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南疆棉花生长效应研究
1
作者 张玉博 彭浩源 +1 位作者 周苗苗 罗新宁 《中国棉花》 2024年第4期41-46,共6页
以新陆中82号和塔河2号为材料,设置一膜3行(76 cm+86 cm+66 cm,平均行距76 cm,株距9.1 cm),一膜4行(76 cm+10 cm+76 cm+6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2.2 cm),一膜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2.5 cm)3种... 以新陆中82号和塔河2号为材料,设置一膜3行(76 cm+86 cm+66 cm,平均行距76 cm,株距9.1 cm),一膜4行(76 cm+10 cm+76 cm+6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2.2 cm),一膜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2.5 cm)3种模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优化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个品种均在一膜3行配置下的棉花蕾铃数最多;干物质积累增长速度最大;籽棉单产最高,且与其他配置差异显著,其中新陆中82号为6355.75 kg·hm^(-2),塔河2号为6585.07 kg·hm^(-2);衣分在行距配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一膜3行的种植模式更适合南疆的棉花主栽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株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配置棉铃的发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新裕 陈玉娟 闫志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5期193-195,共3页
棉铃的发育过程不受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的影响而改变 ,棉铃最终的大小 ,铃壳的干重 ,是在开花后 30天末达到的 ,在开花后 30天至棉铃开裂期间 ,棉铃干物质的积累全部在种子和纤维中。棉纤维积累干物质的速度较种子快。密植条件下 ,增大... 棉铃的发育过程不受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的影响而改变 ,棉铃最终的大小 ,铃壳的干重 ,是在开花后 30天末达到的 ,在开花后 30天至棉铃开裂期间 ,棉铃干物质的积累全部在种子和纤维中。棉纤维积累干物质的速度较种子快。密植条件下 ,增大宽行与窄行比值 ,可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性 ,有利于铃重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发育 棉花 产量构成 株行距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谢树鹏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5期38-41,共4页
试验是在绥化地区的生产与气候条件下,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试验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垦稻12。试验设定三种行距配置,即相等行距(30cm),和两种宽窄行(70~20cm;50~20cm)配制... 试验是在绥化地区的生产与气候条件下,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试验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垦稻12。试验设定三种行距配置,即相等行距(30cm),和两种宽窄行(70~20cm;50~20cm)配制。在各种行距配置中都按照三种密度(10穴/m2、17穴/m2和24穴/m2)调节株距,即试验共9个处理,处理名称以"宽行距-密度"形式表示。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10穴/m2)下,采用宽窄行栽培可以提高单株分蘖数,高种植密度(24穴/m2)下,50~20cm宽窄行栽培时单株分蘖数减少,而70~20cm宽窄行下,单株分蘖数减少;在中等密度(17穴/m2)下,采用50~20cm宽窄行完全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单株分蘖数,但行距扩大过宽的宽窄行(70~20cm),明显抑制生长中后期的分蘖数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行距配置 宽窄行 分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玲 董合林 +5 位作者 马云珍 李鹏程 李春梅 张娜 万素梅 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3-721,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 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66 cm+10 cm+...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 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66 cm+10 cm+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269.46 kg/hm 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株行距配置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 李健伟 +3 位作者 杨培 张巨松 郭仁松 林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06-1416,共11页
【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 【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高密度一膜六行(66+10) cm、高密度一膜六行(64+12) cm和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新陆中54号与新陆中75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种植模式下,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积累进入快速增长期起始日、结束日及最大生长速率的时期均提前,其生长特征值与总氮积累量理论值均较大。确保棉株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净吸收和净转移量的增加,发挥棉株单株优势,使棉株生长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可有效增加棉株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达到较高皮棉产量(3 307. 8和3 150. 9 kg/hm2)。不同品种间,新陆中54号对新陆中75号而言单株结铃数高出9. 23%,最终皮棉产量高出4. 98%。【结论】在新疆南疆不同品种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间,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配置下,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株行距配置 生物量累积 氮素累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南疆无地膜棉花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子轩 胡强 +6 位作者 毛廷勇 万素梅 林皎 张变兄 李田甜 周均 陈国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49,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无地膜机采棉花的合理株行距配置,本试验以中619为供试品种,在幅宽2.28 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依次为D1(一幅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7 cm)、D2(一幅四行,行距为70 cm+12 cm+70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无地膜机采棉花的合理株行距配置,本试验以中619为供试品种,在幅宽2.28 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依次为D1(一幅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7 cm)、D2(一幅四行,行距为70 cm+12 cm+70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D3(一幅六行,行距为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南疆无地膜棉花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茎粗随着行距增大呈增加趋势;中部叶面积指数,D1较D3处理高43.11%。各处理光分布均呈“V”型曲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D1处理光照度最大,D2次之,D3最小。综合棉铃横向和纵向分布来看,D2处理棉铃空间分布最合理,对增加群体产量效果明显;棉铃纵向表现为中部铃>上部铃>下部铃,中部铃在群体产量形成中作用较大;棉铃横向分布表现为内围铃>外围铃,产量主要来源于内围铃。D2处理产量(5 528.75 kg·hm^(-2))显著高于D1(5 064.57 kg·hm^(-2))和D3处理(4 798.98 kg·hm^(-2))。综上,南疆无地膜棉花在一幅四行的株行距配置下,株型及冠层结构较优,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地膜棉花 株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冠层 棉铃空间分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棉花主要植株形态影响效应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健伟 吴鹏昊 +3 位作者 石洪亮 李春艳 崔建平 张巨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87,93,共7页
机采棉农艺与机艺高度配套是解决机采棉品质下降和降低植棉成本问题的关键。为了比较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棉花主要植株形态的影响效应,本研究以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目前大田条件下3种常用的机采棉种植模式,分别在花... 机采棉农艺与机艺高度配套是解决机采棉品质下降和降低植棉成本问题的关键。为了比较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棉花主要植株形态的影响效应,本研究以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目前大田条件下3种常用的机采棉种植模式,分别在花铃期、吐絮期对9个主要植株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植株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7个植株形态特征指标影响显著。相同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间始果节高度、始果节位和果枝长度等农艺性状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发现一膜四行较一膜六行机采棉种植模式棉花生育进程提前4~6 d,霜前花率提高2%~4%,单株结铃多1~2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机采种植模式下株高与始果节高度、果枝台数、叶形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4、0.730、0.560,茎粗与单株结铃数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5。因此,增加植株高度可使植株形态更符合机采要求,增加茎粗可使单株结铃数增加并且可减少倒伏,降低机采损失。植株过矮和过密已经无法适应机采棉种植要求,需打破传统的棉花"矮""密""早"高产栽培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株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棉花脱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健伟 吴鹏昊 +2 位作者 肖绍伟 崔建平 张巨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8,共7页
以新陆中54号(株型较松散)和新陆中75号(株型较紧凑)为试验材料,代表南疆早中熟品种类型,以一膜六行、一膜四行、一膜三行模式代表目前机采种植模式,研究了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和不同株型果枝交错程度与脱叶效果的... 以新陆中54号(株型较松散)和新陆中75号(株型较紧凑)为试验材料,代表南疆早中熟品种类型,以一膜六行、一膜四行、一膜三行模式代表目前机采种植模式,研究了机采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和不同株型果枝交错程度与脱叶效果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新陆中54号一膜三行较一膜六行模式籽棉产量增加10.0%,皮棉产量增加8.9%,但新陆中75号一膜三行较一膜六行模式籽棉和皮棉产量分别下降5.8%和8.2%,而一膜四行模式产量下降幅度较小;一膜三行脱叶率、挂枝率均高于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模式;果枝交错系数α1与脱叶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85,果枝交错系数α2与挂枝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24,吐絮期LAI与脱叶率和挂枝率相关性不明显;相同品种三种机采种植模式之间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新陆中54号在一膜三行模式下增产显著,脱叶效果好;新陆中75号一膜六行、四行模式产量较高,但综合考虑脱叶效果和纤维品质,一膜四行模式更适宜机采。因此,对于南疆株型松散型品种推荐采用一膜三行模式,株型紧凑型品种推荐采用一膜四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机采种植模式 脱叶率 纤维品质 株行距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空间配置对南林-95杨人工林主要细根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詹龙飞 于水强 +2 位作者 王维枫 王琪 王静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19,共9页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杨树主要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株行距配置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选取4种不同水平空间配置(株距×行距分别为3 m×8 m、5 m×5 m、6 m×6 m、4.5 m×8 m)的南林-95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杨树主要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株行距配置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选取4种不同水平空间配置(株距×行距分别为3 m×8 m、5 m×5 m、6 m×6 m、4.5 m×8 m)的南林-95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对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空间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在垂直方向上,低密度(6 m×6 m)林分表层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及根长密度比高密度(3 m×8 m、5 m×5 m)林分显著较高;在水平方向上,长方形配置(3 m×8 m和4.5 m×8 m)的林分细根生物量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正方形配置(5 m×5 m和6 m×6 m)林分的细根生物量以及4种林分的细根根长密度、比根长与取样距离关系不明显。6 m×6 m林分在水平各距离处均高于其他林分。长方形配置林分,株距方向上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总是显著低于行距方向。【结论】株行距过小,细根生物量会显著减小,生长受限,株行距过大,在距树干较远处细根生物量会显著降低,造成空间浪费,低密度正方形配置(6 m×6 m)杨树人工林主要细根生长特征在4种株行距配置林分中最优,更适合杨树人工林初值株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配置 杨树人工林 细根生物量 根长密度 比根长 水平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记杂交棉一号半干旱地栽培法
10
作者 王忠义 赵敬霞 +1 位作者 樊建英 王兴三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标记杂交棉一号 半干旱地栽培 “一炮轰”栽培技术 整地 株行距配置 播种 宽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顷产3000公斤皮棉配套栽培技术
11
作者 马金玉 候金星 杨丽兰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皮棉 配套栽培技术 株行距配置 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草间作退耕还林模式
12
作者 李雪华 王辉 《新疆林业》 2003年第6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枣草间作模式 红枣 紫花苜蓿 株行距配置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