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体立蔓型花生根系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忠良 刘丽涛 +2 位作者 黄颂军 邵俊飞 徐婷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6期51-54,共4页
研究了全生育期内不同土体类型立蔓型花生根系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立蔓型花生的根干物质重在饱果期之前是正增长,花针期和结荚期是快速增长期,饱果中后期是负增长;不同土体类型上其根系干物质积累增长规律一致,土壤类型只改... 研究了全生育期内不同土体类型立蔓型花生根系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立蔓型花生的根干物质重在饱果期之前是正增长,花针期和结荚期是快速增长期,饱果中后期是负增长;不同土体类型上其根系干物质积累增长规律一致,土壤类型只改变花生根系干物质重绝对增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根系干物质 积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梁玉刚 陈奕沙 +4 位作者 陈璐 孟祥杰 陈灿 黄璜 余政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7,共9页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根系生长性状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水稻根系生长性状和生理活性的特征。结果表明:2 a中垄作稻鱼鸡共生不同处理间水稻根系形状结构和生理活性存在一定差异。RFC和RC处理间的水稻根干物质、根冠比、根体积、根数、最长根长及齐穗后的根系氧化活力和伤流液等指标差异不显著,二者略优于CK(部分指标差异显著),其中根系体积较CK分别增加0.77%~14.05%和0.10%~13.88%,根系氧化活力较CK分别增加2.15%~13.48%和0.64%~10.05%;RF处理下水稻根系形态各构成指标、根系氧化活力和根伤流液均较CK显著降低,其中根系干物质、根系体积、根系氧化活力和根系伤流液减幅分别为24.62%~50.70%,7.80%~47.45%,10.49%~21.68%,24.39%~39.25%。综上所述,垄作稻鱼鸡和垄作稻鸡共生模式下,水稻根系体积、根冠比、根数和最长根长等形态指标整体高于水稻常规垄作栽培,并且齐穗后的根系生理活性得到提高,利于减缓水稻后期根系的衰老,从而为水稻地上部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垄作 稻鱼鸡共生 根系干物质 根数 根系氧化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静怡 梁玉刚 +3 位作者 王忍 孟祥杰 龚向胜 黄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为探究免耕半固态播种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及生理活性的影响,通过设计翻耕半固态直播(FZ)、免耕半固态直播(MZ)、水稻插秧(YZ)和传统撒直播(CK)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根系生长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 a中不同... 为探究免耕半固态播种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及生理活性的影响,通过设计翻耕半固态直播(FZ)、免耕半固态直播(MZ)、水稻插秧(YZ)和传统撒直播(CK)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根系生长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 a中不同栽培方式下根系形态结构、根系氧化活力、根系伤流液强度及其组分存在不同。FZ、MZ和YZ较CK处理水稻根系干物质、根数、根系体积、最长根长和根冠比等均增加,使得根系形态结构得到改善。与CK相比,2 a双季稻中FZ、MZ和YZ处理的根系氧化活力在分蘖期-成熟期均增加,且2017年根系伤流液强度在齐穗期-成熟期也均呈增加的变化规律,其中根系伤流液组分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等含量均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水稻半固态播种和插秧的种植方式有利于改善根系形态结构、提高根系生理活性、增加根系伤流液组分的含量,从而使水稻中后期根系衰老减缓,促进地上部生长、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免耕半固态直播 根系干物质 根系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灌溉缓释肥对稻田土壤肥力、根干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鹏 何军 +9 位作者 付亮 赵帆 周洁宇 赵树君 钟韵 马煜 程磊 张宇航 钟盛建 甘学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8-173,共6页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有利于土壤与作物之间进行营养元素的交换,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间歇灌溉模式施用缓释肥对稻田土壤肥力、根干重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于201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水稻种植测坑试验,采集淹灌...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有利于土壤与作物之间进行营养元素的交换,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间歇灌溉模式施用缓释肥对稻田土壤肥力、根干重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于201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水稻种植测坑试验,采集淹灌(W1)、间歇灌溉(W2)和传统肥(N1)、缓释肥(N2)交互作用下黄熟期植株样株高、叶绿素SPAD值、分蘖数及稻田土样,分析土壤氮磷含量及黄熟期产量、根干重。间歇灌溉上层(0~20 cm)、下层(20~40 cm)土壤全氮含量较淹灌高2.2%~78.63%,上层土壤全磷含量较淹灌高64.27%~162.86%,下层土壤全磷含量较淹灌低30.80%~43.52%。缓释肥上、下层土壤全氮含量较传统肥低5.06%~79.95%,上、下层土壤全磷含量较传统肥低5.08%~73.92%;下层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肥料类型条件下差异性显著,而上层土壤全磷含量受肥料类型影响极显著。缓释肥条件可以显著提升根干重;间歇灌溉缓释肥(W2N2)处理产量最高,达10 505 kg/hm2,比最低的对照处理淹灌传统肥(W1N1)高8.53%。间歇灌溉较淹灌可以维持促进土壤上、下层全氮含量,对上层土壤全磷含量有维持和促进作用,而对于下层土壤维持作用不如淹灌;缓释肥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干物质积累,提高水稻对土壤氮、磷的吸收利用率,对有效穗数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间歇灌溉和缓释肥耦合互作可以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灌溉 缓释肥 稻田 全氮 全磷 产量 根系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高效吸收氮素的相关机理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贵 陈梅 +6 位作者 朱静娜 胡文凌 章斐 张红梅 王士磊 施卫明 程旺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3-1119,共7页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籼粳杂交稻甬优12(YY-12)、嘉优中科6号(JY-6)和常规粳稻秀水134(XS-134)在常规供氮(M-N)和低氮(L-N)水平下分蘖盛期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并初步探讨相关机理机制。结果表明:YY-12和JY-6在两种供氮水平下氮素...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籼粳杂交稻甬优12(YY-12)、嘉优中科6号(JY-6)和常规粳稻秀水134(XS-134)在常规供氮(M-N)和低氮(L-N)水平下分蘖盛期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并初步探讨相关机理机制。结果表明:YY-12和JY-6在两种供氮水平下氮素吸收效率明显大于XS-134。与XS-134相比,YY-12和JY-6根系干物质累积明显增大,加之根孔隙度(POR)较大,使其根系径向泌氧量(ROL)明显增加,从而很可能造成YY-12和JY-6根际土壤氨氧化菌(AOB)数量和硝化强度明显增加,使YY-12和JY-6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明显大于XS134。相关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与水稻氮素吸收效率极显著正相关。因此,YY-12和JY-6氮素吸收效率高很可能与其种植使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增加和有机氮矿化加剧紧密相关。另外,与M-N处理相比,YY-12和YY-6氮素吸收效率在L-N水平下明显增加,而XS-134无明显差异。主要原因为:与M-N相比,YY-12和JY-6在L-N水平下根系干物质累积和POR增加比例均大于XS-134,ROL和根际土壤硝化强度以及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下降比例小于XS-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氮素吸收效率 根系干物质累积 根孔隙度 根系径向泌氧量 硝化强度 矿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