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纺织品让核磁共振扫描更加安全
1
《现代纺织技术》 2009年第1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核磁共振扫描 纺织品 核磁共振成像 安全 光学 电离辐射 内部结构 磁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坚定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1A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胃癌 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动态渗吸排驱核磁共振在线实验——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付兰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4,共9页
为进一步明确致密油藏动态渗吸过程基质孔隙的动用特征,分析闷井渗吸转排驱的时机对致密油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在线扫描开展致密砂岩渗吸排驱过程中不同孔隙流体动用实验,选取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岩心,开展动态渗吸... 为进一步明确致密油藏动态渗吸过程基质孔隙的动用特征,分析闷井渗吸转排驱的时机对致密油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在线扫描开展致密砂岩渗吸排驱过程中不同孔隙流体动用实验,选取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岩心,开展动态渗吸排驱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结合矩阵转换法建立弛豫时间与孔隙半径的关系,量化分析渗吸排驱过程中基质内油和压裂液的分布情况,并推算了基质渗吸作用距离。结果表明:压裂液渗吸阶段,大孔主要起渗吸排油通道作用,中孔和小孔对渗吸采收率起主要贡献,占总渗吸采收率的75.22%,渗吸速度在前8 h内保持较高水平,初期由中孔和大孔贡献,中期以小孔和微孔为主;渗吸96 h转排驱后的总采收率和压裂液返排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0.73%和55.38%;实验模拟的基质动态渗吸作用距离约为11 cm,通过相似原理换算出现场闷井时间30 d。研究成果对松辽盆地致密油开发方案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动态渗吸 核磁共振在线扫描 渗吸作用距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例无鼾男性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向东 高雪梅 曾祥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获取成年无鼾男性人群的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形态的核磁共振数据,为相关呼吸疾患人群提供对比资料.方法:从453名男性志愿者中选取83名无鼾者,青年组(22~29岁)30人,中青年组(36~45岁)31人,中老年组(46~57岁)22人.所有志愿者在严格... 目的:获取成年无鼾男性人群的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形态的核磁共振数据,为相关呼吸疾患人群提供对比资料.方法:从453名男性志愿者中选取83名无鼾者,青年组(22~29岁)30人,中青年组(36~45岁)31人,中老年组(46~57岁)22人.所有志愿者在严格固位条件下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利用核磁共振设备的固有软件及特定公式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获得上气道各段及周围组织形态的线距、面积和体积共93项测量指标.结论: 建立了3个年龄段的无鼾男性人群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形态的均值和变异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气道 磁共振研究 周围组织 组织形态 核磁共振扫描 核磁共振设备 男性人群 中青年组 测量指标 志愿者 无鼾者 老年组 年龄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 被引量:31
5
作者 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期70-71,共2页
对306例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认为耐心、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保... 对306例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认为耐心、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保证影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增强扫描 检查阶段 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例空蝶鞍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6
作者 段立晖 李敏 周国庆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1期1047-1048,共2页
关键词 空蝶鞍综合征 核磁共振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手法复位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
7
作者 吴小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29-29,共1页
患者男性,35岁,农民。因眩晕,吞咽呛咳,行走不稳15天入院。患者病前两日“落枕”,感到颈部疼痛,1989年6月22日手法复位,手中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右肢体动作不准,行走不稳而摔倒,伴饮水呛咳,吞咽,6日后上述症状加重,
关键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颈椎手法复位 行走不稳 恶心呕吐 颈部疼痛 饮水呛咳 核磁共振扫描 肢体动作 症状加重 躯体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吞吐水驱开发微观孔隙动用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武兴 王安成 +2 位作者 巩联浩 刘继梓 陈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153,共9页
致密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困难、能量补充不足、产量迅速下降,需要研究经济可行的补充地层能量的致密油藏开发方法。通过开展岩心在线核磁共振扫描驱替实验分析连续水驱和吞吐水驱不同孔径孔隙中原油动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吞吐水... 致密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困难、能量补充不足、产量迅速下降,需要研究经济可行的补充地层能量的致密油藏开发方法。通过开展岩心在线核磁共振扫描驱替实验分析连续水驱和吞吐水驱不同孔径孔隙中原油动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吞吐水驱的最佳吞吐次数。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A83区块长8储层样品初始状态下原油主要赋存在中、大孔隙(0.045~4.5μm)内,且中、大孔隙内的可动原油饱和度比例高;连续水驱和吞吐水驱2种注水方式下采出的原油大部分来自中、大孔隙;吞吐后水驱能提高中、大孔隙内的驱油效率和小孔隙的动用程度;注水吞吐最佳次数为2次,尽量延长闷井时间,并采用“吞吐—水驱”交替的方式开发来提高各类孔径孔隙的动用程度。研究成果为致密油藏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连续水驱 吞吐水驱 核磁共振(NMR) 岩心在线核磁共振扫描驱替实验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王本国 林棉 +3 位作者 杨楠 刘树学 陆兵勋 潘速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93例及对照组146名,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并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 目的研究不同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93例及对照组146名,常规行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并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出血、脑梗死、TIA及脑白质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分别为84.0%、45.98%、25.0%及63.13%,对照组为13.7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OR=2.350,95%CI 1.426~3.874,P=0.001)、高血压病(OR=2.146,95%CI 1.224~3.761,P=0.008)、脑白质病(OR=5.133,95%CI 3.121~8.442,P=0.000)、脑梗死(OR=2.206,95%CI 1.175~4.143,P=0.014)、脑出血(OR=17.751,95%CI 4.781~65.902,P=0.000)及高胆固醇(OR=1.645,95%CI 1.123~2.410,P=0.011),低密度脂蛋白为保护性因素(OR=0.516,95%CI 0.336~0.794,P=0.003)。结论脑出血、脑梗死及脑白质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较高,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脑梗死、脑出血、脑白质病及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为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脑血管病 核磁共振T2梯度回波加权扫描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邢晓莲 刘庆利 +2 位作者 刘连杰 于静 郑权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024-402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术后7d行增强核磁共振延迟扫描(DE-CMR)检查,测算微循环阻塞面积、心肌梗...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术后7d行增强核磁共振延迟扫描(DE-CMR)检查,测算微循环阻塞面积、心肌梗死体积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微循环阻塞(MVO)组与非MVO组患者相比,梗死体积更大、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较长、有更低的EF值、收缩末容积增加(均P〈0.05)。(2)前壁梗死与其他部位梗死相比,MVO发生率明显升高(66.7%vs33.3%,P〈0.05)。(3)PCI术前TIMI0-1级的患者较TIMI2-3级者更容易出现MVO(P=0.026,OR=2.0).PCI术后无复流发生MVO的几率增加5.4倍。结论:就诊延迟、心肌梗死体积较大、收缩末容积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前壁梗死、介入术前TIMI血流0-1级、术后无复流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增强核磁共振延迟扫描 微循环阻塞 ST段抬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味觉更钟情低酒精度葡萄酒
11
作者 张陆阳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5年第4期19-19,共1页
一位西班牙神经系统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人们在品鉴低酒精度葡萄酒时获得的快感比品鉴高酒精度葡萄酒来的更强烈。《发现》(Discover)杂志报道,人们在饮用酒精度低的葡萄酒时大脑活动更加活跃。PLo S ONE杂志报道,21位参与者通过核... 一位西班牙神经系统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人们在品鉴低酒精度葡萄酒时获得的快感比品鉴高酒精度葡萄酒来的更强烈。《发现》(Discover)杂志报道,人们在饮用酒精度低的葡萄酒时大脑活动更加活跃。PLo S ONE杂志报道,21位参与者通过核磁共振(MRI)扫描测试大脑活动。核磁共振扫描过程中,参与者用吸管将预先准备好的葡萄酒吸入嘴内。每两款葡萄酒为一组,两款酒的风格、香气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就是一款酒精度低,另一款酒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酒精度 大脑活动 扫描测试 品鉴 核磁共振扫描 预先准备 《发现》 TASTE 弗罗斯特 研究负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脑血管病影像学诊断与MTHFR基因多态性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卓然 高咏璇 +5 位作者 林楚莹 秦琴保 梁广铁 阙志权 雷秀霞 江新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73-1779,共7页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与MTHFR基因多态性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治及实施预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检测864例60岁以上住院患者的MTHFR基因多态性,筛选处于65~89岁的294例老年患者并采...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与MTHFR基因多态性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治及实施预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检测864例60岁以上住院患者的MTHFR基因多态性,筛选处于65~89岁的294例老年患者并采集其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颅脑CT/MRI影像及病案诊断等信息;对入选病例行血浆Hcy水平检测。结果脑梗死组CC型、CT型和TT型3种基因型所占百分率依次为43.38%、43.80%、12.82%,与非脑梗死组56.82%、36.36%、6.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8,P <0.001)。各疾病观察组TT型患者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CC型(P <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浆Hcy水平无相关性(P> 0.05);各基因型IMT以及颈动脉内膜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T基因型患者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冠心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未见直接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 MTHFR基因多态性 同型半胱氨酸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