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块西南缘格林威尔期区域构造解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姜勇彪 张世红 +1 位作者 吴怀春 韩以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入手,通过观察华南地块西南缘前震旦纪各岩石单元野外露头上的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识别出不同期次变形构造的形态和位态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变形构造的世代,结合近年来年代学研究成果,确定不同期次... 从构造变形的角度入手,通过观察华南地块西南缘前震旦纪各岩石单元野外露头上的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识别出不同期次变形构造的形态和位态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划分变形构造的世代,结合近年来年代学研究成果,确定不同期次变形构造形成时代。研究表明,在华南地块西缘基底岩石单元中,发育格林威尔期的变形构造,其构造形迹东西向展布,该期构造变形的强度,在康滇地区各岩石单元中具有不均匀性,在野外露头上见到的格林威尔期小型紧闭、倒转褶皱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周边的基底岩石单元中,而其南部的滇中地区,同期的褶皱构造相对较弱。根据格林威尔期构造位态特征,推断形成该期变形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为南北向的挤压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康滇地区 格林威尔期 变形构造 构造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低变质强变形行为与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秦松贤 章泽军 +3 位作者 张志 赵温霞 蔡雄飞 顾延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12,共5页
广泛分布于赣北地区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 ,以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强烈构造变形、具陆内造山带构造变形特征 ;其成因系在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碰撞拼接过程中 ,其应力向陆内传递的结果 ;时间大致在 110 0~ 80 0 Ma。
关键词 格林威尔期 造山作用 中元古代 双桥山群 强烈变形 江西 低级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格林威尔期大地构造格局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业明 张仁杰 +1 位作者 胡宁 李献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836-838,共3页
本文首次提出海南岛存在与格林威尔期对接事件相关的物质记录。结合基底杂岩的对比,论述了海南岛格林威尔期的古构造格局,进而认为海南岛是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蛇绿岩残片 格林威尔期 构造格局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金水口地区格林威尔期超高温麻粒岩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凡 宋述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0-1040,共11页
格林威尔期构造事件是了解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的关键。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金水口地区古生代花岗岩中新发现二辉麻粒岩包体,其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紫苏辉石+钙长石+石英+磁铁矿。通过锆石U-Pb测年,我们确定二辉麻粒岩样... 格林威尔期构造事件是了解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的关键。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金水口地区古生代花岗岩中新发现二辉麻粒岩包体,其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紫苏辉石+钙长石+石英+磁铁矿。通过锆石U-Pb测年,我们确定二辉麻粒岩样品的峰期变质年龄为995±34Ma,并受到泥盆纪(~417Ma)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利用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温压计估算出该区二辉麻粒岩变质峰期温度867~1079℃,压力4.6~8.9kbar,属于低压超高温变质的温压范围,可能形成于高地温梯度的岛弧环境。该二辉麻粒岩是首次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格林威尔期超高温麻粒岩,代表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中低压高温变质的产物。该发现对了解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的构造属性和起源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水口麻粒岩 超高温变质 格林威尔期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纽芬兰岛Indian Head Range地块格林威尔期二长花岗岩年龄、Nd⁃Hf同位素特征——块体属性与演化新证据
5
作者 王朝阳 王涛 张颖慧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4-726,共13页
加拿大阿巴拉契亚造山带纽芬兰岛Humber带基底地块属性及地壳生长演化是近年来关注的科学问题,尤其是岛内西南部的Indian Head Range地块,其年龄组成与同位素特征研究对区域基底构造属性划分与对比至关重要。本文对Indian Head Range地... 加拿大阿巴拉契亚造山带纽芬兰岛Humber带基底地块属性及地壳生长演化是近年来关注的科学问题,尤其是岛内西南部的Indian Head Range地块,其年龄组成与同位素特征研究对区域基底构造属性划分与对比至关重要。本文对Indian Head Range地块内的二长花岗岩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得到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1149±4 Ma,代表该岩体的侵位年龄。这一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具有中元古代晚期的年龄,为该地块格林威尔期岩浆事件的存在提供了新的年龄证据。Nd⁃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二长花岗岩岩体εNd值为-2.3,εHf值介于+1.93~+3.65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介于1.84~1.73 G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Humber带内各地块发育约1.5 Ga、1.15 Ga和1.0 Ga的3期花岗质岩浆事件,它们具有相似的Hf模式年龄值,暗示它们均来源于古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再造。带内格林威尔基底地块均为原地基底,且与劳伦大陆远端东部边缘具有一致的岩浆-构造演化史。以上研究对Humber带内格林威尔基底地块的亲缘性及地壳生长提供新的制约,并为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内古老微陆块的溯源对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Head Range地块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 格林威尔期 纽芬兰岛 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Nd⁃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首次获得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同位素年龄值
6
作者 张传林 赵宇 +2 位作者 郭坤一 董永观 王爱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5-538,共4页
对西昆仑北缘中元古代变质双峰式火山岩中变质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Ar Ar测年 ,获得角闪石理想的坪年龄为 1 0 5 0 .85± 0 .93Ma ,黑云母理想的坪年龄为 1 0 2 1± 1 .0 8Ma。这是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获得的格林威尔期造山事... 对西昆仑北缘中元古代变质双峰式火山岩中变质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Ar Ar测年 ,获得角闪石理想的坪年龄为 1 0 5 0 .85± 0 .93Ma ,黑云母理想的坪年龄为 1 0 2 1± 1 .0 8Ma。这是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获得的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同位素年代学的可靠证据 ,为研究该区中 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缘 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 同位素年龄值 Ar-Ar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东菜园子花岗岩的年龄、地球化学——扬子地台西缘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生伟 廖震文 +9 位作者 孙晓明 周邦国 郭阳 蒋小芳 朱华平 孙志明 罗茂金 马东 沈战武 张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70,共16页
本文报道了康滇地区中部,会东县菜园子地区Ⅰ、Ⅲ号岩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1040.4±6.1Ma(MSWD=0.53,n=18)和1063.2±6.9Ma(MSWD=1.15,n=11),与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时间高度一致。花岗岩的常量元素表现为高S... 本文报道了康滇地区中部,会东县菜园子地区Ⅰ、Ⅲ号岩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1040.4±6.1Ma(MSWD=0.53,n=18)和1063.2±6.9Ma(MSWD=1.15,n=11),与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时间高度一致。花岗岩的常量元素表现为高SiO2(SiO2平均为74.96%)、过铝质(绝大多数样品A/CNK值大于1.1)、碱含量中等(Na2O+K2O平均为6.4%)、低MgO(平均为0.17%)、TiO2(平均为0.28%)、CaO(平均为0.09%)含量。稀土元素总量低(14个样品的平均∑REE为36.99×10-6),LREE/HREE平均值为3.34,(La/Yb)N平均为8.57,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弱,δEu平均为0.41,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较平缓、右倾的海鸥型;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Th、U以及La相对富集,Ba、Eu和高场强元素(HFSE),如Nb、Zr、Ti等亏损,上述特征说明,菜园子为典型的S型重熔花岗岩。地球化学表明,菜园子花岗岩的源区为以泥质岩(主)和杂砂岩(辅)为源岩的副片麻岩组成。计算显示,熔体形成于深约25km、温度约850℃的中上地壳内块体碰撞后的板内伸展环境,经历过黑云母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中元古代末期,东川群、汤丹群沿菜子园-踩马水-麻塘断裂向北侧的会理群俯冲碰撞,形成菜子园蛇绿岩和菜园子花岗岩的侵位、天宝山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喷发事件,此类碰撞、拼贴造山过程有可能在滇中地区的昆阳群和东川群之间同时发生。扬子板块西缘的基底可能是由不同时代的小陆块碰撞、拼贴导致陆壳的增生扩大,并经历多次拉张、碰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U-PB测年 花岗岩 菜园子 格林威尔期 汤丹群 东川群 会理群 会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Grenville期花岗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7
8
作者 杨崇辉 耿元生 +4 位作者 杜利林 任留东 王新社 周喜文 杨铸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7-657,共11页
本文在扬子地块西缘的米易垭口地区,从原划分的冷竹关组地层中厘定出一变质变形的侵入体,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特征。该岩体具有较高的Rb/Sr(2.66~10.5)和Rb/Zr(0.43~1.12);有明显的Ba、Sr、P、Nb、Ta和Ti的负异常;87Sr/8... 本文在扬子地块西缘的米易垭口地区,从原划分的冷竹关组地层中厘定出一变质变形的侵入体,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特征。该岩体具有较高的Rb/Sr(2.66~10.5)和Rb/Zr(0.43~1.12);有明显的Ba、Sr、P、Nb、Ta和Ti的负异常;87Sr/86Sr为1.209549;εNd(t,1.0Ga)=-0.89,具有壳源碰撞花岗岩的特征。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于(1014±8)Ma左右,应为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Grenville期碰撞拼贴时的产物。本文的研究表明江南造山带向西可能一直延伸到扬子西缘的会理攀枝花一带,而不是经黔滇向南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沟花岗岩 格林威尔期 江南造山带 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HP-UHP变质带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再厘定:鱼卡地区高压变泥质岩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桂生 张建新 +4 位作者 李云帅 于胜尧 喻星星 毛小红 路增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01-3814,共14页
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西段鱼卡地区变泥质岩中夹有榴辉岩透镜体,已有的研究显示变泥质岩的变质程度也达到了榴辉岩相,并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柴北缘曾经历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直接证据,也是研究柴北缘大陆... 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西段鱼卡地区变泥质岩中夹有榴辉岩透镜体,已有的研究显示变泥质岩的变质程度也达到了榴辉岩相,并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柴北缘曾经历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直接证据,也是研究柴北缘大陆深俯冲过程重要的岩石"探针"。本文选择柴北缘西段鱼卡超高压变质单元中的3件蓝晶石榴白云母石英片岩HP变泥质岩样品分别进行了SHRIMP、LA-ICP-MS锆石和原位独居石U-Pb定年。样品Q06-1-2的锆石给出了920±18Ma(MSWD=1.3)的加权平均年龄,其CL图像特征和极低的Th/U比显示其为变质年龄,代表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碰撞拼合相关的变质事件。样品A03-11-2.2的锆石给出了450±7Ma(MSWD=0.2)的年龄,认为其代表变泥质岩的榴辉岩相变质年龄。样品A03-14-11的薄片原位独居石定年给出了439±8Ma(MSWD=0.072)的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岩相学观察,认为其可能为榴辉岩相峰期之后的早期退变质年龄。这些资料显示柴北缘鱼卡地区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的时限为440~450Ma。结合已有研究资料,鱼卡高压变泥质岩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和早古生代两期变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变泥质岩 独居石 U—Pb定年 格林威尔期 早古生代 柴北缘鱼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非构造及其在中国大陆和邻区的表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留东 王浩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共33页
发端于非洲、进而扩展到整个冈瓦纳古陆,“泛非构造”是发生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期间、主要分布在冈瓦纳古陆范围内的构造-热事件,其表现既有陆块或板块间的缝合、碰撞,也有古老造山带的重新活化。泛非构造之后冈瓦纳得以形成,同时... 发端于非洲、进而扩展到整个冈瓦纳古陆,“泛非构造”是发生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期间、主要分布在冈瓦纳古陆范围内的构造-热事件,其表现既有陆块或板块间的缝合、碰撞,也有古老造山带的重新活化。泛非构造之后冈瓦纳得以形成,同时伴随其他大陆的裂解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并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早古生代的重要不整合。如今,中国大陆,直至亚洲、亚欧,陆续识别出一些泛非期构造的记录,如中国东北地区兴凯地块、佳木斯地块和布列亚地块,显示典型的泛非期变形-变质作用和花岗岩活动;其他一些地块和造山带亦显示泛非构造的影响,如华夏地块、塔里木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中央造山带和中亚造山带,均有泛非期构造或事件的显示。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早古生代造山带、部分的地块亦有泛非期事件或构造的记录。泛非期构造的影响几乎波及到了全球所有大陆,该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多中心的。亚欧地区的泛非期记录可能源自冈瓦纳周缘的早期裂解、边缘陆块和造山带。泛非期构造的活动基本限于中、下地壳,可能是板内为主的一种过程,并与引张、剪切活动有关,而不限于狭义冈瓦纳内水平方向的挤压、拼贴。泛非期热事件记录或花岗岩侵位常常发生在新元古代早期片麻岩之中,并在泛非期记录之后可发生更为剧烈的加里东期构造,即加里东构造活动对泛非构造有很好的继承性。与泛非期记录有关的活动区可有相对稳定区与活动带的区分,并相间分布,两者在沉积建造、不整合性质、构造变形强度、变质作用、火山类型和岩浆作用均有显著区别。泛非构造与现代板块机制的活动密切相关。板块运动中会造成泛非构造带的俯冲、淹没或剥蚀,可能有隐藏或消失了的泛非构造带。冈瓦纳古陆内的泛非构造带容易成为后期中-新生代大陆裂解的部位,如大西洋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非构造 格林威尔期构造 花岗岩 不整合 大陆裂解 冈瓦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边群地层特征及其大地构造属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勇彪 张世红 +1 位作者 吴怀春 韩以贵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47-353,共7页
通过对盐边群各岩性段地层的产出、构造变形特征及相互间的接触关系的确认,在对碎屑岩组段进行颗粒骨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盐边群火山岩及其南侧的深成岩均不是蛇绿岩的组份,该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弧... 通过对盐边群各岩性段地层的产出、构造变形特征及相互间的接触关系的确认,在对碎屑岩组段进行颗粒骨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盐边群火山岩及其南侧的深成岩均不是蛇绿岩的组份,该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盐边群中下碎屑岩段形成于弧后盆地,而上部碎屑岩段则可能形成于前陆盆地。研究表明,在华南板块西缘存在南北向格林威尔期的板块碰撞事件,盐边群地层可能记录了格林威尔期发生在华南地块西缘由孤后盆地到前陆盆地的整个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边群 大地构造 格林威尔期 弧后盆地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地块西部晚石炭世花岗岩中—新元古代捕获锆石:超大陆演化的记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志伟 彭佳 +5 位作者 于静文 朱泰昌 张焱杰 田英杰 徐备 史金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6-497,共12页
中亚造山带东部的微陆块(如兴安地块)是否及如何参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兴安地块西部艾力格庙地区出露含有大量元古宙(尤其是格林威尔期)年龄捕获锆石的晚石炭世花岗岩,为揭示兴安地块与超... 中亚造山带东部的微陆块(如兴安地块)是否及如何参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兴安地块西部艾力格庙地区出露含有大量元古宙(尤其是格林威尔期)年龄捕获锆石的晚石炭世花岗岩,为揭示兴安地块与超大陆演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制约。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显示,侵入艾力格庙群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317±3 Ma,也产出大量古—新元古代(1827~1768 Ma、1556~1526 Ma、1195~1082 Ma、964 Ma、665 Ma)和早古生代(485~441 Ma)的捕获锆石。古—新元古代捕获锆石可能不是来源于艾力格庙群变质沉积岩,而是来自研究区可能存在的同期岩浆岩,其中约1.8 Ga、1.5 Ga和0.95 Ga岩浆作用在兴安地块及邻区已有报道。元古宙捕获锆石的Hf同位素、微量元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Columbia裂解到Rodinia汇聚过程基本对应,例如,1.5~1.4 Ga捕获锆石揭示的亏损Hf同位素特征和较厚的地壳厚度,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周缘的俯冲作用有关;1195~1082 Ma捕获锆石Eu/Eu*和(La/Yb)_(N)值升高,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有关的地壳加厚有关,而964 Ma和665 Ma捕获锆石记录了更高的温度、更低的Eu/Eu*和(La/Yb)值,与格林威尔造山(1080~980 Ma)后的垮塌伸展及Rodinia的裂解过程吻合。上述研究表明,兴安地块在元古宙可能参与了超大陆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兴安地块 晚石炭世 捕获锆石 格林威尔期 超大陆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