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前磨牙桩道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章蕾 汲平 +1 位作者 傅新海 宋晓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采用解剖学方法,测量第一前磨牙桩道预备前后根管壁厚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桩道预备器械。方法收集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各30颗作为实验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原始及分别用1、2、3号P型钻桩道预备后末端剩余根管壁的厚度。结果牙根各项指... 目的采用解剖学方法,测量第一前磨牙桩道预备前后根管壁厚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桩道预备器械。方法收集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各30颗作为实验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原始及分别用1、2、3号P型钻桩道预备后末端剩余根管壁的厚度。结果牙根各项指标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对于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和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3号P型钻预备后,近远中末端根管壁厚度均小于1 mm,颊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腭根和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2号P型钻预备后,近远中末端根管壁厚度均小于1 mm,远中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桩道预备时,双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颊根可用3号P型钻,腭根和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可用2号P型钻,而对于单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只能用1号P型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前磨牙 桩道预备 剩余根管壁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磨牙桩道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和抗折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段蔚泓 裴瑛波 吕春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磨牙桩道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及对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对100颗单、双根管上颌 前磨牙,用1#~5#P型钻进行桩道预备,用光学显微镜分别测量各组牙冠方和根方剩余根管壁厚度,并观察桩道预 备对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上颌前磨牙桩道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及对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对100颗单、双根管上颌 前磨牙,用1#~5#P型钻进行桩道预备,用光学显微镜分别测量各组牙冠方和根方剩余根管壁厚度,并观察桩道预 备对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单根管上颌前磨牙,1#~2#P型钻预备后,各壁剩余厚度均大于1mm;而对于双根管 上颌前磨牙,1#~3#P型钻预备后,各壁剩余厚度均大于1mm。另外,1#~5#P型钻预备后,牙根抗折强度逐渐变小 (P 0.01),且相同直径器械预备后,双根管抗折强度大于单根管(P 0.01)。结论:用P型钻预备桩道时,单根 管牙最大可用2#P型钻预备,双根管牙最大可用3#P型钻预备,且剩余牙质的量与牙齿的抗折强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磨牙 P型钻 剩余根管壁厚度 抗折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单姗 张文欣 +2 位作者 葛久禹 刘澍 王铁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9-783,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探讨在体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的对称性,以及与年龄、性别及根分叉水平的关系。方法:200位患者按年龄分组,测量近颊根管在不同根分叉水平下各壁厚度并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差异(P>...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探讨在体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的对称性,以及与年龄、性别及根分叉水平的关系。方法:200位患者按年龄分组,测量近颊根管在不同根分叉水平下各壁厚度并分析。结果: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各壁厚度均增加,仅远中壁有显著差异(P<0.05);颊侧壁与近中壁厚度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距离根分叉越远壁越薄;而远中壁在根分叉下3 mm处最薄,男性为(0.77±0.10)mm,女性为(0.76±0.07)m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下颌第一磨牙近颊根管壁厚度具有对称性,远中危险区增龄性变化及性别差异更为明显。在根分叉下3 mm处,远中危险区厚度最薄。对于年轻的女性患者,预备近颊根管时应避免过度切削远中牙本质,以防穿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根管壁厚度 锥形束CT 管预备 增龄性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二恒磨牙C型根根管壁厚度的显微CT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顾永春 朱琦 +4 位作者 张燕萍 周培刚 丁月峰 陈花花 周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测量下颌第二恒磨牙C型根的根管壁厚度。方法:采集到中国汉族患者拔除的C形根下颌第二恒磨牙40颗。显微CT扫描后采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沿着牙体长轴从釉牙骨质界(CEJ)到根尖顶每隔1 mm连续虚拟横切牙根模型,观测牙根... 目的:测量下颌第二恒磨牙C型根的根管壁厚度。方法:采集到中国汉族患者拔除的C形根下颌第二恒磨牙40颗。显微CT扫描后采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沿着牙体长轴从釉牙骨质界(CEJ)到根尖顶每隔1 mm连续虚拟横切牙根模型,观测牙根横截面上C形根管的类型(范兵分型),测量唇、舌侧以及近、远中参考位点的根管壁厚度。双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比较不同方位的根管壁厚度。结果:40个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被虚拟切割为370个根管横截面,其中C1根管126个(34.1%),C2根管46个(12.4%),C3根管160个(43.2%)。除了CEJ下10 mm水平,舌侧根管壁最小厚度均值总是小于颊侧,而两者又均小于近、远中参考位点处的根管壁厚度。除了CEJ下12 mm水平,4个测量位点根管壁厚度均值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2和C3根管的颊侧壁最小厚度在近中区最多见,C1根管颊、舌侧以及C2、C3根管的舌侧壁最小厚度多位于中央区。结论:下颌第二恒磨牙C型根管舌侧根管壁较薄,是根管及桩道预备的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恒磨牙 C形 根管壁厚度 显微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下颌恒切牙管间峡区解剖的显微CT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成霞 李文 +3 位作者 郑庆华 耿宁 孙拓祺 黄定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究人离体下颌恒切牙管间峡区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择离体下颌恒切牙拍摄近远中向X线片,选出双根管牙33颗,对距根尖6mm以内的牙根组织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层厚20μm,每颗牙齿获得扫描截面300个。通过三维重建观察牙根管间峡区的... 目的研究人离体下颌恒切牙管间峡区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择离体下颌恒切牙拍摄近远中向X线片,选出双根管牙33颗,对距根尖6mm以内的牙根组织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层厚20μm,每颗牙齿获得扫描截面300个。通过三维重建观察牙根管间峡区的解剖形态。记录距根尖1、2、3、4、5、6mm处各截面根管数目及管间峡区的出现情况,并测量根管壁的最小厚度。结果所有双根管下颌恒切牙都存在管间峡区,完全峡区占49.7%,部分峡区占4.5%。距根尖6mm内各截面管间峡区的出现率为10.0%~85.5%,卡方检验显示距根尖1~6mm处管间峡区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距根尖3~6mm处管间峡区出现率较高,以5mm处最高,为85.5%。距根尖6mm以内的根管壁最小厚度均小于0.5mm。结论下颌恒切牙管间峡区的出现率较高,根管壁最小厚度位于峡部,在临床进行根管治疗和牙髓外科手术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解剖 下颌切牙 管间峡区 根管壁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