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壳层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世斌 杨春英 +3 位作者 张忠林 段东红 郝晓刚 李一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1,共7页
通过胶体化学镀法制备不同厚度薄壳层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采用HRTEM、EDS、XPS和XRD手段对粒子的形貌、晶型和组成进行物理表征.采用动电位、循环伏安法对其氧电还原和甲醇电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核壳结构Ni/Pt纳米颗粒基本... 通过胶体化学镀法制备不同厚度薄壳层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采用HRTEM、EDS、XPS和XRD手段对粒子的形貌、晶型和组成进行物理表征.采用动电位、循环伏安法对其氧电还原和甲醇电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核壳结构Ni/Pt纳米颗粒基本为球形,其中Ni1-Pt0.067平均直径为7 nm左右,壳层厚度约1 nm.与Pt/C相比,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对氧电还原和甲醇电氧化的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在所制备的不同壳层厚度催化剂中,Ni1-Pt0.067/C在0.5 mol/L H2SO4中氧电还原的最大峰电流密度可达到143.06 mA/mg,是相同反应条件Pt/C峰电流密度的1.4倍;而Ni1-Pt0.067/C在0.5 mol/L H2SO4+1.0 mol/L CH3OH溶液中甲醇电氧化峰电流密度可达538.3 mA/mg,是Pt/C峰电流密度的5.2倍.若以1 mg贵金属Pt为基准,Ni1-Pt0.067/C的比质量活性相对Pt/C的提高了3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 制备 氧电还原 甲醇电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_3Co核-Pt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磁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戴兢陶 杜玉扣 +2 位作者 狄国庆 华南平 杨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08-1910,共3页
Pt3Co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reduction of H2PtCl6 and Co(OOCCH3)2 using NaBH4 as a reducing agent. The Pt3Co core-Pt shell nanoparticles (Pt3Co@Pt) were synthesized using hydrogen absorption reductio... Pt3Co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reduction of H2PtCl6 and Co(OOCCH3)2 using NaBH4 as a reducing agent. The Pt3Co core-Pt shell nanoparticles (Pt3Co@Pt) were synthesized using hydrogen absorption redu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QUID magneto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size of Pt3Co@Pt nanoparticles is 3.6 nm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0.9 nm. Heating Pt3Co nanoparticles in air at 700 ℃ for 1 h, Co in Pt3Co nanoparticles was oxidized to Co3O4 and CoO; while no oxidation tendency was detected for Pt3Co@Pt nanoparticles. The crystallize structure of Pt3Co@Pt changed from the face centered cube (fcc) to the face centered tetragonal (fct) after the heating treatment. The coercivity of the heated Pt3Co@Pt reached to 276 Oe at room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3Co纳米粒子 pt3Co-pt结构纳米粒子 吸氢再还原法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7C3,Ni)@C核壳型纳米粒子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电化学特性
3
作者 王玲玲 黄昊 +2 位作者 RamonAlberto Paredes Camacho 吴爱民 曹国忠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采用直流电弧法,在CH_4气氛下以钨棒为阴极蒸发锰镍混合物阳极靶材,制备了(Mn_7C_3,Ni)@C纳米粒子,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Mn_7C_3,Ni)@C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50 nm。在碳外壳包覆下,内核为Mn_7C_3和Ni的混合物。... 采用直流电弧法,在CH_4气氛下以钨棒为阴极蒸发锰镍混合物阳极靶材,制备了(Mn_7C_3,Ni)@C纳米粒子,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Mn_7C_3,Ni)@C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50 nm。在碳外壳包覆下,内核为Mn_7C_3和Ni的混合物。镍有催化作用,促进碳源形成,影响C壳厚度,锰容易与碳结合生成具有赝电容特性的Mn_7C_3。镍因其催化作用促进碳壳成长,使纳米粒子具有双电子层电容。Mn-C化合形成的Mn_7C_3具有赝电容特性。因此,不同锰镍比例对电极电化学性能有极大影响:锰比例越高,材料比电容越好(485.12 F/g),但循环寿命随之变差;镍比例越高,材料循环稳定性越好(303.57 F/g),1000次循环后其比电容保持为原来的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7C3 ni)@C纳米粒子 电极材料 直流电弧法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复合半导体纳米粒子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于乃森 李玲 +1 位作者 郝霄鹏 徐现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2-435,共4页
核壳型复合半导体纳米粒子 ,作为复合半导体纳米粒子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 ,凭借其优异的性质 ,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有机 无机和无机 无机核壳型复合半导体纳米微粒及其光学性质、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 复合半导体 纳米粒子 光学性质 半导体纳米材料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硅包覆铁“壳/核”型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吸波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登科 黄昊 +2 位作者 俞快 张雪峰 董星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0-344,共5页
采用非平衡物理气相蒸发法在氢气-氩气混合气氛下制备了氧化硅包覆铁“壳/核”型纳米复合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分析(EDS)等方法表征了纳米复合粒子的相组分、结构以及颗粒形貌.结果表明,制备的氧... 采用非平衡物理气相蒸发法在氢气-氩气混合气氛下制备了氧化硅包覆铁“壳/核”型纳米复合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分析(EDS)等方法表征了纳米复合粒子的相组分、结构以及颗粒形貌.结果表明,制备的氧化硅包覆铁纳米复合粒子的尺寸在50nm左右,在铁纳米粒子的表面还出现了非晶态的氧化硅纳米棒,长度为150-200nm.利用电磁参数模拟微波吸收特性得出,涂层厚度为1.79mm时,在15.4GHz频率处达到最小反射损耗值为-14.5dB,反射损耗在8-18GHz的频段低于-10dB,且损耗机制为自然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物理气相蒸发法 /纳米复合粒子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core)-Pt_(shell)/C核壳型纳米催化剂电催化还原氧的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世斌 员娟宁 +3 位作者 张忠林 段东红 李一兵 郝晓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71-1176,共6页
应用两步化学还原法合成不同壳层厚度的Fecore-Ptshell纳米粒子,并用SEM、TEM、EDS和XRD手段对其进行物理表征,应用动电位、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进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及抗甲醇性测试。结果表明,样品Fecore-Ptshell纳米颗粒粒径分布集中... 应用两步化学还原法合成不同壳层厚度的Fecore-Ptshell纳米粒子,并用SEM、TEM、EDS和XRD手段对其进行物理表征,应用动电位、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进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及抗甲醇性测试。结果表明,样品Fecore-Ptshell纳米颗粒粒径分布集中,其中Fecore,1-Ptshell,0.5平均值为50nm,核芯直径约34nm,壳层厚度约8nm;与Pt/C相比,Fecore-Ptshell/C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和抗甲醇性明显提高,Fe与Pt原子比为1:0.5的Fecore-Ptshell/C在0.5mol·L-1H2SO4中氧还原的最大峰电流密度可达到184.7mA·mg-1,是相同反应条件下Pt/C电流密度的1.45倍,抗甲醇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re-ptshell/C 纳米粒子 氧电还原 抗甲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壳型结构纳米粒子的SERS活性基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温海滨 胡玉玲 李攻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2-1070,共9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非破坏性、原位检测等优点。高灵敏度、高稳定性、高增强能力及高重复性、可循环利用的SERS活性基底的制备是获得较好S...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非破坏性、原位检测等优点。高灵敏度、高稳定性、高增强能力及高重复性、可循环利用的SERS活性基底的制备是获得较好SERS信号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传统的单一组分SERS基底相比,将多种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进行复合,形成的核壳型结构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SERS活性基底,不仅能获得更为稳定的SERS信号,还能赋予其富集分离、催化和特异性分子识别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复合贵金属、磁性材料、半导体、复合有机等核壳型结构纳米粒子的SERS活性基底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SERS活性基底 结构纳米粒子 复合纳米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级壳层厚度Ru@ Pt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8
作者 金晟中 张爱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4,共6页
采用连续多元醇法,以RuCl_3·xH_2O和PtCl_2为前驱体,乙二醇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的反应体系,并通过调节PtCl_2用量和还原温度成功制备了壳层厚度约为1.5个Pt原子层的单分散Ru@Pt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 采用连续多元醇法,以RuCl_3·xH_2O和PtCl_2为前驱体,乙二醇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的反应体系,并通过调节PtCl_2用量和还原温度成功制备了壳层厚度约为1.5个Pt原子层的单分散Ru@Pt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分析方法对其微观结构、粒径分布、晶型结构、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分布均匀且基本为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57 nm,其中内核直径约为2.49 nm,外壳厚度约为0.55 nm,壳层金属Pt具有很好的晶型,Pt原子主要为{111}晶面,内核金属Ru与外壳金属Pt互相产生了电子效应使Pt的衍射峰和Ru、Pt的电子结合能产生了一定偏移,并初步研究了有效控制该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壳层厚度和增强核与壳两种金属之间电子效应的因素,使其有望在催化等领域发挥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多元醇法 Ru@ pt结构纳米粒子 原子级层厚度 电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铜-二氧化钛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获发明专利
9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991,共1页
近年来,贵金属-二氧化钛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贵金属作为核层材料,一方面能够对外层二氧化钛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进行裁剪,使其吸收边向可见光方向移动;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纳米粒子 发明专利 制备方法 半导体材料 结构 能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aCO_3/SiO_2核—壳结构复合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国军 曾汉民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61,共5页
采用含有纳米碳酸钙的硅酸钠水性悬浮液在酸性物质作用下 ,硅酸盐发生水解—缩合反应生成溶胶从而沉积在纳米碳酸钙粒子表面的溶胶沉淀法 ,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碳酸钙 /二氧化硅复合粒子。用TEM、IR、XPS、TGA、XRD等方法对复合... 采用含有纳米碳酸钙的硅酸钠水性悬浮液在酸性物质作用下 ,硅酸盐发生水解—缩合反应生成溶胶从而沉积在纳米碳酸钙粒子表面的溶胶沉淀法 ,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碳酸钙 /二氧化硅复合粒子。用TEM、IR、XPS、TGA、XRD等方法对复合粒子的大小、形貌、化学组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3/SiO2 -结构 复合粒子 制备 碳酸钙 二氧化硅 溶胶沉淀法 水解缩合反应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方法制备Cu超细粉末以及Cu2O-Cu核-壳型复合粒子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惠梅 杨水彬 +2 位作者 刘孝恒 杨绪杰 汪信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104-3107,共4页
以Cu(NO3)2·3H2O与Na2CO3·10H2O为原料沉淀法制得纳米CuO前驱体--碱式碳酸铜,在不同温度(200℃、300℃、400℃、500℃、600℃)下分别焙烧2h得到CuO粉末后,直接倒入室温下的正丁醇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组成不同的各... 以Cu(NO3)2·3H2O与Na2CO3·10H2O为原料沉淀法制得纳米CuO前驱体--碱式碳酸铜,在不同温度(200℃、300℃、400℃、500℃、600℃)下分别焙烧2h得到CuO粉末后,直接倒入室温下的正丁醇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组成不同的各种产物.经XRD、TEM、SEM研究表明,产物的组成随上述热处理温度的改变而变化,500℃时可得到纯的纳米铜粉,600℃时可得到Cu2O-Cu核-壳型纳米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Cu2O-Cu-纳米粒子 正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铂核壳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制备及对亚硝酸盐还原的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洁莹 陈燕鑫 +2 位作者 陈声培 王鹏 孙世刚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96-1300,共5页
通过循环伏安法(CV)在玻碳(GC)电极表面电沉积出分布较为均匀的纳米Fe粒子,制得纳米Fe粒子修饰的GC(纳米Fe/GC)电极,再经"电荷置换"制得具有Fe核Pt壳结构的纳米粒子修饰的(纳米PtFe/GC)电极。SEM结果显示,纳米Fe/GC和纳米PtFe... 通过循环伏安法(CV)在玻碳(GC)电极表面电沉积出分布较为均匀的纳米Fe粒子,制得纳米Fe粒子修饰的GC(纳米Fe/GC)电极,再经"电荷置换"制得具有Fe核Pt壳结构的纳米粒子修饰的(纳米PtFe/GC)电极。SEM结果显示,纳米Fe/GC和纳米PtFe/GC表面粒子的形貌均呈立方体形,分布较为均匀,粒径在60nm左右。纳米PtFe/GC电极对亚硝酸盐的还原具有很高的电催化活性。3种电极的电催化活性顺序依次为:纳米Fe/GC<纳米Pt/GC<纳米PtFe/GC。相对于纳米Pt/GC电极,纳米PtFe/GC电极的起始还原电位(Ei)正移了0.14V,还原峰电流(ip)增大了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Fe pt 电沉积 GC电极 亚硝酸盐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核壳型金/介孔硅碳复合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13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4-64,共1页
本发明的特点是合成以金纳米粒子为内核、具有有序介孔结构二氧化硅一表面活性剂为外壳的核壳型纳米材料.通过表面活性剂在介孔二氧化硅外壳中的原位碳化.制备金纳米粒子为内核、介孔硅碳复合结构为外壳的核壳型纳米材料。该材料具有... 本发明的特点是合成以金纳米粒子为内核、具有有序介孔结构二氧化硅一表面活性剂为外壳的核壳型纳米材料.通过表面活性剂在介孔二氧化硅外壳中的原位碳化.制备金纳米粒子为内核、介孔硅碳复合结构为外壳的核壳型纳米材料。该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均一有序介孔结构硅碳外壳包覆且壳层厚度可控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复合纳米材料 纳米粒子 制备方法 碳化 表面活性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核壳结构负载型Au@Ag/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彦红 张敏 杨建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65-1970,共6页
利用溶胶法制备了Au核Ag壳(Au@Ag)结构复合纳米粒子,用粉末-溶胶法和水热合成法使其负载于TiO2纳米粒子上,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复合结构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光催化消除臭氧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利用溶胶法制备了Au核Ag壳(Au@Ag)结构复合纳米粒子,用粉末-溶胶法和水热合成法使其负载于TiO2纳米粒子上,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复合结构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光催化消除臭氧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方法、Au/Ag化学计量比及金属负载量等对光催化消除臭氧的活性均有很大影响。采用粉末-溶胶法制备的1%-Au@Ag/TiO2(nAu/nAg=1∶3)催化剂,由于TiO2表面沉积的Au@Ag金属颗粒尺寸小且分散度高,而且1%的金属担载量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光催化消除臭氧的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复合纳米粒子 负载催化剂 光催化 臭氧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加权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及其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惠敏 邱小忠 沈折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44,共18页
MRI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40%~50%的临床MRI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来提高MRI的灵敏度,因此,MRI造影剂也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药物。本文主要介绍了MRI造影剂及其分类,市售MRI造影剂的优缺点,并对极小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点... MRI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40%~50%的临床MRI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来提高MRI的灵敏度,因此,MRI造影剂也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药物。本文主要介绍了MRI造影剂及其分类,市售MRI造影剂的优缺点,并对极小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点式核壳型铁钆复合纳米粒子和极小氧化钆纳米粒子进行了评述,这三者因其r1值很高且r2/r1比值很低,T1-加权MRI成像的效果很好,有望转化为临床医用T1-加权MRI造影剂。本文对将MRI造影剂与各种肿瘤治疗策略相结合的诊断治疗一体化体系进行了评述,如MRI指导的铁凋亡治疗、MRI指导的放射增敏治疗和MRI指导的光热治疗,它们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治疗和实时监控,有望成为可行的癌症治疗策略。最后对MRI基多功能诊疗制剂这一领域的未来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极小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 点式铁钆复合纳米粒子 极小氧化钆纳米粒子 肿瘤诊断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功能性混合溶胶薄膜的抗红外隔热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超 张远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9-70,共2页
在合适的前驱盐溶液、还原荆和乙二醇溶液中一步合成了Ag金属核壳型复合纳米粒子,并以表面具有螯合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Poly(BA-co-GMA-IDA)为高分子液体模板制备了Ag功能性溶胶复合薄膜。Ag功能性混合溶胶薄膜在全棉类面料上表现出... 在合适的前驱盐溶液、还原荆和乙二醇溶液中一步合成了Ag金属核壳型复合纳米粒子,并以表面具有螯合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Poly(BA-co-GMA-IDA)为高分子液体模板制备了Ag功能性溶胶复合薄膜。Ag功能性混合溶胶薄膜在全棉类面料上表现出明显的抗红外隔热效果,对蓝、绿、红、白色布料降温可达3-5℃,对黑色布料的降温效果更高达8℃左右。在制备具有抗紫外、抗近红外功能的凉爽型纤维及织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复合纳米粒子 功能性混合溶胶薄膜 抗红外隔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