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急性脑损伤脑电双频指数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书国伟 张珏 +7 位作者 费智敏 陈丽 蔡佩浩 王静予 邱峰 孔令军 许乐宜 龚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探讨BIS值评估脑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双盲法,收集89例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GCS和BIS值,计算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的BIS平均值,对BIS与GCS值行...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探讨BIS值评估脑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双盲法,收集89例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GCS和BIS值,计算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的BIS平均值,对BIS与GCS值行一元线性回归,分别绘制诊断GCS<9和诊断GCS<13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结果轻、中、重度脑损伤组患者的BIS值分别为81.29±7.29、69.32±8.50、45.79±12.3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值与GCS值呈线性正相关(R2=0.825,P<0.01),回归方程BIS=4.23×GCS+22.22。诊断GCS<9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963,截断点BIS=63.8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932,特异度=0.933);诊断GCS<13的ROC曲线:AUC=0.933,截断点BIS=71.6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905,特异度=0.851)。结论急性脑损伤患者的BIS值与GCS值呈显著正相关,作为一种连续、实时、客观的方法,BIS可成为新型的脑损伤程度评估和监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电双频指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曲线图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洪菊 任艳华 +3 位作者 张俊英 李娜 张艳芬 曹燕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6期1469-1470,共2页
关键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临床应用 曲线图 设计 客观量化指标 意识状态 评分标准 临床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分布宽度联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6
3
作者 陈慧敏 姚梦雅 +3 位作者 黄利民 冯志书 王蒙蒙 聂时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目前,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评估指标研究较少。文中旨在通过对STBI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联合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参数进行分析,以期探索STBI预后相关指标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 目的目前,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评估指标研究较少。文中旨在通过对STBI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联合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参数进行分析,以期探索STBI预后相关指标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急救医学科收治的139例STBI患者。以28 d死亡为结局事件,将其分为存活组(n=108)和死亡组(n=31)。收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及凝血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预后判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GCS、RDW、PDW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OR=4.577,95%CI:1.704~12.291)、PDW(OR=1.346,95%CI:1.093~1.657)、GCS(OR=0.469,95%CI:0.301~0.730)是STB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RDW、PDW、GCS评分对应的AUC分别为0.735(0.640~0.840)、0.675(0.553~0.796)、0.737(0.638~0.837);三者联合对预后判断的AUC达到0.840(0.748~0.932),显著优于单项的预后诊断价值。结论采用RDW、PDW结合GCS对STBI患者的预后可有效评估,对于临床医师的诊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 预后 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分布宽度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指法在GCS昏迷评分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仁群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8期66-66,共1页
目的探讨六指法在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106名护生进行GCS昏迷评分时带教老师运用六指法,即将GCS昏迷评分由一手大拇指至小指、另一手大拇指进行分配。护生出科时进行试卷考核。结果护生运用六指法对GCS评分的... 目的探讨六指法在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106名护生进行GCS昏迷评分时带教老师运用六指法,即将GCS昏迷评分由一手大拇指至小指、另一手大拇指进行分配。护生出科时进行试卷考核。结果护生运用六指法对GCS评分的记忆保持率及运用正确率均达到96.23%。结论六指法操作简单、直观,护生较容易对其理解,因而记忆深刻,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 临床实习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六指法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崔国胜 郝有志 +2 位作者 马占峰 刘刚 李宗锴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968-2972,共5页
目的:探讨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再予以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生命质量变化并比较,评价2组疗效、苏醒率和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改善患者左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GCS评分、脑电图评分量表(EEG评分)、残废等级量表(DRS评分)、心理功能、日常生活、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脑外伤后昏迷具有促醒作用,这可能和该方法能改善脑部血流量,促进脑部病理生理恢复,缓解昏迷和脑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厥阴经电刺激 高压氧 脑外伤后昏迷 促醒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生命质量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江健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治疗前患者GCS评分平均6.69±1.39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所有患者的GCS... 目的:探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治疗前患者GCS评分平均6.69±1.39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所有患者的GCS评分、SPECT视觉分析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GCS评分平均10.09±2.78分,患者G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PECT视觉分析提示患者病灶区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增加;半定量分析比值结果提示患者的绝对值为18.74±11.63,较治疗前的48.40±11.90,变化量为-29.66±11.3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GCS评分变化量与半定量分析比值绝对值变化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SPECT半定量分析比值绝对值变化量可相对客观地反映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治疗前后意识状态水平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GCS评分形成互补,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颅脑损伤 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m与GCSt在急诊创伤患者伤情评估中的信效度比较
7
作者 孙海洋 季学丽 +4 位作者 张阳春 张丽 黄夕华 曹恒畅 马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6-40,共5页
目的评价并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总分(GCSt)与其运动反应评分(GCSm)在急诊创伤患者伤情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择GCSt≤13分且GCSm≤5分的261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抢救护士和分诊护士分别独立对创伤患者伤情进行... 目的评价并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总分(GCSt)与其运动反应评分(GCSm)在急诊创伤患者伤情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择GCSt≤13分且GCSm≤5分的261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抢救护士和分诊护士分别独立对创伤患者伤情进行GCS评分,比较GCSm和GCSt的评定者间信度。效度分析通过比较GCSm和GCSt对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急诊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GCSm和GCSt的评定者间一致性分别为0.948、0.986。Bland-Altman分析显示,GSCm、GCSt评估值的95%的差值点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预测ISS≥16分时,GCSm与GCSt的灵敏度分别为75.56%、68.86%,特异度分别为71.30%、79.17%,AUC分别为0.763、0.773(均P>0.05);预测急诊死亡时,GCSm与GCSt的灵敏度分别为70.00%、70.00%,特异度分别为65.98%、74.27%,AUC分别为0.689、0.703(均P>0.05)。结论GCSm和GCSt在经过培训后急诊护士间表现出较好的评定者间一致性,GCSm与GCSt比较具有相似甚至更优的灵敏度;GCSm可成为GCSt在创伤患者伤情评估中的潜在替代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创伤 伤情评估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信度 效度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俊 刘红朝 +3 位作者 张刚利 谢蕊繁 郭东生 雷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特异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和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特重型组(GCS 3~5分...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损伤特异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和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特重型组(GCS 3~5分)和重型组(GCS 6~8分);按CT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损伤类型分为3组:脑挫裂伤和(或)脑内、硬膜下血肿组,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干损伤组,硬膜外血肿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NSE的浓度。结果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血清NSE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重型组患者入院初血清NSE含量高于重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不同类型的颅脑损伤患者之间血清NSE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检测结果显示,血清NSE含量在伤后第3天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结论 NSE是判断脑损伤程度比较客观的指标,其含量越高,表示脑损伤程度越重,且可区分不同类型的脑损伤,可作为早期检测重型颅脑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脑挫裂伤危险因素及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科 赵冬青 +5 位作者 张建军 李玉健 张海栋 沈张锋 胡兵 吴海滨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0-416,共7页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发生进展性脑挫裂伤的高危因素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浙江萧山医院就诊的脑挫裂伤病例共132例,按是否发生进展性脑挫裂伤分为进展性脑挫裂伤组(70例)与非进展性脑挫裂伤组(62例),对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发生进展性脑挫裂伤的高危因素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浙江萧山医院就诊的脑挫裂伤病例共132例,按是否发生进展性脑挫裂伤分为进展性脑挫裂伤组(70例)与非进展性脑挫裂伤组(62例),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的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首次颅脑CT检查显示脑挫裂伤体积、中线移位、合并有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2型糖尿病及脑挫裂伤部位、血清D-二聚体水平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首次颅脑CT检查显示脑挫裂伤体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2型糖尿病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进展性脑挫裂伤患者预后更差(P〈0.01)。结论:意识障碍、脑挫裂伤范围大、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2型糖尿病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高危因素,此类患者预后较差,应加强病情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颅脑损伤/死亡率 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糖尿病 2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β及CRP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0
作者 周国俊 郝志鹏 +5 位作者 李俊 刘红朝 孙文晓 张刚利 谢蕊繁 郭东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β及C-反应蛋白(CRP)动态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特重型组(GCS 3~5分)和重型组(GCS 6~8分)...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β及C-反应蛋白(CRP)动态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特重型组(GCS 3~5分)和重型组(GCS 6~8分);按CT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损伤类型分为3组:脑挫裂伤和(或)脑内、硬膜下血肿组,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干损伤组,硬膜外血肿组等3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100β的浓度。用特殊蛋白分析仪检测CRP的浓度。结果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血清S-100β和CR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特重型组患者入院初血清S-100β含量高于重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不同类型的颅脑损伤患者之间血清S-100β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RP含量在特重型组和重型组之间以及3种不同类型的颅脑损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检测结果显示,血清S-100β和CRP含量在伤后第2天达到峰值,然后血清S-100β含量迅速下降,而血清CRP含量则缓慢下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血清S-100β及CRP水平增高与疾病的发生相关。S-100β是判断脑损伤程度比较客观的指标,其含量愈高,表示脑损伤程度愈重,且可区分不同类型的脑损伤,可作为早期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的特异性指标。CRP检测值不能完全区分脑损伤程度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S-100Β蛋白 C-反应蛋白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晶 黄昌保 +6 位作者 孙兆瑞 谢继 杨志洲 邵旦兵 徐洋 刘红梅 聂时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3-936,共4页
目的急性颅脑外伤后,患者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病情严重程度。文中旨在探讨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估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科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 目的急性颅脑外伤后,患者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病情严重程度。文中旨在探讨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估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诊科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4例基本资料。在患者人院时立即进行GCS评分,动脉血乳酸、血压、心率的测定,在入院6h后再次测定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其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将所有患者分别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值分为轻度组(13—15分)、中度组(9—12分)和重度组(3~8分),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动脉血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结果轻、中、重度3组动脉血乳酸浓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9,P〈0.01),且6h乳酸清除率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6.21,P〈0.01)。死亡组的初始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存活组[(4.20±1.36)mmol/L vs(1.58±0.9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P〈0.01);死亡组的6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31.73±12.84)% vs (46.25±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1)。结论在颅脑外伤的患者中,动脉血乳酸及6h乳酸清除率可较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乳酸清除率 颅脑外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再学习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晓红 李浩鸿 周海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7-708,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急性脑卒中 运动再学习方法 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 ADL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颈内动脉系统 排除标准 住院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微创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陆兆丰 邱永明 +1 位作者 程小兵 孟晓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对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12分,均在CT定位下以YL-1微创引流针穿刺血肿腔,并以尿激酶50 000~60 000 IU冲洗引流。术后1 h、3 d...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对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12分,均在CT定位下以YL-1微创引流针穿刺血肿腔,并以尿激酶50 000~60 000 IU冲洗引流。术后1 h、3 d及7 d行CT动态扫描,计算血肿量;术后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CT显示术后1 h血肿量平均为(20±5)mL,术后3 d为(15±2)mL,均较术前的(45±15)mL显著减少(均P<0.05)。术后3~5 d血肿均完全清除。术后5 d平均GCS为(12±1)分,较术前的(8±4)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GOS 5分(恢复良好)者45例(占78%),4分(中度残疾)者9例(占16%)。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对GCS≥8分的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疗效确切,创伤小且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 微创引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全 陈昌浩 +2 位作者 刘曼 邵建林 陈文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21-1224,共4页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颅内出血很常见,可导致患者发生脑疝甚至死亡。氨甲环酸(TXA)是一种赖氨酸类似物,它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抑制纤维蛋白凝块溶解所必需的纤溶酶激活。TXA可以减少颅外大出血的创伤患者因失血而死亡,通过减少颅内出血...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颅内出血很常见,可导致患者发生脑疝甚至死亡。氨甲环酸(TXA)是一种赖氨酸类似物,它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抑制纤维蛋白凝块溶解所必需的纤溶酶激活。TXA可以减少颅外大出血的创伤患者因失血而死亡,通过减少颅内出血的扩大来改善TBI患者的预后。全文从TBI对机体的影响、TXA在TBI患者中的应用、TXA相关并发症三个方面,对TXA在TBI患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指导TBI后不同时间窗内的TXA用药方案、降低TBI并发症发生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氨甲环酸 颅内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评估急性脑损伤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书国伟 张珏 费智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0-373,共4页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评估急性脑损伤(acute brain injury,ABI)程度的可行性,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BI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双盲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共收集330例ABI患者的...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评估急性脑损伤(acute brain injury,ABI)程度的可行性,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BI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双盲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共收集330例ABI患者的GCS和BIS值,分别计算轻、中、重程度ABI的BIS平均值(BISMEAN),BIS和GCS数值行双变量直线回归,分别绘制诊断非轻度ABI(GCS<13)和诊断重度ABI(GCS<9)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轻、中、重度ABI患者的BISMEAN分别为75.46±12.94、64.30±12.56、50.37±16.90,均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和GCS数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446, F=264.374,P<0.01),回归方程BIS=2.96 GCS+33.77。诊断非轻度ABI(GCS<13)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35(P<0.01),最佳截断点BIS=72.7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689,特异度=0.840);诊断重度ABI(GCS<9)的ROC曲线: AUC=0.846(P<0.01),截断点BIS=65.8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721,特异度=0.861)。结论 ABI患者的BIS和GCS数值显著相关。BIS可有效地评估ABI程度,连续、实时的BIS监测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早期血清睾酮和雌二醇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武钢 王赞智 +2 位作者 王阳 符娟 许立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62-2265,共4页
目的研究多发创伤病人早期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变化与创伤严重度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关系,探讨创伤后两者及两者比值变化的意义。方法急诊就诊的男性多发创伤患者95例,就诊时间均在伤后24h内,即时采集血样,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 目的研究多发创伤病人早期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变化与创伤严重度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关系,探讨创伤后两者及两者比值变化的意义。方法急诊就诊的男性多发创伤患者95例,就诊时间均在伤后24h内,即时采集血样,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沉淀法测定病人早期血清中睾酮、雌二醇含量。按照ISS评分予以分组,其中合并颅脑损伤病人按GCS评分分组。并与1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各分组间比较睾酮、雌二醇含量以及雌二醇/睾酮变化。结果多发创伤病人早期,创伤越重,睾酮值降低越明显,雌二醇值升高。严重创伤组(ISS>25分)睾酮、雌二醇、雌二醇/睾酮值与其他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合并颅脑损伤组按GCS评分分组:5≥GCS≥3组、8≥GCS>5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性激素睾酮、雌二醇水平的改变以及雌二醇/睾酮的改变与严重创伤、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伤情、观察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雌二醇 雄激素 创伤严重度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无反应量表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经纬 罗旭颖 +2 位作者 徐明 石广志 周建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究全面无反应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FOUR)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以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 目的探究全面无反应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FOUR)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以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Ⅳ级的重症a SA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完成手术或介入治疗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对其进行同步的FOUR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预后随访定于术后3个月,以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4分为不良预后;统计方法包括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FOUR与GCS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同时通过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评价相关预测指标。结果共3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仅FOUR量表是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2,95%CI:0.01~0.75,P<0.05),而且该指标预测不良预后的辨别力(AUC=0.87,SEN=0.91,SPE=0.85,PPV=0.88,NPV=0.84)等均要好于GCS评分(AUC=0.79,SEN=0.71,SPE=0.79,PPV=0.79,NPV=0.69)。结论与GCS评分相比,FOUR量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重症a SAH术后的远期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重症 全面无反应量表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轻中型颅脑损伤挫裂伤区域的多体素1H-MRS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扬 黎海涛 +1 位作者 谢兵 黎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多体素1H-MRS在成人轻中型TBI挫裂伤区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诊断明确的TBI患者,多体素1H-MRS采集挫裂伤区域NAA、Cho、Cr等峰,并计算多种代谢物比值平均值。结果多体素1H-MRS示挫裂伤区域NAA/Cr、NAA/Cho及Cho/Cr平均... 目的探讨多体素1H-MRS在成人轻中型TBI挫裂伤区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诊断明确的TBI患者,多体素1H-MRS采集挫裂伤区域NAA、Cho、Cr等峰,并计算多种代谢物比值平均值。结果多体素1H-MRS示挫裂伤区域NAA/Cr、NAA/Cho及Cho/Cr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中型组间比较,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2组的NAA/Cho和Cho/Cr值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体素1H-MRS分析对轻中型TBI的早期诊断及伤情的评估有重要价值,损伤区NAA/Cr值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磁共振波谱 创伤性颅脑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血糖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钱展红 戴伟民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症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将 6 3例脑外伤病人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分为 GCS3~ 8分重型组 ,9~ 12分中型组及 13~ 15分轻型组 ,测定入院时及中、重型组伤后 1周的空腹血糖值 ,记录各组死亡情况。 结...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症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将 6 3例脑外伤病人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分为 GCS3~ 8分重型组 ,9~ 12分中型组及 13~ 15分轻型组 ,测定入院时及中、重型组伤后 1周的空腹血糖值 ,记录各组死亡情况。 结果 :重型组较轻型或中型组血糖水平和病死率均显著升高。 结论 :颅脑损伤后血糖值可作为判断脑外伤严重程度的指标 ,应重视颅脑损伤病人血糖监测 ,努力控制高血糖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血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天喜 姜岱山 +3 位作者 沈艳 王伶俐 孙宏 张佳佳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38,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基于决策树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为急诊分诊提供准确、直观的新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急性TBI患者2287例的临床数据,构建早期死亡风险的分诊模型,采用十字交叉验... 目的构建并验证基于决策树的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为急诊分诊提供准确、直观的新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某院急性TBI患者2287例的临床数据,构建早期死亡风险的分诊模型,采用十字交叉验证,并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ing score,MEWS)、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改良快速急诊医学评分(the modified rapid emergency medicine score,mREMS)及损伤机制格拉斯哥年龄血压评分(mechanism,Glasgow coma scale,age and arterial pressure score,MGAP)比较预测效能。结果2287例急性TBI患者中,24 h内发生死亡者166例。决策树共3层,15个节点,筛选出6个解释变量,分别是瞳孔反应性、RTS、MGAP、MEWS、血氧饱和度及收缩压。决策树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7,高于MEWS、RTS、MGAP评分和mRE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决策树构建的急性TBI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诊模型能准确预测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可作为医护人员分诊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 死亡率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