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复合材料Y-SiO_2与ZSM-5-SiO_2的工业放大制备及其表征
1
作者 任靖 秦波 +1 位作者 杜艳泽 曹光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2-876,共5页
考察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核壳复合材料Y-SiO2和ZSM-5-SiO2的工业放大过程,并采用XRD、N2吸附-脱附、SEM和T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SEM和TEM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核壳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特征,且壳层结构连接紧密。试验... 考察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核壳复合材料Y-SiO2和ZSM-5-SiO2的工业放大过程,并采用XRD、N2吸附-脱附、SEM和T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SEM和TEM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核壳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特征,且壳层结构连接紧密。试验结果表明,在核壳复合材料的放大过程中,采用机械搅拌的混合方式可实现核壳复合材料的工业制备,搅拌转速对其物化性质没有影响。制备的两种核壳复合材料的BET比表面积、外比表面积及孔体积均达到指标要求,两个批次的Y-SiO2试样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866 m2/g和872 m2/g,外比表面积分别为262 m2/g和277 m2/g,孔体积均大于0.40m L/g;两个批次的ZSM-5-SiO2试样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426 m2/g和418 m2/g,外比表面积分别为222 m2/g和217 m2/g,孔体积均大于0.20 m L/g。两种核壳复合材料的工业放大试验过程的重复性好,可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复合材料 Y-SiO2 ZSM-5-SiO2 工业生产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复合材料NH_(2)-MIL-125@TPA-COF用于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位置异构体 被引量:2
2
作者 郭萍 许娜艳 +4 位作者 陈吉楷 章俊辉 王帮进 谢生明 袁黎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1-738,共8页
该文通过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NH_(2)-MIL-125表面原位生长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TPA-COF,制备了核壳复合材料(MOF@COF)NH_(2)-MIL-125@TPA-COF,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 该文通过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NH_(2)-MIL-125表面原位生长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TPA-COF,制备了核壳复合材料(MOF@COF)NH_(2)-MIL-125@TPA-COF,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将其作为固定相成功制备了NH_(2)-MIL-125@TPA-COF色谱填充柱(25 cm long×2.1 mm i.d.)。在正相(正己烷-异丙醇(9∶1))、反相(甲醇-水(9∶1))高效液相色谱(HPLC)条件下,考察了该柱对一系列位置异构体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柱在较低的背景压力(60~100 k Pa)下对9种位置异构体(溴硝基苯、硝基苯胺、氯苯酚、二硝基苯、碘苯胺、溴苯胺、苯二胺、甲苯胺和氯苯胺)表现出较好的分离能力,其中溴硝基苯、硝基苯胺和二硝基苯能达到基线分离,且最大分离度(Rs)为9.71。在反相HPLC条件下,邻-溴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和邻-氯苯酚的柱效分别为18424、19053、12954 plates·m^(2)。以溴硝基苯为分析物,在正相HPLC条件下,考察了该柱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该柱通过5次重复进样(第50次、第100次、第150次、第200次、第250次),溴硝基苯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29%和0.89%,表明所制备的色谱柱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核壳复合材料NH_(2)-MIL-125@TPA-COF作为一种新型的HPLC固定相用于位置异构体分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复合材料 位置异构体 高效液相色谱 固定相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核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云霞 邹发华 +3 位作者 施玮 曾涛 苏小丽 曹春娥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综述了核壳复合材料相比传统纳米材料的优点,重点阐述了SiO_2核壳复合材料的在制备以及实际应用上的优势。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SiO_2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各应用领域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核壳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发... 综述了核壳复合材料相比传统纳米材料的优点,重点阐述了SiO_2核壳复合材料的在制备以及实际应用上的优势。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SiO_2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各应用领域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核壳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复合材料 SiO2包覆 制备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白炭黑核-壳型木塑复合材料抗紫外老化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徐兵 梅长彤 +2 位作者 潘明珠 雍宬 王珂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2,86,共7页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木粉为原料,辅以少量化学助剂,采用共挤出生产工艺,以芯层木塑比为6∶4,壳层添加不同含量纳米白炭黑制备出核-壳结构木塑复合材料(WPC)。将其放入老化箱进行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并对表面颜色、表面形貌、抗弯性...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木粉为原料,辅以少量化学助剂,采用共挤出生产工艺,以芯层木塑比为6∶4,壳层添加不同含量纳米白炭黑制备出核-壳结构木塑复合材料(WPC)。将其放入老化箱进行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并对表面颜色、表面形貌、抗弯性能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紫外老化2 500 h后,较之空白样,加入2%纳米白炭黑的ΔE下降了32.7%,试样表面更加完整,裂纹与粉尘较少;弯曲强度保留率提高了9.9%,弹性模量保留率提高了13.2%,且均优于1%纳米白炭黑试样;所有材料表面的氧(O)/碳(C)含量比(n_O/n_C)与老化后木塑表面氧化的碳(C_(ox))/未氧化的碳(C_(unox))的含量比(n_(C_(ox))/n_(C_(unox)))均增大,表面氧化程度加深;其中添加2%纳米白炭黑的WPC表面氧化程度最低,n_O/n_C增长幅度为15.5%,n_(C_(ox))/n_(C_(unox))增加了16.5%,均低于空白样与1%纳米白炭黑试样。说明纳米白炭黑能够提高核-壳WPC抗紫外老化性能并降低其光氧化降解程度,并且适当提高添加量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纳米白炭黑 紫外光老化 力学性能 表面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功能核壳结构木塑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蔡晨阳 梅长彤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4,共5页
通过在表层添加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与聚磷酸铵(APP)以及纳米氢氧化镁[Mg(OH)_2]与APP制备具有阻燃功能的核壳型木塑复合材料,并利用力学性能测试、锥形量热测试和热重分析,研究了阻燃剂对核壳型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燃烧性能和热... 通过在表层添加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与聚磷酸铵(APP)以及纳米氢氧化镁[Mg(OH)_2]与APP制备具有阻燃功能的核壳型木塑复合材料,并利用力学性能测试、锥形量热测试和热重分析,研究了阻燃剂对核壳型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燃烧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MMT与APP有更好的协同效果和阻燃效果,其热释放总量以及热释放速率都呈下降趋势,但是复配之后的产烟量却增多。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APP与OMMT的复配和APP与Mg(OH)_2的复配相比较,前者残炭率更高,达到了55.2%。两种阻燃剂复配后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现下降趋势,力学强度下降。综合比较,APP与OMMT复配阻燃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木塑复合材料 阻燃 复配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P/GaN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
作者 于乃森 郝霄鹏 +3 位作者 展杰 李玲 徐现刚 蒋民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169-1171,共3页
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质,近年来是纳米复合材料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采用了两步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GaP/GaN纳米复合材料.
关键词 GaP/GaN型纳米复合材料 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O4@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农药福美双的SERS检测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韩东来 李博珣 +4 位作者 杨硕 闫永胜 杨丽丽 刘洋 李春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67-2074,共8页
首先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Fe3O4纳米材料,再将其作为磁性核,分别采用种子沉积法和种子介导生长法制备了Fe3O4-Au核-卫星纳米复合材料和Fe3O4@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Au核-卫星和Fe3O... 首先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Fe3O4纳米材料,再将其作为磁性核,分别采用种子沉积法和种子介导生长法制备了Fe3O4-Au核-卫星纳米复合材料和Fe3O4@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Au核-卫星和Fe3O4@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粒径均匀,Au纳米颗粒均匀沉积/包覆在Fe3O4纳米材料表面,且样品均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使用4-氨基苯硫酚(4-ATP)作为拉曼探针分子,对比了这两种纳米复合材料作为SERS基底时的拉曼信号增强效果.结果显示,Fe3O4@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是更优秀的SERS基底,且该SERS基底具有良好的信号再现性.最后,使用Fe3O4@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作为SERS基底,成功地在苹果皮上检测出残留福美双的SERS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纳米复合材料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福美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文娟 高原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8-144,共7页
基于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的基本理论,在探讨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的基础上,针对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及其厚度的优化设计展开研究.分别探讨了由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组成的单层和双层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给... 基于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的基本理论,在探讨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的基础上,针对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及其厚度的优化设计展开研究.分别探讨了由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组成的单层和双层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给出不同入射角下功率反射系数与电磁波波长以及吸收层厚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佳电磁波吸收厚度.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在同等条件下,含核壳粒子吸收层的吸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材料吸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复合材料 电磁波吸收层 功率反射系数 吸波层厚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Co-MOF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对AP热分解的自催化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丹扬 曾大文 李海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7期15-18,22,共5页
为了提高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效率,在0℃下采用液相化学沉积法合成了AP/Co-MOF纳米复合材料;通过SEM、EDX、FTIR及XRD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AP热分解的自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MOF纳米粒子在AP颗粒表面均... 为了提高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效率,在0℃下采用液相化学沉积法合成了AP/Co-MOF纳米复合材料;通过SEM、EDX、FTIR及XRD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AP热分解的自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MOF纳米粒子在AP颗粒表面均匀成核且长大形成核壳结构的AP/Co-MOF纳米复合材料;不同比例的AP/Co-MOF纳米复合材料对AP热分解均展现了很好的催化效果,其中,AP与Co-MOF质量比为100∶4的AP/CoMOF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自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 型纳米复合材料 自催化 高氯酸铵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核壳复合磁性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曹骏 孙奇 +1 位作者 王鹏 沈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6-130,共5页
SiO_(2)核壳复合磁性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材料,同时具备核层和壳层材料的性能,能表现出优异于单组份材料的光、电、磁和催化等理化性质.本文综述了SiO_(2)核壳复合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 SiO_(2)核壳复合磁性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材料,同时具备核层和壳层材料的性能,能表现出优异于单组份材料的光、电、磁和催化等理化性质.本文综述了SiO_(2)核壳复合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反相微乳液法,重点阐述了它们在吸附、催化领域的应用,最后展望了SiO_(2)核壳复合磁性纳米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磁性纳米材料 核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核胶球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周晓光 田春贵 +1 位作者 王霆 廖丽霞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3-379,共7页
综述了贵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核胶球材料的研究进展。由于贵金属壳-胶球核复合材料具有高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光学、催化等性质,是当前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因此,发展简单的、大量的制备这种复合材料的方法,以及广泛深入地研究其性... 综述了贵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核胶球材料的研究进展。由于贵金属壳-胶球核复合材料具有高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光学、催化等性质,是当前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因此,发展简单的、大量的制备这种复合材料的方法,以及广泛深入地研究其性能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金属纳米粒子 胶球 结构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2@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2
作者 叶启琛 龚丽芬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15-118,共4页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纳米SiO2为核,自组装制备了核-壳结构的SiO2@TiO2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手段表征所制SiO2@TiO2,通过光催化降解印染污水和Ti 2+在鱼体中的积累实验考察了所制SiO2@TiO2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和重复利用...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纳米SiO2为核,自组装制备了核-壳结构的SiO2@TiO2材料,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手段表征所制SiO2@TiO2,通过光催化降解印染污水和Ti 2+在鱼体中的积累实验考察了所制SiO2@TiO2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和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纳米SiO2@TiO2颗粒呈现不规则块状、TiO2包裹在SiO2表面,较为均匀,分散程度好;在500℃得到了锐钛矿型TiO2,600℃时得到掺杂有金红石型的TiO2。以日光灯为光源,纳米SiO2@TiO2颗粒光催化活性比商业TiO2(P25)提高了60%,SiO2@TiO2使用8次后仍保留80%以上的光催化活性,在活鱼中的积累少于P25。所以SiO2@TiO2在可见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活性优于P25,而毒性小于P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复合材料 自组装法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稳定剂复配对核壳WPC抗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兵 梅长彤 +2 位作者 刘朝政 刘波 王珂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探索经济、环保且效果更好的木塑复合材料(WPC)表面耐老化处理方法,采用共挤技术,以不同复配方式将纳米白炭黑、HALS–L944及UV327添加于核壳型WPC壳层。对试样进行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并对其弯曲性能、表面颜色及化学成分结构进行了... 为探索经济、环保且效果更好的木塑复合材料(WPC)表面耐老化处理方法,采用共挤技术,以不同复配方式将纳米白炭黑、HALS–L944及UV327添加于核壳型WPC壳层。对试样进行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并对其弯曲性能、表面颜色及化学成分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与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壳层加入1%纳米白炭黑与1%UV327复配时效果最好,紫外老化2 500 h后,较之空白样,WPC的弯曲强度保留率提高了14.7%,弹性模量保留率提高了17.4%,保护效果最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表面颜色变化较为缓慢,色差下降了44.9%,优于单独添加光稳定剂效果;O/C值增长幅度为9.1%,氧化的碳/未氧化的碳比值增加了11.8%,表面氧化程度最低。说明纳米白炭黑与UV327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提高核壳WPC的抗紫外老化性能,降低其光氧化降解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木塑复合材料 纳米白炭黑 紫外光老化 力学性能 表面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碳化法制备碳纳米材料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赛赛 曹迎楠 +3 位作者 王军凯 梁峰 段红娟 张海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23,35,共8页
形态可控的碳纳米材料由于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常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乳液法和水热碳化法等。水热碳化法是一种重要的碳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粒径均匀且形态可控等特... 形态可控的碳纳米材料由于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常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乳液法和水热碳化法等。水热碳化法是一种重要的碳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粒径均匀且形态可控等特点。综述了近年来以糖类及淀粉等有机物为原料,采用水热碳化法制备各种形态可控碳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水热碳化工艺条件对合成碳微球、空心碳微球、核壳结构碳复合材料显微形貌的影响,并提出了水热碳化法制备碳纳米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碳化法 碳纳米材料 碳微球 碳空心球 结构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模板与SiO_2空心微球可控性制备 被引量:5
15
作者 石莉萍 刘纯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5-709,共5页
利用无皂聚合和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粒径分别控制为363,349,160和56 nm,实现了模板粒径的可控制备.利用制备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列胶体模板,以偏硅酸钠为前驱体,煅烧去除模板后... 利用无皂聚合和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模板粒径分别控制为363,349,160和56 nm,实现了模板粒径的可控制备.利用制备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系列胶体模板,以偏硅酸钠为前驱体,煅烧去除模板后,制备了不同粒径及壁厚的二氧化硅空心微球.所制备的样品粒径在69~405 nm之间,壁厚在11~27 nm之间变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乳液模板、核壳复合材料及二氧化硅空心球形貌进行了表征,提出了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模板与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粒径调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空心球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模板 硅酸钠 核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包覆Y_2O_3:Eu^(3+)颗粒及表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洪涛 洪广言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8-211,共4页
采用柠檬酸表面修饰 Y2 O3:Eu3+颗粒 ,苯乙烯乳液聚合的方法 ,制备出核 -壳型的 Y2 O3:Eu3+ /聚苯乙烯颗粒 .在 FTIR谱图上 ,羰基伸缩振动峰向低波数位移 ;在 XPS谱图上 ,Y3d5 / 2 的电子结合能向高能方向移动 ,表明柠檬酸和颗粒表面发... 采用柠檬酸表面修饰 Y2 O3:Eu3+颗粒 ,苯乙烯乳液聚合的方法 ,制备出核 -壳型的 Y2 O3:Eu3+ /聚苯乙烯颗粒 .在 FTIR谱图上 ,羰基伸缩振动峰向低波数位移 ;在 XPS谱图上 ,Y3d5 / 2 的电子结合能向高能方向移动 ,表明柠檬酸和颗粒表面发生键合作用 .说明此过程符合吸附层媒介作用机理 :柠檬酸使颗粒表面变成两亲性 ,从而使苯乙烯可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包覆无机核的乳液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包覆 表面修饰 复合材料 氧化钇 铕(Ⅲ) 柠檬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制备纳米Fe@SiO_2及其处理含Pb(Ⅱ)废水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成岳 唐伟博 +3 位作者 肖治国 余宏伟 曾秀荣 鲁莽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4,共7页
采用液相还原与改进的Stbr法相结合的方法,一步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Fe@SiO_2,通过XRD、TEM表征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并将制备的Fe@SiO_2用于废水中Pb(Ⅱ)的还原去除,考察不同硅酸乙酯(TEOS)添加量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 采用液相还原与改进的Stbr法相结合的方法,一步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Fe@SiO_2,通过XRD、TEM表征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并将制备的Fe@SiO_2用于废水中Pb(Ⅱ)的还原去除,考察不同硅酸乙酯(TEOS)添加量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e@SiO_2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多孔的SiO_2层包覆球形纳米零价铁(NZVI),NZVI粒径主要分布在25~50nm之间;随着TEOS投加量的增加,SiO_2层变厚,NZVI核具有更好的分散性;与未包覆NZVI相比,Fe@SiO_2对废水中Pb(Ⅱ)的去除效果显著提高,当TEOS投加量为10mL时,所制备的Fe@SiO_2对废水中Pb(Ⅱ)的去除效果最好,在反应120min时吸附废水中Pb(Ⅱ)可达600mg/g,而未包覆型NZVI对废水中Pb(Ⅱ)的去除量仅为264.6 mg/g。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中的响应曲面法(RSM)对Fe@SiO_2处理含Pb(Ⅱ)废水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分析模型得到Fe@SiO_2处理含Pb(Ⅱ)废水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pH值和反应时间对废水中Pb(Ⅱ)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大,最佳pH值为5,最佳反应时间为98min;而Fe@SiO_2投加量和Pb(Ⅱ)浓度对废水中Pb(Ⅱ)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太明显,最佳Fe@SiO_2投加量为1.00g/L,最佳Pb(Ⅱ)浓度为30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SiO2 结构复合材料 一步法 响应曲面法 Pb(II)去除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DMSA modified Fe_3O_4@SiO_2 core/shell magnetic nanocomposite for Pb^(2+) removal 被引量:8
18
作者 TIAN Qing-hua WANG Xiao-yang +1 位作者 MAO Fang-fang GUO Xue-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meso-2,3-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modifie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composite(Fe3O4@SiO2@DMSA)for Pb2+ions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e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meso-2,3-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modifie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composite(Fe3O4@SiO2@DMSA)for Pb2+ions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effects of solution pH,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b2+ions,contact time,and temperature on the amount of Pb2+adsorbed were investigated.Adsorption isotherms,adsorption kinetics,and thermodynamic analysis were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Fe3O4@SiO2@DMSA composite is 50.5 mg/g at 298 K,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3O4 an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particles.The adsorption process agreed well with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s and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dsorption was spontaneous,endothermic and energetically driven in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 removal ADSORPTION Fe3O4@SiO2 core/shell structure DMSA modification magnetic nanocompo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