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解耦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丽云 陈鑫 +1 位作者 王瑜 高洪雷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51,共28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由于经历了重要的构造格局转换,即从古亚洲构造体制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由近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并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从而成为研究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作... 中国东部中生代由于经历了重要的构造格局转换,即从古亚洲构造体制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由近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并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从而成为研究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作用和动力学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东部华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华北和整个东部地区从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向构造时的解析,讨论了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解耦机制。本文提出中国东部构造格局转换的开始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在陆缘辽东半岛到华北内陆发育大量同构造岩浆流动成因的深成侵入花岗质岩体,同时中—上地壳因南东-北西向的挤压形成了不同地带的断层、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然而深层克拉通基底构造保持原有的变质片麻理等的方向不变,也就是基底和盖层间发育有拆离带,结合下地壳的同构造岩浆流动,表现为地壳的层间滑脱与解耦;同时间的地幔物质上涌所导致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可能的地幔物质的从东向西的水平流动,破坏了壳-幔之间原有的平衡,导致壳-幔物质解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构造变形 岩浆作用 构造格局转换 壳-幔解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系沉积格局转换与烃源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牛杏 杨香华 +3 位作者 李丹 常吟善 胡孝林 许晓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8-1200,共13页
North Carnarvon盆地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富气盆地之一。三叠纪North Carnarvon盆地属于克拉通边缘坳陷,地层厚度巨大且平面分布广。中三叠世晚期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发生强制性海退,造成North Carnarvon盆地沉... North Carnarvon盆地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富气盆地之一。三叠纪North Carnarvon盆地属于克拉通边缘坳陷,地层厚度巨大且平面分布广。中三叠世晚期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发生强制性海退,造成North Carnarvon盆地沉积格局发生转变,沉积环境由滨浅海突变为海陆过渡环境,从而沉积了两套差异性明显的地层,即Locker shale和Mungaroo组。本文从宏观和微观、有机与无机入手,阐述了Locker shale和Mungaroo组的古地理背景、沉积充填演化及其相关的烃源岩与有机质显微组分发育特征。宏观上,Mungaroo组发育大型三角洲,中粗粒分支流水道砂岩与暗色泥岩频繁互层,其中近端三角洲平原泥岩厚度较薄,薄煤层只局部发育,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TOC含量为1.59%;远端三角洲平原泥岩厚度较大,薄煤层广泛发育,陆源有机质含量高,TOC含量最高,达4.11%;三角洲前缘泥岩厚度较大,陆源有机质含量低,TOC含量低,为1.05%。Locker Shale以滨浅海相沉积为主,局部发育小型三角洲,其中开阔浅海亚相烃源岩厚度较大,前三角洲、滨浅海、开阔浅海三个亚相TOC含量相当,平均值为1.16%。微观上,Mungaroo组由近端平原亚相—远端平原亚相—前缘亚相壳质组含量逐渐增多,镜质组先增加后下降,惰质组先减少后增加;远端三角洲平原镜质组含量最高。Locker shale由前三角洲相—浅海相壳质组增加,镜质组和惰质组均减少。研究区三叠系烃源岩及有机质显微组分的分布规律与特提斯南缘特殊的古地理、季风洪水的古气候背景密切相关,Mungaroo组的远端三角洲平原为最有利的烃源岩发育环境。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系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沉积充填演化规律体现了温室气候效应下阵发性水流主导的沉积特色,为类似地质背景下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arnarvon盆地 Mungaroo组 LOCKER SHALE 沉积格局转换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格局转换的新视角
3
作者 王庆生 古中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5-40,共6页
世纪之交的今天,也是新旧世界格局转换之际。世界格局转换的推动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已形成共识,但目前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时空形式则有待于深入探讨。本文拟从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这个新视角,力求进一步揭示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世界... 世纪之交的今天,也是新旧世界格局转换之际。世界格局转换的推动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已形成共识,但目前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时空形式则有待于深入探讨。本文拟从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这个新视角,力求进一步揭示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格局转换的深层本质,以便把握未来世界格局趋向,提供调整战略的立足点、取向与对策。 1.不同时空形式的世界格局 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到本世纪90年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特征 世界格局 格局转换 第三次科技革命 革命时代 时空形式 信息革命 国际关系结构 科技发展 科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盆地腹部的构造—沉积分异的效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包洪平 郭玮 +3 位作者 刘刚 李磊 武春英 白海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3-725,共23页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处在盆地与秦岭造山带之间这一盆—山结合的过渡部位,由于构造位置的特殊性,自古生代以来其构造及沉积面貌与盆地腹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早古生代沉积开始早、结束晚;2)晚古生代沉积开始晚;3)印支期西南部...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处在盆地与秦岭造山带之间这一盆—山结合的过渡部位,由于构造位置的特殊性,自古生代以来其构造及沉积面貌与盆地腹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早古生代沉积开始早、结束晚;2)晚古生代沉积开始晚;3)印支期西南部发生局部坳陷沉降;4)燕山晚期盆地南部强烈抬升(远高于盆地东部的同期抬升);5)喜马拉雅期渭河地区快速沉陷与渭北隆升。盆地南部经历了3次大的构造格局转换:一是晚古生代末—印支期西南部“由隆到坳”的构造转换;二是印支期末—燕山期主体构造走向由北西—南东向到南北向的转换(构造转向);三是燕山期末—喜马拉雅期渭河地区由强烈隆升到快速沉降的转换(构造反转)。盆地南部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与盆地本部的不同耦合特征均根源于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1)早古生代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2)海西期—印支期受古特提斯洋开裂—闭合的影响;3)燕山期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4)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俯冲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共同制约。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经历强烈伸展与造山过程,引起了其与盆地腹部的构造—沉积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 盆—山耦合 构造格局转换 构造转向 构造—沉积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十年代的亚太与中国
5
《理论月刊》 CSSCI 1991年第6期34-34,共1页
去年10月,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的学者聚会上海,一致认为,在经历了战后世界政治舞台从未有过的戏剧性变迁之后,21世纪还能否成为亚太世纪,那就要看亚太经济能否适应新的情况,合作与发展能否达到一种新... 去年10月,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的学者聚会上海,一致认为,在经历了战后世界政治舞台从未有过的戏剧性变迁之后,21世纪还能否成为亚太世纪,那就要看亚太经济能否适应新的情况,合作与发展能否达到一种新的水平。中外学者们认为,90年代是亚洲太平洋地带政治格局转换和重新组合的年代,其演变的快慢一部分取决于美苏缓和范围的扩大和亚洲阿富汗、东埔寨、朝鲜等热点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与发展 格局转换 中外学者 亚太经济 世界政治 美苏缓和 亚太世纪 九十年代 戏剧性 热点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