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峰 陈雯雯 +3 位作者 邓江丽 毛清黎 权文利 毛雅慧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5,共8页
旨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天然杀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白藜芦醇在农林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测定了白藜芦醇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j)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白藜芦醇的亚抑菌浓度下,开展了以下实验... 旨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天然杀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白藜芦醇在农林作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测定了白藜芦醇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j)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白藜芦醇的亚抑菌浓度下,开展了以下实验:(1)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了Xaj生物膜的形成;(2)测定了胞外多糖的产生量;(3)用生物化学方法在相应的固体培养基上分析了Xaj胞外酶的分泌情况;(4)在swarming培养基上检测了Xaj的运动能力。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Xaj的MIC为20μg/mL,MBC为45μg/mL。在亚抑菌浓度为15μg/mL的条件下,白藜芦醇能够显著抑制Xaj生物被膜的形成;对该菌EPS的产生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显著抑制Xaj蛋白酶的分泌,对淀粉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对纤维素酶的分泌没有影响;对Xaj运动性没有影响。白藜芦醇对核桃黑斑病菌有抑制作用,影响该菌的毒力因子,有望为核桃黑斑病的防治开发出合适的植物源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 抑菌效果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祝友朋 韩长志 熊智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5-301,共7页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影响着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是核桃生产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以及卵菌的分泌蛋白质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CFBP2528、CFBP7179、CFBP8253、DW3F3、J...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影响着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是核桃生产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以及卵菌的分泌蛋白质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CFBP2528、CFBP7179、CFBP8253、DW3F3、J303、NCPPB1447、Xaj417 7个菌株分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为基础数据,利用蛋白质数据库、PHD、Protscale、TargetP 1.1 Server、SMART等网站在线预测分析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疏水性、转运肽及保守结构域等性质,明确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分泌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7个菌株520个分泌蛋白质中,分泌蛋白质的理论等电点集中在6.01~7.00,蛋白质数量所占比例为26.92%;不稳定性系数集中在20.01~40.00,其蛋白质数量所占比例为63.65%;亲水值小于0的蛋白质数量所占比例为76.51%,亲水性最强的氨基酸残基中数量最多的是D,所占比例为13.64%,疏水性最强的氨基酸残基中数量最多的是L,所占比例为29.58%;分泌蛋白质均含有无规则卷曲、α螺旋、β折叠、TM(跨膜螺旋)二级结构,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7.56%、27.17%、26.45%、1.03%;转运肽集中在分泌通路,其所占比例为95.38%;每个菌株平均有16个分泌蛋白质具有保守结构域,所占比例为21.35%。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冗余性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 分泌蛋白 理化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预测及其特性研究
3
作者 覃悦 韩长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7-1296,共10页
【目的】脂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菌中,其通过N端脂质结构锚定在膜中,并参与细胞膜结构构建、维护细胞膜的稳定性、信号转导和转运等过程,同时在维持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和耐药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危害着我国核... 【目的】脂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菌中,其通过N端脂质结构锚定在膜中,并参与细胞膜结构构建、维护细胞膜的稳定性、信号转导和转运等过程,同时在维持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和耐药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桃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危害着我国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尚未见其脂蛋白信号肽相关研究报道。【方法】本研究基于11个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LipoP v1.0在线分析程序预测,从而实现对上述细菌中脂蛋白的预测。【结果】上述细菌中总共有1718个脂蛋白,所含脂蛋白范围为148~164个,所占比例为3.62%~4.02%,脂蛋白长度集中在150~450 aa,其中长度在100~200 aa的脂蛋白数量最多,氨基酸组成以丙氨酸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14.4%~14.8%,而天冬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的含量最低。上述菌株所含脂蛋白氨基酸长度较小,推测与脂蛋白较为灵活地实现其行使功能有关;同时,对上述蛋白特性进一步开展了研究,明确脂蛋白具有1次以上跨膜结构域不多,多数脂蛋白定位在线粒体核胞外,并且在理论等电点、不稳定系数以及总平均亲水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上述菌株中的脂蛋白在理化性质方面具有趋同的特性,此外,少数蛋白不具有信号肽序列,不属于典型分泌蛋白,具有转运肽的脂蛋白数量较少,且预测可靠性不高。进一步对信号肽切割位点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上述1718个脂蛋白中,A(丙氨酸)所占比例最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3、-2、-1、1、2处,A(丙氨酸)、A(丙氨酸)、C(天冬氨酸)、A(丙氨酸)、P(脯氨酸)的含量最高,且氨基酸的组成在-3和-1割位点上相对比较保守,属于A-X-C类型,即丙氨酸-任意氨基酸-天冬氨酸。最后,通过遗传关系分析发现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序列之间在具有较高同源性以及较近亲缘关系。【结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在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以及转运肽等方面具有趋同性特征,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此外,通过遗传关系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与细菌性黑斑病菌中脂蛋白之间的关系,为深入探索脂蛋白在细菌性黑斑病菌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系统中SPaseI和SPaseII等不同信号肽类型的外泌蛋白在同源关系上、功能类别上是否保守,是否都具有上述研究结果的(种内、种间的)独特生物学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