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博弈困境与纾解 被引量:4
1
作者 杨茂庆 伍辉燕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2,共12页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旨归。在以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分别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博弈困境,呈现家庭...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旨归。在以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分别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博弈困境,呈现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错位和社会教育越位等错综复杂的局面,进而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有效纾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博弈困境,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条件,确保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信息共享和权责明晰;激发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使其履行各自职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评价体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高效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育高质量发展 校社协同育人 博弈困境 教育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价值意蕴、联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军其 刘萌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人才强国”的先导性工作。当前,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存在教育主体单一、教学方式滞后、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为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家校社协同育人对数字素养的系统化培育、数字素养教育的创新变革以及新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指导,研究提出目标联动、动力联动、角色联动、境脉联动以及情感联动是家校社形成数字素养教育合力的内在逻辑。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要从增强价值认同、提升专业能力、营造育人环境、挖掘各方优势以及实施评价改革等路径,来实现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数字素养 校社协同 联动逻辑 交叠影响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3
作者 于跃进 李安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4-87,共4页
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的心理育人共同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不足成为制约高校心理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梳理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的现实困境,探寻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家... 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的心理育人共同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不足成为制约高校心理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梳理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的现实困境,探寻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的价值,并提出建立系统性治理架构与权责分配、动态响应与资源转化和质量评估与迭代优化的家校社协同工作机制,提升高校心理育人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理论 心理育人 校社协同 机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必要、可行与限度 被引量:3
4
作者 马生松 辛治洋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工作,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必要的,其既是应对家庭教育功能变迁下家庭教育失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教育提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弥补社会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可行的,主要表现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属性与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性质具有统一性;学校教育场域特性与家长接受其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黏合性;学校的资源整合功能与社会主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具有联结性。然而,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时,学校应保持适当限度,即避免以“公共性”的名义侵蚀家庭教育的私人性,防止以“指导”的名义削弱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并警惕以“整合”的名义替代社会主体的功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 家庭教育 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特征、价值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百成 潘小峰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10,共5页
“教联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以一体化理念赋能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为促进区域政、校、家、社等主体协同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教育共同体。“教联体”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多元性、区域适应性、过程协同性等特征,这些特征... “教联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以一体化理念赋能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为促进区域政、校、家、社等主体协同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教育共同体。“教联体”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多元性、区域适应性、过程协同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教联体”运行的基础。“教联体”的构建有利于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深化区域教育、促进学段衔接和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联体”构建需要通过凝聚协同共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寻系统建构,促进多方主体优势互补;因地制宜施策,打造区域特色协同模式;融合科技创新,推动教联体现代化发展等举措,稳步推进“教联体”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价值、新逻辑与新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邵晓枫 罗志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6,203,共10页
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除了传统的促进学校及其学生发展的价值外,还具有提升国家教育综合实力及助力强国建设两大方面的新价值。其价值观应... 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除了传统的促进学校及其学生发展的价值外,还具有提升国家教育综合实力及助力强国建设两大方面的新价值。其价值观应从只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狭隘公共价值观转向更广大的公共价值观,育人对象应从学校学生走向全体社会成员,育人目标应从单一的学校教育目标统领到建立多元的育人目标体系,育人主体结构应从以学校为中心走向多元主体间性关系。同时,应建立以家校社各方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为前提,以健全的多元共治组织机制为抓手,以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保障,以规范专业的评价体系为导向与激励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校社协同育人 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进路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江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26,共5页
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场域、学校教育场域和社会教育场域的通力合作。行动是唯一不具有功利性的人类实践方式,具有强大的教育集成力。家庭、学校、社会是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三大教育场域。彰显行动的人文价值和功能以主... 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场域、学校教育场域和社会教育场域的通力合作。行动是唯一不具有功利性的人类实践方式,具有强大的教育集成力。家庭、学校、社会是处于公共空间中的三大教育场域。彰显行动的人文价值和功能以主动应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的“异位”、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的“孤立”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结果的“冲突”等行动被遮蔽的现象,要以推动教育回归原点为核心目标指向,以丰富沟通和交往方式激活在场活力,以确立共在关系为本质提升育人品质,以行动为载体促进家校社跨界合作,全面彰显教育的行动品格,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理论 校社协同育人 教育原点 沟通与交往 共在关系 行动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中介方法论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晓革 张祥兰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0,共8页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尚不能很好地阐释或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究其原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没有真正地遵循实践逻辑。从中介方法论...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发展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尚不能很好地阐释或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究其原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没有真正地遵循实践逻辑。从中介方法论的角度解释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逻辑的方法论意蕴,得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具有融合性、关系性与生成性三大关键属性。基于实践逻辑的中介方法论,进一步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即立足真实情境,运用实践思维;坚持全面协同,优化实践机制;基于素养导向,生成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育人 教育理论 实践逻辑 高质量发展 中介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理论视域下家校社协同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
9
作者 祝琨 于浩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9-77,共9页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终身教育效能、助力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建设学习型城市战略目标的新价值,迫切需要从全局视角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内涵从传统的教育场域延伸至城...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终身教育效能、助力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建设学习型城市战略目标的新价值,迫切需要从全局视角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内涵从传统的教育场域延伸至城市治理层面。基于此,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将现有家校社协同机制、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及二者交互运行现状进行系统解构,揭示教育治理中存在的弥合资源供需错配、打通个人学习与城市发展目标、推进家校社目标诉求演进以及赋能跨组织协作网络构建的现实需求,并提出“四子系统”协同优化路径,实现资源可视化匹配、推行涵盖全体参与的规则设计、推进建构主体协同机制以及助力发展协同增值服务网络,以期为学习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活动理论 校社协同 学习型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机制
10
作者 孙懿宏 张菁 郭甜甜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6,共4页
随着时代变迁,青少年法治教育已从“法制”向“法治”转变,不仅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追求法治素养的养成,这呼唤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家、校、社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三大实践主体,分别发挥着长期个性化引导、系统性基础教育... 随着时代变迁,青少年法治教育已从“法制”向“法治”转变,不仅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追求法治素养的养成,这呼唤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家、校、社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三大实践主体,分别发挥着长期个性化引导、系统性基础教育与辅助性渗透作用。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并增强协同性,达成一种动态互动、互为支撑的合作模式,共同探索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法治教育 校社协同 交叠影响域 动态互动 积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理念下研学旅行教师角色重塑
11
作者 郑杰文 广少奎 孟萌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3-59,共7页
研学旅行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学校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价值体现在引导家校社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更加紧密的教育合作机制。然而,研学旅行中学校教师角色囿于目标分歧... 研学旅行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学校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价值体现在引导家校社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更加紧密的教育合作机制。然而,研学旅行中学校教师角色囿于目标分歧、实践失当、功能失位的分离困局。据此,借助交叠影响域理论将研学旅行教师角色划分为三场域角色、双场域角色和单场域角色,并依次阐明其蕴含的统领、交互和聚焦的角色价值,依托宏观把控统领角色、中观区分交互角色和微观专注聚焦角色的整合路径,衍生出研学旅行教师具体的角色合集,以期为重塑家校社协同理念下研学旅行中的教师角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教师角色 校社协同 交叠影响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未来展望
12
作者 李海云 范檬予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17-25,共9页
在教育强国建设与“全人类共育”理念深化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作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支撑,其变迁历程与演进逻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变迁经历了萌芽探索期、奠基深化期和规范立法期三个阶段,其中,... 在教育强国建设与“全人类共育”理念深化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作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支撑,其变迁历程与演进逻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变迁经历了萌芽探索期、奠基深化期和规范立法期三个阶段,其中,协同主体角色迭代是驱动政策变迁的核心引擎,协同学习机制创新是赋能政策创新的动力源泉,协同政策环境调适是支撑政策变迁的生态基石。未来需从深化协同治理,释放行动者动能;推进政策学习,助力制度性变革;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治理效能三方面突破协同困境,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协同育人政策体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 协同育人政策 协同治理 制度性变革 政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组织边界
13
作者 李百成 潘小峰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4-18,共5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和治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跨组织边界的协同治理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变化,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应综合考虑组织特性、过程管理、情境因素、资源配置等因素,进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和治理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跨组织边界的协同治理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变化,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应综合考虑组织特性、过程管理、情境因素、资源配置等因素,进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组织边界治理机制。基于组织边界视角,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中多主体参与的治理逻辑,提出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健全治理工具体系、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组织文化融合的协同治理行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组织边界 基础教育 边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局家校社协同困境:数字教联体的技术治理机制解析——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的多案例分析
14
作者 荆洲 梁祖连 杨启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35,62,共9页
在“双减”政策深化与数字化转型驱动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面临资源分散、沟通滞后、责任模糊等结构性矛盾,其传统运行机制难以适配教育治理现代化需求。针对此,有必要探索数字化转型中形成的“数字教联体”的技术治理机制与优... 在“双减”政策深化与数字化转型驱动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面临资源分散、沟通滞后、责任模糊等结构性矛盾,其传统运行机制难以适配教育治理现代化需求。针对此,有必要探索数字化转型中形成的“数字教联体”的技术治理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解构数字教联体典型案例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在技术协同层面,案例通过平台整合与数据驱动决策优化资源供给模式;(2)在组织协同层面,案例依托弹性治理架构突破主体分散桎梏;(3)在环境协同层面,案例以政策牵引与社会参与构建开放、可持续育人生态。进而,研究验证了TOE框架的解释力,并从“技术协同、组织响应、环境催化”三个维度提出本土的改进路径。该研究为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供了操作指南,助力基础教育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联体 校社协同育人 基础教育治理 治理机制创新 多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与实践
15
作者 孙才智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6期20-23,共4页
城郊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有效赋能“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并助力重构城郊教育生态。推进城郊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通过重构责任认知、积累精神资本、促进平等沟通、提升行动力,来强化家庭责任,实现主体对等参与;通过治理... 城郊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有效赋能“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并助力重构城郊教育生态。推进城郊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通过重构责任认知、积累精神资本、促进平等沟通、提升行动力,来强化家庭责任,实现主体对等参与;通过治理理念转型、建设家长参与制度、重构教师支持系统、构建资源网络,来优化学校主阵地功能,确保协同实质效能;通过优化托管治理、双向赋能资源开发、发挥社会资源元治理作用及引导社会舆论,来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协同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育人 城郊小学 “双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蓉 吴悦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86,共3页
家校社协同聚焦心理问题成因的系统性,尊重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重视心理育人举措的科学性。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的核心是集结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是提升工作实效... 家校社协同聚焦心理问题成因的系统性,尊重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重视心理育人举措的科学性。高校心理育人家校社协同的核心是集结学校、家庭、社会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是提升工作实效的关键。为此,可通过构建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建立“网格化”联动矩阵,夯实“闭环式”干预链条,切实凝聚合力为学生成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育人 校社协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基于中国东中西部21省919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4
17
作者 薛二勇 张俊姣 李健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 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我国以多元主体推进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家校社基于项目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建立科学设施和场馆的科学教育共促渠道,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在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中,学校科学教育师资薄弱、协同运行机制缺失,家庭科学教育的认知、能力、资源有待改进,社会科学教育布局、联动和共享机制不健全,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组织、机制、动力缺失,其制约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这迫切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组织机制、建立科学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制度、建立标准化的科学教师专兼职聘任制度、建立家校社开展科学教育资源拓展机制、建立多元主体互促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育人 科学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的审思与重塑 被引量:17
18
作者 鲁长风 田友谊 黄春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38-45,共8页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源于对育人主体个体理性的忽略、育人技术化的认知与育人活动的去情感化,遵循的仍是开展集体活动的行动逻辑。立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的提升,协同育人的逻辑应由“集体行动”转变为“共... 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推进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源于对育人主体个体理性的忽略、育人技术化的认知与育人活动的去情感化,遵循的仍是开展集体活动的行动逻辑。立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的提升,协同育人的逻辑应由“集体行动”转变为“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再单一注重集体理性,个体理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育人的技术性迁移理念亦被更替,转化为随场域与情境变化而适时调整;协同育人也由唯目的性的社会活动更迭为注重主体情感的育人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制度重塑,亟待夯实共同体育人的供给基础,引领家校社协同育人内涵式增长;廓清共同体育人的认知前提,确立家校社三方育人主体性地位;创设共同体育人的交往情境,填补家校社协同交互功能性真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 教育 会教育 共同体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评估 被引量:6
19
作者 倪元利 陈云凡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1,共6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运用倾向匹配法与双重差分法对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点H中学实施成效评估发现:该校将“以德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家校协同的合作、协调和协作各层面,有效抑制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等...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运用倾向匹配法与双重差分法对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点H中学实施成效评估发现:该校将“以德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家校协同的合作、协调和协作各层面,有效抑制金钱至上、权力至上以及享乐主义等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家校社协同应遵循“合作—协调—协作”实践逻辑,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建议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加强协同育人的针对性,不断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社协同 农村地区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价值定位、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杨 李祥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9,共6页
新时期赋予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内涵,对其提出了新要求。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是推进其由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通过家校社合作,能够彰显优势互补、职责明晰、创设情境等协同育人价值。但目前,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着... 新时期赋予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内涵,对其提出了新要求。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是推进其由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通过家校社合作,能够彰显优势互补、职责明晰、创设情境等协同育人价值。但目前,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协同育人体系尚未完善、劳动时长不达标、评价导向不明确等现实困境。解决以上困境,需要以家庭为基础,落实家务劳动任务群;以学校为主导,开展真实的劳动教育;以社会为支撑,强化劳动教育阵地建设;家校社合力,开展具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只有如此才能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 校社协同 劳动任务群 劳动教育阵地 多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