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苷酸转移酶与玉米非生物胁迫响应
1
作者 陆佳运 宋剑波 +5 位作者 王晓彦 莫小为 王碎抗 许欣彤 劳康文 莫蓓莘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6-542,共7页
核苷酸转移酶(nucleotidyl transferase protein,NTP)能够对RNA 3'末端进行修饰,从而影响其稳定性.通过分析玉米NTP蛋白家族的结构域与拟南芥、水稻中NTP蛋白进化的关系,发现玉米中含有24种NTP基因,并且玉米、拟南芥和水稻3种植物中... 核苷酸转移酶(nucleotidyl transferase protein,NTP)能够对RNA 3'末端进行修饰,从而影响其稳定性.通过分析玉米NTP蛋白家族的结构域与拟南芥、水稻中NTP蛋白进化的关系,发现玉米中含有24种NTP基因,并且玉米、拟南芥和水稻3种植物中的NTP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保守性.对玉米NTP基因启动子上游顺式作用元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玉米NTP基因启动子中含有多个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启动子元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在高盐、干旱、植物激素脱落酸的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玉米NTP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发现,玉米NTP基因能被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实验表明玉米NTP基因与非生物胁迫相关,且可能参与了植株抵抗逆境胁迫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转移酶 玉米 拟南芥 水稻 顺式作用元件 反转录聚合链式反应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协同G-四链体核酶的恩诺沙星检测方法
2
作者 王乾 颜玉婷 +1 位作者 周芳芳 黄悦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59-2665,共7页
基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协同G-四链体核酶设计信号放大策略,建立了一种恩诺沙星电化学检测方法。目标物恩诺沙星与特异性核酸适体的结合触发TdT在电极表面的扩增反应,产生G-四链体核酶纳米线结构,进而发挥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催... 基于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协同G-四链体核酶设计信号放大策略,建立了一种恩诺沙星电化学检测方法。目标物恩诺沙星与特异性核酸适体的结合触发TdT在电极表面的扩增反应,产生G-四链体核酶纳米线结构,进而发挥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信号放大,实现恩诺沙星的高灵敏和高特异性检测。该方法对恩诺沙星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5~50μg/L,检测限低至0.043μg/L。此外,该无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简单快速,成本低,并成功应用于对实际食品样本的分析检测,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G-四链体核 信号放大 恩诺沙星 灵敏检测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在氧糖剥夺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信琴 汪雄 +5 位作者 李琴 陈颖梅 张新颜 王鹏 袁木 裴海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4-590,共7页
目的探讨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对氧糖剥夺(OGD)诱导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1心房肌细胞,PNPT1-siRNA转染HL-1细胞。实验分组为:正常组(Control)、OGD组、NC-siRNA组(转染乱码RNA)、PNPT1-siRNA组、O... 目的探讨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对氧糖剥夺(OGD)诱导心房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1心房肌细胞,PNPT1-siRNA转染HL-1细胞。实验分组为:正常组(Control)、OGD组、NC-siRNA组(转染乱码RNA)、PNPT1-siRNA组、OGD+NC-siRNA组和OGD+PNPT1-siRNA组。通过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qPCR检测ACTB mRNA和TUBA 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NPT1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HL-1细胞凋亡率,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随OGD诱导时间延长,HL-1细胞质中PNPT1的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与NCsiRNA相比,PNPT1-siRNA明显减少细胞内PNPT1表达。OGD条件下,ACTB mRNA和TUBA mRNA降解增加(P<0.05),HL-1心房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相反地,PNPT1-siRNA则抑制ACTB mRNA和TUBA mRNA降解(P<0.05),同时降低HL-1心房肌细胞凋亡率(P<0.05),并且改善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形态。结论抑制PNPT1可改善线粒体损伤并减少凋亡相关mRNA的降解,从而减轻OGD诱导的HL-1心房肌细胞凋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氧糖剥夺 多核糖核苷核苷转移1 凋亡相关mRNA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AS蛋白结构与抗病毒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超 陈舜 +1 位作者 汪铭书 程安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2-685,共4页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是由Ian Kerr等最先在人体细胞中发现的,之后在小鼠、猪、牛、犬和低等生物如海绵动物体内也陆续发现了OAS[1-2]。
关键词 抗病毒机制 OAS蛋白 聚腺苷 蛋白结构 低等生物 核苷酸转移酶 SYNTHETASE 西尼罗河病毒 结构域 水疱性口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宋琦 刘玉 +3 位作者 王忠敏 黄蔚 陆健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接种于BABL/c裸鼠右下肢旁腹股沟区偏背侧皮下,成瘤后取瘤块接种,6周后成瘤8~10mm。共16只成瘤大小合适的裸鼠用于实验,分别植入125I粒子(8只)和空载粒子(8只)。粒子植入后,每4天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并称裸鼠体重,裸鼠处死后称量瘤体重。瘤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 125I粒子治疗组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而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迅速。实验组和对照组瘤体重分别约(2.68±0.70)g和(4.68±1.45)g,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抑瘤率约42.66%。粒子植入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裸鼠体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而对照组肿瘤细胞无明显或仅有少许坏死。TUENL法检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3.2±1.9)%和(8.1±1.5)%,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染色指数分别为(49.8±1.8)%和(82.2±2.4)%,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鼠心、肝、肺、肾及脾脏等组织无明显放射性炎症表现。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是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降低细胞增殖,并且125I粒子植入瘤体内对周围脏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短距离放疗 胰腺癌 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 免疫组织化学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T在儿童期B-ALL中的表达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翀 蒋黎敏 +1 位作者 李莉 沈立松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436-439,442,共5页
目的分析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TdT在B-ALL微小残留(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用TdT/CD10/CD34/CD19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以3例正常骨髓标本作为对照... 目的分析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TdT在B-ALL微小残留(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用TdT/CD10/CD34/CD19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以3例正常骨髓标本作为对照,分析TdT在B-ALL中的表达特点。同时,以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TdT/CD10双参数点图上出现的位置完全不同于TdT+CD19+的正常骨髓细胞分布的位置,作为TdT/CD10/CD34/CD19组合有效并可用于MRD监测的标准。以该组合对病人诱导治疗结束后以及持续治疗过程中的骨髓标本进行监测。结果在70例B-ALL中,TdT阳性为63例(90.0%)。其中,Common B-ALL中的TdT阳性例数比例,及TdT阳性表达率都显著高于其它各期;其它各期之间无显著差异。虽然大部分病例的TdT与CD34都呈现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但TdT与CD34阳性表达率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Pro B-ALL、Pre B-ALL和Common B-ALL之间,平均TdT MFI无显著差异,但三者中除了前两者的平均TdT MFI都显著低于正常骨髓中的TdT+CD19+细胞外,Common B-ALL的平均TdT MFI与正常细胞无显著差异。所有B-ALL总的平均TdT MFI显著低于正常细胞。应用TdT/CD10/CD34/CD19抗体组合可在65.7%的B-ALL病例中进行MRD检测,其有效频率高于其它用于MRD检测的抗体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T 儿童期 B-ALL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微小残留病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榆种子老化过程中ROS-类caspse-3途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琼 汪晓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8-955,共8页
以家榆种子为试材,在37℃、100%相对湿度下进行老化处理后,结合DAPI染色和细胞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激光共聚焦技术以及生化分析,检测家榆种子人工诱导老化过程中细胞核、活性氧(ROS)和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 以家榆种子为试材,在37℃、100%相对湿度下进行老化处理后,结合DAPI染色和细胞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激光共聚焦技术以及生化分析,检测家榆种子人工诱导老化过程中细胞核、活性氧(ROS)和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老化程度加深,种子细胞染色质皱缩、凝聚,继而解体并被排出体外;表皮中最先发现TUNEL凋亡核,而后逐渐延伸到子叶和胚轴;老化处理5d时种子活性氧信号最强,且其与程序性死亡相关事件的发生具有时空一致性,同时在胞浆中检测到较强的caspase-3活性.研究表明,家榆种子人工老化可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且存在与ROS迸发及类caspase-3相关联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榆种子 细胞程序性死亡 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 H2DCFDA 类半胱氨天冬氨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凋亡与免疫耐受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宝阳 张磊 +2 位作者 戈海泽 马亚楠 刘树业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4期213-218,共6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免疫排斥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C组:免疫耐受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术前1周胸腺内注射F蛋白0.4mg,建立稳定的移植耐受大鼠模型。A组立即处死大鼠,B组和C组分别于术后7d、100d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分别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各组样本另取一张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TUNEL荧光染色法作对比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B组可见中、重度免疫排斥反应表现,C组肝组织细胞间的淋巴细胞浸润较B组大大减少,稍多于A组。荧光显微镜下,A组TUNEL切片可见零星散在的凋亡细胞,C组可见大量散在或密集分布的凋亡细胞,B组的凋亡细胞数远较C组减少,但仍多于A组。A组、B组、C组大鼠肝组织内浸润T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分别为(8.83±0.43)%、(11.32±1.29)%和(19.00±1.9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免疫耐受移植物内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高,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可能会阻碍免疫耐受的发生,引起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大鼠 免疫耐受 凋亡 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T阴性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后书敏 邵静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e transferase,Td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NA聚合酶,它可以在无DNA复制模板的条件下将单个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OH端。TdT是造血系统中不成熟淋巴细胞中特异性较强的细胞内标记,...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e transferase,Td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NA聚合酶,它可以在无DNA复制模板的条件下将单个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OH端。TdT是造血系统中不成熟淋巴细胞中特异性较强的细胞内标记,在淋巴源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ymphoblastic lymphoma/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BL/ALL)的诊断依赖免疫分型。TdT通常在LBL/ALL中呈阳性表达,是临床诊断LBL/ALL的重要依据。TdT阴性的LBL/ALL在临床中较为少见,鉴于该分子诊断特异性较高,其阴性表达会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TdT阴性的原因有多种,在淋巴细胞不同分化阶段中TdT的表达情况不同,另因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同,也可导致偶见TdT的假阴性。此外,有文献指出TdT阴性与TdT阳性的LBL/ALL在临床特点及预后方面亦不相同。了解TdT的表达意义、阴性的原因,以及阴性或阳性表达的LBL/ALL的不同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该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就TdT阴性的原因及其表达阴性的LBL/ALL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特点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T及其表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石 周荔雯 冯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90-1193,共4页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是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无需模板就可以将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OH端。TDT不仅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某些淋巴瘤的诊断也具有重要应用。TDT在淋巴...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是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无需模板就可以将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OH端。TDT不仅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某些淋巴瘤的诊断也具有重要应用。TDT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阳性,是诊断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文就TDT及其表达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进一步为病理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免疫系统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NEL法原位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的改进 被引量:18
11
作者 董小莉 谭宁 +2 位作者 符永恒 邓宇珺 孙凯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常用方法,但以往仍有TUNEL假阳性率高的报道。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应用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时增强其特异性的方法。方法: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石蜡切片(2μm... 目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是检测细胞凋亡的常用方法,但以往仍有TUNEL假阳性率高的报道。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应用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时增强其特异性的方法。方法: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石蜡切片(2μm)和冰冻切片(3μm)进行TUNEL染色。分为石蜡切片HE染色组,石蜡切片常规TUNEL组,冰冻切片改良TUNEL组。石蜡切片常规TUNEL组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冰冻切片改良TUNEL组使用荧光素(FITC)标记的dUTP及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双重荧光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TUNEL改良法凋亡背景清晰,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域,其凋亡检出率与石蜡切片HE染色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TUNEL组凋亡背景清晰度较差,非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域亦有大量阳性细胞出现,其凋亡率明显高于石蜡切片HE染色(P<0.01)。结论:冰冻切片改良TUNEL法可能是更适宜研究SD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冰冻切片 脱氧核糖核苷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铠 李文武 +4 位作者 刘红仙 孙浩 李志宏 褚嘉祐 杨昭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60-465,共6页
目的总结一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家系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OPMD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6位家族成员行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分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TA克隆和Sanger测序,检测PABPN1基因变... 目的总结一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家系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OPMD家系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6位家族成员行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分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TA克隆和Sanger测序,检测PABPN1基因变异特点。结果该OPMD家系中4位成员均于50岁后发病,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以吞咽困难为表现的咽部肌群受累。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Ⅱ3)及其二姐(Ⅱ2)、四弟(Ⅱ4)和五妹(Ⅱ5)均存在PABPN1基因外显子1(GCN)异常重复扩增,即(GCN)_(10)/(GCN)_(13),在家系中呈现显性遗传模式,最终诊断为OPMD,该家系明确为OPMD家系。结论杂合子(GCN)13异常重复扩增是该OPMD家系成员患病之病因,临床症状在发现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基因检测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遗传咨询提供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眼咽 核苷嘌呤转移 基因 突变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m70/PNPT1线粒体转位调控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旭 田静 +2 位作者 李静 刘青 裴海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外膜转位酶70(Tom70)/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线粒体转位调控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将大鼠H9C2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常氧条件培养12h)与缺氧组(缺氧干预12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 目的探讨线粒体外膜转位酶70(Tom70)/多核糖核苷酸核苷转移酶1(PNPT1)线粒体转位调控在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将大鼠H9C2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常氧条件培养12h)与缺氧组(缺氧干预12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qPCR检测TUBA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PNPT1蛋白表达情况。(2)利用携带Tom70序列的慢病毒载体转染H9C2细胞,分为NC组(慢病毒阴性对照组,转染慢病毒空载体)、Tom70过表达组(转染携带Tom70序列的慢病毒载体)、缺氧+NC组、缺氧+Tom70过表达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Tom70、PNPT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缺氧+NC组、缺氧+Tom70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qPCR检测缺氧+NC组、缺氧+Tom70过表达组TUBA mRNA表达情况,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细胞中Tom70与PNPT1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中TUBA 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线粒体内PNP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胞质PNP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2)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NC组比较,Tom70过表达组细胞内Tom70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常氧条件下,NC组与Tom70过表达组线粒体及胞质中的PNPT1表达均无明显差异,而缺氧条件下,与缺氧+NC组比较,缺氧+Tom70过表达组线粒体PNPT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胞质PNPT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心肌细胞中的Tom70与PNPT1能够相互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缺氧+NC组比较,缺氧+Tom70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缺氧+NC组相比,缺氧+Tom70过表达组TUBA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Tom70可通过调控PNPT1的线粒体定位表达减少凋亡相关mRNA的降解来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凋亡 缺氧 多核糖核苷核苷转移1 线粒体外膜转运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IC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对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德钱 向敏 +7 位作者 盛玉程 孙文 黄文康 许亚晨 葛彦锋 宗明慧 殷凯 舒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40,共7页
目的 探讨5-氨基咪唑-4-羟酰胺核糖核苷酸甲酰转移酶(ATIC)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GEO、TCGA、GTEx数据库和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对结直肠癌中ATI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 目的 探讨5-氨基咪唑-4-羟酰胺核糖核苷酸甲酰转移酶(ATIC)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GEO、TCGA、GTEx数据库和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对结直肠癌中ATI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TIMER生物数据库对结直肠癌组织中ATIC的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联合TCGA和GTEx生物数据库评估ATIC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预后判断价值。建立稳定敲低ATIC表达的结直肠癌细胞系sh-ATIC-SW480,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TIC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析ATIC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ATI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在结直肠癌中,ATIC的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的TNM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结肠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与ATIC的表达显著相关;敲低ATIC表达后,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抑制。结论 ATIC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具有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并对结肠癌具有评估预后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咪唑-4-羟酰胺核糖核苷甲酰转移 结直肠癌 增殖 迁移 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