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c/BA核壳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模拟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培勤 赵科 +1 位作者 刘大壮 陈甘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0-345,共6页
以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丁酯两种单体两阶段种子聚合制备核壳乳胶粒为例,研究了用簇迁移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对指定实验条件下核壳形态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相符。讨论了用简化的簇迁移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核壳形态分子设计的进行步骤。
关键词 醋酸乙烯 丙烯酸丁酯 乳液聚合 核壳乳胶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聚醋酸乙烯酯基乳胶粒形态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志国 白龙 顾继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5-190,共6页
综述了核壳型聚醋酸乙烯酯(PVAc)基乳液乳胶粒形态控制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控制中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控制作用,并对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演变模型进行了概述。PVAc基乳胶粒的热力学性质决定其最终平衡形态... 综述了核壳型聚醋酸乙烯酯(PVAc)基乳液乳胶粒形态控制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控制中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控制作用,并对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演变模型进行了概述。PVAc基乳胶粒的热力学性质决定其最终平衡形态,而动力学条件则决定其形态演变历程。在实际聚合反应中,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是由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共同决定的。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演变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有机结合,为深入理解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演变及其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胶 聚醋酸乙烯酯 热力学 动力学 形态演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聚合物乳胶粒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利娜 张立彬 +1 位作者 朱晓丽 孔祥正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选用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聚合单体,改变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苯丙乳液。以此为种子胶乳,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第2步聚合单体,分别采用批量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 选用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聚合单体,改变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苯丙乳液。以此为种子胶乳,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第2步聚合单体,分别采用批量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且性能稳定的乳胶粒乳液。通过粒径分析和透射电镜,测试和比较分析两种乳胶粒粒径和形貌,探讨MAA用量对核壳乳液的稳定性和乳胶粒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内核聚合物和外壳单体质量比为5∶2,第2步壳单体中MAA质量分数介于3%至5%时,半连续滴加法制备的乳胶粒粒径分布较窄,乳胶粒形貌规整,分布均匀,草莓型乳胶粒数量较少,随着第2步聚合单体中MAA用量增多,乳液稳定性下降,乳胶粒粒径及分散指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乳胶 乳胶形态 半连续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PVAc/PBA乳胶粒热力学平衡形态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科 孙培勤 刘大壮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41-644,共4页
应用铺展系数法、界面自由能变化最小法、综合参数法乳胶粒热力学平衡形态分析原理 ,结合界面张力的简化推算方法 ,对聚乙酸乙烯酯 /聚丙烯酸丁酯 (PVAc/PBA)体系乳胶粒进行 3种界面张力的计算和平衡形态预测 ,得到此体系的热力学平衡... 应用铺展系数法、界面自由能变化最小法、综合参数法乳胶粒热力学平衡形态分析原理 ,结合界面张力的简化推算方法 ,对聚乙酸乙烯酯 /聚丙烯酸丁酯 (PVAc/PBA)体系乳胶粒进行 3种界面张力的计算和平衡形态预测 ,得到此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形态是以 PVAc为壳 ,PBA为核的反向核壳形态 ,通过半连续饥饿态反应及过程取样保温实验 ,结合 TEM观察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是一致的 .这种反向核壳结构的乳液适用于可降解餐具的粘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PVAc/PBA乳胶 热力学平衡 形态 聚乙酸乙烯酯 聚丙烯酸丁酯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种子及核乳胶粒的制备 被引量:7
5
作者 袁才登 曹建伟 +1 位作者 缪爱花 曹同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6-582,共7页
为了制得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首先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在其用量低于CMC的条件下,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酸丁酯(BA)的乳液聚合,制备了带羧基的种子乳胶粒。然后采用MMA、MAA和二乙烯基苯... 为了制得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首先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在其用量低于CMC的条件下,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酸丁酯(BA)的乳液聚合,制备了带羧基的种子乳胶粒。然后采用MMA、MAA和二乙烯基苯为单体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轻度交联的带羧基的核乳胶粒。该核乳胶粒经过核-壳乳液聚合和适当的碱处理工艺就可成为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采用粒度仪测定了乳胶粒的直径及其分布,采用TEM对乳胶粒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种子及核乳胶粒制备过程中单体加料方式、乳化剂用量及羧基单体种类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乳胶粒直径及其分布以及最终的中空聚合物微球结构形态的影响,确定了制备种子及核乳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制备种子阶段,SDBS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5%,采用一次性加入单体的进料工艺;在核乳胶粒制备阶段,以MAA为羧基单体,所有单体采用“饥饿式”加料,半连续补加乳化剂并使乳化剂用量为核单体总量的0.15%时可保持聚合稳定性并保证无新乳胶粒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乳胶 乳液聚合 核壳乳胶粒 乳胶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醋丙乳液高速卷烟接嘴胶的合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旭东 王月 +4 位作者 任艳群 李标模 李磊 龚立祝 朱可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3,共5页
以醋酸乙烯酯(VAC)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软单体,丙烯酸(AA)为交联单体,聚乙烯醇1788为保护胶体,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_2S_2O_8)为引发剂,合成了硬核软壳型醋丙... 以醋酸乙烯酯(VAC)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软单体,丙烯酸(AA)为交联单体,聚乙烯醇1788为保护胶体,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_2S_2O_8)为引发剂,合成了硬核软壳型醋丙乳液胶黏剂.设计了核壳胶粒结构,研究了软硬单体、保护胶体、复配乳化剂对胶黏剂初粘性、粘度、胶粒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硬核软壳型醋丙乳液胶黏剂初粘性佳,粘度小,胶粒粒径分布窄,能满足打孔水松纸高速卷烟接嘴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丙乳液 核壳乳胶粒 乳液合成 接嘴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制备中空乳胶粒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庆美 周智敏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采用多段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丙烯酸正丁酯一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一丙烯腈)核壳乳液,然后用碱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较好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各阶段乳液聚合... 采用多段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丙烯酸正丁酯一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一丙烯腈)核壳乳液,然后用碱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较好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各阶段乳液聚合的胶粒大小和分布以及形貌行了表征。研究了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单体滴加速度等因素对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的滴加速度控制在0.1~0.2g/min,搅拌速度控制在80~120r/min时,可以制备中空形态较好的中空聚合物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乳胶 乳液聚合 核壳乳胶粒 碱溶胀处理 乳胶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的合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德华 袁才登 +2 位作者 王艳君 杨连成 曹同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48,共3页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及丙烯酸为单体 ,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进行了种子乳液聚合 ,通过“粒子设计”利用核壳结构化乳液聚合技术制备出核壳结构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 ,以克服需单独制备两种乳液的缺点。研究了交联单体...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及丙烯酸为单体 ,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进行了种子乳液聚合 ,通过“粒子设计”利用核壳结构化乳液聚合技术制备出核壳结构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 ,以克服需单独制备两种乳液的缺点。研究了交联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交联单体用量、单体用量和乳化剂用量对反应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 结构乳胶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含氟反应性微凝胶的制备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鲁梅 刘永庆 胡正水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2-34,共3页
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核壳型含氟反应性微凝胶,讨论了引发剂、乳化剂种类及操作方法对微凝胶稳定性和形貌的影响。
关键词 反应性微凝胶 结构乳胶 乳液聚合 含氟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c-AN/PS乳胶膜可观测“网点”的构建及形状记忆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俞程 陈培健 +1 位作者 孙嘉星 李志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06-3213,共8页
研究通过在聚乙酸乙烯酯(PVAc)乳胶粒表面构建形貌可控的聚苯乙烯(PS)壳层“突起”结构,并以其作为PVAc形状记忆效应中的可观测“网点”,实现了大形变量、高恢复率PVAc基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通过采用丙烯腈(AN)为接枝单体,制备了以P... 研究通过在聚乙酸乙烯酯(PVAc)乳胶粒表面构建形貌可控的聚苯乙烯(PS)壳层“突起”结构,并以其作为PVAc形状记忆效应中的可观测“网点”,实现了大形变量、高恢复率PVAc基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通过采用丙烯腈(AN)为接枝单体,制备了以PVAc为核、PS为壳的PVAc基核/壳结构乳胶粒(PVAc-AN/PS),首次实现了规整形貌乳胶粒表面可观测“网点”的构建与调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了PVAc-AN/PS乳胶粒的形貌,并考察了乳胶粒形貌随壳层St添加量的变化而发生的衍化过程。采用单轴拉伸形状记忆循环实验研究了PVAc-AN/PS乳胶膜的形状记忆效应,并通过调控壳层St的添加量有效改善了PVAc-AN/PS乳胶膜的形状恢复率。实验结果表明,PVAc-AN/PS核/壳乳胶膜形变尺寸高达1500%以上,同时形状恢复率可达85%以上,这为拓宽形状记忆聚合物中“网点”的设计范畴及调控形状记忆性能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 /乳胶 网点 相分离 大形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