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核散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谭玉红 李磊 +1 位作者 蔡崇海 宁平治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6-182,共7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K+ 核散射实验和理论方面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我们通过把介质中的K+ 核子相互作用与介质中的夸克凝聚联系起来 ,计算了K+ 核相互作用的非传统机制的贡献。结果表明核密度相关的介质内夸克凝聚可以解释K+ 核散射中的非传统... 本文简要回顾了K+ 核散射实验和理论方面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我们通过把介质中的K+ 核子相互作用与介质中的夸克凝聚联系起来 ,计算了K+ 核相互作用的非传统机制的贡献。结果表明核密度相关的介质内夸克凝聚可以解释K+ 核散射中的非传统介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核散射 散射截面 介质内夸克凝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核散射与核介质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宁平治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17-434,共18页
近年来中能K+核散射的研究引起人们相当大的兴趣。本文评述K+介子作为原子核深部的最“干净”的强子探针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总结了实验数据和理论结果之间存在的系统而严重的偏离;着重讨论了K+核散射中传统和非传统核介质效应;... 近年来中能K+核散射的研究引起人们相当大的兴趣。本文评述K+介子作为原子核深部的最“干净”的强子探针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总结了实验数据和理论结果之间存在的系统而严重的偏离;着重讨论了K+核散射中传统和非传统核介质效应;最后指出:(1)不能简单地由K+核子散射来解释K+核散射;(2)K+介子可能用来探测核内核子性质的变化,成为轻子或电磁探针的有益补充;(3)文内指出的问题要求在实验上和理论上做更多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Π介子 物理 赝标介子 核散射 同位旋 重子 介质效应 夸克场 矢量介子质量 散射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能质子-核散射研究新进展
3
作者 陈宝秋 马中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2期1-5,共5页
用相对论Brueckner—Hartree—Fock(RBHF)方法从微观现实的二体相互作用势出发求解相对论Brueckner—Bethe—Goldstone(RBBG)方程导出相对论微观光学势。用这种相对论微观学位研究了入射能量范围从160到800MeV质子与^(16)O,^(40)Ca,^(90... 用相对论Brueckner—Hartree—Fock(RBHF)方法从微观现实的二体相互作用势出发求解相对论Brueckner—Bethe—Goldstone(RBBG)方程导出相对论微观光学势。用这种相对论微观学位研究了入射能量范围从160到800MeV质子与^(16)O,^(40)Ca,^(90)Zr,^(208)Pb散射的微分截面和自旋观测量并与相对论唯象光学势计算进行了比较。并对RBHF方法,Walecka模型和相对论唯象光学位模型作了比较,同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相对论核多体方法对有限核结构及天体物理研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 质子-核散射 散射 中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核散射Glauber振幅精确与近似计算的比较
4
作者 顾运厅 阮文英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4-57,共4页
文中用分类法计算了 1 .3 7Ge V的 α 1 2 C弹性散射 ,并与光学极限和硬球近似法作了比较 .
关键词 核散射Glauber振幅 近似计算 多重散射项分类 GLAUBER理论 硬球近似法 高能散射 精确计算 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质子—核非弹性散射
5
作者 谭振强 顾运厅 马维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58-63,共6页
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的扭曲波冲量近似框架下,使用跃迁密度方法,考虑(?)N湮灭效应,计算了入射动量为600Mev/c的反质子在^(12)C上的非弹性散射。理论曲线与实验数据符合,在所考虑的角度范围内,湮灭效应不明显。
关键词 非弹性散射 多重散射 核散射 微分截面 实验数据 结构 理论曲线 散射振幅 入射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聚变产物与燃料粒子间的核加库仑相干散射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柏权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93,共7页
在具有较高电子温度的D 3He聚变等离子体中 ,强子弹性散射、核加库仑相干散射和核反应产物的传播等效应变得相对重要 ,而聚变产生的高能离子与电子的库仑相互作用变弱。部分本底燃料离子被聚变产生的高能离子轰击而成为麦克斯韦分布函... 在具有较高电子温度的D 3He聚变等离子体中 ,强子弹性散射、核加库仑相干散射和核反应产物的传播等效应变得相对重要 ,而聚变产生的高能离子与电子的库仑相互作用变弱。部分本底燃料离子被聚变产生的高能离子轰击而成为麦克斯韦分布函数尾部的“超热”燃料离子 ,从而提高了D 3He聚变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3He聚变 强子弹性散射 -库仑相干散射 高能聚变产物 燃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散射核方法探测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界面三维形态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凡 张涵 +2 位作者 李娟 王新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06-4424,共19页
地幔转换带是上下地幔物质运移和能量交换的必经通道,其速度结构和上下界面的起伏能够为认识地幔内部的温度和物质变化、地幔对流模式等地球演化相关的科学问题提供关键约束.本文利用布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密度固定台网和流动台阵所记... 地幔转换带是上下地幔物质运移和能量交换的必经通道,其速度结构和上下界面的起伏能够为认识地幔内部的温度和物质变化、地幔对流模式等地球演化相关的科学问题提供关键约束.本文利用布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密度固定台网和流动台阵所记录的远震体波接收函数,采用Ps散射核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地幔转换带界面及其内部速度间断面的三维精细图像.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上下界面在地幔转换带内清晰可见,在高纬度(44°N)区域存在约30°的倾角;660-km间断面的深度起伏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与俯冲板片相交处以西200~300 km,界面出现约20~40 km的下沉,而长白山和龙岗火山的西北区域存在约5~15 km的抬升,分别与板片滞留引起的低温异常和局部热物质上涌相对应;410\|km间断面的起伏形态较复杂,在大部分区域观测到大于10 km的下沉,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横向变化,与深俯冲动力学背景下冷的温度异常造成的影响不一致.我们认为板片俯冲、停滞和海沟后撤过程中引起的地幔转换带物质异常、含水状态及分布的变化是显著改变410\|km间断面形态的主要原因.本文获得的高精度地幔转换带界面三维形态为更好地认识东北亚地区俯冲板片在地幔物质分布和能量交换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转换带 接收函数 Ps散射偏移 中国东北 俯冲板片 长白山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12)C弹性散射中对一种唯象的N湮灭势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顾运厅 冯禄燕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近似下,采用泡里关联的核波函数,使用一种唯象的湮灭势,对180MeV的在12C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极化角分布和自旋旋转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自旋效应可以忽略,这种势模型与实验符合得较好。
关键词 反质子 弹性散射 微分截面 湮灭势 核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α粒子模型下的α-^(12)C弹性散射
9
作者 谭振强 阮文英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78-82,共5页
本文以拟合实验的a—a散射振幅f_a为元振幅,用核的独立a粒子模型波函数,在Glapber理论框架下计算了1.37Gev的a粒子在(12)~C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
关键词 a粒子模型 核散射 中能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动态结构的非弹性散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传铮 姜玉稀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72,共46页
在静态结构的基础上 ,考虑原子的振动 ,分子键的振动、转动和振—转运动的结构称为动态结构 ,它是用非弹性散射方法来测定的。本文评述研究动态结构的实验方法 :中子非弹性散射、非弹性X射线散射、核非弹性散射和Raman散射以及红外吸收... 在静态结构的基础上 ,考虑原子的振动 ,分子键的振动、转动和振—转运动的结构称为动态结构 ,它是用非弹性散射方法来测定的。本文评述研究动态结构的实验方法 :中子非弹性散射、非弹性X射线散射、核非弹性散射和Raman散射以及红外吸收谱。简单介绍了声子散射理论基础。继后 ,分三节描述了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动态结构的若干结果。 1 )结晶物质 ,包括晶内、表面和界面、高纯近完整晶体中杂质引起的、多晶中、薄膜和纳米晶体中的点阵动力学研究 ;2 )非晶物质 ,包括非晶固体、高聚合物、生物大分子、准晶和液体的动态结构研究 ;3 )高温超导体的点阵动力学研究。文末给出了小结和最后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结构 非弹性散射 非弹性散射 红外谱 结晶物质 点阵动力学 声子散射 非晶物质 高温超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urrence spectra of Li atom in strong external fields 被引量:2
11
作者 WangDe-hua DingShi-liang WangXiao-ya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9-552,共4页
Based upon our previous work [Commun. Theor. Phys.. 40,702 (2003)], we developed the closed orbit theory from two degrees of freedom to three non-separable degrees of freedom and calculated the recurrence spectra of L... Based upon our previous work [Commun. Theor. Phys.. 40,702 (2003)], we developed the closed orbit theory from two degrees of freedom to three non-separable degrees of freedom and calculated the recurrence spectra of Li Rydberg atom in strong perpendicular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The Fourier transformed spectra of Li atom has allowed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onance peaks and the scaled action values of closed orbits, whereas the nonhydrogenic resonance can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new orbits created by the core scattering. The semiclassical resul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quantum one, which suggests that our calculation is corr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轨道 循环光谱 核散射 吸收光谱 原子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