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矮化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牛群凯 杨聪 +1 位作者 时子文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9-435,480,共8页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株(ms39)与自交系B73杂交组配(ms39ms39×B73)F2群体,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长度进行QTL定位。【结果】共定位到9个QTL,4个株高QTL分别位于1、3、4、10号染色体;2个穗位高QTL分别位于3、4号染色体;1个雄穗长度QTL位于3号染色体;2个雄穗分支数QTL分别位于2、4号染色体。【结论】在3号染色体检测到1个主效株高位点qph3-1,该位点恰好位于不育基因定位区段附近,这对解释该核不育材料常常伴随株高降低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核不育突变体 QTL定位 F2群体 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遗传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忠祥 周宽基 王世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9-135,141,共8页
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 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符合1∶3的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和回交遗传的1∶1分离规律。证明该核不育突变体为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变化的影响。利用该核不育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44]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开辟了我国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组配的杂交种2574A/墨引45在2003年的产量比较试验中,小区平均折合产量为9 183 kg/hm2,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5.3%,表现中矮秆,株高91.5 cm,优质、高产,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不育突变体 性遗传 4E-ms系 种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