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的校正QT间期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安才 黄家胜 +2 位作者 纪勤炯 朱向明 檀碧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682-684,共3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左室肥厚(LVH) 患者的QTcd 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2 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超声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56 例高血压病患者的QTcd 、心脏形态和心律失常。结果: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间QTcd 差...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左室肥厚(LVH) 患者的QTcd 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2 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超声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56 例高血压病患者的QTcd 、心脏形态和心律失常。结果: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非常显著,高血压伴LVH 组和( 或) 室性心律失常( VAs) 组的QTcd 均显著长于无伴LVH 组和( 或) 无VAs 组;LVH 组VAs 和复杂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LVH 组。结论:高血压伴LVH 和( 或)VAs 患者心室肌存在明显的心电不稳定性和复极不均匀性。QTcd 和LVH 及VAs 三者关系密切,QTcd 延长可作为LV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qt间期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2
作者 李真 王燕娥 +2 位作者 王娇 朱皓 刘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通过用药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和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比较,评价非洛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电学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1、2级高血压患者25例,经过导入期2周后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行12导联心电图... 目的:通过用药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和QT间期离散度的检测比较,评价非洛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和电学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1、2级高血压患者25例,经过导入期2周后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每天5~10mg口服3个月。治疗前后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并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设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测量并计算QTcd和LVMI。比较两组间及治疗组内用药前后的参数变化,以及两参数变化的关系。结果:用药后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压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151±6/97±3)mmHgvs(136±7/85±7)mmHg,P<0.01],降压显效者15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达96.0%。与正常对照组[QTcd(38±7)ms,LVMI(89±14)g/m2]相比,研究组患者用药前、后的QTcd与LVMI均显著增加[用药前QTcd与LVMI分别为(58±18)ms,(132±12)g/m2,P<0.05;用药后分别为(44±16)ms,(109±13)g/m2,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QTcd与LVMI显著降低,P<0.05。采用直线相关分析,QTcd在用药前后的改变与LVMI用药前后的改变呈显著性相关(r=0.52,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的血压负荷,即使是1、2级的血压水平也可导致心脏结构和电活动特性的重构。治疗高血压不单纯是降低血压,还要积极控制和逆转心脏重构。非洛地平不仅可有效地控制血压,使其达标,还能进一步降低LVMI和QT间期的离散度,改善和逆转心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洛地平 左室重量指数 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左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对阿霉素心肌病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英 李青山 +3 位作者 刘兰芳 吕喜英 高东奇 白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预测阿霉素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有明确病理分型的44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应用剂量为75mg/m^2,进行1~5个化疗...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预测阿霉素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期间在我院确诊并有明确病理分型的44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表阿霉素应用剂量为75mg/m^2,进行1~5个化疗周期,随着化疗进程,体内阿霉素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心动图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每个疗程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分别为40.00(40.00,50.00)ms、42.50(30.75,60.00)ms、45.00(35.00,50.00)ms、40.00(35.00,55.00)ms、45.00(30.00,70.00)ms,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32.50(25.00,40.00)ms均明显延长(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个疗程化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应用表阿霉素前基线水平呈轻度增大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呈轻度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用于评价阿霉素心肌病较心脏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缩短分数更为敏感。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从而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离散 超声心动图 阿霉素心肌病 早期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春来 尚小明 +5 位作者 纪征 卢峰 孙淑娴 姜玉凤 张琦 刘长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伴有ST段抬高单一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cQTd)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主要...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伴有ST段抬高单一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cQTd)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组92例,非MACE组368例进入研究。一年随访发现,有92例(20%)发生MACE。本研究中采用12导联心电图的结果。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个人情况、住院信息、血脂水平、吸烟状况、超声心动图。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Kaplan-Meier分析。结果:cQTd绝对变化值非MACE组的中位数为31.7 ms,25和75分位数为12.1 ms和55.3 ms;MACE组的中位数为11.0 ms,25和75分位数分别为-5.2 ms和33.3 ms;非MACE组高于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QTd相对变化值,非MACE组的中位数为40.1 ms,25和75分位数分别为13.6 ms和62.3 ms;MACE组的中位数为19.3 ms,25和75分位数分别为-15.8 ms和52.3 ms;非MACE组高于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QTd绝对变化值为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0.74(95%CI:0.68~0.85)。Kaplan-Meier分析显示,cQTd变化值越大MACE发生率越低。结论:伴有ST段抬高单一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cQTd绝对变化值对PCI后MACE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qt间期离散 主要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新生儿呼吸暂停QT间期和QT离散度的测定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彩霞 李述庭 +2 位作者 甘卫华 朱永生 于宝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评价QT间期和QT离散度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上海华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Cardio ExCN100电脑心电图系统12导联同步测定心电图对22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患儿的QT间期和QT离散度进行检测,并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体位进... 目的:评价QT间期和QT离散度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上海华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Cardio ExCN100电脑心电图系统12导联同步测定心电图对22例新生儿呼吸暂停患儿的QT间期和QT离散度进行检测,并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体位进行测定,并与22例同期正常婴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新生儿呼吸暂停组QTc间期和QTc离散度与正常新生儿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但新生儿呼吸暂停组和正常组的仰卧位、俯卧位的QTc间期和QTc离散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呼吸暂停组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心电图表现为室性复极化的延长;但是从仰卧位到俯卧位改变体位后,室性复极化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新生儿呼吸暂停改变体位增加发生猝死的原因是不能用姿势改变导致室性复极化改变来解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暂停 心电图 qt间期 qt离散 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郑洁 黄雯 李秀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444-244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最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最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qt间期 qt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间期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对其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国年 孙明 谢秀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依那普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EH)患者57例,其中合并左心室肥厚(LVH)者(EH+LVH组)30例,无合并左心室肥厚者(EH-LVH组)27例;...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依那普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EH)患者57例,其中合并左心室肥厚(LVH)者(EH+LVH组)30例,无合并左心室肥厚者(EH-LVH组)27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24例。用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法求得左心室重量,同时从心电图上测得QTd与校正后QTd(QTcd)。EH+LVH组患者用依那普利治疗6个月。结果:①EH+LVH组患者QTd与QTcd明显大于EH-LVH组和正常对照组,而EH-LVH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QTd和QTcd与左心室重量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5及r=0.61,P<0.05);③治疗6个月后,QTd和QTcd、左心室重量均降低,且QTd缩小程度(ΔQTd)、QTcd缩小程度(ΔQTcd)与左心室重量减轻程度(ΔLVM)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患者QTd增大的主要原因;QTd可作为左心室肥厚程度的评估指标;依那普利能有效逆转左心室肥厚,减小Q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qt间期离散 依那普利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及校正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赵慧艳 张福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836-1838,共3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78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38例)和非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QTcd、心肌缺血、左室射血分数...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78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38例)和非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QTcd、心肌缺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T段下移幅度、T波倒置幅度、LVEF、LVEDD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ST段下移幅度、T波倒置幅度、LVEF、LVED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治疗组QTc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内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和左心室功能,降低UAP患者的QTcd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耐受性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校正qt离散 曲美他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摘要)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向民 陈向军 +2 位作者 吴昱 罗三保 孙红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8-39,共2页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摘要)陈向民陈向军吴昱罗三保孙红军⒇体表心电图中,QT间期反映心室肌开始除极到复极结束所需时间,因此心室不同部位复极差异可在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中得到反映。本研究探讨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摘要)陈向民陈向军吴昱罗三保孙红军⒇体表心电图中,QT间期反映心室肌开始除极到复极结束所需时间,因此心室不同部位复极差异可在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中得到反映。本研究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左心室肥厚对QT间期离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qt间期离散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塞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惠云 兰曦 梁一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旨在探讨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 方法:观察去心交感神经组(A组)与保留心交感神经组(B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的QTd,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旨在探讨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 方法:观察去心交感神经组(A组)与保留心交感神经组(B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的QTd,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对两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置假手术组(C组)作为对照。 结果:C组在手术前后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会心交感神经前QTd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去心交感神经后QTd较前明显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MI后B组QTd大于A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AMI前后QTd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AMI后QTd大于AMI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组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AMI的新西兰兔模型中,B组QTd显著大于A组,且更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AMI后QTd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急性心肌梗塞 qt间期离散 室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测量QT间期离散度的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佩萱 李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1-163,共3页
本文对7例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及2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间期离散度,以预测LQTS患儿发生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结果显示LQTS组平均QTc、QTcD及AQTcD测定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 本文对7例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及2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间期离散度,以预测LQTS患儿发生严重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结果显示LQTS组平均QTc、QTcD及AQTcD测定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可应用QT离散度来预测LQTS的危险性,同时对不同病因的室速患者亦可提供预测危险性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综合征 LqtS qt间期离散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析液钙浓度对血液透析病人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伟 赵学伟 石海滨王亚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8-270,共3页
探讨透析液钙浓度变化对血液透析病人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对 15例慢性肾衰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先后应用钙浓度为 1 2 5mmol/L(dCa2 + 1 2 5 )、1 5mmol/L(dCa2 + 1 5 )及 1 75mmol/L(dCa2 + 1 75 )的透析液各连续进行 5次... 探讨透析液钙浓度变化对血液透析病人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对 15例慢性肾衰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先后应用钙浓度为 1 2 5mmol/L(dCa2 + 1 2 5 )、1 5mmol/L(dCa2 + 1 5 )及 1 75mmol/L(dCa2 + 1 75 )的透析液各连续进行 5次血液透析 ,分别于第 5次透析时观察透析前后有关临床及实验室指标 ,测量并计算QT间期 (QT)及QT间期离散度 (QTd)。结果显示 ,采用dCa2 + 1 2 5血液透析时 ,血总钙及血清Ca2 + 明显下降 (P <0 0 5 ) ,QT明显延长、QTd明显增大 (P <0 0 5 ) ;采用dCa2 + 1 5及dCa2 + 1 75血液透析时 ,血总钙及血清Ca2 + 明显升高 (P <0 0 5 ) ,QT在dCa2 + 1 5透析时有缩短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在dCa2 + 1 75透析时明显缩短 (P <0 0 5 ) ,QTd在dCa2 + 1 5及dCa2 + 1 75透析时虽有增大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提示不同钙浓度的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均引起QTd增大 ,但只有低钙血液透析时在引起QT明显延长的同时 ,QTd才明显增大 ,从而增加发生心律失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 衰竭 血液透析 透析液 qt间期 心律失常 qt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新学 马虹 +3 位作者 董吁钢 陶军 杨惜泉 唐安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77-279,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5 4例 )及对照组 (5 9例 )。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期康复治疗方案 ,对照...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5 4例 )及对照组 (5 9例 )。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期康复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h± 1.9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 ,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 ,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为QTd值。结果 :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QTd(分别为 6 4± 14ms,4 6± 15ms ,4 3± 12ms,39± 13ms )与对照组 (分别为 6 7± 12ms,4 8± 16ms ,4 1± 13ms,4 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QTd值 ,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间期离散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舒乐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其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斌 宋艳 杨凤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855-1858,共4页
目的:观察冠心舒乐胶囊(红参、黄芪、丹参、三七、冰片)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及其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12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 目的:观察冠心舒乐胶囊(红参、黄芪、丹参、三七、冰片)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及其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12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冠心舒乐胶囊口服,4粒/次,每日3次。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其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及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QTd及QTc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QTd及QTc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UAP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冠心舒乐胶囊能改善冠心病UAP患者的心肌缺血,并显著降低UAP患者QTd,从而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qt间期离散 冠心舒乐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二氢奎尼丁血药浓度与QTc间期、QT间期离散度、QUc间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明友 周聊生 +4 位作者 娄兹谟 李宏建 苏乐群 张永浩 吕永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观察缓释二氢奎尼丁血药浓度与QTc间期、QT间期离散度、QUc间期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40例心房颤动病人口服缓释二氢奎尼丁。心电图记录采用50mm/s纸速,2倍电压的方法。血药浓度测定采用TDX方法。结果:①... 目的:观察缓释二氢奎尼丁血药浓度与QTc间期、QT间期离散度、QUc间期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40例心房颤动病人口服缓释二氢奎尼丁。心电图记录采用50mm/s纸速,2倍电压的方法。血药浓度测定采用TDX方法。结果:①缓释二氢奎尼丁疗效明显,转复窦性心律54.6%(6/11例),预防心房颤动复发有效率71.4%(25/35例)。②血药浓度与QUc间期高度相关(r=0.93,P<0.01)。③服药前、后心肌复极离散度比较无差异。用药后U波发生率明显增加,但未见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缓释二氢奎尼丁血药浓度与QUc间期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剂 二氢奎尼丁 qt间期离散 血药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大QT_c间期、QT离散度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爱东 朱致惠 徐康年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9-51,共3页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病3d内的心电图,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的QTcmax、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恶性心律失常组的上述指标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显著增大(P<005~0.001)。提示QTcmax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测定上述指标对AMI近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塞 qtC间期 qt离散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16) QT间期离散度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钧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qt间期离散 研究现状 心律失常 心电图 电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离散度的意义(摘要)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湘萍 惠曼华 叶丽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9-40,共2页
测定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离散度的意义(摘要)郭湘萍惠曼华叶丽英⒇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复极均一性的一项较为简单易测的指标,本文通过对正常人、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QTd的对比分析探讨对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 测定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离散度的意义(摘要)郭湘萍惠曼华叶丽英⒇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复极均一性的一项较为简单易测的指标,本文通过对正常人、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QTd的对比分析探讨对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1材料和方法病例选择:选自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qt间期离散 测定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新学 马虹 +3 位作者 张美芬 杜志民 何建桂 董吁钢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2 2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 :溶栓成功组 (6 3例 ) ;溶栓失败组 (5 2例 ) ;非溶栓组 (111例 )。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7 1h± 1 6h)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2 2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 :溶栓成功组 (6 3例 ) ;溶栓失败组 (5 2例 ) ;非溶栓组 (111例 )。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7 1h± 1 6h) ,发病后第 2天、第 1周末及第 2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 ,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 ,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 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 (P >0 0 5 ) ,但起病后第 2日、第 1周末及第 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 (4 8± 17)ms,(4 3± 15 )ms,(36± 14)ms]较溶栓失败组 [分别为 (6 5± 18)ms ,(5 5± 16 )ms,(4 7± 15 )ms]和非溶栓组 [分别为 (6 7± 16 )ms ,(5 4± 14)ms,(4 9± 13)ms]小 ,P <0 0 1;后 2组比较 ,P >0 0 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溶栓疗法 qt间期离散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 赵利华 +1 位作者 华芳 姜亚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5-897,共3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5例自愿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QTd、QTcd,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及与QTd的关系。结果:冠脉狭窄组QTd、QTcd显著大于冠脉无狭窄组(P<0·001),冠脉狭窄≥7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5例自愿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QTd、QTcd,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及与QTd的关系。结果:冠脉狭窄组QTd、QTcd显著大于冠脉无狭窄组(P<0·001),冠脉狭窄≥70%组QTd、QTcd明显大于冠脉狭窄<70%且≥50%组。QTd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84,P<0·05),狭窄程度越重,QTd越大。多支病变组QTd、QTcd虽比单支病变组有所延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狭窄及程度对QTd有影响,冠脉病变血管数对QTd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qt间期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