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根系类型组合的护坡植物根系生态位特征
1
作者 耿莞 陈济丁 +4 位作者 孔亚平 陶双成 赵倩 李金波 宋桂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3-1924,共12页
根系生态位特征是护坡植物选择的重要依据,而具有不同根系生态位特征的植物组合,直接影响坡面土体的固持和植被恢复效果。选取了4种根系类型的常用护坡植物,分别为垂直轴根型灌木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水平轴根型灌木胡枝子(Le... 根系生态位特征是护坡植物选择的重要依据,而具有不同根系生态位特征的植物组合,直接影响坡面土体的固持和植被恢复效果。选取了4种根系类型的常用护坡植物,分别为垂直轴根型灌木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水平轴根型灌木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根蘖型草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丛生型草本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依据根系类型进行了9种组合,采用湿法客土喷播对模拟边坡进行修复治理,研究不同植物组合的根系生态位特征,以明确不同类型根系之间错综复杂的位置关系及生态功能,为边坡修复植物选择及加固坡面稳定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根系结构类型组合在土层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在0—10 cm土层中,高羊茅组合的根长及根干重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组合为86.9%和90.83%;而紫穗槐+苜蓿组合则在5 cm以下的土层中显著高于其他组合,为63.73%和76.52%。(2)不同组合根系生态位指数均随径级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均呈现反J型。高羊茅组合和胡枝子组合根系生态位指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余组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高羊茅组合垂直空间生态位变化最大,其变幅为0.21—3.51。在10 cm以下土层中,除紫穗槐+苜蓿组合外的其余组合生态位指数均显著下降表现为表层聚集生态位型。(3)生态位指数最高的组合是紫穗槐+胡枝子,为1。紫穗槐+胡枝子+高羊茅组合的细根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度及地下种间竞争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分别为0.089、0.036和0.438,种间竞争强度最大。综合不同根系类型植物组合的根系生态位特征,表现较好的根系类型组合为垂直轴根型+水平轴根型的紫穗槐+胡枝子组合、垂直轴根型+水平轴根型+丛生型的紫穗槐+胡枝子+高羊茅组合、根蘖型苜蓿组合和垂直轴根型+根蘖型的紫穗槐+苜蓿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边坡 根系类型组合 根系生态位 生态宽度 生态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根系生态位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2
作者 胡建忠 郑佳丽 沈晶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1-490,共10页
根系生态位研究是全面掌握植物群落特性、种间搭配以及生态功能的重要科学问题 ,其测度方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对于合理指导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十分必要。将植物群落根系视为“标准地”,分布于每个土体层次的每个径级根系... 根系生态位研究是全面掌握植物群落特性、种间搭配以及生态功能的重要科学问题 ,其测度方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对于合理指导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十分必要。将植物群落根系视为“标准地”,分布于每个土体层次的每个径级根系视为“植物种”,根量、根长、根数作为“植物种”的观测变量 ,仿照群落生态学方法 ,提出了一种综合计算根系生态位指数的方法。即将整个研究区域作为一个系统 ,将这一系统中所有植物群落 ,统一选用指标最大值 ,在纵向 (即相对于指标维的不同指标 )用上限效果测度公式统一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在横向 (土层、径级间 ,简称层径级 )进行合并运算 ,得出层径级根系参数 ,这一参数定义为层径级根系生态位指数 ;而将某一群落各层径级生态位指数之和 ,定义为植物群落根系生态位指数 ,从而使区域内所有植物群落间具有可比性。使用这一方法 ,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科技试验县——青海省大通县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根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根系生态位垂直空间分布大多数为典型的表层聚积型 ,表土层 0~ 2 0 cm根系生态位指数明显高于其它层次。植物群落根系比单一种群或纯林根系具有更高的生态位指数。根系生态位径级分布包括 J型、反 J型、S型和 U型。 J型多为粗根 -深根型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人工植物群落 根系生态位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旱胁迫对花生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刘翠平 郭利平 +3 位作者 陈秀龙 李建军 曹建祖 夏志明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109,共12页
本研究以“中花8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温室中开展土柱涝旱胁迫模拟试验。试验在花生3个生育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设置3种土壤水分状态(涝胁迫、正常水分和轻旱胁迫),设计对照(CK)、结荚期旱胁迫(D1)、花针期涝—结荚期旱(D2... 本研究以“中花8号”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温室中开展土柱涝旱胁迫模拟试验。试验在花生3个生育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设置3种土壤水分状态(涝胁迫、正常水分和轻旱胁迫),设计对照(CK)、结荚期旱胁迫(D1)、花针期涝—结荚期旱(D2)、饱果期旱胁迫(W1)、花针期涝—饱果期旱(W2)、结荚期涝—饱果期旱(W3)共6个处理,探讨涝旱胁迫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D1显著降低了花生根系表面积和体积(P<0.05),而W3则显著减少了根系质量和长度(P<0.05)。在0~10 cm土层内,根系的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直径和根长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2)根系生态位指数(root ecological niche index,RENI)与根系各参数相关性均较高(R^(2)范围0.88~1.00),可综合反映根系生长状况;且41.5%~57.6%的根系分布在0~10 cm土层,属表层聚积生态位型,76.6%~81.7%的根系分布在0~40 cm土层。(3)D1和W1降低了RENI数值,降幅分别是72.6%和50.8%,轻旱胁迫抑制了根系生长。(4)D2和W2的RENI数值较D1和W1分别增加了144.7%和77.7%,花针期涝胁迫对后续结荚期和饱果期旱胁迫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而W3的RENI数值较W1减少了34.6%,结荚期淹涝加剧了饱果期干旱对根系的抑制效应。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应对频发的旱涝灾害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涝旱胁迫 根系分布 根系生态位指数 土壤基质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4
作者 周可欣 王小瑞 +4 位作者 米世灿 蔺满凤 刘梦琦 赵博 陈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82,共14页
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根际微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因此,根际修复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 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根际微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因此,根际修复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针对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的修复作用以及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响应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污染根际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系统阐述了该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及应用现状,分别从根系分泌物、根表铁膜和根际微生物3个方面对根际修复机理进行了探讨。根系可以通过释放根系分泌物和在根表面形成铁斑块来实现污染物的吸附、固定、降解和转化,使其成为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驱动力。根系分泌物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促进植物生长来促进污染土壤修复;根表铁膜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可以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影响污染物的形态转化和迁移;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修复的核心,可以通过其生理生化作用促进污染物降解、转化和固定;同时,也可以分泌活性物质来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缓解污染对植物的胁迫,以此来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根际修复作用机理,本文深入剖析了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的响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随着污染组分的不同,一些耐性菌株和降解菌数量增多,根际微生物会形成特殊的群落结构,以应对污染环境;而不同植物类型、不同基因型以及不同根系生态位均会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的吸收富集产生影响,可以通过添加外源物质、改变植物种植模式和加强电场等调控措施,强化根际效应,以提高土壤污染修复效果。为精准评估土壤污染水平与修复效果,揭示其分子生物学过程,实现精准修复,未来研究应更侧重于污染条件下根系分泌物指示物体系的构建,根际修复微观机理的深入探索,以及与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以期为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修复 土壤污染 根系分泌物 根际微生物 根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根系行为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常恩浩 李鹏 +4 位作者 肖列 徐国策 赵宾华 苏远逸 冯朝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90-2100,共11页
根系的结构与生态功能特征称为根系行为特征,研究根系行为特征对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非线性计算方法,采集黄土区4种典型退耕植被群落根系、土壤样品,分析根系形态特征、基于径级的根长分形维数、根系生态位指数与土壤有机... 根系的结构与生态功能特征称为根系行为特征,研究根系行为特征对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非线性计算方法,采集黄土区4种典型退耕植被群落根系、土壤样品,分析根系形态特征、基于径级的根长分形维数、根系生态位指数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结果显示:根长密度、根生物量、根系直径随着退耕演替的发展存在缓慢增大趋势。退耕演替发展的2—21年中,根系平均分维数由2.77显著减小至2.59(P<0.05),生态位指数由3.75显著增大至9.37(P<0.05)。根系的生态功能性对丰富土壤有机碳具有极显著的影响效果,根系分维数与生态位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即根系的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根系综合生态功能,表现为结构越复杂,功能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演替 根系行为 分形维数 根系生态位指数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