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核反应分析系统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原 朱吉鹏 +3 位作者 秦利青 肖璇 王宇钢 颜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6-912,共7页
为满足对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中氘氚滞留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在原束线基础上新增核反应分析系统,该系统使用能量0.8~3.6 MeV的H^+、D^+、~3He^+和~4He^+粒子束流,可对核反应微分截面和样品中元素浓度的深度分布进... 为满足对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中氘氚滞留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在原束线基础上新增核反应分析系统,该系统使用能量0.8~3.6 MeV的H^+、D^+、~3He^+和~4He^+粒子束流,可对核反应微分截面和样品中元素浓度的深度分布进行测量分析。本文对核反应分析原理、核反应分析系统的设备布局和实验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以D(~3He,p)~4He核反应为例,分析了微分截面计算和样品中氘元素浓度深度分布的数据结果,其深度分辨小于1.5μm,实验误差约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加速器 核反应分析 微分截面 元素浓度深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核反应分析法测定岩石样品中^(39)K的含量
2
作者 陈笑梅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1年第3期232-235,共4页
本文采用带电粒子瞬发核反应分析法测定湖南省地质局采集的几种含钾岩石样品中_6~sK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用α粒子瞬发γ法对岩石样品中^(39)K作定量分析是可行的。并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反应参数,便能有效地排除其它核素的干扰反应。分... 本文采用带电粒子瞬发核反应分析法测定湖南省地质局采集的几种含钾岩石样品中_6~sK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用α粒子瞬发γ法对岩石样品中^(39)K作定量分析是可行的。并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反应参数,便能有效地排除其它核素的干扰反应。分析结果的精度高(可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分析 岩石 ^39K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氟污染的核反应分析研究
3
作者 廖常庚 杨生胜 +3 位作者 姜辉 祁中 汪永强 郑志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本工作研究了用核反应^(19)F(p,αγ)^(16)O分析环境样品中氟含量的有关技术,建立了相应的测试装置,并对兰州一氟污染地区的土壤,植物样品中的氟含量进行了初步的测定。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核反应分析法对环境中氟污染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污染物分析 氟19 核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1)B(p,α_0)~8Be核反应分析B~+离子注入铜合金中的浓度分布
4
作者 王贻华 胡正琼 +2 位作者 张颖 杨晓劲 司马丽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1-95,共5页
采用11B(p,α0)8Be核反应分析了B+注入锡青铜样品中的纵向浓度分布.该分布具有较宽的高浓度峰,表明样品表面可形成优良的改性层.讨论了提高核反应分析法深度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指出减小入射质子束的能量分散度、提高探... 采用11B(p,α0)8Be核反应分析了B+注入锡青铜样品中的纵向浓度分布.该分布具有较宽的高浓度峰,表明样品表面可形成优良的改性层.讨论了提高核反应分析法深度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指出减小入射质子束的能量分散度、提高探测系统的能量分辨率及增大B+的能损因子,是提高深度分辨率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核反应分析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p,α)^(12)C核反应分析^(15)N在金属表面层中的自然吸附含量
5
作者 贾志君 丁宝卫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利用实验测得的激发函数曲线 ,用核反应分析法 (NRA)分析了钛合金 (Ti)、钼 (Mo)、氘化钛(Ti2 Hx)、钛钼合金等样品表面层内15N的含量。描述了实验的装置、原理特别是分析的方法 ,该分析方法也适合于同类问题的测量工作 ,同时 。
关键词 核反应分析 金属表面层 自然吸附 含量分析 氮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浸没边界法的流固耦合模拟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秦如冰 柴翔 程旭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3-770,共8页
钠冷快堆(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SFR)作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的重要堆型之一,采用非能动停堆组件保证安全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共识。然而,在对非能动停堆组件落棒停堆过程进行模拟时,由于复杂几何、存在孔隙结构以及运动边界等问题... 钠冷快堆(Sodium-cooled Fast Reactor,SFR)作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的重要堆型之一,采用非能动停堆组件保证安全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共识。然而,在对非能动停堆组件落棒停堆过程进行模拟时,由于复杂几何、存在孔隙结构以及运动边界等问题的存在,传统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程序所使用的结构化网格或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方法在解决该类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浸没边界法开发了相应的求解程序,该法无需构建复杂的贴体网格,而是采用简单的笛卡尔网格,通过将体积力添加到控制方程中的方式纳入边界条件,适合上述工况的模拟过程。并对程序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分别模拟了在二维固定圆柱绕流下的稳态流动、不稳定流动,以及二维振荡圆柱不稳定流动,得到涡旋特征参数、阻力系数、升力系数、斯特劳哈尔数,以及涡脱落情况等数值模拟结果,并将其与已有文献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求解器具有良好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 CFD程序开发 流固耦合 浸没边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基脉冲偏压沉积DLC膜的氢分布和氢含量 被引量:2
7
作者 夏立芳 孙明仁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77-781,共5页
用核反应分析方法,对等离子体基脉冲偏压沉积DLC膜的氢分布和氢含量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等离子体基脉冲偏压沉积技术可获得较低氢含量的DLC膜;其氢含量范围约为6at%~17at%,且氢沿膜厚是均匀分布的,随等离子体密度及离化... 用核反应分析方法,对等离子体基脉冲偏压沉积DLC膜的氢分布和氢含量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等离子体基脉冲偏压沉积技术可获得较低氢含量的DLC膜;其氢含量范围约为6at%~17at%,且氢沿膜厚是均匀分布的,随等离子体密度及离化率降低,DLC膜的氢含量增加,荷能离子对生长表面的轰击具有较强的析氢作用,工作气体中引入氢气促进DLC膜中氢的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脉冲偏压沉积 DLC膜 氢分布 氢含量 类金刚石膜 核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CVD金刚石膜中氢杂质研究
8
作者 郭世斌 姜春生 +2 位作者 吕反修 唐伟忠 李成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1,56,共5页
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反应分析(NRA)对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制备的金刚石膜中的氢杂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添加少量空气到反应气体的实验分析了氢杂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红外光谱只能检测金刚石膜中的成键氢,其含量随着氮渗入量... 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反应分析(NRA)对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制备的金刚石膜中的氢杂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添加少量空气到反应气体的实验分析了氢杂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红外光谱只能检测金刚石膜中的成键氢,其含量随着氮渗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得出2820cm-1处的吸收是由氮结合的CH基团振动引起的,2832cm-1处的吸收可能是由金刚石膜特征结构缺陷结合的CH基团振动引起的,而不是氧相关的基团。核反应分析可以检测金刚石膜中的总氢含量,近表面小于50nm层氢含量变化快,大于50nm之后氢含量趋于稳定,此值认为是金刚石膜中的总氢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 金刚石膜 氢杂质 FT—IR 核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黄湘泰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53-56,共4页
本文介绍薄层活化,氪化等核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原理及比其它技术优越的特点。这些技术有的是我们的工作成果.有的是国外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 核技术 核反应分析 带电粒子 靶核 磨损过程 磨损量 上海机床厂 真空除气 柴油机厂 烧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京大学4.5MV静电加速器的氘分布多能点NRA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璇 颜莎 +3 位作者 朱吉鹏 高原 薛建明 王宇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7-775,共9页
为了满足核材料研究中对氘(D)滞留研究的需要,基于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搭建三路探测系统的NRA分析装置,并建立氘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多能点NRA方法。该方法利用D(~3He,p)~4He反应,采用多个能量(0.8~3.6 Me V)~3He^+入射,同时探测出射... 为了满足核材料研究中对氘(D)滞留研究的需要,基于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搭建三路探测系统的NRA分析装置,并建立氘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多能点NRA方法。该方法利用D(~3He,p)~4He反应,采用多个能量(0.8~3.6 Me V)~3He^+入射,同时探测出射的p和4He,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有较好的深度分辨和较高的灵敏度。还在该系统上完成3He-D反应135°微分截面的测量,微分截面误差好于±3.9%。采用该方法进行初次样品氘含量的深度分布分析,靶为氘注入的PC-W样品以及TOKAMAK AUG偏滤器外打击点附近的CMSII-W样品。在钨样中获得的探测深度约6μm,在钨整个探测深度内的深度分辨小于1.5μm,表面可达约20 nm,其探测灵敏度约5×1019 D/m^2。该方法的分析误差除统计及拟合误差外,还包含±7.5%的实验参数测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含量与分布测量 核反应分析 微分反应截面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