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卞显红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共5页
长江三角洲呈现出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总体演变态势为: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极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第二层面上的核心城市;南京等日益... 长江三角洲呈现出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总体演变态势为: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极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第二层面上的核心城市;南京等日益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旅游核心城市;常州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地位日益提升;泰州等旅游城市持续被边缘化。城市旅游交通枢纽的形成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圈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形成机制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
2
作者 张园林 詹锐驰 +1 位作者 刘玉亭 林小如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2,共12页
乡村生活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生活呈现典型的“过渡性”与“混合性”特征,但对其关注较少。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宏、微观视角,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都市边缘区乡... 乡村生活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生活呈现典型的“过渡性”与“混合性”特征,但对其关注较少。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宏、微观视角,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都市边缘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职业分化带来乡村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节奏不同,呈现“城”、“乡”共存的属性特征,且城镇化倾向越发明显;(2)乡村居民日常活动呈现“村-镇-县”的等级结构模式,村-镇联系最为密切,村-县跨区域联系日益频繁,距离约束正在减弱。(3)乡村居民各类活动时间利用差异大,形成“工作日生产主导-休息日多元化”的生活模式,日常生活渐趋丰富与品质化,远距离休闲与消费活动增加,生活方式已实现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4)制度政策支持、宏观环境变化与微观居民个体特征及思想观念转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乡村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居民 日常活动 空间结构 都市边缘 增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 被引量:21
3
作者 卞显红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71,共5页
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交通服务价格与服务次数、城市居民居址到RBD与到城市旅游边缘... 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交通服务价格与服务次数、城市居民居址到RBD与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距离、城市人口等因素对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指出上海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为: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资源的空间互补特性、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竞争上的优势、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及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的增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形成机制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江苏省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段荣 任黎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37-42,共6页
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用于分析区域发展水平空间结构差异和演变方式的一种理论。目前的研究只涉及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对旅游景区的经济不平等关系进行定性研究,而就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以江苏省为例,... 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用于分析区域发展水平空间结构差异和演变方式的一种理论。目前的研究只涉及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对旅游景区的经济不平等关系进行定性研究,而就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基于2005~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数据,研究江苏省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机理,得出结论:(一)基于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法则能很好揭示江苏省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将有利于核心边缘理论模型的应用和促进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结合,拓展研究方法;(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核心城市—苏州首位分布显著,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为主,但扩散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三)经相关分析,影响核心边缘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禀赋度、经济发展因素、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交通可达性、国际交往程度、旅游接待能力。本文运用核心—边缘理论进行定量研究,不仅拓展了该理论在旅游学上的应用,也丰富了其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边缘理论 入境旅游 空间结构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协同发展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视角 被引量:12
5
作者 卞显红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96,共9页
文章基于城市旅游轨道交通建设视角,以上海为例,从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发展水平上逐渐趋同;城市旅游核心区与旅游边缘区的空间发展关系互补、均衡、协同发展;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可达性差异缩小;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 文章基于城市旅游轨道交通建设视角,以上海为例,从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发展水平上逐渐趋同;城市旅游核心区与旅游边缘区的空间发展关系互补、均衡、协同发展;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可达性差异缩小;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差异缩小;日益壮大的乡村旅游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旅游用地一体化;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与游憩需求增加;城市轨道交通旅游带的形成等八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旅游协同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中基于Voronoi图的样地边缘校正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帅 张江 +2 位作者 李建军 周国雄 吴舒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7,共10页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样地边缘校正方法——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为森林空间结构分析和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为评估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的性能,引入量化评估指标RMSE,采用角尺度、聚集指数和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数构造RMSE,...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样地边缘校正方法——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为森林空间结构分析和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为评估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的性能,引入量化评估指标RMSE,采用角尺度、聚集指数和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数构造RMSE,并通过设置不同场景的模拟样地和调查样地,将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与其他校正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缓冲区法、最近邻体校正、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虽同属减少样本类校正方法,但各校正方法的性能及效果受到林木样本量、林木空间格局、空间结构指数、样地情况等因素影响,差异很大。缓冲区法虽简单易行,但样本浪费严重,且同时存在漏判和误判2种误差,其校正样地的RMSE曲线通常维持在较高水平。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可视为缓冲距离随边界林木实际分布自适应变化的校正方法,具备更强的校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样地外林木的边缘干扰,在角尺度、大小比数以及样本量充足的聚集指数计算中均优于其他校正方法,但也存在误判及样本利用率偏低等不足。最近邻体校正的性能介于缓冲区法和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之间,其RMSE曲线的整体水平要高于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结论】林木样本量与样地边缘校正密切相关,对于样地大小和林分密度的任何改变最终都体现在林木样本量的增减上,维持充足的林木样本对于样地校正尤为重要。林木空间分布是影响样地边缘校正的另一重要因素,当林木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时,样地边缘校正的重要作用能得到更好体现。此外,样地经过校正后,各类空间结构指数的计算精度均能获得显著提高,且聚集指数的计算需要样地提供充足的林木样本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空间结构 VORONOI图 边缘校正 空间结构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79
7
作者 武进 马清亮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8-42,64,共6页
城市边缘区研究是目前世界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本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中外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实际,系统地分析了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并着重对影响边缘区空间结构的... 城市边缘区研究是目前世界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本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中外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实际,系统地分析了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并着重对影响边缘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边缘 空间结构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及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许吉黎 韩玉刚 张化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5,共7页
同一行政主体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演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多省份间的地域分工、产业协作、制度联合及跨省域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该文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探索性分析,对2000-2011年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 同一行政主体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演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多省份间的地域分工、产业协作、制度联合及跨省域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该文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探索性分析,对2000-2011年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皖浙、皖苏南地区形成极化中心且极化效应不断增强,H-H型单元集中于皖浙和皖苏南地区,L-L型单元集中于皖豫和皖鄂地区;区域整体差异的主导因素由地区内差异向地区间差异转变。总结了转型期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为点状离散—单核极化—内同外异,结合多省域制度政策、相关理论和区域发展条件对未来的空间演进提出3条优化路径,包括跨区域分工协作与区域一体化、"多核驱动"与"极带延伸"以及边缘核心化与制度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缘 县域经济 空间结构 优化路径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边缘区判定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纪武 金一 李王鸣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26,52,共7页
综合人口密度和景观紊乱度等分析方法,叠加判定杭州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杭州市城市边缘区以大尺度的面状形态构成杭州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空间本底。由此判断,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是城市结构由量变到质变... 综合人口密度和景观紊乱度等分析方法,叠加判定杭州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杭州市城市边缘区以大尺度的面状形态构成杭州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空间本底。由此判断,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是城市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将对多中心的区域城市格局发挥着实质意义的支撑作用。强调城市边缘区对城乡统筹和城市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元,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 杭州市 地域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变中的多元利益主体格局--以广州市大石街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沈静 魏成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69,共5页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及忽略公共空间等问题。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空间演变方式的转变,各利益主体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由地方政府(市政府)、开发商、市民组成的新多元利益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利益主体 大都市边缘 空间结构演变 广州市大石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动态研究
11
作者 黄丹 赵伟 +3 位作者 谢海浪 江雅婷 何晨曦 骆东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319,331,共11页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 [目的]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和均衡性时空动态特征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方法]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构造灯光基尼系数和平均灯光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和刻画了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与均衡性的时空异质性及两者的“核心—边缘”特征。[结果](1)省市尺度上,重庆市的发展活力最高,增长幅度为7.33,发展更为均衡;县域尺度上,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活力均值上升3.25,均衡性均值下降0.14,整体由“显著失衡”转变为“逐渐均衡”。(2)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及均衡性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从发展活力来看,川渝贵均处于空间核心极化阶段;从均衡性来看,各县域处于空间边缘扩散阶段,并逐步向空间动态均衡阶段发展。(3)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核心—边缘”特征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弱化,并表现出省市迥异;发展活力的“核心—边缘”特征较均衡性更凸出,急需采取措施激活各县域的经济发展。[结论]长江上游地区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需重视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缓解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带来的剧烈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边缘理论 发展活力 均衡性 长江上游 夜间灯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引力模型的丝绸之路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雯 何剑 纪俊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204,共3页
通道建设是丝绸之路核心建设的突破口,明确其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通道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城市空间理论,采用引力模型,利用ArcGis等软件,以三大通道18个主要交通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2014年样本城市经济质量、距离、... 通道建设是丝绸之路核心建设的突破口,明确其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通道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城市空间理论,采用引力模型,利用ArcGis等软件,以三大通道18个主要交通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2014年样本城市经济质量、距离、城市间引力以及城市间断裂点,发现:"乌昌都市圈"是超级增长极,长期呈现明显的"单核"集聚结构,北疆城市间引力明显强于南疆;北轴带的克拉玛依、石河子存在次中心争夺,而南疆三地州城市中心引力较低,缺乏有效的增长中心,同时东疆主要交通枢纽吐鲁番引力不足。最后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城市定位、加强道路管网的建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丝绸之路核心 城市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乡土地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城市空间结构”一课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焦莉 《地理教学》 2017年第17期31-34,共4页
以学生为本,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对于"城市空间结构"一课的教学设计,尝试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探究地理课程中教学目标、教材知识要点与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使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地理核心素养... 以学生为本,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对于"城市空间结构"一课的教学设计,尝试利用乡土地理素材,探究地理课程中教学目标、教材知识要点与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使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地理 核心素养 城市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以人教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玥 《地理教学》 2017年第15期19-21,39,共4页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规定了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本文以人教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课题为例,浅谈在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规定了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本文以人教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课题为例,浅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及实施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与核心—边缘结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启明 方和远 李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3-122,共10页
湾区作为城市群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众多资源集聚、经济活动活跃和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特点,成为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主要发展对象。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空间经济网络,提出了核心—边缘城市层级的识别方... 湾区作为城市群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众多资源集聚、经济活动活跃和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特点,成为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的主要发展对象。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空间经济网络,提出了核心—边缘城市层级的识别方法,并结合湾区内城市综合经济质量、经济作用密度、经济影响度、经济敏感度和关键辐射路径,对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空间经济结构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整体远超北部湾,湾区与腹地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湾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腹地城市,而北部湾内部则是腹地城市经济发展占优势,湾区城市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经济网络存在较为合理、有序的核心—半边缘—外边缘层级空间结构,但是核心与外边缘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断层,缺少中间城市发挥起承转合的作用,而北部湾空间经济网络则呈现地理分布无序、城市层级界限不强的空间结构。未来,两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关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之一,存在以湛江为枢纽形成沿海城市带的潜力,两大湾区也将携手共进,承担起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交流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北部湾 空间经济网络 引力模型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差异及影响机理——基于长三角核心-边缘区比较实证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1,共10页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 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利用集对分析法、向量自回归、系统动力学仿真等多元集成方法,对比分析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化机理和路径差异。研究发现:①旅游业能够推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一体化均衡发展,恢复力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②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协同有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互为非线性动态因果关系,在此非线性复杂自组织力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良好发展趋势。③通过复杂系统多情景模拟,核心区乡村旅游地发展路径以协调发展型或生态保护型为主,边缘区以旅游优先型为主。④驱动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恢复力演化的要素系统具有差异性。在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对核心区影响程度最高,社会系统对边缘区的影响程度最高;在因素层面,生态因素是影响核心-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共同要素,核心区能够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态韧性,边缘区能够利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均能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地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演化差异 核心-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模式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09,156,共4页
通过对洛阳市旅游景点体系的集聚度、通达度和分异度指标分析,认为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整体均匀、中部集聚态势,景点网络的通达度有待提高。基于洛阳市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品位度空间分布等高线图,将洛阳市旅游资源化为3个核心-边... 通过对洛阳市旅游景点体系的集聚度、通达度和分异度指标分析,认为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整体均匀、中部集聚态势,景点网络的通达度有待提高。基于洛阳市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品位度空间分布等高线图,将洛阳市旅游资源化为3个核心-边缘单元:即洛阳——文化旅游资源体系、栾(川)嵩(县)——山岳旅游资源体系和新安——山水旅游资源体系。根据区域发展的离散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讨论了3个资源体系目前所处的阶段和边缘地区可能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核心-边缘模式 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振庆 汪宇明 《热带地理》 2007年第6期558-563,共6页
分析了广西旅游空间结构由城市核心的空间集聚到边缘地区的空间扩散过程,认为广西旅游空间结构具有比较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而且不断变化,影响其变化的空间要素则是多方面的。受珠江三角洲等国内以及东南亚等国外新兴旅游客源市场... 分析了广西旅游空间结构由城市核心的空间集聚到边缘地区的空间扩散过程,认为广西旅游空间结构具有比较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而且不断变化,影响其变化的空间要素则是多方面的。受珠江三角洲等国内以及东南亚等国外新兴旅游客源市场因素的影响,广西入境旅游流由长期偏集于桂林一地逐步出现了向东、向南分流的新格局;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城市核心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日益增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逐步形成更是加快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广泛的、多层次的国际国内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并促进了广西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内部更加整合、外部更加开放"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空间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周玉翠 韩艳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3,共5页
定量研究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地空间结构、目的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空间结构。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多元化,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是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入境旅游集中地带,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是我国入境旅... 定量研究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地空间结构、目的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空间结构。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多元化,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是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入境旅游集中地带,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是我国入境旅游的三大中心,杭州、西安、桂林、昆明也是我国重要的入境旅游区域性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入境旅游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空间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任义科 杜海峰 李树茁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6,共15页
采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整体网络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讨论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无论社会支持网络,还是社会讨论网络,都有一部分农民工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另一部分则处于边缘位置。女性农民工群体中少数个体处于核... 采用2005年深圳农民工整体网络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讨论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无论社会支持网络,还是社会讨论网络,都有一部分农民工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另一部分则处于边缘位置。女性农民工群体中少数个体处于核心位置,多数个体处于边缘位置,男性农民工群体正好相反,男女混合农民工群体核心成员也较少,边缘成员较多,但两者的数量差异要小于女性农民工群体。总体而言,社会支持网和社会讨论网核心边缘成员之间在个人属性特征和流动特征两方面都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 社会讨论 核心边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