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正的管腔内密度变化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国华 方正 +1 位作者 冯杰 范小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4-419,共6页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ICA)为参照,评价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CCO)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诊断钙化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的患者73例106支血管。以ICA为标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ICA)为参照,评价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CCO)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诊断钙化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有钙化斑块的患者73例106支血管。以ICA为标准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50%)、中度组(50%~69%)和重度组(≥70%)。分析CCO在3组间的差异。计算CCO、CCTA和CCO+CCTA诊断管腔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对比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总共106支有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轻度组55支、中度组37支、重度组14支。3组的CCO(单位:HU)分别为0.054±0.090、0.079±0.116和0.247±0.150,重度组与轻度组、中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8)。CCO、CCTA和CCO+CCTA诊断狭窄≥5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574和0.675,CCTA与CCO+CCT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0),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诊断狭窄≥7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0.550和0.906,其中CCTA与CCO间、CCTA与CCO+CCT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处CCO随管腔狭窄程度增加而增高;联合CCO有助于提高CCTA对钙化斑块处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变化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钙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施进喜 蔡东旭 +1 位作者 赵新斌 齐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研究同一类型及不同类型心肌桥(MB)患者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检查确诊为左前降支(LAD)单一MB且桥前段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200例... 目的研究同一类型及不同类型心肌桥(MB)患者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检查确诊为左前降支(LAD)单一MB且桥前段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2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型及完全型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桥前段冠状动脉同种程度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间TAG-CCO的差异;随后进一步比较同一类型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轻度、中度及重度)组间TAG-CCO的差异。结果84例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36、30、18例;116例不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45、42、29例。完全型MB患者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86±0.0014)/10 mm、(-0.0170±0.0180)/10 mm、(-0.0230±0.0026)/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728,P<0.001);不完全型MB患者的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39±0.0011)/10 mm、(-0.0100±0.0140)/10 mm、(-0.0160±0.0020)/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7.756,P<0.001);完全型MB患者轻(t=16.519,P<0.001)、中(t=2.570,P=0.012)、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t=10.714,P<0.001)的TAG-CCO均明显低于同程度狭窄的不完全型MB患者。结论TAG-CCO与MB类型及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TAG-CCO可作为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 CT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腔内密度校正差诊断冠脉支架后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亚婷 王丽娟 +2 位作者 王晋 侯凯 孙桂芳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估冠状动脉CTA(CCTA)腔内密度校正差(DCCO)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IS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个月内相继行CCTA及ICA检查并既往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CCTA支架近段和... 目的: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估冠状动脉CTA(CCTA)腔内密度校正差(DCCO)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后再狭窄(IS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个月内相继行CCTA及ICA检查并既往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CCTA支架近段和远段及对应同层面主动脉CT值,记为C1、C2、A1、A2,定义DCCO=C1/A1-C2/A2。以ICA为金标准,以冠状动脉支架后狭窄程度是否≥50%分为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评估CCTA、DCCO及二者联合分别诊断ISR的准确性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89例99支血管纳入分析,无冠状动脉ISR和发生冠状动脉ISR组的DCCO分别为0.10±0.06、0.19±0.08,无冠状动脉ISR组和发生冠状动脉ISR组DCCO联合CCTA分别为0.33±0.23、0.72±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O单独诊断及DCCO联合CCTA诊断ISR的效能均高于CCTA,DCCO联合CCTA的AUC为0.86,均分别高于DCCO和CCTA的AUC(0.82和0.72,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CTA腔内密度校正差可一定程度提高CCTA诊断冠状动脉ISR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内密度校正 支架后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