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格诗”正诠 |
叶汝骏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
2
|
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 |
巩本栋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
3
|
中国古代诗格论的发展及其特征 |
胡建次
刘慧萍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
4
|
王昌龄《诗格》考 |
卢盛江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13
|
|
|
5
|
皎然《诗式》“作用”与唐五代诗格的“磨炼”理论 |
李江峰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6
|
《联珠诗格》的东传与日本五山七绝的发展——兼论中国文学经典海外传播的路径与原则 |
谢琰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
7
|
诗格对偶理论及其审美建构 |
杨星丽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8
|
中晚唐五代“苦吟”与诗格的谶纬诗学意蕴 |
仲瑶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
9
|
古代文论中的诗格论 |
张伯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7
|
|
|
10
|
论宋初百年台谏制度建设与士人气节及诗格变迁之关系 |
王培友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11
|
宋代诗话中的诗格论 |
胡建次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
12
|
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 |
李江峰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13
|
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苏东坡、黄山谷诗格异同之我见 |
王守国
余良明
|
《中州学刊》
|
1986 |
0 |
|
|
14
|
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 |
杨贵环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15
|
晚唐五代“诗格”部分引诗作者补辨 |
杨铸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0 |
|
|
16
|
关于唐五代诗格中的诗歌体式研究 |
胡淑慧
李刚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
17
|
晚唐五代诗格的“儒者”品格及其对比兴笺诗体系的拓变与近体诗学建构 |
仲瑶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
18
|
王昌龄《诗格》——唐代诗格的转折点 |
李利民
|
《湖北社会科学》
|
2006 |
0 |
|
|
19
|
旧题王昌龄《诗格》臆说 |
周萌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
20
|
唐人诗格与宋诗话之比较 |
蔡镇楚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4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