将李、杜,苏、黄两两标出,对举成文,借以阐释唐音宋调,非率意也。数十年来,详论李、杜诗格异同者习见,比较苏、黄诗格异同者鲜有,似不利于揭示苏、黄风格特征,展示宋诗整体风貌,估价苏、黄诗作成就及影响,笔者尝试言之,祈请方家教正。 一 苏、黄皆重创新,故能各呈自家风采,各成一代宗师。且因两家皆能卓然自立,方可各具独特面貌,各有审美价值。苏、黄诗格之异,概括言之,苏以豪放奔逸擅胜,黄以锤炼遒劲见长。前者如长江大河,浩荡博大;后者如危峰千尺,气象森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黄山谷 次韵 异同 太白 水分 苏黄 以故为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14
作者 杨贵环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127,140,共4页
关于题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主要论及了作诗之法与病犯避忌,它以探讨篇章方法为主,也涉及字句方法等,并对多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其中,它对曹植诗的评价颇高。《诗格》从用字、声律、势对与比兴,以及诗之总体风格、诗之常用... 关于题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主要论及了作诗之法与病犯避忌,它以探讨篇章方法为主,也涉及字句方法等,并对多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其中,它对曹植诗的评价颇高。《诗格》从用字、声律、势对与比兴,以及诗之总体风格、诗之常用体与诗有六贵例等诸方面折射出王昌龄的一些诗学思想,诸如其重自然而反对藻饰、重用字的轻重清浊与诗律以及重势对、比兴与诗格等的诗学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曹植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五代“诗格”部分引诗作者补辨
15
作者 杨铸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3,共6页
流传至今的晚唐五代“诗格”著作 ,在体例上 ,常前立某一格法 ,后即征引诗句作为例证 ;其所引诗句又常不标明作者或出处。本文据《全唐诗》及其他古籍 ,考出《风骚旨格》、《流类手鉴》、《雅道机要》、《诗中旨格》、《诗要格律》、《... 流传至今的晚唐五代“诗格”著作 ,在体例上 ,常前立某一格法 ,后即征引诗句作为例证 ;其所引诗句又常不标明作者或出处。本文据《全唐诗》及其他古籍 ,考出《风骚旨格》、《流类手鉴》、《雅道机要》、《诗中旨格》、《诗要格律》、《诗格》、《诗评》等“诗格”中六十余则引诗的作者 ,皆为前人所未注出者 ,补了《全唐五代诗格校考》等书之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文学研究 作者 考辨 晚唐 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唐五代诗格中的诗歌体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淑慧 李刚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4-67,共4页
在唐五代诗格中 ,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较为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 ,不仅注意诗歌体貌 ,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 ,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 ,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诗歌艺术规律 。
关键词 歌体式 皎然十九体 歌批评 歌结构 唐代 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五代诗格的“儒者”品格及其对比兴笺诗体系的拓变与近体诗学建构 被引量:4
17
作者 仲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3-42,共10页
晚唐五代诗格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诗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 晚唐五代诗格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诗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的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的"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的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诗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的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的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者 苦吟 正义 比物讽刺 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昌龄《诗格》——唐代诗格的转折点
18
作者 李利民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7期94-96,共3页
要断定唐代诗格的转折点,前提是要把握唐代诗格发展的趋势。宋以后,诗学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诗话。唐无诗话,有诗格。诗格,其本意是诗的格式、规则、技法。诗格出现,是唐代新诗成熟和进士考试顺理成章的产物。在诗格发展的过程中,王昌龄的... 要断定唐代诗格的转折点,前提是要把握唐代诗格发展的趋势。宋以后,诗学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诗话。唐无诗话,有诗格。诗格,其本意是诗的格式、规则、技法。诗格出现,是唐代新诗成熟和进士考试顺理成章的产物。在诗格发展的过程中,王昌龄的《诗格》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成为唐代诗格演变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王昌龄 转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题王昌龄《诗格》臆说
19
作者 周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5,共7页
《诗格》二卷的分离,在考据之外,有更深层的理论意义。通过《诗格》卷上与《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及《诗式》的理论倾向之比较;通过《诗格》卷下与《诗式》的意境理论及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传承之比较,可以确认《诗格》二卷分离后各自的理... 《诗格》二卷的分离,在考据之外,有更深层的理论意义。通过《诗格》卷上与《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及《诗式》的理论倾向之比较;通过《诗格》卷下与《诗式》的意境理论及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传承之比较,可以确认《诗格》二卷分离后各自的理论背景及合视之所呈现的唐代诗格发展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皎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诗格与宋诗话之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镇楚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3期20-25,共6页
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种重大的文学现象,从萌芽、发育到成熟、完善,必然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中介环节。中国诗话,源远流长。它的诞生,也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孕育过程。如果说,北宋欧阳修时代是诗话之体瓜熟蒂落的中心环节,那么在此之前的许... 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种重大的文学现象,从萌芽、发育到成熟、完善,必然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中介环节。中国诗话,源远流长。它的诞生,也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孕育过程。如果说,北宋欧阳修时代是诗话之体瓜熟蒂落的中心环节,那么在此之前的许多中介,作用于它,制约于它,促成了它的生长发育,有如十月怀胎而一朝分娩一样。撇开这些中介之环,孤立、静止、片面地从某一个方面、某一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诗话之源,也许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沧浪话》 唐人 歌理论 歌创作 宋代 式》 古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