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根腐离蠕孢菌诱导小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崔素萍 左豫虎 董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为了明确小麦受小麦根腐离蠕孢侵染后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方法在受小麦根腐离蠕孢菌侵染后的小麦叶片中扩增β-1,3-葡聚糖酶基因,然后对侵染后的小麦叶片总RNA进行Northern斑点杂交。结果表明,克隆到了β-1,3-葡... 为了明确小麦受小麦根腐离蠕孢侵染后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方法在受小麦根腐离蠕孢菌侵染后的小麦叶片中扩增β-1,3-葡聚糖酶基因,然后对侵染后的小麦叶片总RNA进行Northern斑点杂交。结果表明,克隆到了β-1,3-葡聚糖酶基因,该基因在小麦被侵染12 h时开始表达,在48 h后未见表达。对照中未见表达。可推断出此β-1,3-葡聚糖酶基因是被小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um)侵染后诱导表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腐离蠕孢 β-1 3-葡聚糖酶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β-1,3-葡聚糖酶性质及其对小麦根腐离蠕孢菌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崔素萍 董琳 左豫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4-7,共4页
为了明确小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um)侵染小麦后被诱导表达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所编码的β-1,3-葡聚糖酶的性质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β-1,3-葡聚糖酶的一级结构、信号肽和跨膜结构进行了预测分析... 为了明确小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um)侵染小麦后被诱导表达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所编码的β-1,3-葡聚糖酶的性质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β-1,3-葡聚糖酶的一级结构、信号肽和跨膜结构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β-1,3-葡聚糖酶是一种分泌型碱性蛋白酶,主要存在于胞外。将克隆到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构建成重组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后,分离纯化得到了原核表达的β-1,3-葡聚糖酶,对其在体外对小麦根腐离蠕孢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的研究发现,β-1,3-葡聚糖酶对小麦根腐离蠕孢具较强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根腐离蠕孢 β-1 3-葡聚糖酶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条件下AM真菌和禾草内生真菌对根腐离蠕孢侵染黑麦草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邓杰 李芳 段廷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3-113,共11页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侵染禾草内生真菌(E+)和未侵染禾草内生真菌(E-)的黑麦草种子为材料,设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根内球囊霉(AM)和不接AM真菌的对照(NM)处理,并在上述处理下植物生长6周后,在植物根部(B+根)和叶...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侵染禾草内生真菌(E+)和未侵染禾草内生真菌(E-)的黑麦草种子为材料,设立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根内球囊霉(AM)和不接AM真菌的对照(NM)处理,并在上述处理下植物生长6周后,在植物根部(B+根)和叶片(B+叶)接种病原菌根腐离蠕孢,以不接种病原菌(B-)的处理作为对照,病原菌接种2周后,通过测定菌根侵染率、发病率、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P含量、SOD活性以及MDA和H 2O 2浓度的变化,研究AM真菌和禾草内生真菌互作对病原菌侵染后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接种病原菌的黑麦草发病率为2.50%~31.25%。AM真菌和禾草内生真菌的存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促进P吸收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增加生物量的积累。与NME-对照相比,侵染禾草内生真菌和接种AM真菌的处理降低了叶部接种病原菌的黑麦草发病率,降幅为32.00%~92.00%。叶片和根部接病原菌的黑麦草,AM真菌和禾草内生真菌共同作用时,植物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总P含量和SOD酶活性分别提高132.25%和132.17%、56.00%和134.48%、37.69%和40.77%、41.51%和38.17%、95.65%和11.72%(P<0.05),MDA和H 2O 2浓度分别降低31.36%和24.45%以及58.62%和22.22%(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和禾草内生真菌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性,且二者共存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禾草内生真菌 内球囊霉 根腐离蠕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小麦黑胚籽粒分离鉴定初报 被引量:7
4
作者 栾丰刚 羌松 +1 位作者 马德英 日孜旺古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7-360,共4页
对采自南北疆的31个县市119份小麦样品,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小麦黑胚病籽粒的分离物以细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为主,同时分离到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 对采自南北疆的31个县市119份小麦样品,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小麦黑胚病籽粒的分离物以细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为主,同时分离到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KunzeexPers.)Wiltshire]、芽枝霉[Cladosporumspp.]、匍枝霉[Stemphyliumspp.]、镰刀菌[Fusariumspp.]、球黑孢霉[Nigrosporasphaerica(Sacc.)Mason],但出现的几率不大。在吐鲁番地区小麦黑胚籽粒中分离到喙状突脐霉(拟)[Exserohilumrostratum(Drech)Leo.&Sug.],在和静的黑胚籽粒中,匍枝霉[Stemphyliumspp.]分离率较多,同时分离出小麦生链格孢[AlternariatriticicolaVasantR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麦 黑胚病 病原 分离 鉴定 细链格孢 根腐离蠕孢 喙状突脐霉 匍枝霉 生链格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