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时期核糖核酸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龚宏伟 马翎健 +3 位作者 何蓓如 范春燕 武涵 李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为了探讨核糖核酸酯及可溶性蛋白质与小麦育性的关系,以1B/1R类和非1B/1R类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倒二叶和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在二核... 为了探讨核糖核酸酯及可溶性蛋白质与小麦育性的关系,以1B/1R类和非1B/1R类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倒二叶和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在二核期之前显著高于保持系,呈上升趋势,二核期以后急剧下降,不育系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二核期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叶片中的核糖核酸酶活性与相应的保持系差异显著,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变化没有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明显。两类不育系间核糖核酸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由此说明,不育系雄蕊的核糖核酸酶活性异常升高致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导致细胞生理代谢紊乱,可能是花粉败育的重要原因,而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可能是二核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核糖核酸酶活性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中核糖核酸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宏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3-65,共3页
以2种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材料,研究花粉发育过程中倒2叶和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不育系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在二核期前显著高于保持系,呈上升趋势;二核期以后不育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急剧下降;不... 以2种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材料,研究花粉发育过程中倒2叶和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不育系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在二核期前显著高于保持系,呈上升趋势;二核期以后不育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急剧下降;不育系核糖核酸酶活性与相应的保持系比较差异显著。温度变化对K型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酶活性变化没有影响,YS型温敏不育系在不同温度下酶活性差异明显。不育系雄蕊的核糖核酸酶活性异常升高可能与小麦雄性不育有密切关系,核糖核酸酶活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可能是二核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花粉发育 核糖核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生成素制备和生物活性鉴定
3
作者 孙德森 盛静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15-1321,共7页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是一种很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拮抗ANG被认为是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ANG具有促进伤口愈合、保护神经元以及抗细菌感染等活性.但是,开展相关研究所需的最基...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是一种很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拮抗ANG被认为是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ANG具有促进伤口愈合、保护神经元以及抗细菌感染等活性.但是,开展相关研究所需的最基本的天然ANG蛋白来源非常有限,大规模表达和纯化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血管生成素蛋白(r ANG)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r ANG,但表达产物在胞内聚集形成不溶性的包含体,需经变性、复性、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向C18的HPLC方法纯化后,才能获得高纯度的r ANG.经SDS-PAGE鉴定,纯化蛋白质为单一条带,质谱鉴定蛋白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一致.经体外活性检测,证实纯化的蛋白质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促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和细胞核转位等生物学活性.本文详细描述了r ANG的表达、纯化、活性鉴定等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 原核表达 核糖核酸酶活性 管腔形成 细胞核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枝云杉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aPR10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芳 刘利娟 +3 位作者 李成松 赵炜栋 刘应高 杨春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50-1459,共10页
为了探究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病程相关蛋白PR10的核糖核酸酶活性,该研究以粗枝云杉一年生针叶为材料,以响应云杉落针病菌(Lophodermium piceae)侵染而显著上调的一个PR10基因(PaPR10)序列为研究对象,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 为了探究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病程相关蛋白PR10的核糖核酸酶活性,该研究以粗枝云杉一年生针叶为材料,以响应云杉落针病菌(Lophodermium piceae)侵染而显著上调的一个PR10基因(PaPR10)序列为研究对象,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PaPR10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将该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利用底物法检测纯化蛋白的核糖核酸酶活性,为解析PR10基因的抗菌活性机理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到PaPR10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OM743228)的ORF长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量为16.52 kD,理论等电点为5.73。(2)PaPR10蛋白无信号肽、不含跨膜区、定位在细胞质中,具有典型的病程相关蛋白Bet_v_1家族保守结构域和一个富含甘氨酸环(P-Loop)的保守结构域,但PaPR10蛋白的P-Loop结构域存在一个碱基突变;PaPR10蛋白与北美云杉等多种裸子植物和部分苔藓植物的PR10蛋白相似性较高。(3)IPTG诱导下,PaPR10蛋白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的形式并存,且以终浓度为0.8 mmol/L的IPTG在30℃下诱导10 h时表达量最佳,但纯化后的PaPR10可溶性蛋白没有核糖核酸酶活性。研究发现,PaPR10蛋白不具备核糖核酸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枝云杉 病程相关蛋白 克隆表达 生物信息学分析 核糖核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