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增韧剂改性PVC的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会轩 杨海东 +1 位作者 戴英 冯之榴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18,共3页
用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增韧剂对PVC进行了抗冲击改性,研究了增韧剂的组成结构与增韧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发现在本工作所考察的范围内,增韧剂粒径越大,其增韧效果越好.电镜观察证实共混体系的形态为弹性体粒子均匀地分散在... 用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增韧剂对PVC进行了抗冲击改性,研究了增韧剂的组成结构与增韧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发现在本工作所考察的范围内,增韧剂粒径越大,其增韧效果越好.电镜观察证实共混体系的形态为弹性体粒子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 聚丙烯酸 增韧剂 结构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及其乳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鲍艳 吴喜元 马建中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综述了目前制备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的常用方法,如种子乳液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细乳液聚合法以及种子分散聚合法;分析了聚合工艺、单体种类、温度、乳化剂和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合成... 综述了目前制备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的常用方法,如种子乳液聚合法、无皂乳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细乳液聚合法以及种子分散聚合法;分析了聚合工艺、单体种类、温度、乳化剂和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合成及性能的影响;并对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最后,展望了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聚丙烯酸 乳胶粒子 影响因素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微乳液膜的相行为 被引量:8
3
作者 董岸杰 冯士有 +1 位作者 万同 孙多先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6-20,共5页
用动态力学、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方法研究了非交联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PAC-PU)微乳液膜的相行为.结果表明:核壳间的氢键增强了壳层软硬段间的相分离,同时破坏了硬段相中的短程有序结构。
关键词 聚丙烯酸 聚氨 微乳液膜 复合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N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粒子形态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肖继君 赵俊芳 +2 位作者 李彦涛 杨德钧 耿耀宗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4-18,27,共6页
采用二步法的技术制备了涂料用基料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LIPN PU/PA) ,即首先合成种子聚氨酯水分散体 (网络 PU) ,然后合成 LIPN PU/PA。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LIPN PU/PA的粒子形态结构以及引发剂种类和网络 PU与... 采用二步法的技术制备了涂料用基料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LIPN PU/PA) ,即首先合成种子聚氨酯水分散体 (网络 PU) ,然后合成 LIPN PU/PA。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LIPN PU/PA的粒子形态结构以及引发剂种类和网络 PU与网络 PA的相对用量对粒子形态结构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 ,LIPN PU/PA具有两相的“翻转”型核壳结构 ;采用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 AIBN)可以得到具有“翻转”型核壳结构的粒子 ,但使用水溶性引发剂所得粒子几乎无“翻转”型核壳结构 ,而前两种引发剂的复合体系所得粒子形态则介于两者之间 ;随着网络 PU用量的减少 ,乳胶粒子越来越大 ,但其形态基本上具有“翻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N 粒子形态结构 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 聚氨 聚丙烯酸 引发剂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研制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侯青顺 张剑秋 张翔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31-835,850,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聚氨酯 -丙烯酸酯 (PUA)复合乳液研究的新进展 ,总结介绍了各类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PUA共混复合乳液、PUA复合核 /壳乳液、互穿网络PUA复合乳液 )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
关键词 聚氨酯/聚丙烯酸 复合乳液 研制 进展 /乳液 互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胶束的粒径及形态 被引量:5
6
作者 柴淑玲 李国平 +1 位作者 徐厚才 谭惠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5-68,共4页
以水性聚氨酯PU为种子,加入丙烯酸酯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动态激光光散射的测试结果表明,PU分散液和PUA复合乳液的粒径大小,与聚氨酯制备过程中的亲水性扩链剂的用量有密切关系。当扩链剂用量为... 以水性聚氨酯PU为种子,加入丙烯酸酯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动态激光光散射的测试结果表明,PU分散液和PUA复合乳液的粒径大小,与聚氨酯制备过程中的亲水性扩链剂的用量有密切关系。当扩链剂用量为7.5%时,PU/PA配比对PUA复合乳液粒子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影响不大,但是PUA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比纯PU乳液的粒子粒径显著增大,说明形成了核壳结构。并用透射电镜进行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 聚丙烯酸 动态光散射 粒子胶束 结构 杂化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紫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柴淑玲 杨莉燕 +1 位作者 李晓萌 谭惠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7-760,共4页
以水性聚氨酯(PU)分散液为种子,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合成出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紫外光谱研究发现,PU乳液的nπ跃迁紫外吸收峰的λmax随溶液浓度增加明显红移。对于PU分散液,随着亲水性扩链剂用量增加,紫外光谱吸光度值... 以水性聚氨酯(PU)分散液为种子,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合成出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紫外光谱研究发现,PU乳液的nπ跃迁紫外吸收峰的λmax随溶液浓度增加明显红移。对于PU分散液,随着亲水性扩链剂用量增加,紫外光谱吸光度值变小;随着NCO/OH摩尔比增大,吸光度增大。对于PUA复合乳液,亲水性扩链剂用量取7.5%时,吸光度值最小;而第二阶段聚合引发剂种类对紫外光谱影响不大。紫外光谱的吸光度值反映了乳液粒子平均粒径的大小;随着NCO/OH摩尔比增大,吸光度增大。对于PUA复合浮液,亲水性扩链剂用量取7.5%时,吸光度值最小;而第二阶段聚合引发剂种类对紫外光谱影响不大。紫外光谱的吸光度值反映了乳液粒子平均粒径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谱 聚氨 聚丙烯酸 复合乳液 浓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溶胶/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丽 黄明富 +1 位作者 徐祖顺 易昌凤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7,70,共5页
采用经典的St觟ber法在常温下制备纳米级硅溶胶,用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改性。在阴离子乳化剂和非离子乳化剂共同存在下,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硅溶胶/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表征了乳胶粒形貌,测试了共聚物组成及性能... 采用经典的St觟ber法在常温下制备纳米级硅溶胶,用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改性。在阴离子乳化剂和非离子乳化剂共同存在下,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硅溶胶/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表征了乳胶粒形貌,测试了共聚物组成及性能、乳液稳定性和乳胶膜性能。结果表明:乳胶粒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乳液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稀释稳定性、高温和低温稳定性;硅溶胶/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乳胶膜吸水率达12.50%,对水的接触角为93.5°;复合物的热稳定性高于普通聚丙烯酸酯共聚物和含氟聚丙烯酸酯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溶胶 含氟聚丙烯酸 复合乳液 结构 稳定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阻尼性涂层用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5
9
作者 杜朋亚 边锋 +2 位作者 姚蒙蒙 常达 唐二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508-4513,共6页
采用分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核层和壳层之间的化学交联使涂膜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乳胶粒子呈均匀的核-壳球形结构,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复合乳液涂膜实现了环氧与丙... 采用分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核层和壳层之间的化学交联使涂膜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乳胶粒子呈均匀的核-壳球形结构,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复合乳液涂膜实现了环氧与丙烯酸树脂的交联反应。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显示该乳液涂膜具有较高的损耗因子和较宽的阻尼温域,加热成膜的最大损耗因子(tanδ)达到2.12,明显高于传统阻尼涂料,在tanδ>0.3的阻尼温域为40℃,在金属阻尼涂层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聚丙烯酸 -结构 高阻尼性 复合材料 乳液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P(BA-EHA)/PVC的合成与共混改性聚氯乙烯 被引量:5
10
作者 邢胜男 潘明旺 +2 位作者 张晓蕾 袁金凤 张留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3,共4页
采用传统的乳液聚合方法首先合成了交联型聚丙烯酸酯乳液,以其作为种子,进行氯乙烯乳液接枝聚合反应,得到了聚丙烯酸酯/聚氯乙烯复合粒子改性剂,用于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通过粒径分析仪、动态力学分析、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复合粒子及其共... 采用传统的乳液聚合方法首先合成了交联型聚丙烯酸酯乳液,以其作为种子,进行氯乙烯乳液接枝聚合反应,得到了聚丙烯酸酯/聚氯乙烯复合粒子改性剂,用于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通过粒径分析仪、动态力学分析、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复合粒子及其共混PVC材料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大小均一;动态力学分析显示,随着交联剂ALM A用量的增加,橡胶相核层与PVC壳层之间相容性明显改善;当种子乳化剂浓度为2 g/L、交联剂ALM A用量为2%时改性PVC材料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聚丙烯酸酯/pvc复合粒子 甲基丙烯酸烯丙 聚氯乙烯接枝 聚氯乙烯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剂对核壳型复合乳液合成及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建中 吴喜元 +1 位作者 鲍艳 王华金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8,共5页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型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系统考察了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对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聚合稳定性、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乳液黏度及Zeta电位的影响,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并采用红外(FT-IR)、差示扫...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型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系统考察了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对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聚合稳定性、乳胶粒粒径及其分布、乳液黏度及Zeta电位的影响,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并采用红外(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及透射电镜(TEM)对乳胶粒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胶粒的Zeta电位随着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合适的引发剂用量可使合成的复合乳胶粒粒径较小且粒径分布较窄;引发剂用量较大会使复合乳胶粒在聚合过程中发生聚并,但所得乳液在贮存过程中稳定性较好;当引发剂用量为0.4%~0.8%(占单体混合物的质量分数)时,单体均能参与反应,极少有残余,并且所得乳液呈明显的核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引发剂 复合乳液 聚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剂对PBA/P(MMA-ITA)核壳粒子的制备影响及其增韧聚酰胺6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喜军 宋波 娄春华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47,共6页
研究了接枝剂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LMA)对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酸)[PBA/P(MMA-ITA)]核壳粒子的制备及其增韧聚酰胺6的影响,探讨了ALMA用量对核壳粒尺寸、凝胶含量及其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壳乳胶... 研究了接枝剂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LMA)对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酸)[PBA/P(MMA-ITA)]核壳粒子的制备及其增韧聚酰胺6的影响,探讨了ALMA用量对核壳粒尺寸、凝胶含量及其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壳乳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尺寸在340 nm左右且分布均匀;接枝剂提高了核壳粒子的凝胶含量,但对粒子尺寸影响不大;ALMA用量为1 mL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提高近20%,同时共混物的结晶度由18.5%下降到16.2%,熔点由225.0℃下降到217.3℃。通过SEM对共混物冲击断面的观察发现,核壳粒子的引入使共混物由脆性断裂向韧性断裂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聚(甲基丙烯酸-衣康酸) 粒子 增韧 聚酰胺6 接枝剂 甲基丙烯酸烯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乳液水溶胶的转化及其流变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施利毅 张潘琪 +1 位作者 张剑平 华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8-150,共3页
用种子聚合法合成核壳型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并转化成水溶胶。测定玻璃化温度(Tg)对核壳型复合乳液进行表征。考察了聚合方法、丙烯酸用量、氨化温度等对乳液及其水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种子聚合法制得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力学稳... 用种子聚合法合成核壳型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并转化成水溶胶。测定玻璃化温度(Tg)对核壳型复合乳液进行表征。考察了聚合方法、丙烯酸用量、氨化温度等对乳液及其水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种子聚合法制得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力学稳定性好、氨化后水溶胶透明度高;丙烯酸用量对水溶胶性能有较大影响,用量过多,胶膜耐水性差,过少,氨化困难;氨化温度对成胶也有明显影响。研究了水溶胶的流变性,结果表明,水溶胶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下降。本研究制得的水溶胶膜具有较优异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胶 复合乳液 聚丙烯酸 粒子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聚氨酯树脂的改性技术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平华 伍胜利 王文英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9-44,共6页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用于水性聚氨酯树脂的交联改性、丙烯酸酯改性与互穿网络改性等相关改性的方法、理论、聚合工艺及改性后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应用等。并指出在使用内交联法制备水性聚氨酯时,采用特殊的分子结构设计,可以获得较高交联密...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用于水性聚氨酯树脂的交联改性、丙烯酸酯改性与互穿网络改性等相关改性的方法、理论、聚合工艺及改性后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应用等。并指出在使用内交联法制备水性聚氨酯时,采用特殊的分子结构设计,可以获得较高交联密度的水性聚氨酯;采用外交联法制备的双组分水性聚氨酯,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溶剂性、耐候性、低温成膜性等性能;在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中,采用顺序的方法可合成出同时含有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乳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树脂 改性技术 双组分水性聚氨 丙烯酸改性 分子结构设计 复合乳胶粒 聚丙烯酸 交联改性 互穿网络 聚合工艺 交联密度 机械性能 耐溶剂性 结构 交联法 聚氯 耐候性 成膜性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增韧改性剂的合成及共混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邢胜男 潘明旺 +3 位作者 张晓蕾 袁金凤 孙凤娟 张留成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0,共4页
采用传统的乳液接枝聚合方法合成了以交联聚丙烯酸酯弹性体为核,聚氯乙烯(PVC)直接为壳层的新型聚氯乙烯复合改性剂,用于通用聚氯乙烯的增韧改性。通过粒径分析仪、透射电镜、动态力学分析等手段对复合粒子及其共混改性PVC材料进行了表... 采用传统的乳液接枝聚合方法合成了以交联聚丙烯酸酯弹性体为核,聚氯乙烯(PVC)直接为壳层的新型聚氯乙烯复合改性剂,用于通用聚氯乙烯的增韧改性。通过粒径分析仪、透射电镜、动态力学分析等手段对复合粒子及其共混改性PVC材料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粒径分布较窄;动态力学分析显示:改性剂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改性剂与PVC基体间的相容性;当改性剂加入量为6%(核壳质量比为50/50)时,改性PVC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为纯PVC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聚丙烯酸/pvc复合粒子 改性剂 共混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