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煤沉陷区不同裂缝处小叶杨根系损伤特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岩 党晓宏 +3 位作者 汪季 高琴 翟波 刘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1,48,共9页
[目的]探究矿区采煤沉陷对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根系的损伤程度,为后期小叶杨人工林治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测记录李家塔采煤沉陷区不同坡位处不同裂缝间小叶杨根系的损伤状况,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根系损伤率、损伤类型与... [目的]探究矿区采煤沉陷对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根系的损伤程度,为后期小叶杨人工林治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测记录李家塔采煤沉陷区不同坡位处不同裂缝间小叶杨根系的损伤状况,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根系损伤率、损伤类型与坡位、裂缝类型、错位差、裂缝宽和根距裂缝水平距离间的关系等反映小叶杨根系损伤特性。[结果](1)小叶杨水平根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内,0—10 cm土层内根数最多,占40.1%~43.2%,50—60 cm内根数最少,占0.63%~3.71%。根系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2)塌陷型和滑动型裂缝处伤根类型有扯断、扭曲、皮裂和拉出,其数量表现为:扯断>皮裂>扭曲>拉出,而拉伸型裂缝处无拉出损伤根系,表现为:皮裂>扭曲>扯断,塌陷型裂缝处根系损伤最严重。(3)根系损伤数量随着根系径级增粗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根径<2 mm近乎全部扯断,<5 mm损伤以扯断为主,>5 mm以皮裂为主,扯断次之。根越粗扯断越少,皮裂越多。当根径>11 mm时皮裂根数急促地增多。(4)根据相关性由大到小,造成根系损伤的主导因素依次是:裂缝宽、错位差和根裂距。裂缝越宽,错位差越大,小叶杨根系损伤越严重。根裂距越小,根系损伤数量越多。根裂距<1 m时根系损伤最为严重。[结论]不同类型裂缝下根系损伤程度亦不相同。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治理过程中,不同塌陷地应根据不同裂缝类型制定适宜的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采煤沉陷 小叶杨 根系损伤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植物根系损伤及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岩 党晓宏 +3 位作者 蒙仲举 徐立杰 闫宇 白玮杰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50-55,共6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煤炭开采引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地表沉陷,其导致了矿区地表植物根系的损伤,因根系损伤使矿区植物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有的甚至死亡,最终导致了矿区生...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煤炭开采引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地表沉陷,其导致了矿区地表植物根系的损伤,因根系损伤使矿区植物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有的甚至死亡,最终导致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综述矿区根系损伤问题为出发点,重点围绕造成根系损伤因素、根系力学特性、受损根系自修复特性、微生物技术修复受损根系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指出矿区植物根系损伤及修复研究中的不足,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与展望。研究表明未来应继续完善根系损伤及修复技术理论体系,加强根系损伤及修复技术研究成果间的联系,以期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根系损伤 力学特性 自修复特性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苗末端损伤对移栽后当归幼苗根系形态建成与抗性生理的影响
3
作者 米永伟 龚成文 +1 位作者 邵武平 李媚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1,共10页
以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品种‘岷归2号’为实验材料,设置种苗末端切除1/2、1/3、1/4和不切根(CK)4个处理,比较末端损伤程度对移栽后幼苗根系形态、生物量分配、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当归幼苗根系形态建... 以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品种‘岷归2号’为实验材料,设置种苗末端切除1/2、1/3、1/4和不切根(CK)4个处理,比较末端损伤程度对移栽后幼苗根系形态、生物量分配、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当归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抗性生理应对种苗末端损伤的策略。结果显示,切根后幼苗的侧根发生位点上移,根系总长、总表面积、根尖数、根平均直径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且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切根1/3时达到最大。切根显著增加了根系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提高了POD酶活性,加剧了膜脂过氧化程度,其中,切根1/3时可溶性糖含量和POD酶活性最高,切根1/2时脯氨酸和MDA含量最高。生长综合性能依次为切根1/3>1/4>1/2>CK。因此,当归种苗末端切除1/3时有利于幼苗的根形态建成,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相对较高,根系损伤对幼苗的伤害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根系损伤 根形态 渗透调节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矿区植被根系采动损伤特征及细观力学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潘东江 张农 +1 位作者 赵一鸣 雷少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3-380,共8页
根系损伤是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矿区开采植被退化的重要诱因,以神东矿区为背景,通过调研总结地表沉降、根系赋存及变形破坏特征,提出采动诱发根系损伤的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两类现象。建立等径单根界面剪切脱黏模型,分析开采扰动后根土界... 根系损伤是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矿区开采植被退化的重要诱因,以神东矿区为背景,通过调研总结地表沉降、根系赋存及变形破坏特征,提出采动诱发根系损伤的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两类现象。建立等径单根界面剪切脱黏模型,分析开采扰动后根土界面的"弹性-滑移-脱黏"三阶段受力过程,得出根土界面剪应力-应变关系,揭示三种典型损伤的细观力学机制。进一步将矿区优势植物沙柳和沙蒿简化成全长锚固单元和根土复合层,采用FLAC3D研究采动后全长锚固单元和根土复合层宏观响应的受力变形区划特征。结果表明:高拉应力是采空区上方全长锚固单元损伤的控制因素;表底层受力的非一致性和非整体性是引发采空区边界附近全长锚固单元损伤的控制因素。采空区上方根土复合底层剪应力水平高于表层,更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压剪损伤区;采空区边界及以外根土复合表层拉应力水平高于底层,更容易形成拉伸损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应力 根系损伤机制 界面剪切脱黏模型 细观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对黑小麦根系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瑞 唐秀梅 +5 位作者 张琪 杨蓉 黄蕾蕾 任晴雯 朱森林 刘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9-304,共6页
【目的】探究氯化钠(NaCl)胁迫对黑小麦根系DNA损伤的影响,为寻求减轻环境因子对植物DNA损伤的方法及培育耐盐黑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黑小麦品种漯珍1号为材料,采用5个NaCl质量浓度(0、3、6、9、12和15g/L)溶液处理黑小麦幼苗根... 【目的】探究氯化钠(NaCl)胁迫对黑小麦根系DNA损伤的影响,为寻求减轻环境因子对植物DNA损伤的方法及培育耐盐黑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黑小麦品种漯珍1号为材料,采用5个NaCl质量浓度(0、3、6、9、12和15g/L)溶液处理黑小麦幼苗根系,通过彗星电泳试验,利用CASP 1.2.2分析代表黑小麦幼苗根系DNA损伤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等指标。【结果】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彗星头部渐小,拖尾渐长,黑小麦根系DNA损伤片断的迁移水平逐步上升。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均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在15 g/L处理下,三者的升幅分别达67.56%、139.40%和39.88%。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Olive尾矩(OTM)均有提高,但增长率慢慢下降,12~15 g/L的增长率降至5.42%,说明黑小麦具有一定的耐盐性。【结论】NaCl胁迫会引起黑小麦根系DNA损伤,且受损程度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愈发严重,但黑小麦对NaCl胁迫仍存在一定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小麦 NACL胁迫 彗星电泳 根系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对荞麦根系DNA损伤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沈丹艳 梅笑漫 +7 位作者 姚巧美 江心怡 蔡梦颖 吴凤清 范泱 张白 高培培 刘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4-248,共5页
以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铝进行土培,研究铝对荞麦根系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1)当铝浓度低于0.45g/kg时,荞麦的总根长增加,根系活力上升,对荞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铝浓度达到0.6g/kg时,荞麦的根长变短... 以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铝进行土培,研究铝对荞麦根系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1)当铝浓度低于0.45g/kg时,荞麦的总根长增加,根系活力上升,对荞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铝浓度达到0.6g/kg时,荞麦的根长变短,根系活力下降,不利于荞麦的生长发育。(2)不同浓度铝处理后,荞麦根系DNA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色效应。(3)通过CASP软件对彗星电泳实验图像进行分析显示,随着铝浓度的增加,彗星头部渐小,拖尾逐渐加长。研究结果还表明:铝处理通过对荞麦根系生长产生影响,还对其根系DNA造成损伤,但是从增色效应和彗星电泳的结果可以看出,铝对荞麦所产生的损伤并不是很明显,综合荞麦根系DNA的研究也表明,荞麦是一种耐铝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根系DNA损伤 增色效应 彗星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对沙蒿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其自修复能力 被引量:24
7
作者 于瑞雪 李少朋 +5 位作者 毕银丽 张延旭 孔维平 王瑾 陈书琳 刘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为保护神东矿区生态环境,以补连塔矿区野生沙蒿为研究对象,通过CI-600植物根系生长监测系统对沙蒿的根系进行观测,分析煤炭开采对不同规格沙蒿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沙蒿根系的自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煤炭开采会影响沙蒿根系的生长,开采初期... 为保护神东矿区生态环境,以补连塔矿区野生沙蒿为研究对象,通过CI-600植物根系生长监测系统对沙蒿的根系进行观测,分析煤炭开采对不同规格沙蒿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沙蒿根系的自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煤炭开采会影响沙蒿根系的生长,开采初期,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沙蒿的根系各项指标都处于降低状态;4个月后,采煤塌陷地已趋于稳定,沙蒿根系也恢复生长状态;1年后,沙蒿根系生长可不受煤炭开采的影响。以上3种规格的沙蒿根系都具有自修复能力,其恢复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中沙蒿、小沙蒿、大沙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生态环境 神东矿区 沙蒿 根系损伤 自修复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钵毯苗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对钵深的响应
8
作者 唐承翰 陈惠哲 +7 位作者 怀燕 孙良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王志刚 徐逸文 王亚梁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500,共10页
【目的】钵毯苗能有效聚拢根系,降低水稻机插损伤,明确钵深对杂交稻钵毯苗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研发适宜的杂交稻钵毯苗秧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普通平盘(CK,平盘,钵深为0 cm)作为对照,设置... 【目的】钵毯苗能有效聚拢根系,降低水稻机插损伤,明确钵深对杂交稻钵毯苗机插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研发适宜的杂交稻钵毯苗秧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普通平盘(CK,平盘,钵深为0 cm)作为对照,设置4个不同钵深类型的钵毯苗处理:T_(1)(钵毯盘,钵深为0.4 cm,钵体体积为1.6 cm^(3)、T_(2)(钵毯盘,钵深为0.8 cm,钵体体积为3.2 cm^(3))、T_(3)(钵毯盘,钵深为1.2 cm,钵体体积为4.8cm^(3))、T_(4)(钵毯盘,钵深为1.6 cm,钵体体积为6.4 cm^(3))。所有处理采用的秧盘大小一致(长度×宽度×高度=58cm×28 cm×2.8 cm),横向播种14次,纵向播种29次,每穴播种3粒种子,播种量为30.94 g/盘。比较分析不同处理间成毯性、秧苗素质、机插质量、机插根系损伤、移栽后秧苗的生理指标以及群体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1)钵深增加,降低了机插取秧对根系的损伤,提高机插后秧苗的根系活力、叶片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钵深1.6 cm的秧苗成毯性差,机插后群体漏秧率高、均匀度低。2)钵深增大,群体分蘖多,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钵深越大,群体依靠更多的有效穗数促进产量提升,T_(1)、T_(2)、T_(3)、T_(4)的产量较CK分别提高2.37%、2.93%、4.03%、7.60%。【结论】增加钵毯盘的钵深能降低机插对水稻秧苗根系的损伤,使群体以更多有效穗数获得高产,但钵深过大的秧苗成毯困难、机插质量差,大钵体稀播育秧的钵深不宜大于1.2 cm。实际生产中,建议在确保秧苗成毯的前提下,增加钵毯盘的钵深,以促进杂交稻钵毯苗机插高产群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钵毯苗 机插质量 根系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矿区复垦接种丛枝菌根缓解伤根对玉米生长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少朋 毕银丽 +3 位作者 余海洋 孔维平 冯颜博 秦亚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11-216,共6页
针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表塌陷造成植物根系损伤问题,通过人为伤根模拟煤炭开采造成植物根系受损的盆栽试验,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矿区退化土壤为供试基质,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受损条件下,... 针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表塌陷造成植物根系损伤问题,通过人为伤根模拟煤炭开采造成植物根系受损的盆栽试验,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矿区退化土壤为供试基质,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受损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缓解了伤根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接菌组玉米干质量平均每株要比对照组高出9.74 g。强化接种菌根真菌提高了玉米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增加了受损玉米根际土壤中球囊霉素和有机质含量,接菌组玉米根际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出48.1%和24.5%。接种菌根改善了玉米根际微环境,有利于矿区退化土壤改良和培肥。通过研究菌根真菌对根系受损植物生长效应,为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复垦 土壤 微生物 丛枝菌根 玉米 根系损伤 球囊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秧播种密度与取秧面积耦合对杂交稻机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泽华 马旭 +5 位作者 陈林涛 李宏伟 黄益强 黎俊荣 罗国武 姚俊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0-30,共11页
为探索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方法,根据杂交稻少本稀植的农艺要求,该文对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与插秧机取秧面积耦合栽插的质量和产量进行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在广东省江门市、肇庆市和汕头市进行不同育秧播种密度(30~90 g/盘)和取秧面积耦合... 为探索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方法,根据杂交稻少本稀植的农艺要求,该文对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与插秧机取秧面积耦合栽插的质量和产量进行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在广东省江门市、肇庆市和汕头市进行不同育秧播种密度(30~90 g/盘)和取秧面积耦合栽插对比试验,分析了耦合栽插对栽插质量、根系损伤率和发根力的影响;以钵体苗人工手插为对照,开展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与取秧面积耦合栽插的大田生产试验,分析了杂交稻毯状苗不同育秧播种密度耦合栽插方式的产量表现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现有技术条件下,基于育秧播种密度与取秧面积耦合栽插方法可实现不同育秧播种密度下较高质量的栽插,1~3株/穴的比例介于80.67%~95.33%之间,1~4株/穴的比例超过90.67%;育秧床土对栽插质量有较大影响,采用基质育秧或"基质+旱地土"育秧,当育秧播种密度超过50 g/盘时,漏插率为3.50%~6.38%,平均为5.11%,基本满足杂交稻机插农艺要求。2)不同育秧播种密度耦合栽插方式的根系损伤率为15.37%~31.16%;当育秧播种密度大于40 g/盘时,根系损伤率随育秧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发根力与根系损伤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9 3;当育秧播种密度差异不超过10 g/盘时,发根力没有显著差异,当育秧播种密度差异超过20 g/盘,发根力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耦合栽插方式中,50 g/盘机插的单产最高;从产量角度看,不同耦合栽插方式及对照的产量规律为:50 g/盘机插>钵苗手插>60 g/盘机插>70 g/盘机插或90 g/盘机插;与各品种的区试产量表现比较发现,不同耦合栽插方式的实际产量都未达到区试产量,其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都不及区试中的表现,但穗长达到或略超过区试中的表现。研究结果对攻克杂交稻机械化种植难题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械化 播种密度 取秧面积 根系损伤 产量 杂交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对水稻幼苗的植物毒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敏 龚继来 曾光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102,共9页
考察了浓度为10、50和100 mg·L^(-1)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植物毒性,通过测量水稻生长指数、根系氧化应激反应、细胞膜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探索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将水稻幼苗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WCNTs悬浮液中培养10 d后,高... 考察了浓度为10、50和100 mg·L^(-1)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植物毒性,通过测量水稻生长指数、根系氧化应激反应、细胞膜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探索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将水稻幼苗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WCNTs悬浮液中培养10 d后,高浓度处理组(100 mg·L^(-1))中水稻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鲜重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87.6%±1.1%和69.2%±7.8%。对根系深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膜的损伤主要出现在高浓度处理组,此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由对照组的(8.8±1.6)U·mg-1prot(protein,蛋白质)增加至(16.3±2.8)U·mg-1prot,丙二醛(MDA)含量由对照组的(8.0±0.3)μmol·g-1FW(fresh weight,鲜重)增加至(15.1±1.4)μmol·g-1FW。然而,水稻根系的生化酶活性在低浓度(10 mg·L^(-1))时就开始明显降低。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发现,MWCNTs颗粒分布在水稻幼苗根系细胞内,从而证实了MWCNTs能被植物细胞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水稻幼苗 植物毒性 根系损伤 氧化应激 细胞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商品聚乙烯微塑料对2种蔬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栗敏 刘强 +5 位作者 曹东东 邵梦莹 刘一帆 罗先香 李锋民 郑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19-433,共15页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MPs)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MPs对土壤生物的影响表现出生态毒性和遗传毒性,但不同粒径MPs对典型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粒径(23μm、54μm和...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MPs)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MPs对土壤生物的影响表现出生态毒性和遗传毒性,但不同粒径MPs对典型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粒径(23μm、54μm和155μm)的聚乙烯MPs(PE-MPs)在不同污染浓度下(0.1%、0.5%、1%、2%和5%(m∶m))对西红柿(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辣椒(Capsicum annuumL.)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粒径的PE-MPs对2种作物发芽的影响存在差异。对西红柿,不同粒径的PE-MPs在高浓度(5%)下均显著抑制了种子发芽,降低了种子活性,但并无显著的粒径差异。对辣椒而言,不同粒径的PE-MPs在5%的暴露浓度下均显著降低了辣椒种子活性,且23μm的PE-MPs抑制程度最大,但仅23μm和54μm的PE-MPs显著抑制了种子的发芽。盆栽实验表明,23μm的PE-MPs在5%的暴露浓度下显著抑制了西红柿和辣椒幼苗的生长,54μm和155μm的PE-MPs对其影响较小。此外,对根系发育而言,2%和5%浓度的23μm的PE-MPs暴露下,西红柿根系变得细长,但对辣椒根系无显著影响。PE-MPs对2种作物发芽的抑制效应可能是由于其在种子表皮和根毛上积累,造成物理堵塞,抑制了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的。PE-MPs还可能通过释放添加剂对植物生长造成毒性,抑制其对水分及营养元素的吸收,改变幼苗酶活性,扰乱作物中的氧化还原稳态抑制植物幼苗生长。本研究为深入评估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粒径PE-MPs污染的生态风险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种子萌发 植物毒性 根系损伤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模拟侵蚀破坏对小叶锦鸡儿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欣 刘铁军 +1 位作者 郭建英 杨振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29,79,共7页
为明确半干旱矿区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对侵蚀破坏的响应机制,以小叶锦鸡儿为对象,分析其枝叶生长、光合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根系不同程度断裂损伤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系损伤对小叶锦鸡儿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随损伤程度增大... 为明确半干旱矿区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对侵蚀破坏的响应机制,以小叶锦鸡儿为对象,分析其枝叶生长、光合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在根系不同程度断裂损伤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根系损伤对小叶锦鸡儿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随损伤程度增大,抑制作用越明显,重度损伤后株高、冠幅、枝条长度和直径增长率相比对照分别降低了62.5%、61.1%、73.3%和74.4%;根系损伤对小叶锦鸡儿的各项光合指标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具有根系损伤程度越大,叶片光合指标越低的变化趋势,以净光合速率为例,表现为对照(22.40μmol•m^(-2)•s^(-1))>轻度损伤(20.44μmol•m^(-2)•s^(-1))>中度损伤(17.33μmol•m^(-2)•s^(-1))>重度损伤(15.20μmol•m^(-2)•s^(-1)),而且根系损伤对光合指标的抑制作用在损伤形成后将长期存在,持续弱化叶片的光反应能力;根系损伤会改变小叶锦鸡儿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损伤程度越大,水分利用效率越高,表现为重度损伤(4.30μmol•mmol^(-1))>中度损伤(3.97μmol•mmol^(-1))>轻度损伤(3.61μmol•mmol^(-1))>对照(3.52μmol•mmol^(-1))。综合分析说明,在侵蚀破坏造成根系损伤后,小叶锦鸡儿会通过减缓生长和光合速率,降低水分需求,实现维持自身生存、生长和再生产的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损伤 光合特性 侵蚀破坏 小叶锦鸡儿 采煤沉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环境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新宇 罗晟 +1 位作者 魏宏宇 程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7,共9页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酸性环境(pH值分别为5.0、6.0、6.8)对镉(Cd,0、0.3、0.6 mg/L)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明确酸性环境与Cd胁迫的互作效应,并为农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d胁迫抑制水稻幼苗地上部的生长,而一...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酸性环境(pH值分别为5.0、6.0、6.8)对镉(Cd,0、0.3、0.6 mg/L)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明确酸性环境与Cd胁迫的互作效应,并为农作物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d胁迫抑制水稻幼苗地上部的生长,而一定程度的弱酸性环境有利于Cd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地上部的生长,在pH值6.0时水稻幼苗地上部的生长状况最好,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但当pH值下降至5.0时,水稻幼苗地上部的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说明酸性环境加剧了Cd胁迫对水稻幼苗地上部生长的抑制作用。当Cd质量浓度≤0.3 mg/L时,水稻幼苗根系发育(总长、表面积、直径、总体积、根尖数)在pH值6.0时最好,在pH值5.0时发育最差,根系POD活性及MDA含量总体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升高。同时伊文斯蓝染色试验及活性氧检测试验结果也表明,在Cd质量浓度为0.6 mg/L时,水稻幼苗根系的损伤程度随着pH值的降低而增强。综上可知,当pH值<6.0时,酸性环境会加剧Cd对水稻幼苗的毒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环境 镉胁迫 水稻 生长 根系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