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并基拟菱形藻P.decipiens Lundholm&Moestrup。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还对其ITS2-RNA的特有标志结构进行了阐述。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该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未检测到DA的存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也可为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展开更多
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到2个物种:环孔拟菱形藻(Ps.circumpora C. H. Lim, C. P. Leaw&P. T. Lim)和多列拟菱形藻[Ps.multiseries(Hasle) Hasle],其中环孔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在5个多列拟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1.01~96.11 fg。此外,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 L.)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Dahl)对多列拟菱形藻的产毒株系(MC4177)进行诱导,发现能够提高其单细胞产毒水平,提高幅度在26~55倍。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并基拟菱形藻P.decipiens Lundholm&Moestrup。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还对其ITS2-RNA的特有标志结构进行了阐述。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该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未检测到DA的存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也可为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文摘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到2个物种:环孔拟菱形藻(Ps.circumpora C. H. Lim, C. P. Leaw&P. T. Lim)和多列拟菱形藻[Ps.multiseries(Hasle) Hasle],其中环孔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在5个多列拟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1.01~96.11 fg。此外,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 L.)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Dahl)对多列拟菱形藻的产毒株系(MC4177)进行诱导,发现能够提高其单细胞产毒水平,提高幅度在26~5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