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3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1
作者 申雨荷 杨杰 +6 位作者 陈朱侃 柴阿丽 石延霞 李磊 孙先花 李宝聚 谢学文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7-211,共5页
番茄根腐病主要分为番茄疫霉根腐病、番茄腐霉根腐病和番茄镰孢菌根腐病,病程短、发病快、毁灭性强,一旦发病极难控制,可导致减产20%~50%,重病田块减产80%以上。从发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角度全面了解番茄根腐病,并采取... 番茄根腐病主要分为番茄疫霉根腐病、番茄腐霉根腐病和番茄镰孢菌根腐病,病程短、发病快、毁灭性强,一旦发病极难控制,可导致减产20%~50%,重病田块减产80%以上。从发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角度全面了解番茄根腐病,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利于提高防控效果。番茄是我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截至2023年,我国番茄种植面积约120万hm^(2)(1800万亩),占全球番茄种植总面积的35%以上,居世界首位(Chen et al.,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腐霉根腐病 番茄根腐病 综合防控 传播途径 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Frl的定位研究
2
作者 叶青静 王荣青 +5 位作者 姚祝平 阮美颖 周国治 万红建 李志邈 程远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番茄9号染色体定位到抗颈腐根腐病的位点,再利用抗病材料KP13及感病材料T15196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Frl定位于标记SSR105和FrlSNP2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8 cM,物理距离约为93 kb。筛选出4个属于番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SlGST)家族成员的候选基因Solyc09g011510.2.1、Solyc09g011580.2.1、Solyc09g011600.2.1和Solyc09g011630.2.1。获得1个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FrlSNP25,利用该标记对94个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样品基因型与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表型吻合率92.55%。本研究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种质创新和揭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颈腐根腐病 基因定位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3
作者 马杰 刘芳 +6 位作者 贺璐 傅淋 巩养仓 李偲 曾潜 肖才升 李庠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2-580,共9页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健康与患病百合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患根腐病百合与健康植株根际细菌群落物种之间差异显著,患病植株根际细菌类群多于健康植株,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进化多样性显著高于健康植株,覆盖度则相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为卷丹百合根际土壤优势菌群,患病百合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等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高于健康百合,绿弯菌门-AD3、Pedosphaeraceae等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百合;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患病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编码膜转运、脂质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对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百合和空白土壤。【结论】卷丹百合患根腐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两者之间部分菌群根际土壤中的多样性和丰度有显著差异,卷丹百合根腐病的发生可能与根际土壤中变形菌、放线菌、伯克氏菌等细菌的增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百合根腐病发病机制及生防菌的筛选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丹百合 根腐病 根际土壤 细菌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产量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肖荣凤 陈燕萍 +5 位作者 郑雪芳 郑梅霞 袁小坦 刘波 朱育菁 王阶平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424,共10页
【目的】探明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产量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探索太子参可持续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不同类型田块太子参根腐病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栽培基... 【目的】探明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产量和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探索太子参可持续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不同类型田块太子参根腐病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研究栽培基质改良土壤对太子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影响,并分析根腐病发病率、产量与根际真菌群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栽培基质处理组比对照组的发病率降低4.84%~7.75%,产量提高39.00%~109.31%,且对山地的改良效果最佳。太子参出苗期和膨大期的对照组根际真菌丰富度高于基质处理组,但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而采收期基质处理组根际真菌的丰富度升高,但多样性降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所有根际土壤样品中均为优势真菌门。基质处理组的优势属为锥毛壳属(Coniochaeta)、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 Gibellulopsis和青霉属(Penicillium);而对照组的优势属为Saitozyma、亚隔孢壳属(Didymella)、镰刀菌属(Fusarium)和附球菌属(Epicoccum)。镰刀菌属在采收期对照组根际土壤的丰度显著升高,与根腐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太子参产量与Gibellulopsis的丰度呈正相关、与镰刀菌属的丰度呈负相关。【结论】采用栽培基质替换太子参根围部分原土进行连作地块的土壤改良,能够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并提高太子参产量,也能够调节根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的丰度,降低病原菌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根腐病 产量 根际真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自交后代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及抗性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5
作者 段春芳 李月仙 +11 位作者 宋记明 姜太玲 肖明昆 沈正松 刘倩 熊贤坤 耿沙 车彬 张钦 李林虹 严炜 刘光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6-1176,共11页
通过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137份GR891木薯自交后代进行了木薯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并对其中93份高抗和抗病材料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7份材料中56份表现高抗(40.88%),37份为抗病(27.0... 通过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137份GR891木薯自交后代进行了木薯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并对其中93份高抗和抗病材料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7份材料中56份表现高抗(40.88%),37份为抗病(27.01%),33份为中感(24.09%),9份为感病(6.57%),2份为高感(1.46%)。在93份抗性材料中,10个主要性状变异系数在14.46%~77.63%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0~2.04,说明GR891木薯自交后代中抗性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显示,3对性状呈极显著相关,3对性状呈显著相关,其中单株鲜薯重与茎粗、单株鲜薯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和0.680。主成分分析表明株高、茎粗、主茎高、单株鲜薯数量和单株鲜薯产量为木薯表型变异的主要特征,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4.52%。聚类分析将93份抗性材料分为3大类,第Ⅰ类综合性状较差,包含7份材料;第Ⅱ类综合性状优异,在产量性状和抗病性方面表现突出,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包含4份材料;第Ⅲ类包含82份材料,其中Ⅲa在产量性状和抗病性方面表现较好,展现出显著的高产潜力,包含9份材料。本研究结果为木薯抗疫霉根腐病种质的鉴选及抗性遗传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891木薯 自交后代 根腐病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6
作者 李雪萍 许世洋 +1 位作者 李建军 漆永红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9,共12页
青稞根腐病危害严重,其发生、蔓延与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密切相关。为明确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对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种植区的根腐病进行系统调查,采集不同发病率青稞根际土壤样品... 青稞根腐病危害严重,其发生、蔓延与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密切相关。为明确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对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种植区的根腐病进行系统调查,采集不同发病率青稞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获得其根际土壤细菌群落遗传信息,分析其多样性及演替规律,并通过COG基因库注释其基因功能。结果发现,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物种组成丰富,均匀程度高,能全面反映样品细菌群落结构。健康样品与发病率为5%青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距离最近,发病率越高,则与健康样品的距离越大。随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升高,不同发病样本特有物种数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与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变化相反;芽孢杆菌目、硝化螺旋菌目,芽单胞菌科、芽孢杆菌科、硝化螺旋菌科及对应的芽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简单芽孢杆菌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而醋酸钙不动杆菌、嗜根寡养单胞菌等相对丰度先降低后升高。青稞根际土壤细菌氨基酸转运代谢、转录、脂肪转运代谢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折叠和伴侣蛋白等功能基因的丰度因根腐病的发生而降低,信号转导机制、能量生成和转换等功能基因的丰度则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根腐病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根腐病生防复合菌系构建及效果研究
7
作者 李雪萍 汪学苗 +3 位作者 李建军 马佳勇 许世洋 漆永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0-541,共12页
为得到有效的枸杞Lycium bararum根腐病防治及促生菌剂。本研究采集健康枸杞根际土壤样品,以枸杞根腐病病原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及茄镰孢Fusarium solani为靶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选择培养法筛选固氮菌、溶磷菌及解钾菌,凯氏... 为得到有效的枸杞Lycium bararum根腐病防治及促生菌剂。本研究采集健康枸杞根际土壤样品,以枸杞根腐病病原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及茄镰孢Fusarium solani为靶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选择培养法筛选固氮菌、溶磷菌及解钾菌,凯氏定氮法测定固氮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溶磷量,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解钾量。然后选取特性良好且相互无拮抗作用的菌株形成不同复合菌系,测定各菌系的拮抗及促生特性,经Topsis综合评价筛选得到最优复合菌系。对最优复合菌系所涉及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田间试验测定其防病促生效果。结果发现,共筛选得到防病促生细菌186株,其中拮抗菌91株,B14对尖镰孢的的拮抗作用最好,抑菌率为75.33%,B22对茄镰孢抑菌率最高,为79.59%;固氮菌138株,O30固氮量最高,为0.111 g/L;溶有机磷菌77株,B13溶有机磷量最高,为188.1μg/mL;溶无机磷菌76株,O28溶无机磷能力最强,溶磷量为828.87μg/mL;解钾菌21株,K5解钾量最高,为100.2 mg/L。筛选得到优良复合菌系4个,其中Q2综合特性最优,抑菌率为82.65%,溶有机磷量为213.71μg/mL,溶无机磷量为1034.22μg/mL,固氮量为0.257 g/L,解钾量为103.66 mg/L,均高于单个最优菌株。鉴定发现最优复合菌系Q2包括摩加夫芽胞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 O30、贝莱斯芽胞杆菌B. velezensis B22、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 B10和O44、耐盐芽胞杆菌B. halotolerans K5。田间试验发现最优复合菌系Q2对枸杞根腐病的防效为90%,枸杞株高平均增加20%,茎粗平均增加9%;根际土壤中盐碱含量降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升高,真菌数量降低。综上,本研究所构建的复合菌系具有防治枸杞根腐病、促进植株生长、降低根际土壤盐碱含量、提升土壤养分及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根腐病 生防菌 促生菌 复合菌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Pc01-6对丹参根腐病的生防效果及基因组学分析
8
作者 王飞 李雪梦 +10 位作者 杨瑾 高素霞 郭治辰 秦艳红 文艺 鲁书豪 赵莹 宋露洋 杨健 万修福 李绍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3,共12页
为发掘丹参根腐病的优良生防资源,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从丹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拮抗菌株Pc01-6。该菌株对丹参根腐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63.67%68.40%,并对其他10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广谱拮抗活性。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为发掘丹参根腐病的优良生防资源,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法从丹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拮抗菌株Pc01-6。该菌株对丹参根腐病原菌的抑制率达到63.67%68.40%,并对其他10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广谱拮抗活性。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16S rDNA和gyr B序列鉴定,确定菌株Pc01-6为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subsp. aurantiaca。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Pc01-6对丹参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53.30%65.22%,同时显著促进丹参生长,使茎叶鲜重和根鲜重分别增加35.10%和72.34%。大田试验进一步证实,该菌株对丹参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达50.91%。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菌株Pc01-6基因组大小为6 835 850 bp,GC含量为62.87%,共编码6159个基因;基因功能预测显示,其基因组中含有环脂肽类化合物、硝吡咯菌素等多种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簇。综上,菌株Pc01-6对丹参根腐病具有显著生防效果,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根腐病 拮抗菌株 绿针假单胞菌桔黄亚种 全基因组测序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中药材根腐病芽胞杆菌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9
作者 沙月霞 曾庆超 +2 位作者 田兴芳 李云翔 徐瑾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0-529,共10页
为中药材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的生防种质资源,本文从1万多株细菌中通过平板拮抗法筛选获得3株对镰刀菌抑菌活性较强的根际细菌LHJS2-2、LHQS2-5和YHQS2-7,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295、腐皮镰刀菌F.solaniN18和轮枝镰刀菌F.vertici... 为中药材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有效的生防种质资源,本文从1万多株细菌中通过平板拮抗法筛选获得3株对镰刀菌抑菌活性较强的根际细菌LHJS2-2、LHQS2-5和YHQS2-7,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295、腐皮镰刀菌F.solaniN18和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um173的抑菌带为12~17mm,对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N19的抑菌带是3~5 m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HJS2-2为短小芽胞杆菌B.pumilus,菌株LHQS2-5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velezensis,菌株YHQS2-7为深褐芽胞杆菌B.atrophae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HJS2-2、LHQS2-5和YHQS2-7对黄芪根腐病的预防效果分别是88.07%、85.66%和76.73%,显著促进黄芪、黄芩、银柴胡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HJS2-2、LHQS2-5和YHQS2-7对黄芪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1.37%、40.13%和41.95%,对党参根腐病的田间预防效果分别达到87.06%、95.03%和87.06%。菌株LHJS2-2、LHQS2-5和YHQS2-7对中药材根腐病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根腐病 芽胞杆菌 筛选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根腐病生物与生态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10
作者 梁文卫 毕影东 +5 位作者 樊超 刘建新 刘淼 杨光 邸树峰 徐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15-123,共9页
大豆根腐病作为制约全球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传病害,长期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模式,已引发病原菌抗药性攀升、土壤微生态失衡等系列问题,传统农业措施如轮作周期长、深耕成本高,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的协同策... 大豆根腐病作为制约全球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传病害,长期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模式,已引发病原菌抗药性攀升、土壤微生态失衡等系列问题,传统农业措施如轮作周期长、深耕成本高,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的协同策略成为绿色防控的核心方向。为了解析大豆根腐病绿色防控机制,推动防控策略从化学依赖向“多菌协同-生境重塑”转型,系统综述了“病原菌抑制-免疫激活-微生态修复”的三维协同机制:生物防治菌剂(如芽孢杆菌分泌抗生素、木霉菌重寄生作用)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植物免疫激发子(如壳寡糖、蛋白类激发子)通过MAPK和水杨酸信号通路激活防御酶系统;生态调控措施(轮作、有机肥配施)重构根际微生态,提升有益菌群丰度。多维度协同可使大豆根腐病发病率降低30%~45%,同步提升蛋白质含量2.0%~3.2%,在黑龙江省绥化等大豆主产区已形成可复制的防控模式。生防菌剂与生态调控通过“生物杀灭-生态排斥”双重屏障抑制病原菌,同时通过激活植物免疫系统与优化微生态环境可实现“短期控病-长期提质”。未来研究可围绕微生物组定向调控、智能传感精准施用及多学科交叉技术创新,构建“预防-抑制-修复”一体化精准防控体系,助力全球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生物防治 生态调控 根际微生物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榴根腐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王燕平 杨永利 +3 位作者 陈松 王毛 刘旭 张翠翠 《中国果树》 2025年第6期88-95,共8页
研究石榴根腐病病株与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为探究石榴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石榴根腐病患病植株和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特点。结果... 研究石榴根腐病病株与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为探究石榴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石榴根腐病患病植株和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患病植株与健康植株相比,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未达到显著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患病植株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优势门菌群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患根腐病的植株根际土壤中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黏球菌门(Myxococcota)相对丰度在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中均高于患病植株。在属水平上,链霉菌属(Streptomyces)、Actinospica属、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相对丰度在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均高于健康植株;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相对丰度在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高于患病植株;LefSe分析结果表明,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在患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的差异最大。综上所述,健康石榴植株感染根腐病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链霉菌属为相对丰度最高的属,在患根腐病的植株根际土壤中明显富集,可作为候选生防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根腐病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潜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虹 谭琳 +3 位作者 沈程文 邓玉莲 李桂花 胡秋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研究菌株TJ-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生长特性、产生的不同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对9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促生潜力等,结果表明,拮抗菌TJ-1使病原菌菌丝缠绕萎缩,分支部分变大;拮抗菌生长至18 h进入稳定期;生长最适pH为5~7,在Na Cl质量分数超过2%的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拮抗菌TJ-1对9种作物病原菌均有拮抗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原菌拮抗效果高达80.51%;拮抗菌TJ-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都具有拮抗效果;拮抗菌TJ-1具有溶解磷、固氮以及分泌铁载体等促生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拮抗菌 土地类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寸海春 何鹏搏 +6 位作者 何鹏飞 吴毅歆 Shahzad MUNIR 唐萍 孔宝华 张慧 何月秋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3,共6页
为了绿色、有效地防控苹果根腐病,采用稀释涂板法分离苹果根际细菌,以苹果根腐病病原菌褐座坚壳菌做指示菌,筛选抑菌菌株,并做潜力菌株S-25室内防病试验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从苹果根际中分离到68株细菌,其中17株能抑制苹果根腐病菌褐... 为了绿色、有效地防控苹果根腐病,采用稀释涂板法分离苹果根际细菌,以苹果根腐病病原菌褐座坚壳菌做指示菌,筛选抑菌菌株,并做潜力菌株S-25室内防病试验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从苹果根际中分离到68株细菌,其中17株能抑制苹果根腐病菌褐座坚壳菌的生长,其中菌株S-25能定殖于苹果枝条。该菌株对引起苹果病害的病原菌腐皮镰刀菌、葡萄座腔菌及黑腐皮壳菌的抑菌率达到50%以上,对生长速度较快的玉米纹枯病菌的抑菌率仍能达到48.89%。根据形态特征及gyrA、16S rRNA和rpoB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S-2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S-25施用12个月后,预防根腐病效果达61.11%,治疗根腐病效果为27.78%,表明提前施用S-25能更好地防控苹果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根腐病 褐座坚壳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地区甜瓜根腐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梦娟 周婷婷 +6 位作者 韩盛 古勤生 吴会杰 麦合木提江·米吉提 张泽一 美热邦·牙克甫 玉山江·麦麦提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3,共9页
为明确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甜瓜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对该地区的甜瓜根腐病样品进行采集、病原分离与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TEF1-α+RPB2)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分离菌株... 为明确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甜瓜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对该地区的甜瓜根腐病样品进行采集、病原分离与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TEF1-α+RPB2)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分离菌株。结果显示,伽师县甜瓜根腐病原菌主要为镰状孢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falciformis)、大豆镰刀菌(Fusarium glycines)和腐皮新赤壳菌(N. solani)。其中,菌株Z3、Z11和Z27致病性强,将其接种至同一甜瓜品种测定致病力,均能显著降低甜瓜植株的根长、株高、茎鲜质量和根鲜质量,病情指数分别为68、84和74。菌株Z11(Fusarium glycines)的致病力最强。首次鉴定出镰状孢新赤壳菌和大豆镰刀菌为新疆甜瓜根腐病的致病病原,丰富了甜瓜根腐病的病原学研究,为甜瓜根腐病的诊断、防治以及抗病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根腐病 镰状孢新赤壳菌 大豆镰刀菌 致病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婧霞 李金泉 +9 位作者 周勇 周义权 陈伟 李奎 易菊平 焦忠久 矫正彪 唐霞珍 胡洪涛 杨亚珍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发病率、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态的影响,在豇豆连作田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T1(小麦—豇豆轮作)、T2(苋菜—豇豆轮作)和CK(豇豆连作)。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处... 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发病率、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态的影响,在豇豆连作田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T1(小麦—豇豆轮作)、T2(苋菜—豇豆轮作)和CK(豇豆连作)。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处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14.47、5.17百分点,差异均显著,豇豆幼苗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不同程度增加。在T1处理中,豇豆产量和营养成分(粗蛋白和VC)含量显著增加。T1和T2处理的土壤pH、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但T1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轮作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了真菌和细菌的α多样性(幅度为4.44%~28.29%)。PCA分析显示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和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分别下降92.37%和55.16%,差异均显著,土壤真菌和细菌分别有46个和91个分类单元显著变化。综上,轮作模式,尤其是小麦—豇豆轮作,有效降低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提升了豇豆产量和品质,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根腐病 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银川地区苜蓿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雪 张强强 顾沛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104,共13页
[目的]明确宁夏银川地区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优势致病菌,为该地区苜蓿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从宁夏银川地区采集不同品种苜蓿根腐病病样107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在PDA和V8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菌... [目的]明确宁夏银川地区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优势致病菌,为该地区苜蓿根腐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从宁夏银川地区采集不同品种苜蓿根腐病病样107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在PDA和V8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和孢子形态特征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引物对14株代表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再采用β-tubulin基因组引物对分离的6株镰刀菌进行PCR扩增;以甘农3号苜蓿品种为材料,利用水培法对14株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从107株罹病苜蓿样品中共分离获得213株分离物,根据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最终确定宁夏银川地区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共有14种,分别为镰刀菌属的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木贼镰刀菌(F.equiseti)、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腐霉属的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土赤壳属的Dactylonectria macrodidyma,丝孢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弯孢霉属的Curvularia moringae,链格孢属的Alternaria sp.,异茎点霉属的异茎点霉(Paraphoma radicina),粘帚霉属的粉红粘帚菌(Clonostachys rosea),织球壳属的织球壳枯萎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其中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和D.macrodidyma首次在苜蓿上分离得到,优势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14株不同病原菌均对甘农3号苜蓿品种有致病性,但不同病原菌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黄色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病情指数为91.11;其次为立枯丝核菌,病情指数为90.67,二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宁夏银川地区苜蓿根腐病的病原种类有14种,其中镰刀菌属为优势属,腐皮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14种病原菌均对甘农3号苜蓿品种有致病性,但不同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黄色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致病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根腐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 宁夏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岚 杨肖芳 张国芳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5,共9页
根腐病是草莓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明确近期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以受到病害的草莓根基部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测定获得病原菌,并基于形态学观察、ITS、TEF1-α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同... 根腐病是草莓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明确近期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的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以受到病害的草莓根基部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测定获得病原菌,并基于形态学观察、ITS、TEF1-α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常规杀菌剂(咪鲜胺、吡唑醚菌酯、抑霉唑、溴菌腈、戊唑醇、嘧菌酯和氟啶胺)原药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近期在宁波市引发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该菌除可侵染草莓根基部外,还可侵染叶片和叶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对该菌毒力较强的是氟啶胺、戊唑醇、抑霉唑、咪鲜胺,有效中浓度(EC_(50))分别为0.000178、0.568、0.959、1.179μg·mL^(-1)。这是浙江省首次报道M.phaseolina在草莓上引起病害。氟啶胺、戊唑醇、抑霉唑、咪鲜胺可用于防控M.phaseolina导致的草莓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根腐病 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 室内毒力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根腐病不同抗性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对连作的响应
18
作者 敖金成 秦树刚 +8 位作者 邱学礼 周敏 周绍松 鲁耀 扶艳艳 孔垂思 毛妍婷 余小芬 罗以贵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利用Ⅰ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条件下烟草根腐病抗病品种云烟87和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以下简称“红大”)根际土壤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连作(4 a和8 a)下,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相对丰度... 采用盆栽试验,利用Ⅰ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条件下烟草根腐病抗病品种云烟87和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以下简称“红大”)根际土壤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连作(4 a和8 a)下,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相对丰度、多样性及特有物种数高于抗病品种。门水平上,感病品种根际土壤优势菌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高于抗病品种,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属水平上,青霉菌属(Penicillium)、被孢霉属(Chrysosporium)、f_Chytridiaceaes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低于抗病品种。MetaCyc功能预测结果显示,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脂肪酸延伸–饱和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抗病品种呈增加趋势。不同连作年限下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脂肪酸氧化Ⅰ、乙醛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支)、卡尔文循环、糖酵解Ⅲ(从葡萄糖)、血红素生物合成Ⅰ、辅酶A生物合成Ⅰ、糖异生Ⅰ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抗病品种呈先降后升趋势。综上,长期连作条件下,降低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代谢途径相对丰度及特有物种类群,提高有益菌群丰度是烤烟品种云烟87抗烟草根腐病的微生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烟草根腐病 土壤真菌群落 功能预测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囊菌门赤壳科指赤壳属(Dactylonectria)真菌引起云南地区苹果根腐病初报
19
作者 毕潮龙 莫艳芳 +5 位作者 普特 施竹凤 裴卫华 吴德喜 陈齐斌 杨佩文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1,137,共6页
云南苹果主产区根腐病发生为害严重,病原真菌种类复杂。为明确其病原真菌种类及分布,以及是否有新病原的存在,在云南苹果主产区进行病样采集,运用组织分离法获取病原菌,通过科赫法则验证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病原菌生物学分类... 云南苹果主产区根腐病发生为害严重,病原真菌种类复杂。为明确其病原真菌种类及分布,以及是否有新病原的存在,在云南苹果主产区进行病样采集,运用组织分离法获取病原菌,通过科赫法则验证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病原菌生物学分类地位,进一步基于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β-tubulin(β-tub)和histone H3(HIS3)多位点基因序列联合建进化树的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昆明市富民县、丽江市古城区和宁蒗县分离得到3株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株真菌均能使苹果根部出现腐烂症状。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将其鉴定为指赤壳属(Dactylonectria)的D.macrodidyma、D.estremocensis和D.torresensis。这是病原D.macrodidyma和D.estremocensis引起苹果根腐病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病害的发生流行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根腐病 Dactylonectria macrodidyma Dactylonectria estremocensis Dactylonectria torresensis ITS β-TUB HIS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瓜种质资源苗期根腐病抗性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
20
作者 张少环 张国裕 +5 位作者 张帆 田佳星 李海真 吴瑞刚 张沙沙 耿丽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100,共9页
根腐病是危害南瓜生产及瓜类作物栽培中南瓜砧木应用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为减少病害损失,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对京郊南瓜根腐病致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灌根法对252份南瓜种质资源进行了根腐病抗性评价,筛选抗病种质;之后,利用... 根腐病是危害南瓜生产及瓜类作物栽培中南瓜砧木应用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为减少病害损失,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对京郊南瓜根腐病致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灌根法对252份南瓜种质资源进行了根腐病抗性评价,筛选抗病种质;之后,利用抗、感材料构建六世代群体(P1、P2、F1、F2、BC1P1和BC1P2),探究南瓜根腐病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侵染北京四季青农场南瓜的根腐病菌为腐皮镰刀菌瓜类专化型生理小种1。252份南瓜种质中,4份表现为高抗,7份为抗病,59份为感病,182份为高感,抗、感材料占比分别为4.4%和95.6%。中国南瓜自交系GFB130对根腐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研究结果可为南瓜根腐病抗病育种提供抗病种质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根腐病 腐皮镰刀菌 种质鉴定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